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指导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媒体范读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教学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媒体激发朗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我在引入课文时,利用电教媒体首先展现了一个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村前河水清澈 ,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天润的小村庄。我问大家这样的村庄美不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美。然后,我又把山上,大雨把房屋冲走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看。接着问:“这样的小村庄美不美?”同学们都说“不美。”最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同一个小村庄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这样,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利用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区分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随时写,经常写摘录笔记的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把阅读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学生进入中年级时,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做摘录笔记。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享受阅读、做好摘录笔记呢?
1让学生在自读中享受阅读的自得其乐,激发学生写摘录笔记的兴趣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可以不看,学生心情愉快的阅读,才能把阅读当做享受,这时再指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如优美词语和重点语句以及精彩段落)写在摘录笔记本上,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如,我在教学《走月亮》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描写月光下溪边的美丽景色句段时。有位同学说:“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当读到“每个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时,一个学生发出赞美:多美的语句,一个“抱”字让小水塘成了一位温柔的母亲,月亮在她怀里是多么的幸福。当她边读边做出了一位母亲搂抱孩子的姿势时,全班同学见此情景也纷纷伸出手臂做合抱之势。那神情,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这种自主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把那些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摘录下来,久而久之,便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2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把能体现出自己独特感受的语句摘录下来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抓住学生的心,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和摘录兴趣。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由于学生从未到过草原,不知道草原的天地究竟有多美丽,于是我运用课件展示草原的天空和地面,再配以音乐让学生置身于草原之上,去感受草原的辽阔、碧绿和柔美!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再阅读课文后,很自然的就把文中描写草原碧绿的语句和作者感受的语句摘录下来,而且学生还会找到关键词语如“一碧千里、柔美”等去体会草原的美景。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使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五彩缤纷的草原,甚至还萌发了一定要到草原上去看看的欲望,此时的学生再也抑制不住满怀的情感,纷纷读起了课文,阅读成了浓情释怀的好方式,优美的词句也悄悄地进入学生的摘录笔记。
3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做好摘录笔记,提高欣赏水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摘录出重点词句,中心句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读了课文第一大段后,我便用多媒体展现第一次赛马的情景,学生观看赛马时,往往只会注意谁的马赢了,却忽视了马的出场顺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马的出场顺序:齐威王和田忌把各自的上等马对下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另外,在放多媒体时有意识的突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然后,再巧设悬念:田忌为什么会输?还是原来的马,他还有希望取胜吗?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用代表齐威王和田忌的各等级的马的图形摆第二场、第三场比赛的出场顺序,并思考比赛结果。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感兴趣,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操作,他们不但能了解到几次赛马的出场顺序和结果的不同,更能体会到: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的神奇,于是胸有成竹、垂头丧气、轻蔑等词语被学生迫不急待的摘录到了笔记本上。
4在交流评价中取长补短,学生受益匪浅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对同一人或者事的理解各有千秋,因此学生做的摘录笔记异彩纷呈。针对此种情况,把学生的摘录笔记进行交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同学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评价摘录笔记,提高了学生做阅读笔记的能力。同学们在交流评价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们都会通过评比明确摘录方法,提高自己记笔记的能力。其二,生生之间通过交流评价,孩子们心与心得对话,可以促进同学间情感的碰撞和沟通,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对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老师也能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况。对语文教学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三,通过交流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漫步在书海里寻求乐趣。然后记录自己的摘录笔记。学生的摘录笔记在课堂上经过生生、师生的共同评价和交流,必将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家都想争当“绿色作业者”(字迹工整、无错别字、有独特见解者)那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的学生,更加热爱阅读,而且在做摘录笔记时就更加有信心,进步也很快。
在交流评价之后,经过大家的推选,将做得最优秀的摘录笔记分期在班上或者学校展出,然后由大家评选出等级再颁发奖状。虽然,这只是一份小小的奖品,但在学生心目中却看得极重,因为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定然会珍惜的。学生在获得一种成就感后,阅读更加有兴趣,而且逐步养成了不动笔墨绝不读书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做好摘录笔记,既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又积累了语言,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使得一部分语言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一旦用时自然涌上心头。在学了《谁说没有规则》一课后,学生又很好地充分利用平时的摘录积累,写到:
关键词:课前阅读;课堂细读;课后精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5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伸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已成为热门,公教课更不用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忽略和淡忘了,但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丢,其中阅读教学法在新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即使是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材上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到做练习时又不会做。在强化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阅读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阅读的作用。课前阅读首先要了解、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标题是内容的概括,了解了标题,就知道章节中提出讨论的是哪些问题。然后把预习的课文(包括插图、表格、实验装置)从头到尾的通读,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在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作为上课专心听讲的重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学习阅读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阅读提纲和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相结合,这样阅读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二、课堂细读,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关键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指导阅读法主要有设疑、导读、讲析、归纳等几个要点。对于浅显的内容,尽管学生通过阅读已有初步印象,但未必能概括、综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再用自己的话归纳要点,并分析其原因。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2)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阅读概念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或字。阅读不宜过快,一带而过,阅读时需要细嚼慢咽。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甚至有的化学阅读需要写一写,把关键的字词写出来,这样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占课文的很大篇幅,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只注意实验现象,而忽视实验操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三、课后粗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练习。
四、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在加强记忆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提示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的规律,对某一记忆对象除及时复习外,还要合理安排继续重复阅读的次数多一些,间隔时间短一些,以后逐渐少复习的次数,拉长间隔的时间。
关键词:教学;指导;阅读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很好地体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还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使一堂课教法丰富多彩;在教学呈现上,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为引导学生阅读化学教科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指导。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认读――理解――吸收,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三者联系紧密。根据阅读要求的不同,可分为预习阅读、课堂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
一、预习阅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质疑能力
预习阅读是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进行的阅读。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通读课本,了解课文的概况,理解课文的重点,琢磨课文的难点,自主构建学习内容的框架,遇到学习难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若还有疑难可做好记录,待上课时解决。如课题《金属材料》可以设计以下预习提纲:(1)金属材料包括哪几类?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哪几种?(2)金属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3)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4)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5)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哪些不良后果?(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与交流,能激发求知欲,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阅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探究能力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这种阅读以精读为主,所以教师应把握其侧重性和时机性。
1.侧重性
根据教学目的,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作为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体现出来,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根据需要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在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在探究了一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要求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讨论后可及时指导他们看书: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给你一些判断的依据。
2.时机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何时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把握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理解问题中产生思维障碍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那时学生的阅读心情是迫切的,阅读情绪是高涨的,阅读的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在讲分子的性质时,讲到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对这一结论,学生感到模糊不解,带着这一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由于心情迫切,阅读效果很好。
三、复习阅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和归纳能力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探究题目,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阅读相关内容才能完成,这时才会是有效阅读。例如,在复习酸碱的知识时,若要学生直接阅读酸碱的知识,他们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用下面的方法:这里有两杯掉了标签的酸溶液A和碱溶液B,并提供下列用品: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锈铁钉,pH试纸,AgNO3溶液,大理石,锌粒,氯化铵,CuSO4溶液。请问你可用哪些方法检验A是酸溶液,B是碱溶液?请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来实施你的方案。不用老师强调,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复习酸碱的知识,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学生的方案可归纳总结出酸碱的化学性质。
四、课外阅读,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视野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化学视野,加深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新的教科书里,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栏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资料和方向。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网站,要求学生作好笔记,在研究型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必要时可用实验进行验证。如在讲煤和石油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汽油的主要成分”,为什么汽油中加了乙醇变成乙醇汽油就会减少空气的污染?通过查阅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兵.阅读能力培养.
(贵州省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瓦店小学 55320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