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森林防火总体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森林防火;图像融合;无人机;编队飞行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77-03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森林火灾形成因素多、突发性强,一旦蔓延,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目前,在林火监测方面采用卫星遥感图像、飞机巡逻和视频监测、人工巡检和t望塔方式等,存在着不能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监测,成本过高、人为因素多等问题,以致误报漏报频繁发生。在国内,对于林火安防方面的研究也多局限于独立的关键技术,包括林火预警、林火识别、林火定位等[1]。因此,本文对森林防火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架构进行了分析,对林火安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林火安防系统的研究方案,促进多技术集成在安防领域的实用化,提高防火、救灾的能力。
1 系统架构
图1所示为林火安防预警与应急系统总体架构。系统采用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作为监测节点,将两者采集的图像融合提高监测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同时,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和GIS定位系统,利用多数据信息融合及无线数据链路,实现林火事件的准确判定、林火的精确定位、火场信息的实时传输。监测节点将获取的火情信息实时传输至控制中心后,控制中心利用林火监测软件对火情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得出火点位置、轮廓、面积及所需灭火无人机数量、编队信息等,并通过飞行测控系统发送起飞指令;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将其地理数据及编队飞行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抵达火场时,将感知的风速等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进行数据校正后发送投放灭火材料指令,最终及时扑灭林火。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在林火情况下,火焰产生的烟雾很大,因此开展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理论研究,探讨和分析影响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的各种因素,设计具有数字视频接口的低功耗热像仪组件,可有效发现真正的着火点,以及火灾的蔓延趋势,同时将其与低照度CCD信号相结合,开展同视场平行光轴前端光学系统理论研究,设计融合成像系统前端,可为后面的图像配准、图像融合提供高清晰、高画质的图像。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硬件实现的低照度CCD/红外图像融合方法并设计低照度CCD/红外图像融合监测系统电路。设计相应监测软件系统,最终实现林火信息的准确判断与定位。利用有线、无线网络技术布局监测节点,使监测范围由点扩大到面,如图2是监测系统图像处理单元所示。
2.2 无人机集群灭火设计方案
无人机具备起飞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垂直起降及不受高度限制等特点,在地形复杂的林区,较传统人工灭火有较大优势。本文进行无人机集群灭火方案设计的重点在于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首先通过对无人机各部分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选取符合无人机系统要求的部件,完成无人机控制电路、定位与时间同步电路和无线通信电路的硬件设计,包括各部分的具体实现电路和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并制作无人机系统的PCB板。然后进行无人机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时间同步、定位以及控制无线通信模块的无线收发程序。改进时隙ALOHA算法,避免编队通讯时信道竞争以适合无人机系统,保证各节点数据信息在其专有时隙进行及时、可靠的信息收发,解决传输延迟导致的数据传输率下降和数据之间的碰撞问题,同时将GPS应用到整个系统中,并通过多次测试,实现系统同步和节点定位,最后通过软硬结合对整体系统进行调试,实现监测系统与无人机系统融合,在监测系统发现火情后,无人机集群携灭火材料编队飞行到目的地进行灭火,控制系统功能框见图3。
3关键技术
3.1 林火监测技术
野外森林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监测面积广,本文提出的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低照度CCD/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如图4所示,用以解决全天候野外监测的难题,其中林火的精确定位是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源图像有效像素的增强和提取算法
国内外图像有效像素的增强和提取算法很多,能应用于低照度CCD/红外的实时融合系统的很少,有的计算量大,有的增强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各图像特性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增强和提取算法,使得融合时保留的图像特征数据能达到优势特征互补并增加融合后图像信息容量的目的。
(2)源图像的配准
图像配准是对来自同一场景的两幅或多幅图像,匹配其中对应于相同物理位置的像素点,这些图像可能来自不同时间、或不同视点位置、或不同的传感器[2]。目前发展了大量图像配准的技术与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通用性比较差,为满足实时图像融合的需求,需要一种适用于实时图像融合的配准方法。
(3)图像融合算法
要得到满意的融合效果,需要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图像精确地进行配准,而对于融合方法的选择,则取决于被融合图像的特性以及融合的目的[3]。现有的融合算法比较多,其中处理速度慢、运算量大的算法通常融合效果比较好,而偏于简单的算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融合效果,为将两者优点在现有的实时图像融合系统硬件上实现,需要对算法改良。
(4)电子稳像与灰度位平面的安防事件判断算法
通过TRIZ理论对“错稳”现象的分析,将问题转化为图像内容的分割除去问题,应用到电子稳像算法中,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运动物体,从而使改进后的算法准确无误的进行图像处理。
TRIZ理论将功能定义为:
在结合HSI颜色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下,运用灰度重新赋值方法将图像中森林与其他环境分离,提高灰度投影稳像算法在处理林区图像时的计算准确性。
(5)林火识别算法
对电子稳像算法所得到的灰度图像进行灰度二进制化,形成灰度位平面,不同灰度位平面所展现的细节内容也不尽相同。再利用均值滤波将各图像平滑处理,使低位平面信息弱化,即设定图像函数为经此计算,有效弱化低位平面信息,保证高位信息的准确性,然后根据烟雾在不同位平面中所反映的信息设计出可靠的识别算法。
(6)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林火定位算法
森林火灾定位主要采用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得到林火的最精确定位[4]。基于该方法,以数字视频监测系统为平台,提出一种利用摄像机标定技术和空间分析中可视域分析对林火进行自动定位的方法,最后结合ArcGIS Engine通视性分析中的相关方法,可实现对单目摄像机单幅图像上任意位置火点的自动定位[5]。再进一步借助TRIZ理论的系统进化法则,将单双目视觉系统的优点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移动单目视觉林火定位方法,有效降低林业智能化建设成本,同时与监测节点GIS定位相结合,则能更精确的实现林火自动定位。
(7)监测节点的设计
硬件设计:设计一套稳定可靠的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的光学系统。采用DSP处理器和FPGA器件设计出一套可靠的视频监测硬件系统以及相应的驱动电路、前置放大电路、接口电路,并使设计小型化、低功耗。
软件的设计:根据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出适合FPGA的软件或适合DSP的软件,与硬件结合完成监测系统的设计,优化提升软件运行速度。
3.2 无人机集群灭火技术
在对林火进行精确定位之后,采用无人机集群灭火方式进行应急处理,而无人机编队飞行过程中的精确定位与之间的通信问题是关键,主要包括:
(1)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系统硬件设计
无人机编队通信自组网是一种由无人机作为网络节点所构成的通信网络,具有动态拓扑及有限带宽等特征。由于无线自组网具有自组织性,无基础设施,组网方式灵活,无中心节点和抗毁特点[6],利用这种组网方式通信,能够极大的提高无人机之间的通信能力。但是正因为其无中心节点,且节点有移动性这些特点,导致了它的数据碰撞率高,信道利用率低,性能低下。因此,在完成整个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后,根据整个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和系统的工作原理,对采用的硬件电路进行选择、分析和比较,确定本系统的电路器件。
(2)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系统防碰撞算法
无人机编队自组网的工作环境及其工作模式与Ad Hoc类似,系统设计时将以Ad Hoc网络体系为基础来构建无人机编队自组网,针对无人机编队自组网的特有属性及其相关技术,对防碰撞算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算法,设计适合本系统的防碰撞算法。
(3)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无人机编队通信系统包括时间和经纬度信息的读取及无线传输,整个系统通过硬件设备读取 GPS 传递回来的时间和经纬度信息,再从这些信息中选取出有用信息,由各自的无线传输模块进行传输,实现各个结点之间的通信。
(4)进行无人机携带与喷洒灭火材料的设计,改进无人机硬件系统
拟设计改进的无人机硬件系统将主要由飞行控制、GPS定位、无线通信和灭火装置控制4大模块构成,如图5所示,MCU为主控芯片,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飞行控制模块控制无人机飞行速度、姿态、高度等参数,保证无人机安全正确的飞行方式;GPS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实时时钟,使网内各个节点(无人机)时间同步,并实现每个节点的定位;无线通信模块,实现各个结点之间的无线通信。在火灾现场, MCU从地面监控中心获得指令控制灭火喷洒模块采取动作,进行喷洒灭火作业。
4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系统在试运行阶段将设计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均可见的标靶,通过标靶来确定监测系统的标定参数,实现监测系统的自适应配准,对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的光学系统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进行双系统交叉标定。同时,设计实现无人机控制系统,与监测系统形成完整的安防系统,并对安防系统进行实际环境试验,验证安防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以检验安防系统对温度、震动、冲击等条件的适应性。
5 结论和展望
该系统将低照度CCD/红外的图像融合技术、无人机集群灭火技术应用到林火安防领域,促进多数据融合在安防领域的实用化,对GIS下林火的立体定位技术、无人机编队通讯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大量无人机集群灭火技术可以一次投放更多的灭火材料,避免火情蔓延,使损失最小化。完成后,可以投入林区应用,将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涛,任恩恩,范多旺.视频监测在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第七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会议暨首届全国省(市)级图像图形学会联合年会.2008.7.20.
[2] Maiter H, Bloch I. Image Fusion. Vistas in Astronomy, 1997,41(3):329-335.
[3] 刘卫光,崔江涛,周利华.多源图像实时配准融合系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27(1):185-188.
[4] 徐登云,昂格鲁玛.基于3S技术的森林火险预警方法及应急管理的研究[J]. 西部资源, 2012(2):143-144.
1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1.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1.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1.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1.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1.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项日,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信息化(如农气报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3发展对策与思考
3.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3.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在做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针对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利的优势。
(一)自然灾害方面
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起,较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干旱灾害1起,风雹灾害1起,直接经济损失102.35万元。据统计,在此次旱情中,格里坪镇167公顷农作物受灾,约3700人受灾,约1200人存在严重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8万元。在风雹灾情中,84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5公顷,损坏房屋199间,直接经济损失44.35万元。通过强化措施,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较好完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了辖区居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事故灾难方面
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起,死亡12人,占全年考核控制指标13人的92.31%,与年10起死亡13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20%,死亡人数下降7.6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起,死亡7人,占全年考核控制指标7人的100%,与年6起死亡8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16.67%,死亡人数下降12.5%;煤矿事故4起,死亡4人,超全年考核控制指标1人,与年3起死亡4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33.33%,死亡人数持平;其他事故1起,死亡1人。总体来看,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运行平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内,为全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公共卫生方面
全区共调查处理流感疫情1起、流腮疫情1起,水痘疫情3起,均为散发病例,无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发现鼠疫、人禽流感、SARS、甲型H1N1、不明原因疾病,并完成了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等监测任务。共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3起,中毒人数21人。
(四)社会安全方面
社会治安方面,形成排查研判报告14篇,收集信息349条,预警和处警率达100%,其中处置共31起,876人次。工作方面,全区共接待来信来访340批1623(人)次,其中来信45件,来访295批1578(人)次(集体访87批1251人次)。与年同期相比,总量批次下降了11.92%,人次上升了4.64%。其中来访批次下降了13.24%,人次上升了4.85%(集体访批次上升了1.16%,人次上升了11.1%),来信下降了2.17%。实现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期间“零进京”、“零赴蓉”目标。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区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机构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尽力避免、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了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体趋势平稳。
(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组织完善了应急办机制建设,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动员。区应急办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加快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区各应急指挥部相应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公众配合、预防为主、应对有力、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值守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各部门(单位)均指定了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做到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及时、准确。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理的组织及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三是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值班。为保证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各部门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特别是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假日前后,实行分组值班制,确保不空岗。
(三)推进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立足于现有的应急救援条件,狠抓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防震减灾、重大安全事故防范、防火防汛等多支专业应急分队。先后多次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了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演练、森林防火应急拉动演练等应急演练。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应急救援支队组建方案的通知(攀办发
[]7号)的要求,年10月制定并下发《市应急救援大队组建及实施方案》,整合范围内资源,于年11月组建了应急救援大队,并挂牌投入200多万元完善了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有效提升了全区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大应急宣传教育,深化群众应急理念
多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教育、民政、安监、公安、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社区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宣传活动,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为进一步磨炼应急队伍,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区应急办根据《市防灾救灾大演练总体方案》要求,及时制定并完善了《市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工作方案》,演练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开展面向社区、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强化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常态管理
一是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强化应急工作检查,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监管机制。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三是进一步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建立严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及时、高效有序,迅速完成命令部署、力量调配、后勤支持、信息报送等应急任务,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危害降至最低。四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
(三)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培训工作。对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应急管理骨干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培训,指导各街道、镇和区级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培训。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招募、培训等工作。三是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四)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应急所需
加强经费保障,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能迅速、集中调拨救灾物资,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
四、案例分析
7月12日至7月14日,由于猪肉成本价格提升,猪肉经营户与屠场业主间的利益矛盾纠结,引发绝大部分猪肉经营户停业罢市,造成辖区大部分市场出现猪肉供应一时短缺。区委、区政府迅速就该事件作出反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保障了各市场猪肉品的正常供应。
(一)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区级相关部门增强政治责任感,一切要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出发,全力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保障辖区人民群众有肉吃、吃上放心肉。区政府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了解情况,及时召开协调会,紧急安排部署应对工作,确保人民利益得到最大维护。
(二)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启动预案。在确认部分市场当天没有宰杀记录的情况后,区委、区政府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对部分市场进行直销,保证市场猪肉供应,满足市民需求。针对猪肉经营户因猪肉经营成本增加,难以实现稳定合理利润,与屠宰场业主对立情绪大的状况,7月13日上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亲自组织应急、商务、工商、公安、维稳、街道、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与屠宰场业主一起集中分析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在汇总收集猪肉经营户诉求意见的基础上,当日形成了4个初步调整方案,安排人员分别到点、到户征求猪肉经营户的意见,力求降低经营户经营成本。
(三)周密部署,维护猪肉市场和社会秩序稳定。一是召开应急专项工作会议。7月13日—14日,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组织应急、商务、工商、公安、维稳、宣传、街道、镇以及屠场业主等有关负责人,召开了4次应急专项工作会,收集汇总动态情况,透彻分析研究对策,全力维护猪肉市场和社会秩序稳定。二是直面作好思想工作。7月13日中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与70余户猪肉经营上访户进行了直面对话,听取诉求,稳定情绪,宣讲政策,做好稳控工作;各街道、格里坪镇、工商、商务、各派出所等部门(单位)负责派员,连夜开展点对点、户对户、面对面地对市场业主、经营户的动员维稳工作。三是做好直销储备。河门口星级定点屠宰场按照区委、区政府应急预案要求,根据辖区8个市场大小实际,积极储备生猪存栏,做好市场猪肉直销应急,确保猪肉市场稳定。四是协调落实调整方案。7月14日上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亲自带领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与河门口屠场业主、各市场猪肉经营户代表共同协调磋商了猪肉流通销售调整方案,最终促成各猪肉经营户代表与屠场业主达成了一致意见,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屠宰场与猪肉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争端。同时,要求屠宰场务必于当日下午尽快完善协议签订手续,商务部门负责督促跟踪落实,各猪肉经营户要尽快恢复猪肉经营销售秩序,不得再无理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