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工作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迅速”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全面提高我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在全镇范围内的紧急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

3、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把应对突发事件与日常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基础工作,完善网络建设,增强预防分析,提高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决策、加强合作的则。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突发社会安全类事件。包括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工作涉及的“五大纠纷”案件,涉及民间纠纷引发的各类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集体上访、群体性械斗事件,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影响机关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2、事故灾难类事件。包括全镇范围内发生的火灾、办公场所建筑物倒塌,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水、电、气、油等事故,公安﹑司法﹑安监﹑市容稽查等公职人员意外集体伤害事故,以及其他影响全镇安全和稳定的治安灾害事故。

3、自然灾害类事件。包括暴雨(雪)、洪水、高温、地震、地质灾害等。

四、指挥机构

为了便于协调和领导处置突发事件,成立处置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建立和制定预防、处置全镇突发事件工作方案,督查、指导、协调开展相关工作,收集报送有关信息,负责预防和配合事发地突发事件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和调解,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确保人员配齐、措施到位、密切配合、联络畅通、各司其职。

五、工作制度

(一〉报告制度。一经发生突发事件,应实行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向镇党委、镇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的简要过程、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采取的措施,同时,做好事件发展的续报工作。因瞒报、漏报、迟报而导致处置工作被动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事项进行核实,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二〉指挥和协调制度。全镇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指导全镇范围内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置工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领导小组成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处理。

(三〉奖惩制度。对在突发事件中依法执行公务并且事迹突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或报功:在突发事件中不作为、不负责任、推托应付,构成违纪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处置原则

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稳定的关系。

处置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突发事件,要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把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团结、稳定、面向基层的原则,及时准确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排除流言萤语,消除恐慌情绪;坚持宣传教育与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思想教育,立足于防范,立足于协商调解,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经济、行政手段和法律措施等多种形式,果断处置,最大限度缩小社会及政治影响。

七、处置措施

(一)及时启动预案,搜集情况。发生本预案适用范围的突发事件后,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及时将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报告协调领导小组。

(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在发生突发事件的地方,主要领导要立即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调解人员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和发现矛盾纠纷可能引起的刑事、非正常死亡、群众性械斗、群体性上访及其他重大性上访及其它重大情况时,各级调解组织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事态恶化。同时,及时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三)加强信息联络,确保指挥畅通。建立信息、通讯指挥系统,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报送及时和指挥通讯渠道畅通。

八、善后工作

(一〉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对突发事件参与者要实行跟踪教育,密切监控,掌握动态,确保一旦发生延续问题或次生灾害,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处置。同时,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镇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二〉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证据,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

(三)对因发生忽视安全、管理不善、、衔私舞弊等行为,对有关责任人给于责令检查、赔偿损失、行政处分等处理。

(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积极探索稳妥、快速、高效地做好突发事件处置的新途径。

九、预案管理

(一〉预案的修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本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机构人员的调整,以及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预案内容。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建立健全防范企业突发事件的监管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区域内企业突发事件尽早预测识别,提出预警预报,采取措施妥善处置,确保辖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各职能部门要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防范和化解各类突发事件。

(二)统一领 导原则。企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街道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职能部门进行处置。

(三)分工协作原则。街道各职能部门在处置企业突发事件时,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做好工作。

(四)信息共享原则。鉴于企业突发事件具有时间、类型、程度、范围的不确定性,各相关部门要在信息资源利用上相互提供支持。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防范或处置街道辖区内可能造成金融安全、群众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企业突发事件。

四、组织机构

街道成立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穆晓莉同志任组长,高国勇、翁海斐、龚建刚、房驯骏、王华君、周瑛为副组长,成员由街道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党政办。

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协调小组。

(一)职工安抚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王华君。

由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街道党政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后海塘管理办公室组成。负责突发事件中企业职工的安置分流等安抚工作。

(二)维稳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房驯骏。

由派出所牵头,负责突发事件中,聚众闹事、哄抢企业财务及伤害他人等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三)财产处置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周瑛。

由后海塘管理办公室牵头,及时摸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企业的贷款情况、民间借贷及互保等情况;根据企业意愿,提出企业债权债务处置预案;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好协调实施工作;会同企业做好资产清查工作。

(四)法律援助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龚建刚。

由街道综治中心牵头,负责对突发事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并为领导小组提供法律咨询。

(五)资金链维系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王华君。

由街道经济 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负责监测辖区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资金链维系情况,做好企业运行安全的预警、预报工作;根据企业意愿,提出企业资金链维系预案并协调实施。

(六)舆论宣传组,组长翁海斐。

由街道党政办牵头,负责突发事件企业状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统一宣传报道工作,防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各工作协调小组的牵头单位要负责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并落实好专人负责。

nn40.com

五、工作程序

(一)突发事件的预警

1、预警信息。建立预测预警网络,加强对企业运行、裁员、银行贷款等情况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企业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将突发事件企业的监测预警纳入日常工作。

2、预警报告。一旦发现企业裁员、银行贷款等原因可能引起企业突发事件,各职能部门要立即向街道领导小组报告,及时掌握动态及趋势判断,提出预防措施建议等。

(二)预案的启动和结束

当辖区的企业可能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突发事件,或企业出现突发事件的趋势逐步扩大无法遏制时,即启动本预案。

本预案启动时,领导小组及各工作协调小组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有关人员应及时进入现场工作,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处置的进度和相关情况。需向社会公布的事件,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掌握舆论导向。

待事件得到有效处置,人民群众的信心恢复,社会稳定,经评估后认定应急行动已无必要,则结束应急行动。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县级媒体;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方式;理念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24-01

0 引言

在新传媒时代,媒体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体担负着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弊端,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该如何进行正确评价和新闻传播,则是媒体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对于县级媒体而言,面对突发事件,应该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为标准,通过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将事件与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不能单纯的从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对待突发事件,而应该从新闻报道的教育性入手,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报道理念。

1 突发性事件对媒体的能力检验。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特殊事件,突发事件在突然之间发生,容易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突发事件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可以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表现在如地震、火灾、车祸、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具有严重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具备明确的即时性和冲突性。突发事件在新闻范畴内,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在新闻报道中,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最具历史价值,突发事件从一个侧面考验了新闻媒体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电视媒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是电视媒体对事件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的重要考验。在传媒时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突发事件也是成就媒体实力的重要反映。突发事件具有众多不可预知性,在发生后,新闻媒体的动作,对事件的报道,对事件的分析,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媒体的综合实力展示,能够从根本上发现媒体存在的弊端。突发事件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详细描述事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事件的分析能力,在舆论导向的引导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哪些矛盾。对现代媒体而言,突发事件更像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媒体的能力和媒体真正蕴含的社会影响力。

2 县级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原则和策略。

1)以本土接近性报道为首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的范围一般都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或者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县级媒体而言,如果事件发生在本地,就要掌握接近性原则,利用地点优势,在节目制作上充分展示拍摄现场的接触感,在其他媒体没有赶到前进行细致的拍摄和节目制作。在节目制作上需要进行必要的申报,以正面报道为主要方向,本土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容易受到情感的巨大影响,容易在报道工作上参杂过多个人感情,这就要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掌握严格的新闻工作纪律,以规范化的管理进行突发事件的节目制作。

2)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素材,及时消息, 对突发事件报道要增强抢先意识,正确掌握第一手材料。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拍摄,不要顾及是否能够经过审批,而应该把事件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因为这些资料具有即时性,过了一定的期限就不会具备当时的特性。例如突发事件的画面,如火灾画面,过了拍摄时期就无法记录当时的情况。很多媒体工作者都把请示汇报作为新闻报道的首要工作,其实这是对体制的错误理解。面对突发事件,全面记录突发事件的过程才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于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资料才可以在消息时有足够的分析基础。对可以的消息,要及时,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良好基础。

3)展示事件过程,加强事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对突发事件报道,媒体要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记者前往报道,在前往事发地的过程中,记者就要迅速搜集与事件相关的材料,通过良好的策划,以宏观思维把握,以微观理解为基础,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要客观的分析事件,要公正丰满的报道事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行明确报道和深入分析,增强报道的深度,提高报道的品味。突发事件成为新闻报道难点的原因就是事件的突然性,没有给新闻报道过多的准备时间,而新闻报道又是一项缜密的工作过程,因此,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上,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高超的技艺,具有丰富的政治素养,对事件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

4)积极运用连线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新闻具有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最为明显的弊端就是很多时候无法得到第一现场捕捉画面。例如地震灾害中,地震瞬间发生,破坏性极大,地震灾害严重的地区不能深入过去,进行亲自采访。这样的时候,如果电话线路在一定范围内畅通,就要把电话线路接到离震区最近的地方,通过电话描述进行采访,在能够进行画面拍摄时,再实行有画面的报道。在现实应用中,很多突发事件报道的连线效果是很好的,观众能够通过电话叙述人的语气感受到事件的严重程度。

5)对非本土消息,整合资源扩大信息量。随着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媒体更是得到的广大群中的信任和推崇,新闻媒体以其真实和富有感染力的传播手段,将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传播给各地人民。县级媒体对非本土消息的报道要掌握资源整合的原则,要从本土角度出发,进行新闻事件的了解。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是否有本区域的人民受到伤害,应该进行哪种程度的消息公布等。县级媒体的综合实力与省级、中央电视台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电视台要整合资源,扩大信息量,利用其它媒体的消息与自身相结合,制作出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的节目。

6)提高媒体综合素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决定的,也是新闻工作者对舆论导向的积极引导决定的。突发一般都是具有灾害性的事件,在这样的事件中容易形成社会全体的低靡状态,人们对灾害足够抗拒,容易影响大范围的舆论环境。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对突发事件的分析掌握科学性原则,不能一味的强调破坏性,而要采取正面方向降低人们的恐惧感,科学分析科学对待,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向。在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效果和效率。

3 结论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质生活的丰盈给予了人们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媒体的组成形式和结构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县级媒体作为基层媒体,在基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更要发挥基层媒体的积极作用,以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为主要原则,将突发事件真实的阐述,并且能够以事件的影响为主要报道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媒体发展应该以教育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原则,逐渐规避媒体报道中的矛盾,逐渐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以高度的人文理念管理媒体工作,使媒体的发展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舆论引导水平――省级电视媒体应急突发事件报道[J].当代电视,2011(1).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范文第4篇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组成,校长任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组织,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案工作程序。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年级段)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值周教师、教学活动的带队教师、学校安全门卫等教师更有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职责,一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膳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四)突发事件向外情况,需要经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形式,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或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核实后作出决定。任何人员都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处室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四、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师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

2、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预防为主,积极处置的原则。

3、冷静、沉着,积极主动和及时、合法、公正处理的原则。

五、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区教育局。

2、学校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

钟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报教育局。

2、学校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情况报告教育局。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d级危房一律不允许使用,封闭的d级危房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迅速组织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教育局。

4、对受伤师生组织抢救,及时报告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学校要定期检查锅炉使用情况,做好锅炉工的培训工作,购买特种行业保险。

2、事故发生后,及时抢救受伤师生,及时报告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审报教育局,经同意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的外出大型活动要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2、事故发生后,学校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及时将事故信息报教育局。

3、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立即停止学校饮食摊点、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

2、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九)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电话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十)环境污染

1、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源,如化工厂、印染厂等,如果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物,因及时向环保部门联系。并备案这些污染源可能产生的污染性质和处理办法。

2、产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配合环保部门紧急疏散全校师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疏散过程维护好师生的秩序。

3、平时对全校师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环境污染自护自救教育。

,(十一)住校生停电应急预案

1、住校生管理员必须每天晚上在晚自学前5分钟做好点名工作(按作息时间表执行),并且管理好住校生晚自学的管理工作。

2、如果突遇停电事故,管理员首先要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不可慌张,然后用学校准备的应急灯进行照明,让学生疏散。

3、如果在停电时学生的作业已完成,要组织学生就寝,等学生全部睡下后才能离开休息;如果学生的作业没有完成,应向学生提供蜡烛等照明工具,监督学生完成作业,一直到就寝后方可离开。

4、学生寝室在没有管理人员监督的情况下,绝对不能私自点蜡烛,点蚊香。

突发事件工作原则范文第5篇

摘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高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如何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危机,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舆情的正确引导能够有效化解伴随突发事件而来的舆情危机。探究建立在舆情引导基础上的应急机制有助于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营造和谐的高校舆论氛围。

关键词:舆情引导;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01-03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发展后,我国迎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高校作为知识、信息及人口都高度密集的单位,突发事件数量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

新媒体环境下,频繁出现的高校突发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校舆论危机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已经不能仅从监管和控制来着手;更应从对舆情的研判入手,建立一套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一、情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所谓舆情,是由个人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或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交错的总和及其表现[1]。综上,舆情的实质可以认为是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所做出的反应。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网络舆情,也就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众事物所做出的态度和反应。

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介入,使得当今的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和使用终端现已高度普及,不同教育、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群可以在网络世界实现沟通互联,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们是身份不同、背景各异的网民群体。

其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互动性。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群间原有的职业、身份、地域等壁垒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同一事件、话题发表看法,并利用网络与其他网民就事件展开讨论。这些讨论有时甚至衍生出新的舆论事件。

再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高度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并未完全落实,人们使用网络时,可以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发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和看法。

同时,网络舆情内容复杂。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依托网络得以发展和碰撞,这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也正是因此使得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加复杂。

另外,网络舆情传播迅速。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评论者及分享者,往往一条信息在短时间内便成指数倍扩散[2]。

最后,网络舆情具有较大破坏性。网络舆情多是由一个时期的热点事件所引发的,其传播主体的去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和传播的迅速性都使得虚假的、负面的消息会更加快速的传播到更大范围,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这一概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有学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指在高校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校园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3],也有人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4]。无论从哪一种定义,都可以看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突发性、危害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的特点。综上,本文所述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人为、社会因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突然发生的,对校内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或精神状况造成伤害的,对校园和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紧急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类

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各异,成因也各不相同;按照突发事件成因的种类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不可抗因素。主要是指如战争、地震、火灾、恶性疾病等;此类因素发生时极易引发群体性的伤亡事件。

2.个人因素。大学生心智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思想单纯,行为方式简单;多数大学生遇事易冲动,易将小事化大,最终酿成大祸。

3.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甚至部分学生的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喜欢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4.学校因素。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校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教职员工配比都严重不足,管理制度陈旧等一系列的失衡都导致了学校服务能力的下降,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从一方面增加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社会因素。大学生是最活跃群体,也是最易冲动、易受蛊惑的群体。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青年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学生,引发,借大学生之名对高校进行攻击,间接对政府施压。

四、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现状及剖析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快速性。大学生群体人数多,联系紧,网络普及率高;导致了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消息传播迅速;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会进一步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酵。

2.被动性。多数高校突发事件先是由非官方消息源披露,这个消息源有时并非当事人,多是小道消息。非正规的消息源占据了主动性,并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舆情的指向;也导致了后续官方跟进时对舆情处理非常被动。

3.指向性。当学生、教师或是高校相关人员参与到突发事件中时,在一段时期内部分网友会因对学生、教师或是相关人员群体的不满甚至私人恩怨,将矛头指向高校,进行攻击。

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之所以如此被动,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内的事件相关部门间推诿、扯皮,丧失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部门“官本位”的行事作风,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同媒体打交道,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外还有一方面,多数高校虽然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但并未建立相关事件的舆情引导机制。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官方在突发事件中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无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舆情控制。

五、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负面舆论形成之前,高校应善用媒体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由于舆情引导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而高校和媒体应注意引导舆情时的方式方法[5]。为了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及时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让公众了解信息,发挥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5]。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而高校要做的就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消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2.真实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应的在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原因,分清责任,将事件的真实原因和经历,采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一方面杜绝了以讹传讹的局面,同时也提高高校官方信息的公信力。

3.主动性原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应快速反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方面,校方应积极联系教育管理部门、媒体和相关部门、机构,做权威信息,将公众的关注重点引导至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提升高校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校方还应借媒体之力获得舆论引导后的公众反应,共同制定好下一个阶段的引导工作方案。

4.一致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对外的信息和沟通交流工作应由专人进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校不同部门或不同领导对事件的不同回应给学校舆论引导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的做到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5.多样性原则。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应建立不同的舆论引导机制。针对同一突发事件,在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引导重点和方式。针对舆论所反映出的不同的公众反应,也应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

六、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基于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一些针对高校的恶意言论;并且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防止因非理性舆情的传播而导致的事件恶化。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监控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引发舆情重在预防,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新媒体舆情监控作用不仅体现于对舆情信息的感知与收集,还可通过新媒体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6]。为了更好地完善舆情监控体系,应在高校中建立“学生工作主管领导-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三级信息监控体系;发动该体系中的成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各类媒体信息进行筛查、分析,及时感知舆情信息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预防和控制舆情恶化。

2.快速反应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快、破坏性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三级信息监控体系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体系,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快速反应体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员必须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一线信息,结合三级信息监控体系,自上而下,分工合作,在学生、学校、社会等层面进行快速反应。

3.沟通引导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为了缩小影响面,一些高校往往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学生自由,封锁信息,导致内外部信息不畅[6],结果适得其反。因此,高校应建立成熟的信息机制,加强对外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公众事件的发生、进展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另一方面,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舆情引导机制:根据舆情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事件的发展,综合考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理性发表评论,有策略地引导舆情走向,进而消除外界对事件的误读,以及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

4.消融总结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后期,社会对事件关注度降低,舆情传播减少;此时为避免舆情反弹,高校可运用教育引导的方式来进行舆情消融。

最后,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彻底消亡后,应及时针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和舆情引导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提炼、更新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促进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J].新视野,2013,(4).

[2]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汪路勇,方文明,高校突l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3,(12).

[4]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

[5]吴云才,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和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7(下).

[6]刘立波,郭玉铸,高等学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收稿日期: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