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科共收治15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75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为61~89岁,平均年龄为(71.5+3.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35例,初中和高中为29例,大学及以上为11例,其中,高血压为33例,冠心病为47例,糖尿病为55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为63~88岁,平均年龄为(71.7+3.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34例,初中和高中为31例,大学及以上为10例,其中,高血压为32例,冠心病为49例,糖尿病为5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药物管理、健康宣教以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出院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应全面地收集并且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要是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婚姻状况等[2],观察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和现有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1.2.2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
患者出院前1周,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应积极地制定患者的出院计划,确定连续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出院后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相关需求进行记录,并将所搜集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连续护理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主治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以及患者家属,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为其提供科学化的指导以及建议,告知其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嘱咐其要坚持用药,并要定期进行复诊时间,告知其如有问题可及时地与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取得联系,并为患者提供必需的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
1.2.3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连续护理
本研究中的连续护理小组主要包括主治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以及康复医生等,由健康教育责任护士负责具体的连续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定期(一般为2次/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重点为患者讲解常见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临床护理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对相关社区的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的责任护士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进一步增进其对各种老年慢性疾病的认识和掌握;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应定时对其进行电话回访以及家访,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耐心地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诉求,并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主治医生,以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3];患者复诊时,主治医生应全面地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和临床治疗的现有效果,鼓励患者坚持遵照医嘱进行服药以及复诊。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和自理能力的评分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的标准:使用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量表主要有患者对临床药物治疗、各种并发症、日常饮食、院外就诊、康复锻炼等20项常规内容的相关看法[4]。依据患者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其中,1分为绝对不同意,2分为不同意,3分为不明白,4分为基本同意,5分为绝对同意。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越好。
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评估标准[5]:依据患者的自理能力显著下降、一定下降、无明显变化、一定提高和显著提高共分为5个级别,上述级别的得分为 1~5 分,患者的得分越高,则说明其自理能力就越强。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使用均数+标准差(―(―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护)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的自理能力情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理能力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自理能力情况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自理能力的比较(―(―护)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关键词】疗养院;老年;防跌倒;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跌倒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件严重的公共突发事件。跌倒的预防和干预是老年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作为杭州市唯一的干部保健基地每年都要接待几千名老干部的健康疗休养、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管理,他们平均年龄都在80岁。为了提高疗养质量、深化疗养内涵,现对防止老年人跌倒的安全护理工作及提出跌倒预防的优质护理对策作一综述。
1老年疗养员跌倒的原因分析
1.1慢性疾病因素影响血流灌注及氧气应用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纤颤,血压过高,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性低血压均可导致患者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
1.2视力障碍老年疗养员入院评估中常出现视力减退的情况,如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退行性病变、视力由于敏感度减弱、视野缩小、对比觉降低、夜间视力下降等就更容易引起跌倒。
1.3平衡失调老年疗养员常出现步态不稳,身体重心前移。特别是患有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帕金森氏病、小脑肿瘤、前庭功能障碍等疾病,临床上也被认为是跌倒发生的常见因素。
1.4药物因素糖尿病病人使用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昏迷,高血压患者口服的减压药过量可出现降压后血供不足综合症,治疗青光眼使用的甘露醇易引起短期的性低血压等。
1.5环境因素疗养院的环境不同于医院病房,适宜疗员户外活动区面积大,楼梯和台阶较多;疗养区建设日趋宾馆化,公共场所均铺设大理石及瓷砖,防滑性差;还有其它诸如楼梯缺少扶手、沙发过于凹陷或过于松软、台阶不平整或过高、卧室光线偏暗、家具摆放不当等也是疗养员跌倒发生的潜在因素。
2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2.1加强入院评估制度认真做好疗养员入院评估及危险程度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简要病史、用药史、目前身体有无不适、疗养员视力、听力、行走步态等基本情况、跌倒史、思维、精神情绪、运动习惯等对跌倒风险高危的疗养员及时汇报医生及护理部,加强病情观察,严格做好交接班工作。
2.2加强入院宣教制度强化安全教育,提高疗养员的安全意识。疗养员一入院,责任护士即对疗养员进行入院安全告知书宣教。介绍疗养区环境,上下楼梯台阶时留心脚下,注意台阶。房内拖鞋不宜穿出疗养区,防止摔倒受伤。对正服用某些副作用大的药物的疗养员应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2.3加强健康促进项目跟踪制度在以“建康促进,乐活人生”为办院理念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健康促进的项目,如慢性病辅导课程老年人急救自救及防跌倒课程五色健康饮食课程五脏养生课程各类养生保健操课程等等不仅丰富了疗养员在院内的疗养生活,而且能让老年疗养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各疗养区针对各项健康促进项目跟踪评估进行量表测定,对疗养员的自身保健和运动习惯进行评估。提出了运动测试问卷及疲劳量表。从而大大减少了院内跌倒的发生率。
2.4加强优质服务制度本院始终把疗养安全放在首位。继承和发扬我院优质服务的传统,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优化服务流程。疗养员出入院均有医护人员亲迎亲送;疗养员的医疗项目和健康体检均有护士送至相关科室并陪同相关检查;风雨天食堂工作人员主动把饭菜送至疗养室;行动不便的疗养员楼层服务员三餐定时送餐;疗养员参加院内组织的外出游览活动时配备保健医生和护士全程陪同;为了方便老年疗养员,本院每周四开设老年理发室为疗养员服务等等。各项服务措施的完善,减少疗养员跌倒危险因素,有效保证疗养期间的安全。
3跌倒发生后的紧急就治及对策
定期开展“老年人跌倒急救演练”,在操作中练兵。要求各疗养区医护人员严格掌握跌倒的现场判断及救治要点。
3.1遇到疗养员跌倒不可着急扶起,应掌握就地抢救的原则。先观察疗养员的面色、神情、神志等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询问跌倒发生的原因酌情采取就地观察治疗。
3.2治疗外伤,判断有无骨折,了解内脏损伤情况。外部开放性的伤口应及时消毒灭菌;对于伤至骨骼考虑有骨折可能的疗养员应将受伤肢体固定于功能位、制动,立即通知放射科及相关负责人。
3.3跌倒发生后护士应积极听取疗养员的主诉,寻找跌倒发生的原因。如因疗养员自身疾病所致的跌倒应积极对症治疗;如因疗养员其他因素引起的跌倒应加强安全宣教;如因院内环境或设施的原因,应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3.4护士应做好疗养员的心理护理。安抚疗养员,积极消除疗养员的紧张、焦虑情绪,让其保持稳定情绪,减少恐惧心理。老人跌倒不要急着扶起。
3.5老人大多骨质疏松严重,跌倒后很容易出现骨折,如老人摔倒后出现局部疼痛和肢体活动障碍,有可能已经发生骨折。如果将老人匆忙扶起,可能会加重损伤,导致骨骼错位,若是伤到脊柱,甚至可能会损及脊髓。所以,一旦老人摔倒,且怀疑有骨折时,可就地保暖、止痛,防止休克。如果局部出血就要马上止血,并用纱布、绷带包起来,就地固定。如果能够确认老人没有骨折,则还要观察老人是否昏迷。意识清醒且没有身体不适的,一般问题不大,稍事休息就可慢慢扶着起来。如果老人表示心口疼,且本来就有冠心病等心脏问题的,可能是出现了心绞痛,要立刻协助老人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待症状缓解后再慢慢扶起。可将老人在原地缓缓放平至仰卧位,但千万不可搬动,更不能抱住病人又摇又喊,试图唤醒病人。然后解开领口,并将头部倾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反流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必要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吸点氧,通常会起到一些效果。
4按类别对跌倒患者进行科学护理
4.1对轻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轻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患者的跌倒多属于意外跌倒。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区环境的宣教,让患者尽快熟识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解决,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起居安全。
4.2对中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中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服药可引起共济失调、性低血压等,使用镇静药时,减少活动,教会患者如何避免意外发生,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都得到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自感不适或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劝说男患者夜间使用尿壶排尿,外出时应该有人陪同。步态不稳的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
4.3对高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高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患者应有24h的陪护人,帮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无法起床者应在床上大小便及沐浴更衣,能起床者可在床旁设移动便椅,防止跌倒。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5小结
中国在1999年10月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以每年3.37%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进入疗养院慢性病疗休养的人群也不断的扩大,疗养员平均年龄在逐年上升,因此老年疗养员跌倒的危险因素也日趋复杂。本人作为疗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深刻体会到意外跌倒对于老年疗养员的危害性,因此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作出科学的预防,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及护理对策,让老年疗养生活更安全更舒适。
参考文献
[1]陈月娟,等.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5:05-5.
[2]郭宏.浅谈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及现场快速判断救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09-1.
【关键词】老年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 饮食护理 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88-02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心理压力等诸多因素,老年直肠癌患者日益增多,目前手术根治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方法。老年人在围手术期以手术为中心,是各种意外和并发症集中发生的阶段。高龄本身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但对手术打击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客观上存在较多风险。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饮食指导,能减少因对饮食护理的认识不足而引起的并发症,如低血糖、伤口愈合延缓、吻合口瘘等发生。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法方之一,正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和维持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直肠癌患者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影响了治疗效果,从而影响了疾病的康复,这与错误的饮食理念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老年直肠癌患者饮食护理指导迫在眉睫,在饮食指导后可提高患者的营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直肠癌患者共76例,其中男性38例,年龄58至86岁。女性38例,年龄52至92岁。将76例患者按 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治疗组加以饮食指导。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禁食方法
治疗组的患者指导其3至5天,由半流至全流。术前8小时禁食、术晨禁食水。对照组的患者指导其7至10天,由半流至全流,术前8小时禁食水。
2.1.2 老年患者术前禁食的特点
对照组患者在通过医护人员对其饮食指导后禁食时间比治疗组时间延长,因为老年患者对手术的心理特点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由于医务人员对患者术前指导不够详细,多数患者不知其禁食目的,总认为禁食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多数患者会自主提前禁食时间,禁食时间的延长易导致脱水和低血糖的发生,老年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轴的调节亦有减退,加上饥饿使交感神经兴奋,老年患者恐惧、忧虑情绪加重,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或血糖调节作用失调,更容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2.1.3 术前饮食护理指导
由于直肠癌患者术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肠道准备,患者体能消耗严重。近年来研究证明,半流食在胃内仅存留1.5至3.0小时,或清淡饮料几乎饮后即可排空。为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和术后的恢复,可指导患者少量多餐。可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在进食半流食时,可进食如软烂的鱼汤面条、排骨面片汤、小米粥、蔬菜汤、蛋白粉、海参胶囊等,在进全流食期间,可给与无渣鱼汤、肉汤、排骨汤、小米汤、蔬菜汤,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加以调节,以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
2.1.4 讨论
由于目前直肠癌手术因物引起的全身情况较少,因此术前禁食时间有所缩短。治疗组禁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发生低血糖及脱水症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传统的手术,术前禁食目的是减少胃内容量,减少因麻醉、手术及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呕吐或胃内容物返流的可能性;并减少术后伤口愈合延缓、吻合口瘘的发生。但由于60岁的患者已进入老年期,体内各生理功能已逐渐下降。国内外近年的研究报道认为行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及禁水的时间,对手术危险性大,有可能导致误吸或无法进食的患者则应采取给予静脉高营养的方法,补充营养。以减少手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饮食方法
一般直肠癌患者术后3天内禁食,3天后(注意进食时间应在肠鸣音恢复良好,肠蠕动恢复,开始排气)可进流质饮食,7天左右可进半流质饮食,半个月可进普通饮食。
2.2.2 饮食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由于生理变化原因,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稍有磕碰、跌倒就可导致骨折。下肢骨折使老年人不能下地行走负重,失去正常生活能力,而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废用、孤独等不良情绪;长时间卧床,易引起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护理并发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生命的质量。自2008年对150例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从心理、生理、社会、精神进行了整体化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对15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实施了整体护理。其中,女性:84例,男性:66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74岁,60―70岁者:85例,71―80岁者:40例,80岁以上者:25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2例、骨股干骨折10 例、胫腓骨折78例、骨踝关节骨折:20例。并存症依次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
2 效果
在被观察的150例病人中,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均为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病人对护士技术操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达到了98%以上。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心理护理
老年骨伤病人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由于发病的突然,或病程日久,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恐惧、抑郁、孤独,自卑和被抛弃感。骨折后,患者疼痛剧烈,疼痛刺激可使患者出现焦虑[1],主要担心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及手术是否成功;对将来生活是否自理,。针对这些情况,护士要耐心的进行心理疏通,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此类骨折手术的选择,应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介绍同种有疾病康复的病例,经常到床边与病人交流,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与功能锻炼,对骨牵引的病人,讲解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在牵引期间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运动。术前检查结果告知病人。从而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3.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3.2.1 褥疮
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避免理化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鼓励协助病人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翻身;按摩骨隆突及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整洁干燥;保持病人皮肤清洁,改善营养状况,鼓励病人进食营养物质,增强体质,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3.2.3 坠积性肺炎
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在床上做深呼吸运动,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有效咳嗽、咯痰,,协助病人翻身扣拍,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
3.2.3 泌尿系统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交会病人床上排尿,术前需要留置尿管者,导尿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使用双腔导尿管,术后加强留置尿管护理,尽早拔除尿管,保持病人的清洁卫生与生理卫生。
3.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见于股骨颈骨折病人。早期指导病人进行双下肢肌肉运动,每日10-20次,每次5-1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手术肢体功能锻炼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3.3.1 床上训练法
术后第二天到一周,教会病人做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用力背屈髁关节,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上病人不感到疼痛、劳累为原则,循序渐进进行。逐渐过度到膝、髋关节,最后到抬腿,对于股骨颈骨折病人,膝、髋关节的活动,应按手术方法的选择情况,作相应的活动。每日5-10次,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肿胀,预防肌肉萎缩,促进切口愈合。
3.3.2 离床锻炼
对于可离床不负重训练的病人,指导病人练习上下床,为患肢负重打基础。下床时让病人双手支撑,臀部离床,健侧蹬床,形成三点支撑,向床边移动,健侧先下床持重,然后一手支扶床,一手扶患肢着地:上床时,患肢先着床,健侧支撑身体,必要时给病人以协支撑。经过这样的训练,下床后可拄双拐,健侧负重患肢做屈膝踢腿和下蹲动作。通过下床后训练,可以促进骨折周围肌肉的恢复和髋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
3.3.3 负重期训练法
在病人即将出院的两天内,告诉病人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考虑负重。并教会病人正确拄拐助行,让病人拄拐站定时要挺胸收腹,抬头向前看,双拐与脚成三角,迈步时应先出健侧,后迈患侧,身体重心在健侧,拄拐前移时身体保持稳定后在移动,每天让病人行走200―300米,一日三次,以病人不感到劳累为原则。出院后家属应该注重患者的心里健康和身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的情绪、饮食 及体征的变化,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活动度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功能[2]。
4 体会
4.1 病人得到了实惠,密切了护患关系
通过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知识宣教指导,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让病人注意活动量和幅度,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做到主动为主,护士协助为辅,使病人掌握了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密切了护患关系。
4.2 密切了医护关系
护士通过与病人的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生理状态,获得了更多、更科学、更全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医生。医生通过把诊疗意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护士,护士把解释、宣传、指导工作做深做细,使病人达到共同期望的治疗效果,从而密切医护关系。
4.3 促进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实施整体护理,使护士感到了自身知识的缺乏,增加了压力,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意识越来越强,从而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老年;胆道结石;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45-02
1889年瑞士Ludwig Courvoisier成功施行了首例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从此该术式一直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术式。1991年Jacobs等、Petelin及Philips等先后报道了开展LCD取石的经验[2]。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目前国内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较新方法,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学者的推崇[3-5]。针对老年人患有胆总管结石,行开腹胆道切开取石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老年人难以承受这些特点,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基础上,成功为>65岁的老年胆道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LCTD)+术中胆道镜治疗共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均为择期手术。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68±4.5岁。入院前后均经腹部B超、CT、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确诊为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3例患者胆总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直径为0.9~1.3cm(正常为0.6~0.8cm),12例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1.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成功在全麻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LCTD)+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2d开始下床活动,术后第一天无恶心呕吐后禁食低脂流质,第二天进低脂半流饮食,再过渡到低脂软食。住院时间7~15d,平均11±0.5d。术后3例经T管造影示胆总管有残余结石,均于手术1个月后经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取石,1次或2取石成功。全组病人出血1例、无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术中,术后死亡,均康复顺利出院。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由于老年人各脏器机能代谢减慢,全麻未清醒时易发生舌根后坠、分泌物堵塞气道而造成误吸或窒息,故全麻未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待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给予有效半卧位(30-45℃),以减少腹壁切口张力、利于呼吸及促进引流,促进炎症局限。
2.1.2呼吸道护理:由于术中人工建立的C02气腹可造成CO2储留、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故术后常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L/min)4-6h,以促进体内CO2的排出;同时指导避免张口呼吸,以避免气体进入,加重腹胀;患者正确有效的咳嗽、咳痰的方法,并给予q2h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同时遵医嘱给予化痰止咳药物,对于痰不易咳出给予氧气雾化吸入bid/日,每次30min。
2.1.3疼痛护理: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特点,方法采用国际流行直观类比标度法(VAS)[6],并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评出相应分数,此方法简单实用,并为临床护士评估病人的疼痛提供了客观的数据,也为疼痛治疗提供了科学化、规范化的依据。在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腹部疼痛的时间、部位及性质,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通过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书、看电视、聊天等方法来患者缓解疼痛,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予以不同的心理护理,解释疼痛的原理及缓解疼痛的方法,必要时或根据评估的依据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1.3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前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加之手术及麻醉及疼痛的影响,病情变化快,术后往往血压不稳定。特别是术后6h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血压、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24h,如发现血压较高时,应立即汇报医生,积极协助处理,如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mg,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硝酸甘油5-10mg以10-15gtt/min静脉滴注,或遵医嘱给予呋塞米10-20mg静脉推注,以保持血压稳定,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由于血压升高引起脑血管意外;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避免影响患者情绪;保持病房的安静,减少噪音及探视,为患者术后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1.4早期活动 患者清醒,血压稳定者,可鼓励患者床上活动,术后第一天在护士及家属帮助下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既预防腹胀又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1.5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应留有一定的长度)、标识清楚,保持通畅、按时更换、保持无菌,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做好记录,如发现胆汁突然减少应警惕“T”型管是否堵塞、折叠或脱出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医生积极协助处理,同时告知患者翻身及下床活动将腹腔引流管、“T”型管固定于低于引流口的位置的衣襟上,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性感染,对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一般48~72h视引流情况可拔出引流管[7]。留置导尿管者给予会阴擦洗Bid/日,定时夹闭尿管,以训练膀胱收缩功能,术后24-48h拔出尿管。
2.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出血、胆瘘为LC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常见原因为钛夹松脱,胆床渗血所致。术后我们加强了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伤口敷料的情况及腹腔引流管引流的量、色及性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采取积极的止血(巴曲亭1u或帮亭1u肌肉注射或静推、0.9%NS48ml+生长抑素3mg以4ml/h泵入)、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抗菌素等处理措施。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第二天引流管有暗红色血液300ml,经积极的止血(巴曲亭1u肌肉注射及巴曲亭1u静推、0.9%NS48ml+生长抑素3mg以4ml/h泵入)、补液、抗感染治疗后术后4天出血止。
2.3合并糖尿病的护理 术前合理的控制血糖是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保障。术后有些病人因害怕每天的测血糖的扎针止痛,不愿意测血糖,认为手术已做,测不测血糖意义不大。针对这一情况,我科加强了糖尿病知识宣教的力度,发放糖尿病患者宣传健康手册,并请糖尿病专科护士每周1-2次授课,讲解继续术后监测血糖的重要性以及对康复的利害关系,患者都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遵医嘱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将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之内,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指导患者平时身边及床边备糖果及食物,以备应急之须。指导患者根据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食谱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定餐,以减少血糖数值的误差。
2.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由其当日责任护士负责该病人出院健康指导,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刺激性食物,饮食应做到定时、定量、定餐;禁酒、避免暴饮暴食;指导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适量运动;避免穿紧身衣物,鞋子大小合适,宁大勿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尽量穿布鞋、棉袜;定时监测血糖变化;带“T”型管出院的患者应保持通畅、按时更换、保持无菌,定时门诊随访,如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老年胆道结石是近年来外科领域开展的较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具有美容效果,越来越受到老年患者的亲睐。但术后若不及时观察及处理并发症,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危及生命。通过对30例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老年胆道结石的患者,术后我们采用了精心优质的整体护理,使其减轻了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真正达到了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全新的挑战,不仅学好本专科的知识,更要加强交叉护理学科的学习,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计划,对加强术后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为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供了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Heili MJ, Wintz NK,Fowler DL.Choledocholithiasis:endoscopic versus Laparoscopic manage-ment Am Surg,1999,65:135-138
[2] 袁久莉,李林藜。刘群.浅析不孕不育患者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09,30(2):135.136.
[3] 时吉庆,侯玲,罗伟.等.胆道镜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体会.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1):68-69.
[4] 郭云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32例临床分析.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12(5):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