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分泌护理;缺陷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中的护患纠纷不断发生,以往一般都集中于外科及重症护理中,随着人们对服务要求的提高,内分泌科的护理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有效提高医院内分泌科护理水平和质量,本文通过对护理缺陷分析出发,提出了一些改善对策,以供大家探讨[1]。

1 内分泌科护的缺陷分析

1.1护士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以为护理人员只要能认真执行医嘱,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就是好护士,书写质量并不重要。少数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和慎独态度,对工作不认真负责,记录中常出现漏记、错记现象,主要体现在体温单和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上。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护士对记录书写概念不清、对记录书写标准掌握不透,把记录书写当做负担,采取将就的态度,这样会因证据不足而给医疗纠纷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1.2业务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影响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护理队伍中,大部分是中专毕业的护士,由于其接受的基础教育、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的理论偏少,对业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限制其书写表达能力,从而影响护理文书书写质量[2]。

1.3护理人员缺编

每天忙于各种繁琐的护理操作及一些非护理工作,如取药、送标本等。使护士超负荷工作,导致身心疲惫,思维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保证书写到位。

2 内分泌科护缺陷的对策

2.1规范专科护理病历的书写

护理病历是临床应用护理程序过程中的书面记录,内分泌科护理病历必须突出专科特点,在记录患者的健康资料、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效果评价中体现专科内容,胰岛素治疗、特殊用药记录必须规范,严格按医嘱执行,做到制剂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同时,详细记录患者血糖变化、三餐饮食分配、运动量情况。完成对患者的入院指导、出院健康教育后,护士应及时请患者在相关护理文书上签字。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后及时督促医生补全医嘱,并据实、客观、详实书写护理记录单,患者出院时随病历送病案室存档保存备查。

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是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事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证据意义。因此,医院、科室要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知识,明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使她们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书写上的任何文字都是重要的法律依据,要让护士懂得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法律条文保护患者和进行自我保护,使护理记录适应举证倒置的需要,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2.2加强专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开展新业务培训、每月进行专科知识考核、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的指导带教、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护理技术操作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和方法,督促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提高护士的素质,培养护士的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以保证护士迅速掌握专科新技能的临床应用,如全自动血糖连续监测仪的使用方法。对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患者,注意每天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情况,加强专科护理。同时,护士要克服住院患者多、工作忙时简化操作程序的做法,更好的适应内分泌科护理工作的要求。重视在职训练,在巩固常规训练的同时,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培养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护士不但有良好的医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有效地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

2.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从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或死亡的全过程护士有义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护理程序、护理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并解释患者的咨询,给予患者技术专业指导。告知义务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不受时间限制,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均应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取得患者的理解,得到患者的配合。注重人性化护理,鼓励患者参与商定护理计划,更好体现护患之间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双向作用。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规避护患纠纷。

2.4加强医护间的合作与沟通

建立医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密切合作关系,记录前认真阅读病历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对关键性的语句和数字,护士应先同医生沟通和核对后再做记录,尤其是一些重要时间,如入院、抢救、手术、死亡、出院、请假、用药、病情变化等,必须高度重视书写一致性,避免医护记录不一致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患者抢救时,都应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超负荷工作。

2.6加强质控力度

护理管理者要把护理记录质量监督的重点放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护理记录的形成过程,要求护士自查、自评、自我完善;其次,科室质控员每周一查,及时反馈情况;再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护理部每月抽查;病案专职质控员对出院护理病历全部检查,不合格病历不准入档,对质控中存在的缺陷、差错及事故隐患,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并与奖金挂钩,以促进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不断提高。

3 小结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文件书写的许多环节上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加强规范管理,使护理文书记录到位,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切实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糖尿病

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可以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糖尿病血糖控制和治疗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对4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综合护理,与常规治疗护理组对比有显著的降低血糖的结果,现在报道如下。

1 病人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9年6月到2010年10月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40例和护理干预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5.23±14.68)岁。护理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6.74±15.48)岁。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诊断为1型糖尿病者;有其他较严重的脏器疾病者,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者。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内分泌科医师正规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为6月―1年。

1.3 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知识,告知其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式和自我调节方式,减轻患者的 恐惧心理;用药干预:药物疗法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方法,对患者详细介绍各种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症,要求患者按照医嘱认真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对该组患者开展常规的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对其日常的饮食进行有规律的安排,控制糖量的摄入,嘱咐患者进行低强度的运动,防止产生褥疮等并发症[1]。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分别进行血糖的测定,在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血糖测定。血糖测定由我院检验科完成。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描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用t检验,α=0.05。

2 结果

护理组中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晨间血糖值显著降低,且护理组的血糖值降低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晨间空腹血糖值比较(mmol/L)

3 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遗传基因有关。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食、多饮和消瘦,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尿糖检查呈阳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对糖尿病的治疗首要的是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产生,这与患者对于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有确切的关系。本研究发现,通过综合干预护理的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对照组要好很多,这主要与患者主管医师和护士的密切关注有关系[2]。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的饮食摄入也要加以严格的控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专题教育,让其认识到营养搭配均衡和适量的重要性,掌握食物能量的估算,做到饮食上密切配合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项并发症也较少出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控制血糖治疗,针对不同的病情选用药物,是治疗糖尿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对患者予以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率,减少其并发症的产生,降低后续各种危急重症的发生。基于已有的基本治疗措施: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和血糖检测。我们加用综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有显著意义,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3]。

参考文献

[1] 张洪, 廖少玲, 刘付贞, 等. 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16): 1485-1487.

[2] 崔丽娟,张革联,王国华,等.糖尿病教育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A):6-7

[3] 张志金,单保水,王相立,等.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后抑郁;有效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2-01

产后抑郁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为主要表现,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它是由英国学者Pett于1968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不同省市调查其发病率约为7.6%-11.6%[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146名产后抑郁产妇,均系既往无精神病史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年龄在21岁-39岁之间,平均28岁,顺产91例,剖宫产55例;分娩男婴86例,女婴60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95人,中学31人,小学20人;初产妇123人,经产妇23人。146名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表现。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抑郁,心境低落。②睡眠质量差,嗜睡甚至失眠。③易疲劳、乏力感。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自责、自罪感。⑤无食欲或厌食,体质明显下降。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⑦有自杀倾向或有伤害婴儿的迹象。⑧抑郁的母亲因为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泌乳素分泌量降低,同时因为情绪低落,致乳汁分泌活动时间延迟,乳汁分泌不足[2]。

2 抑郁相关因素

2.1 神经内分泌因素 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升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不同程度地增高。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3]。

2.2 妊娠合并症 高龄产妇、HELLP及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心理负担过重,担心胎儿生长发育不良或畸形等都易诱发抑郁。

2.3 产时并发症 由于产妇对分娩知识的缺乏,对分娩疼痛的承受力差,造成对分娩的恐惧。产妇对产程延长、难产、滞产或使用产钳、胎头吸引器助产等而分娩的婴儿担心其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2.4 母乳喂养困难 分娩后侧切刀口的疼痛或剖宫产刀口疼痛,影响到母乳喂养或因产妇自身身体原因(如母血BhsAg、HbeAg、抗-HBc3项阳性及后2项阳性)不宜哺乳,而难免心生自责。

2.5 婴儿方面 婴儿出现健康问题,如生长发育不良、畸形、易哭闹等,或死胎、死产都容易引起产后抑郁。

2.6 个人及家庭因素 性格内向、对外界反应敏感的产妇;分娩后家人将关注的精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减少对产妇的关心与支持;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生女孩子的家庭容易对产妇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产妇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病史或妊娠期间受精神打击或有抑郁倾向者;年轻产妇不适应老年人留下来的坐月子的习惯,如:饮食、卫生、哺乳等都是产后抑郁的高发因素。

2.7 医护因素 医务人员对待孕妇及家属态度冷漠,特别是分娩时医护人员的言语及行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妇的情绪。

3 有效护理措施

3.1 做好围产期保健 充分利用好孕妇学校加强对孕妇的宣传、保健及指导。针对不同月份的孕妇每周安排专题知识讲座,使孕妇对孕期及分娩、婴儿护理等知识都能深入了解。带领她们参观产科、产房,提前熟悉住院分娩的环境,减少其对分娩的恐惧。通过发调查问卷或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孕妇的想法和顾虑。对发现个别孕妇存在产前紧张或恐惧现象,及早做好沟通和指导,消除其顾虑,从而有效减少抑郁的发生。

3.2 创造安静、舒适、温馨、清洁的住院环境 医护人员应以满腔热情对待每一名住院孕妇,多与其交流,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减轻对分娩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分娩过程中导乐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和抑郁程度[4]。分娩后指导产妇尽早进入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如何护理婴儿,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教会产妇如何有效恢复体力和精力。对有情绪波动或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帮助她分析原因,鼓励其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并做好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

3.3 做好出院后随访工作 做好产后保健宣教的同时指导产妇的家庭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尤其是丈夫应多关心产妇,消除其一切思想顾虑,这样既有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也有效避免了抑郁的发生。

4 体会

产后抑郁影响母乳喂养,影响婴儿身心健康,甚至还影响夫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的和睦。因此,针对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仇剑釜,王祖承,梅丽萍,等.性激素与产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6):326-328.

[2] 何凌云,郝岚,宋健.对产后抑郁实施心理护理提高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3):124.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糖尿病 ;胰岛素泵;护理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可以模拟正常胰腺生理分泌节律,作用分为两部分即: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和餐前大剂量,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可以24h不间断向人体输入微量胰岛素,而且能保证餐时胰岛素分泌的快速和高峰,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进餐前提供大剂量的胰岛素,可以根据患者每餐摄入的糖类量、餐前血糖来计算,具有方便、灵活、个性化的特点。对2012年9月到2013年3月于我内分泌科就诊的100例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45±18岁,1型糖尿病患者16例,2型糖尿病患者84例;病史为初发至25年;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00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1例并发右足干性坏疽合并感染死亡,其余均血糖控制平稳出院。

2 影响胰岛素泵疗效的因素

2.1 置泵前因素

2.1.1患者的心理因素

置泵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理负担,既担心血糖控制不佳,花冤枉钱,又担心生活工作中使用不方便。首先,根据患者职业,性格,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特点,既可以避免皮下多次注射的痛苦,且泵可以随身携带,解除患者后顾之忧,通过讲解患者都能消除顾虑,同意安泵治疗,降低因心情而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2.1.2在安置胰岛素泵前,确保泵的正常运行

护士操作前检查仪器性能完好,电池量充足,各种管道正确连接,输注管路通畅,确保药液准确输入患者体内。

2.1.3健康宣教

让患者认识到安装胰岛素泵继续监测血糖,控制饮食的必要性及对病情控制、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性;讲解有关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等。

2.1.4安置泵前准备

对病人安置胰岛素泵部位皮肤进行评估,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止置管部位发生皮肤感染。选用诺和灵R笔芯或诺和锐R笔芯,使用前胰岛素笔芯应提前1小时从冰箱取出,放于室温下;认真检查胰岛素的包装以及是否破损,瓶身无裂纹,药液透亮无变性及在有效期内。

2.2 置泵时护理

2.2.1胰岛素泵的安装

再次认真检查电池,保证电量充足,胰岛素泵处于备用状态。储药器抽取胰岛素,置于泵内,连接好输注装置。遵医嘱设定胰岛素泵各项参数,包括时间,基础量等,排尽空气,保证管道接头处无漏液,气泡,再次核对所调参数,检查输注装置,携用物至患者床前。

2.2.2部位选择

输注部位通常选择腹部脐周皮肤松软松弛处,避开皮下硬结,感染,患皮肤病处以及腰带的地方,并或选择上臂外侧,也可以选择大腿外侧和臀部。

2.2.3安置胰岛素泵的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般使病人平卧,也可以坐位。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后,左手捏起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头刺入皮下,用透明辅料妥善固定套管,检查胰岛素泵正常运转后,注明置管时间,妥善固定。

2.3置泵后护理

2.3.1 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

置泵后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水泡、硬结等,输注装置是否通畅、针头有无脱落;如有异常应撤掉重新安装,安装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3.2 血糖观察

安装胰岛素泵后前3-5天应每天遵医嘱监测血糖,即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和零点、3点血糖,为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满意后,可以根据医嘱减少血糖测定次数。

2.3.3 更换输注部位和输注管路

一般情况下输注软管在皮下保留3天,需要更换输注部位和管路,新穿刺点需与上次注入点相距三横指,以免注射部位发生皮下硬结而影响胰岛素吸收影响疗效。

2.3.4注意事项

胰岛素泵使用中避免接触强大磁场,如需做CT、磁共振及其他放射性检查时,应将泵取下妥善保管,检查完后再使用。

2.3.5 胰岛素泵报警的排除

胰岛素泵使用中最常见的报警是无法输注,原因可能有管路堵塞,折管,泵内胰岛素余量不足,针头堵塞等;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 讨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减少患者每天多次注射痛苦,有效控制空腹和夜间高血糖,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餐前血糖来计算餐时大剂量,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胰岛素泵使用安全方便,准确灵活,但使用时还需从对泵操作的掌握、常见故障的处理以及临床密切观察等方面综合护理来确保胰岛素泵的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陆菊明.葡萄糖失敏感性和葡萄糖毒性[J].人民军医,1997,40:340-341.

[2]王辉玲.三种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09(7).

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21-02

糖尿病患者体内激素分泌的规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起居习惯、用药时间以及病理生理等方面差异化更加明显。因此传统的“集中式”护理方式没有办法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护理。而优质护理尊重患者个体化的差异进行护理,能够对提高护理水平、临床疗效以及缩短护理时间具有重要作用[1]。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疗效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5±5.8岁;糖尿病病程2~11年。全部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9.1~19.2 mmol/L,平均(11.1±5.8)mmol/L。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往往病史较长,尤其老年患者由于长期用药、不愿成为家庭负担及经济因素等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负担。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及社会环境等,个别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耐心、细致的讲解病情,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配合护理和治疗顺利的进行,促进患者的康复。

2.2 优质护理在糖尿病诊断与病情变化中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需要反复对胰腺的功能进行评估,一般是通过糖耐量的测定来进行。期间需要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以及3小时等时间段内多次、分别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测定。在治疗的过程中,尤其是刚入院、发生感染、情绪波动、环境、饮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变化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明显。需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掌握患者血糖水平变化的规律。此时可以应用优质护理固定时间对病人进行监测。重症是应每两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和血酮的水平,恢复正常水平后可每天监测2~4次[2]。

2.3 优质护理在改善饮食和控制血糖的应用 糖尿病饮食并不是一味的控制,应该合理,保持每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适当,给予富含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改善营养不良状态和纠正水肿等。规则用药,伴有明显感染的应更换为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7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水平控制在10 mmol/L以下。戒烟限酒,同时注意预防血管、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加重。

2.4 优质护理在运动护理中的应用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的特殊性,更应给予细致的指导与护理。制定的计划应该以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职业、性格、血糖水平、病程、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实际情况通盘考虑,以规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为原则。分别个性化的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运动计划,对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方式和以及运动的强度等进行充分的安排。一般在餐后30~60 min进行,每次30~60 min为宜,以患者年龄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的强度为宜,运动之前应进行5~10min的热身和放松,每周3~5次[3]。

2.5 优质护理在药物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治疗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进行寻找病人的用药规律,尤其老年病人其机体反应较迟钝,脏器功能下降,因此用药时应以病人个体的胰岛素的分泌特点配合降糖药物的代谢周期为依据,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

2.5.1 口服药物护理 口服药物是临床治疗降糖的主要用药,磺脲类药物尤其是目前常用的第二代药物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在服药后30~60min开始发挥作用,2~3 h后达最强药效,因此应在餐前min左右服用。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抑制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拜糖平等药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5.2 胰岛素应用护理 胰岛素的起效时间是30 min,2~4 h后作用达高峰,作用时间可持续7h,因此,常规胰岛素针应在在餐前15~30 min内使用。而人胰岛素类似物应在注射后立即进餐。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应分别对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进行记录,刻画血糖曲线,安排进餐应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的曲线与胰岛素作用曲线相匹配为原则,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4]。

3 结果

本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优质护理,空腹血糖控制在5.1~6.7 mmol/L,平均(5.6±1.3)mmol/L。未发生一例用药不良反应。效果满意。

4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越来越发病率高的内分泌性疾病,其血糖水平每日、每刻均因患者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而波动。老年患者的特殊生理特质与机体功能状况更加波动明显。

优质护理则是以人体的生理节律为基础对病患的病理生理、心理状况、机体状态变化等进行个体差异化护理的过程。通过优质护理医务人员可以准确的掌握患者机体的内分泌功能状态,结合患者病理的时间节律和药物功效的节律,合理分配护理的时间,做到因时因病护理,使药物在最佳的时刻发挥最佳的作用,较好地、有效地、迅速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

优质护理符合了现代护理科学和临床医学以及循证医学的模式。提高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有效的优化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水平和质量,为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陆群,姚孝娟,孙海峰,等.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内分泌科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07(10):85-86.

[2] 周敏亚. 关于开展优质护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z1):184-185.

[3] 赵娜. 内分泌疾病综合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08(19):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