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传播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传播信息更加自由,便捷,快速,成本也更为低廉,从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网络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信息传播手段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媒介易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性,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超常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网络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网络传播

了解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对传播进行科学的定义。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就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它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和总结,我们倾向于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①全球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不断发展的。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低廉的网络运行成本为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网络操作的简便化和大量网民的存在又为网络信息浏览提供了人才支持;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其它媒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信息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实时的、畅通的交流。③超文本链接方式。这是网络传播的独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运行正常的电脑和联通的网线)、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高参与性(网络传播的高参与性是与便捷性、低成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互动性(高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

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传播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低成本性、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特征,这同时会导致网络传播监管的复杂性。事实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的网络传播目前日益表现出其监管的难度。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诈骗信息等等)、违法信息(如黄、赌、毒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对信息接受着传递不良信息,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网上黄赌毒信息就是网络监管难的反映。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快制订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不良网上信息传播行为。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范文第2篇

强化对重点群体教育与引导。网络舆论的重点群体是网站管理者和有影响力的网民。这些重点群体往往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甚至直接执行部分网络管理权,对于网络谣言的化解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些人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伦理和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网络自律意识,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要社会事件发生时,重点群体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议题应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和评判,借助这些媒体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培育健康、成熟的受众心理。例如,2011年11月,有人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中传播一条信息: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多人感染艾滋病。这条网络谣言利用了网民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医学常识的缺乏,在社会上一度引发民众恐慌。这种情况,只要医学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常识普及教育,谣言便能化解。因而,此谣言一出,卫生部立即作出回应,指出“科学证据表明,艾滋病传播有三种途径,即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艾滋病病毒不能通过餐具、饮水、食品而传染。自艾滋病病毒发现以来,国内外没有一例经食品传播艾滋病病例的报告。”这就使得谣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平息,避免了网络谣言引起的公共安全危机。

切实强化对重点网络媒体的监督与管理。重点网络媒体或者是门户网站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受众对这些网站或媒体有着较强的信息获取依赖。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重点网站的网络舆论引导,建立网络舆论主阵地,对于网络谣言的化解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必要利用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及其开办的网站及时正确信息,建立协同其他网站的信息联动机制,预防和消解不实传言。强化网络行业的自律意识对网络谣言的监管有着重要意义。有些网络媒体尤其是一些商业网络媒体的自律意识不强,甚至成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帮凶,加大了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例如:2012年3月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政治谣言,一些网络媒体对该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出击迅速。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成有关地方网络管理部门进行严肃查处,电信管理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E京网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站予以关闭。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也及时做了报道,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社会舆论。

完善网络谣言的化解机制。要切实根除网络谣言的危害,净化网络环境,必须构建化解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一是对网络谣言编造者和传播者依法惩戒。网络谣言不但容易欺骗网民,影响社会诚信基础,甚至会造成人们对客观事件的认知混乱,误导公众的价值伦理观念,更有甚者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网络谣言编造者、恶意传播者的打击要坚持不懈,惩处要毫不手软。二是必须明确网站,特别是主流网站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责任,把网站作为遇到网络谣言传播的第一责任人。网络谣言都是通过网站媒体实现迅速传播,可以说,治理网络谣言关键在于网站。只有明确了网站的责任,网站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规范,做到真防实防,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传言、蓄意编造的谣言挡在网络门外,以免误导群众、误伤社会。三是采取切实有效举措,优化网络传播生态。遏制网络谣言的滋长和危害,关键要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传播环境。因此,增强广电等传统媒体在网络中舆论引导力,规范广电新闻工作者实名微博的信息,加大编造、传播谣言者的责任追究力度等,都应该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以制度约束人们的言行,以法律法规警示人们的心理,促使网络生态积极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电视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范文第3篇

网络伦理中职学生积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网络道德沦丧”“网络中是否存在伦理道德”“网络伦理问题”等等各大标题常有出现,而且大多都是揭示网络伦理所存在的问题,那么网络伦理这个新兴名词,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它能否对中职学生伦理道德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一、网络伦理的概念

网络伦理,它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 ethics。它在学术文献中的定义有三类:第一,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第二,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第三,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学术定义,那么将它生活地解释一下就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伦理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媒体对象等等之间的关系。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都不可能摆脱其社会角色生存,当然人在操控网络时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伦理的约束。因此社会性的人操控网络建立了网络世界,虽然网络世界是由数字信息构成,但是操控者带着其社会性进入网络世界,因此网络社会也形成了网络伦理。

二、网络伦理的特征

首先,网络伦理是一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由自己决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要求人们具有高度自觉的伦理道德观念,没有细致地条文规定可以做什么,只有约定俗成的可为或不可为。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条文,但是网络社会存在着奖惩褒贬,它是一个有是非观念的社会。因为它本身就是个高度舆论化的社会,一旦你的行为跨出了伦理道德线,那么大众的口水会无情地“吞噬”你,使你受到舆论的压力。

其次,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网络伦理的内涵更丰富,包含的层次更深刻,这是个无国界的交流平台。由于网民的跨地域性,网络交流中的伦理道德融合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为了避免网络社会的混乱,不同的人们在交流中形成了更加全面且和谐的网络伦理。这种网络伦理的形成在网络社会中形成了权威性与主导性,使之引导整个网络社会的主流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体现了更加广泛的人民的意愿、思想和利益。

最后,网络伦理是一种自由平等、充分宣扬个性的伦理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的道德伦理并不是虚拟的,而有着确定的价值取向,与现实的伦理道德相比,它缺少了排他性。网络的传播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充分学习不同的文化,化解因文化、宗教等因素产生的误解与隔阂,网络广阔而简便的交往平台使得人们彼此相互了解,交流与探讨,形成共同的认知。在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更加符合民意的文化脱颖而出成为网络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不也正符合了所说的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吗?

三、网络伦理教育对中职生伦理道德的积极意义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决定了它能够加快多种文化传播、融合的速度,在传播融合的过程中,伦理道德也在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化和包容性发展。同时网络也为多元化伦理道德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传播方式。中职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接收到符号数字化了的多元化信息。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和政治倾向。其中较为影响较为突出的影响包括:

1.自由与平等意识

网络的核心特征是开放性、自由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以独立的个体存在,拥有平等的地位,享有平等的待遇。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看法,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选择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和约束。当然对等的,每个人也无权干预其他人,因此在网络世界的这种规则,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这充分尊重了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教育中职学生尊重他人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这也是伦理主体能动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2.民主意识

在网络这个开放性的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自由意识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其社会性的民主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锤炼——尊重人权,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行为。在网络世界中多数人的相同意愿占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思想。约定俗成地少数服从多数是网络世界的规则,这也影响着网络操控者树立民主意识。

3.权利与义务意识

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付出与收获是可以达到对等的。网络世界的其中一项规则就是按劳分配,人们追求的是自由与平等,没有人有特权,所以你要获得到权力就必须付出,而这种付出可以是时间,可以是情感,可以是技术,等等。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则。这一规则能够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4.奉献与共享精神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打破了限制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同时也打破了信息传送的限制。网络的信息不是由网络自身创造产生的,而是由网民上传共享的。网络的资源共享性要求人们有奉献精神。如果每个人都只抱着享受资源的心态而不共享资源,那么网络就不可能成为现今最大的资源库,奉献精神是网络最核心的价值取向。现在的中职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奉献的精神。

5.自主独立意识

网络是个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混乱的社会。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网民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自己的主人,因为没有人会帮你设定好计划。因此在网络世界中自主独立是主流的价值观,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中职学生是有很大作用的。当代的中职学生大都是九零后,出生在计划生育的时代,从小到大都是依赖老师家长的安排做事,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网络的这一主流价值观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

网络伦理其特征、内容都从各个方面对中职生的伦理道德产生着影响。虽然不能回避消极影响的存在,但是也足以证明是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建立法律法规等手段趋利避害,发挥网络伦理证明积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俊英,刘平.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苗伟伦.网络伦理的初步建构.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

[3]郝凤英.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探讨.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5).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

一、前言

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面临的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现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于其内信息的接收者从过去的被动接到到现在的对其信息进行主动传播的主体转变为思想传播的主体。所以我们将主体性原则就是,我们在发挥我们做为教育主体者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还要对其中我所传授的信息的接受者的性质,对其进行网论伦理观宣传,使其受教育者从中感受到责任感,而在其中达到信息传播的规范性。

(二)层次性原则

做为当下的大学生,通过现今的网络环境,所接收的信息不仅仅来自网络中的网民思想,也来自高校中老师所在对其传授的思想。在其中我们要对其进行不同对象不同对待的原责,对大学生进行分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校园网中对其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通过网络对其进行影响。

(三)渗透性原则

在现今网络环境下,传统式的政治思想填鸭式教育已经不在合适于当下的教育环境了,有时学生会对此产生掩烦心里。当下我们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时,更应该融进当下的网络中,因为只有所传播的信息被大学生接受,才能起到传播的效果,我们做为思想教育的传播者,更应该努力的融入其中。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今网络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各方的关注,便是各高校对于其这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并不重识,由于来自上层的各种压力,无法做到网络宣传为主,各高校还是多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老思路、老思维进行,对于网络的思想教育方式多是形式化。对于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专业的体系化建设与保障,对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关注,而且只有少数人参与不能达到全员联动,这种情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距,达不到传播的要求。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待建立完善

高校所采用的传统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其中起主要传播作用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但是这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以被动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吸收,无法将其主动的授与学生,但是新的网络传播却是以各种我样式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因为有些高校的教网络教育不规范,达不到网络教育的新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

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巨大,这就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识,但是现下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将其整篇整章放到网上,没有针对性,网络宣传上也没有新意,多是以红色为主没有新意,大学生在参与中无法做到主动参与其中,这其中教育效果遭到质疑。

四、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对策

1.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定型传,对于高校网络建设宣传,应该加大力量,使其达到一定的数量,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不断的接受,并且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教育者更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溶入其中。

2.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随着校园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培养学生优秀的人生美德,使学生不仅有一种有素质的教养更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对社会上消极的信息进行低触。现今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其思想与价值观对于以后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高校教育者应该通过网络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根本程度上的教育,让其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有选择的性的接受,用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不断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高校对于网络上的消息应该加以低制,并且对其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加以纠正,这是高校对于大学生良好教养培养的关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让其对于政治的敏感性加强,对其中一些不育的信息加以低制,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司得到一种提高,这是一种潜意漠化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对的自身进行提高。而且现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者更应该对其学生的法制观念加以宣传,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加以大力的宣传,而且对于网络中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加以纠正,对于一些网络上的规责加以大力的宣传与制定,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加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其可以更好的遵守法律法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开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工作。

作者:王盛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郑华.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网络传播伦理与法规范文第5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法制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09-0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存在着很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青少年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少先队、共青团法制活动的教育,有学校组织的法制讲座,有统一布置的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虽然实施渠道很多,但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1.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1.1在讲授《网上冲浪》一课时,根据现在形势,把互联网上的各种违法教育视频下载下来,如《戒除网瘾》、《利用病毒破坏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等等内容,一边引导学生一边进行法制教育。互联网是双重的,利用好了就是我们用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利用不好就会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通过案例教育,让小学生从接触网络到使用网络都能感受的网络的好处,避免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1.2在word排版课的教学中讲解艺术字时,可采用某一部法规的名称,让学生对此部法律加深印象,紧接着讲解图片的插入过程中,可配与本部法规相应的图片内容,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综合练习课上,可以以诸如《说法周刊》、《经济与法》、《法在我身边》、《法制小报》等以说法为主题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编辑,编排设计电子报刊。在排版和查找资料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相关排版的专业知识,又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

1.3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时,局域网进行联通,当共同拷文件时,发现有个别同学将别人的文件删除,或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将别人的作业复制后交上来。这些行为其实涉及剽窃他人作品,关系到《版权法》的问题。或是进入系统后设置密码,造成别人开机使不能使用。或是传播病毒造成别人文件的破坏,向别人电脑种植木马,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网站中窃取别人的帐号密码。这些虽是在网络世界的行为,但实际上已经构成违法犯罪行为。利用QQ进行聊天,对网友实行诈骗等都涉及到犯罪。

2.信息课上,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德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