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政策特征

新经济政策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政策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经济政策特征

新经济政策特征范文第1篇

一、经济运行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指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及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依据一定的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所进行的旨在找出其运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经济运行分析目的,就是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及时的总结判断与深入探讨分析,以便吸取教训、指导未来。本研究所作的经济运行分析,主要是在通过相应的统计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各方面的对照、比较和研究,分析莱芜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内容、运行过程和显著特点,判断这一时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莱芜市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解读国家与地方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十二五”时期莱芜市经济运行新特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经济转型发展之年。如何在国际经济再平衡的复杂局面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物价平稳与经济较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展主题与基本任务。我们要审时度势,利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认真研究我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新形势,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依然是重要目标,但将放缓发展速度,重视发展内涵。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莱芜市宏观经济将进一步稳定增长,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调查研究发现,我市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高新技术产业产能逐步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投资、消费不断发展。莱芜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546.33亿元,2006年为28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十一五初期增长5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6.7∶65.9∶27.4调整为7.1:60.4:32.5。由此可见莱芜市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将持续回升,高新技术产业产能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针对部分不可持续的问题,低碳经济将成为主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国际大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是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为此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趋协调,消费的贡献将逐步增加。2010年莱芜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十一五初期增加276家。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其中,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3亿元;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分析可知,莱芜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与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加快。经调查,莱芜市企业研发投入比重正在稳步提高,以鼓励支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业生产单位能耗下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十二五重要目标。

3.针对城乡经济发展、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成为重点目标。2010年莱芜市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20个乡镇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莱芜市政府非常注重扎实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9%,比十一五初期的38.4%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由33.6%下降为29.4%,下降了4.2个百分点。因此莱芜市城乡经济、镇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成为重点目标。实际上,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适逢良好机遇。莱芜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在逐步加快,农村新经济组织形式进一步增多,2010年莱芜市“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总体来说运行正在成熟化,镇域经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将促进优质农业集聚发展。

4.民生依然是十二五重点问题,将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城乡民生问题都将是政府重中之重。201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城乡“双零家庭”十一五期间保持动态消零。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但恩格尔系数依然相对较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三、“十二五”时期莱芜市经济运行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市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需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低能耗产业的研发与生产,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突破我市现代服务业的“瓶颈”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引导投资与消费,既要使我市经济良性发展、持续增长,还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具体如下

1.继续实施“一线连四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需要进一步拓展各功能区的经济发展运行能力。

1.1雪野旅游度假区,应进一步系统规划雪野湖周围乡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经济。依托雪野航空基地,规划并保护周围山水景观、形成绿色旅游一条线:吕祖泉、房干旅游区、小三峡、孔雀山,延伸至龙山风景区、茶业樱桃生态园、枣园绿色经济。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旅游方式。在各旅游产业区统一培训服务、引导广大农民形成自我宣传、尽心服务的理念。

1.2莱城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引导现有工业产业升级转型。新引进项目如博瑞格生物制品、瑞派木业、奔速智能电梯等加大监督力度,在政策优惠的基础上鼓励节能减排,增强附加值。我市原有项目如亿祥木业、固德化工等可加大政策倾斜,鼓励科研创新投资,加速升级转型。我市资源品牌如莱芜香肠的各名牌产品,应加大保护开发力度,研发系列产品,提升莱芜古老品牌的魅力,形成莱芜特色系列产品,实现莱芜品牌经营战略。

1.3莱芜高新区与莱城工业园区类似,但地理位置更接近城区,产业的绿色科技要求也就更高,如汇源公司、泰丰纺织、润达化工、金石粉末等,都需要提高科技附加值,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其他高科技产业如力创科技等可规范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制度,通过研发高科技软件等产品实现科技附加值的迅速提升。

1.4钢城开发区依托莱钢,进行钢铁联合发展,如金雷锻压有限公司等。同时丰富开发区产业类型,扶持物流经贸发展如山东鲁中钢铁物流、飞雅达经贸、海森经贸等,实现莱钢与钢城区的共同发展。

2.继续做大做强钢铁企业,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提升钢铁深加工能力。莱芜市钢铁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规模迅速膨胀,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如泰钢、九羊等莱芜市钢铁产业应重点围绕提高钢铁产品的档次,降低能耗、物耗,增加附加值,推广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和工艺,研究开发达到国际标准的新型、特种钢铁材料。支持钢铁深加工向成套机械、建材等行业延伸,重点开发轴类件、汽车零部件、环保厕所、智能停车设备、压滤机、不锈钢纤维等钢铁深加工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大力发展服务业、流通产业等非钢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壮大非钢产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深化莱芜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突破瓶颈约束,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莱芜处于鲁中腹地、区位优越,济青高速南线已经开通,准备建设的山西经莱芜至日照的铁路开通后,莱芜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莱芜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一员,由腹地变前沿,在更好地接轨济南的同时,能够逐步融入半岛城市群。这将有利于莱芜在更大范围内吸纳生产要素,带动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高档商居、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发展。

3.1继续抓好齐鲁钢铁物流园、雪野旅游区、鲁中“三辣一麻”物流集散园、钢城中心商贸区、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莱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园等重点服务业园区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其中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管理好建设好各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与经营,应是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

3.2建议在现建设六个重点服务业园区的同时,建设莱芜市城乡商贸物流园区,开发我市现代服务业新流通方式。现有六服务园区各有特色,但却各自为政,沟通性、互补性、系统性欠缺,因此设想新园区建设。莱芜市城乡商贸物流园区,将不同于现有六个服务园区,重点实施一站式现代电子商务服务。园区将不需占地面积的大规模化,重点在于服务领域的特大规模化。园区规划思路如下:第一:指导思想。园区建设为市内外流通业服务,所有来莱芜市采购、销售人员所需业务,均可在园区内得到相应业务处理,实现无障碍流通服务,无需奔波。所有莱芜市内企业、市民所需,皆可于园内各服务区得到相应服务,实现城乡流通一体化。第二:园区服务内容设置。(1)园区各服务区实现无缝对接,网络化平台建设。(2)设置与六大服务园区对应服务区,即钢铁服务区、雪野服务区、三辣一麻服务区、钢城服务区、高新区服务区、莱城工业园服务区,实现一站式便捷电子商务流通服务。(3)设置新服务区。如金融服务区,为各服务区商务流通服务,包括银行业务咨询、银联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区,主要为日常生活消费行业批发业务,建立各方信息库,提供全方位服务;旅游服务区,主要为旅游业服务,与市内外各旅行社形成链式服务;农资服务区,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区,主要为我市农产品双向流通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区,包括信息查询、咨询服务,这是一个综合服务区,包括教育、医疗、政府信息等电子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区,主要为各类担保、监理、公证、评估、会计、审计、律师、拍卖、典当、设计、广告和市场研究等中介服务机构服务。等等。(4)建设网络化信息平台,连接莱芜市各大型工业企业、农工产品批发市场、连锁商店、宾馆酒店等,实现信息共享、流通服务。

4.根据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特点、不同发展环境,探索研究不同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内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市乡镇区域环境差异很大,平原山区经济特色各不相同。引导农民科学规划、积极参与,实现农村与城镇接轨。

4.1平原乡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指导精心规划,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加快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将特色农业规模化。如葱姜蒜等,进行全市规划,具体划分区域,政府指导,农民合作种植,并加大研发投资,保障农业生产全程科学化。

4.2山区乡镇根据不同环境资源,扩展特色经济作物与旅游资源,可较紧密地联系我市发展模式转型。(1)花椒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山区环境特点,划分区域,规模种植,并形成产业链服务,政府实施最低指导价,保护农民利益。(2)山区旅游服务。根据不同山区特点,实现不同旅游特色服务。如茶业樱桃节旅游产业,房干、王石门、莲花山等实现绿色旅游服务,民俗旅游等,开办山区农家乐,将莱芜休闲旅游与农家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开发新消费倾向,充分开发绿色经济资源。

4.3所有农业产业实现特色化、系列化。无论平原还是山区经济,将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特色化、经营系列化,进行研发服务、深加工服务,促成农业产业链形成。

5.“幸福”是今年两会的热点,民生问题也是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问题。

5.1在政府财政、金融资金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流动,实现全方位融资。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量民间闲散资金无处可用,资金拥有者对社会经济通胀忧虑,对投资意向迷茫。调查显示,城乡居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条件上了很大的台阶,绝大部分居民手中都有一定的富余资金,却因为担心资金回收、收益情况等不敢随意投资。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融入社会,融入我市,为我市十二五发展做出贡献。

5.2以创业促就业。调查显示,迄今为止,非高考生普通农民能接受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的不到2%(社会实践调查数据),也就是说这些农民基本上未得到相应教育,所以就业能力也就相应低弱,选择岗位相应缺乏,岗位收入相应偏低。我市可联合莱芜职业学院、高等技工学校、民间培训机构等有关培训单位,实施创业技能培训、就业延伸培训、涉农产业技能培训等,将普通农民(非高考生)纳入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收入提高,带动消费能力提高。5.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实个人帐户。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积极发展企业补充养老,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做到应保尽保。

6.建立适应莱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莱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人才储备库,将各级各类人才信息有序完全储备,尤其抓好党政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个重点,对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首先结合政府、驻地高校、民间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范围,延伸培训内容,促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利用。其次主动与各高校联合,引进优秀高级人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高层次研修班、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攻关能力;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各类人才为我市服务。

新经济政策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特色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吴炜(1975- ),女,江苏建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3-02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蓄积力量、培养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就业市场找到位置的关键。综观在就业市场笑傲江湖的高校毕业生,可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优势。因此,对于迫切需要提升其“产品”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而言,凝练出人才特色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诠释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大学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异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所特有的就业优势和能力,应该是不同的成长背景、环境塑造、学校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所形成的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异性表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难以效仿,其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

2.整合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不同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总合,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程度越高,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过程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其气质品性、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度,其培育取决于知识、经验、理念的不断学习、长期探索和逐步积淀,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优化整合的发展过程,短期内难以被模仿和复制。过程性保证了拥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发展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核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走势。因此大学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提升之中,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虽然人们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经过有机的协调整合,并不断加以培育、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识别和确定核心要素是前提。大学生要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这种发展产生于各种要素所形成的合力:专业理论的积累养成理论能力,广博知识的拓展表现个人魅力,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能力,全面培养的综合素质挖掘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二、人才特色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高校一旦培育出自身的人才特色,势必在培育竞争壁垒、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新经济政策特征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计了如何推动我国“新经济”的建立,以及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幺?新的经济理论叉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究竟“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信息产业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 工业 、农业、商业、全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桂·0产业,在采用信息植术进行改造后,将健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

    ’l新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学界、rr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热衷于议论的焦点话题。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间题,不仅仅为经济学家们所关心。同时也被各国政府和 企业 所重视:人们在从 网络 、 电子 商务的兴旺发展中看到“新经济,“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从美国lyasda}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强大的威力。有关“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更使得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的疑问与担优。

    应该承认、这些疑问与担优在现实情况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经济学家在教导他人如何认识“新经济”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为毕竟这个崭新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令人几乎目不暇接。l,新经济,l因 计算 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出。两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正因如此仃业界对.l新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一rf将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健康地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又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全球rr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间题。

1’.新经济一理论的建立

    “新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一年以后,《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此后,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发表讲话时多次引用这一概念,“新经济,‘的说法传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跟我们在此之前听说过的多种经济概念,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有着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此也有人认为,上述这些概念的总和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简单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b,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经济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上述新经济的特征主要来自对20世纪9d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 总结 。1}j 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ek --4%a。而从1992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已经由4%降至不到?.0k、失业率则从7%一8 }’}降至40k

    这样的情形,在传统经济中的确是i反难见到的。而人们在称羡‘卜新经济’奇迹之余。也不禁要问:到目前为止.为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其他国家包括与美国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极为相似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何不但没有呈现同徉的经济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胁。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去10多年来,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对美国 金融 市场、政府和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此外.美国国民乐于在革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对rf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西欧和日本不但在经济运行环境,风险资金市场、tt研发投入等环节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网络普及程度、电子商务等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为此。它们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来。

    2000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邀请格林斯播、比尔·盖茨等人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卜新经济会议“,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理论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有趣的是,会议举行的前后。正值美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b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1t公司损失惨重。这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却让人们更加关注’卜新经济”-

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墓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

    a.信息技术领域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后,将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信息极其广泛而快捷的流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实时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极大地避免经营风险。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9d年代初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资总额是其他产业投资的十几倍。相应的。自1993年以来。由信息所带动的美国工业增长的比例高达4}1%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对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长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国有23万家,而到1997年就达到了36万家。他们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减少。对经济运行中间环节的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知道,中间环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传统经济难以克服的间题。中间环节越多,供求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让生产更直接,更快捷、更个性化地贴近最终消费者,完善总供应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3’‘新经济”对信息产业的改造

    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 自然 现象。也正是在高度开放、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发展难免出现一些(至少在传统经济看来)不够规范的现象:当“新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走向成熟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组建了徽软公司. 2i年后,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国际软件巨头企业,因涉嫌垄断,阻碍市场竟争,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国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围绕微软一案、在美国国内以至全球经济学界和ft业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这些争议的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引建。我们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徽软是否从事了行业垄断一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软对美国经济是否有益,以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好是坏。

    我们认为,这场争论本身也是对“新 经济 “环境下, 企业 经营行为与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拆分微软,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传统经济学认为、打击垄断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在“新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认识是否还是正确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从19世纪开始。美国经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限制和打击一直是全球最为严厉的.其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经济”最早在这片国土上出现,不仅仅与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领先有关.市场开放与高度竞争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新与竞争、是信息产业的特色与传统。而在“新经济’定义中,全球化竞争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垄断应该被认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国内的信息产业中,垄断行为还不是很多见,唯一突出的实例就是电信部门对 网络 线路资源的独占。在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新的企业参与竞争之后,垄断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国内信息产业在今后的 发展 中,仍然有新的垄断行为出现的可能。国内至今还没有反垄断的 法律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也跟我们相似,原因或许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反垄断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现垄断行为的产业,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来,internet高速发展,对网络资源的争夺己经成为信息产业和“新经济“的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较为突出的域名抢注问题为例,首先是美国通过把持着全球顶级域名( . uom. . net, . oig}的注册权和管理权,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资源。其次则有一些民间的公司或个人,专门抢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义的域名,转手倒卖谋取暴利。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对域名价值的宣传与认识也不够,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别人抢注,最后只好出大价钱购买,经济上必然要遭受损失:而直至目前,国际上对域名抢注始终没有相应的惩治性法律,对域名倒卖只能听之任之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也需要借助、“新经济”规则予以校正。

4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美国财长萨莫斯日前曾经说,在新经济体系中,拥有暂时的“垄断”能力是唯一的激励机制,若没有这种能力,将不能补偿产品最初开发的投资成本。因此,对这种暂时“垄断’能力的不断追求,便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美国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复制权和商标权)的原因。

    不难理解,萨莫斯所说的“暂时垄断i,指的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短时间市场独占,其发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创新。

    创新对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照此推论,没有创新也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而创新能力的薄弱或减弱都将对’’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新经济政策特征范文第4篇

新周期的启动,意味着中期内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将从公共部门和房地产投资,逐步转移到私人部门的投资。我们同意过去两个多月国内需求走弱的观察和判断,但认为这应该是短期和临时性的,主要受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民工荒、节能限产结束等因素的扰动。

从3月下旬以来的一些迹象看,民工荒的影响可能已经基本消除,紧缩政策和甩库行为的影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仍然立足于控制通胀的紧缩性政策;由于盈利改善与估值压力的纠结,资本市场将继续维持箱体震荡的局面。

新周期启动需传统行业“复辟”

针对新周期的启动,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新经济周期启动的条件和机制。

新产能周期的启动需要传统行业的“复辟”。我们所讲的传统行业复辟,是指传统行业去产能化基本结束,供需平衡绷得较紧,在这种条件下需求的较小扰动,就可以刺激传统行业盈利的较大改善和投资的较大扩张,这种诱致需求(induced demand)不断的自我强化,会推动经济进入2~3年左右的产能扩张阶段。

为什么传统行业的复辟如此重要?事实上每轮产能周期的经济增长点都有很大的差异。处于经济新增长点的行业和企业增速高、盈利能力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较强,但其特征是初始占比很小,很难独力推动经济走上周期的上升过程(例如中国在1990年代后期电信行业的快速上升并没有带动新经济周期的展开)。

因此,新周期启动需要新经济增长点和传统行业的合力。如果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复辟”的条件不充分,那么即使有新的产业在崛起,也不能使传统行业感受到新周期的热度,经济整体很难启动。

新经济增长点意味着盈利较高,市场前景广阔,新周期启动需要盈利在不同部门间的有效扩散,盈利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扩散需要传统行业去产能化基本结束。因此,传统行业的复辟对于新产能周期启动至关重要。

2003年与2009年的比较

2003年~2004年与2009年的经济形势具有鲜明的差异。两段时间的共同点是汽车、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很好,景气很高。但汽车和房地产行业作为需求面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增速的拉动效果却是如此不同。

无论是在2003年~2004年还是在2009年,汽车和商品房的销售实物量增长速度均处于高位,2009年的增速高峰甚至高于2003~2004年的增速高峰。

但二者对GDP的拉动效果却较2003~2004年有明显下降。2003年~2004年经济增速处于爬升阶段,2009年经济增速却处于周期的最低点。

我们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差异可能来自“诱致投资”的存在与否。2003~2004年之前已经经历了持续数年的去产能化,贸易盈余占GDP的比例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显示经济去产能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

因此来自房地产和汽车需求的刺激引发了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产能紧张、盈利上升,驱动了“诱致投资”的兴起,最终造就了经济周期的全面上升。而2009年处于产能周期的末端,启动诱致投资的条件显然匮乏。

新经济周期的三种前途

总的看来,新周期启动伴随着增长动力的切换和通货膨胀的高位波动。增长动力的切换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此前的公共开支、地产投资逐步切换到私人部门投资。这一过程的实现机制就是偏紧的货币环境中持续不断的“挤出”效应。这一机制不仅会造成增长动力的切换,还会使得经济总需求的扩张力度相对温和,并在短期内跌跌撞撞,充满波动。

中国的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也许正在迎来这一“跌跌撞撞、波动上升”的时期,因此监测短期内的经济冲击和数据的重要性将日益提升。

在新周期启动的前提下,考虑到通胀、调控和投资回落等层面的风险。新周期在年内可能有三种走势:

1. 经济增速波动上升,总体维持在10%~11%这一较高平台上;通货膨胀高企,但总体可控;经济周期在“跌跌撞撞”的试探中启动。

2. 经济增速上升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上行,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快速上升,引发更加严厉的调控。

新经济政策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经济形态演变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的,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

(3)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

(4)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

二、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间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有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

(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间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各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