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学相关知识

护理学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大学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必不可少。但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为了娱乐、聊天而上网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明确其时代内涵、本质,根据大学生思想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本质分析

“互联网+”是指在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演进形态,属于一种社会形态革新。也就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社会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但该融合过程很复杂,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以及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及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经济形态都开始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创新转变。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为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关系网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

1.建立健全“互联网+备课”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机制。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进而明确大学生思想规律以及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避免受非所授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内容”机制。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科学设置议程,优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维度分析,给予大学生正能量,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内容领域,明确大学生兴趣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还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美感,使得大学生杜绝不良信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水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和优化“互联网+环境”

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环境”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当中,也生活在网络环境当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也由现实生活环境与网络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即“互联网+环境”。

第二,要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优化“互联网+环境”条件。相关人员要利用教学管理研发,充足的资金、设备、网络技术等,不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体系。要形成自由、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交流空间,利用多种网络方式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联网+环境”机制的良好运行。

3.加大“互联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对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必须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管理意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把思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强调核心价值观念分析,注重文化自信,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氛围。

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权威性的提升。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和管理水平,要优化和推广“互联网+教师”平台,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教学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在线教育管理沟通平台;教学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将“互联网+教师”打造成教学管理者的权威性平台和领地。

4.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化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原则和标准,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向心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是分不开的,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要结合当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准确的自身服务定位,要付出真实的情感,要用心关怀学生,提升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请专家给予他们信息帮助及指导,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依靠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以情感化人。

5.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主流文化往往面临多种挑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完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第二,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产生,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合理引导。第三,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掌握高校网络信息动态,明确校园互联网不当利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校园热c,利用网络文章,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良事件的影响。第四,要加强高校和外部企业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净化互联网信息,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实名制,要有效实施版主负责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保护好网络版主的切身利益,还要加强网络专人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另外,还要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各个级别部门之间层层落实好校园网络绿化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校园网络氛围”,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清除不良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海青.刍议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4-175.

[2]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3):19-31.

[3]刘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11):224-225.

[4]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2-44.

护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本科学历护士;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clinical nursing bachelor degree nurse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for the region nursing management targe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easures,improvethe clinical nursing bachelor degree nurse job satisfac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duce the turnover rate. Methods Randomly chosen bachelor degree in northeast sichuan area comprehensive hospital nurse 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general information, departure will scale and job satisfaction scale of three part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Results ①bachelor degree nurse overall job satisfaction is low, among them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income; Followed by learning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the highest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work; Bachelor's degree in nursing work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severe optimism is poor and in the; Eight factors of scale, management, working load balance, work, family, or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mpact on job satisfac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P < 0.05); ② 21.49% going to leave in 1 year bachelor degree nurse, leaving intend that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is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 and personal progress. Departure will scale and job satisfaction analysis scale of the actual total sco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ating scale score of theor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ortheast sichuan bachelor degree nurse overall job satisfaction is low, especially in the value of contract nurs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promote departure less chance is ascending with low income, personal progress, bachelor degree nurse to work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optimism is lower, the lower the job satisfaction, the higher the departure intend. Therefor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introduce relevant policies, improve the nurse salary system for bachelor's degree, bachelor degree in nurses, especially the management of contract nurses,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helor degree nurse, improve their salary, welfare and promotio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support and platform for its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bachelor degree nurse job satisfaction and reduce its departure wil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oss with nursing resources.

Key words:The northeast sichuan area; Bachelor degree nurse; Job satisfaction; Departure will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随机选择2014 年6月~12月川东北地区各县市所在综合性医院在岗本科学历注册护士共300例。其中,三甲医院工作者 285例,二甲医院者15例;年龄20~30岁,平均( 24.5±2.61) 岁;职称:护士107例,护师166例,主管护师及以上27例。入选标准:①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1年;②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③阅读本研究知情同意告知书后,本人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外出进修学习、长假等不在岗护士及护士长等护理管理者。

1.2调查方法 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匿名无关联原则,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00 份,有效回收率100%。

1.3评价指标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离职意愿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三个部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医院、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毕业学校、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等。离职意愿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包括离职意愿Ⅰ、Ⅱ、Ⅲ三个维度。离职志愿Ⅰ由条目1、6 组成,提示离职的可能性,离职志愿Ⅱ由条目2、3 组成,提示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离职志愿Ⅲ由条目4、5 组成,提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该量表使用 4 级计分法,量表为各条目分值相加,分值越高者,提示其离职意愿越强烈。工作满意度量表( IWS)由 A、B 两部分组成,共有38个条目,内容包括自主性、职业地位、收入、工作任务、组织决策、互动合作6个维度。此量表由管理、工作负荷、与同事关系、工作本身、工资及福利、个人成长及发展、工作被认可、家庭与工作的平衡8 个因子构成。该量表使用5级计分法,每个维度得分由所包含的项目得分之和除以项目总数,分值越高,提示其工作满意度越

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使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本科学历护士总体工作满意度低,其中对收入最不满意;其次是学习资助和职业地位,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的独立性;本科学历护士乐观程度差且对工作感到严峻比例最高;量表的8 个因子中,管理、工作负荷、家庭或工作的平衡、个人成长与发展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P

2.2 21.49%本科学历护士打算在今后1 年离职,离职意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收入和个人进步满意度。离职意愿量表及工作满意度分析量表的实际得分总数明显低于量表的理论得分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尽管有文献从不同角度调查分析了国内外护士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率的相关性,但均有其区域性和笼统性局限,其研究结论能否完全适用于作为西部贫困山区的川东北地区各综合性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目前还不得而知。

本研究中,护士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与离职意愿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实际得分数均显著低于各维度的理论得分数,川东北地区临床本科学历护士工作满意度偏低,尤其对收入或工资增幅不满意,这与大多数国内调查结果相仿[1]。工作满意度越降,临床护士的离职意愿越强。本科学历护士由于学历较高,工作能力强,对工作所得回报的期望值相对较高,加之学历高的护士担负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大,其所得回报远远低于其预期值,导致其工作乐观程度低,对工作感到严峻。其次,本科护士通过其学历优势可供选择的职业范围较广,有一定的优越感,职业选择倾向于省市级综合性医院[2],在规模较小的医院其工作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且工作岗位也可能限定发展空间,个人成就感下降,工作满意度显著下降,离职意愿高。川东北地区本科学历护士总体工作满意度低,尤以合同制护士为重。促进离职的主要因素是高学历低收入、个人进步提升机会少,川东北地区本科学历护士对工作的乐观程度越低,其工作满意度越低,离职意愿越高。因此,本地区相关部门应有机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护士薪酬体制,完善对本科学历护士尤其是本科学历合同制护士的管理工作,加强本科学历护士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和提升机会,为其发展提供支持与平台,提高本科学历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其离职意愿,可有效减少高学历护理资源流失。

参考文献:

护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广东东莞523960)

摘要:目前,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课堂管理研究比较少见,零星的成果也还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形成针对性的结论,也未建立符合教学改革形势的不同学科类型的课堂管理体系。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也多见于基础教育,对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关注度较少,至于大班授课的课堂管理研究则更为鲜见。本文从高职教育实际经验出发,对“项目教学”模式下的管理类大班课堂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项目教学”模式;大班;课堂管理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3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79—02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左媚(1987— ),女,湖南娄底人。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工商管理。

“项目教学”模式也称“项目导向,任务分解”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这种教学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被当做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

一、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分班和课堂现状

(一)分班现状

随着高考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生源广进。就笔者所在学院而言,办学第四年就突破万人。伴随学生人数的增长,班级规制扩大了,排课难度、教学资源分配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因此,合班上课成为必然的选择。而管理类专业生源多,师资有限,课程富有弹性,因而大班上课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二)课堂现状

就课堂管理现状而言,不同专业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共性方面:1.生源来源复杂,学生基础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毕业生、成人高考生、n+证书考生、联合培养生等;2.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纪律意识淡薄;3.学生普遍缺乏主人翁精神,集体意识淡薄;4.学生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管束;5.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不断地追求新鲜事物。

但管理类学生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1)重情商、不重智商,希望跟老师做朋友,相信“交情”影响成绩;(2)重课外、不重课内,愿意为课外活动牺牲课堂学习时间;(3)重经济、不重精神,热衷于赚钱,精神世界空虚;(4)重口头、不重行动,执行力差,喜欢拖延、敷衍。

二、“项目教学”模式下课堂管理面临的难题

班级规制的扩大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总是有限的,有研究显示,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2]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还需要带领全体学生完成任务、达成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统筹和协调能力。由此,“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出现了一系列难题。

(一)“搭便车”现象难监管

“项目教学”需要学生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挂钩,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搭便车”的现象。组长或者学习优秀者在拿到任务后会积极行动,其他组员很容易就有了“等、靠、要”的心理,坐享他们的成果。为了个人成绩不受影响,组长和积极分子也会自觉地满足这种“搭便车”的需求,并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监管,在需要小组成员各自展示的阶段事先为“搭便车”者做好准备。这样,所谓的团队学习其实就是几个组长和积极分子在学习,“项目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得不到体现。

(二)“沉默的大多数”积极性难调动

尽管有了教师、班委、组长这样的三级监管机制,考核时也将小组组长纳入考核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沉默的仍然是大多数。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管理类课程的文科性质决定了对其进行动作分解困难,较少存在可以让全员参与、各自动手操作的项目;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同一个指令,同一组中有的人接受快,有的人接受慢。在自我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导致接受快的等不了接受慢的,接受慢的便自我懈怠;3.自卑加侥幸心理。一方面认为教师只会关注成绩优秀的积极分子,因而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又为这种不受关注而心存侥幸。在两种心理作用下,面对参与不参与的问题,稍加思考就选择不参与。

(三)“项目教学”效果呈边际递减

尽管“项目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从“传道、授业”转向“解惑、辅导”,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变成了教学相长、自主学习的平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项目任务的效果是呈边际递减的,也就是说,在使用该方法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良好局面不仅难以维持,还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

“沉默的大多数”更加沉默,并逐渐疏离队伍。原来积极性十足的组长和积极分子也开始抱怨项目任务的繁重和队友的不支持。任务成果逐渐变得浅显和流于形式,只完成教师明确提出、反复叮嘱的要求,缺乏自我思考和创新。这样一来,教师既要忙于重新设计任务,又要忙于调解学生心理,如果所带班级较多,就会疲累不堪。

三、“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技高为师,教师先做“职业人”

在教师德高与身正之外,高职学生还期待其技高。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管理类课程,教师要先做“职业人”,把自己变成相应课程的从业者。

以笔者所教的“客户服务与管理”课为例,我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客服专员,从妆容、着装、举止、言谈、技能等方面将自己武装起来,借助动作示范、要领讲解,辅以文字、图片说明,化知识学习为动作学习,让学生一走进客服课堂,就如同走进了一家公司的客服培训现场,这对于学生快速转换角色进入学习状态很有帮助。

(二)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采用梯队学习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小组编排,但略做创新。在学生自愿组队编成小组(笔者将其命为小队)的基础上,再将每两个小队编为一个中队,一个班级的所有中队编为一个大队。一个大班一般由两个班级合成,就形成两个大队,8~10个中队,16~20个小队。每个小队产生一名小队长,中队产生一名中队长,大队产生一名大队长,中队长由两名小队长中的一人担任,但大队长不由班长、学习委员或中队长等兼任,而是由科代表担任,由此形成小队—中队—大队的三级梯队学习方式。

(三)以点带面,任命科代表作为教师的代表

在第一堂课的最开始就请学生自荐或大家推选产生一名科代表。接着,教师当面赋予科代表在本科目课堂上高于班长的职权,命其成为教师的全权代表,掌管本科目所有的出勤考核、任务收发、信息和队伍管理。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这种“初见之下的权力赋予”,科代表们抱有极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被信赖的满足感,因此能够成为促进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帮手。

(四)严爱相加,关注沉默者,鼓励积极者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对那些总是沉默、不耐烦,甚至有抵触的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同时,对积极者要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帮助促进积极者带动沉默者,最后形成大家都愿参与、都有所得的集体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1]涂华锦,钟燕瑾.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理工类课程课堂管理策略探究[J].科技信息,2012(11).

[2]李国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课堂管理模式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3]陈晓冬.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性推进[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护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字】中职护生;内科护理学;厌倦心理;原因分析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73-02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其他护理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职护生对该学科存在的厌恶畏难心理,笔者根据多年的内护从教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职护生厌倦内科护理学科的症结。

1 中职护生对各学科相关知识的连贯能力不强

1.1 中职护生缺乏横向比较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能力

中职护生各门学科之间难以融会贯通,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与节奏,尤其遇上老师讲课打乱前后顺序,进行知识连贯讲解时,更是一头雾水,连书本内容所在的位置都得老师提醒,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内护教材中,病种较多,而且每一个疾病都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护理要点等内容。课后如果不经过有效整理和归纳,就会犹如一盘散沙,不能在脑子里对该疾病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认识。对中职护生而言,打破疾病界限把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之前,似乎超越了她们本身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摘抄课本的内容,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也没有进行高度概括和有效整理,最后作业中根本没有体现该疾病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1]。因此,对疾病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平面的知识描述而不能转化成立体的知识框架,更缺乏横向比较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及敏锐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就算有老师出示了相应的样板题,要求她们自己进行总结,结果并不如人意[2]。

1.2 中职护生课后总结复习反思不够

中职护生绝大多没有课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更谈不上对反思的理解和运用;其实,通过课后反思,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反省自身学习环节中的薄弱节,以此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不断巩固、强化的效果,例如:

在课外时间让学生以小组(3-5人为一组)为单位,对所学的“内科护理学”设计一例典型的病例,然后由别一组学生提出护理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如赵某,男性,36岁,曾有胆结石的病史。昨晚独自在家中喝了几杯白酒后出现剧烈中上腹疼痛,迅速波及全腹并向后背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吐后腹痛无缓解。查体: T38.9°,BP80/50mmHg,P110次/分,R32次/分,急性病容,右侧卧位,腹肌紧张,伴明显上中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脐周及两侧腰部有蓝色瘀斑。辅助检查:血淀粉酶320U/L(酶偶联法),尿淀粉酶520U/L(酶偶联法),血糖14.3mmol/L,血钙1.50mmol/L,B超示胰腺异常。这是一例由学生设计的典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例,有病因、诱因、典型症状、典型体征、辅助检查。然后请别一组的提出护理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措施。二组学生的任务轮流互换再次设计新的病例,这样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 中职护生对“内科护理学”缺乏浓厚的兴趣

2.1 中职护生对《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力攻克难关,不断挑战自我,挑战困难是许多优等生学习乐趣的体验。对于中职护生而言,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我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初中阶段的成绩并不理想,学习不再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旦布置的题目中出现难题,根本不愿花时间主动到书本中寻找答案,而是等着一些优等生做出答案后进行抄袭,或者稍好一点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直接向老师寻求帮助。她们的理由非常多“反正凭我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太麻烦了,很辛苦”诸如此类,都反映出她们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强的畏难心理。而《内科护理学》51类疾病,内容多,任务重,中职护生时常给自己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我不行”, “我不敢”等 ,从而限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取得优异成绩的愿望,并缺乏对《内科护理学》的浓厚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在各个环节应用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病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网络,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了临床护理思想[2]

2.2 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欠缺

在现实医学教育中,不少学生感到医学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觉得学习与自己无关,厌学、逃学,不去努力,上课经常睡觉,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情感教学,忽视对情感的提示有关[4]。

首先,从医学教材自身的特点看,教材的编写是以枯燥的文字、僵死的图像、冗长的叙述等教学内容展开的,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师未潜心予以挖掘,其次,从医学教学的现状看,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平庸无奇、教学方法音调单一,造成学生对医学学科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从师生关系看,常常是教师独自滔滔讲,学生茫然默默听,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1]。学生访谈中发现,83%的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上课时条理非常清楚,语气比较幽默、学识比较渊博,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极大地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运用一贯性的语速语调进行讲解,学生会非常反感,她们会用潜意识的抵触情绪对待这门学科,学习效果可想而知[3]。课堂中不同时间段插入不同的病例进行分析,激活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互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5]。

以上是就中职护生对该学科存在的厌恶畏难心理进行分析的几点反思,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希江,陈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4):

[2] 张东风.王群.病例分析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6.

[3] 郭丽.刘丽华.茹淑玲.病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2,16(10):611-612

护理学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是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且综合性极强,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规范,又避免重复教学,以更好的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急危重症专业护理人才,以适应急危重症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建设,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现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予以解决。

1 现状

1.1 学科现状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1]。由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晓各种急危重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监护技术的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和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能迅速准确的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而社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人才的紧缺为本学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怎样抓住机遇,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高素质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就成为当前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2 教学现状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方面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但目前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之处。

1.2.1 课时紧、内容多、难度大 虽然急危重症护理学正日益受到护理教学机构的重视,也被列为护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专业限选课)之一。但总的来讲,课时数偏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却极其广泛,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和ICU工作、常用急救技术和监护技术、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内外妇儿学科中各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等,且部分内容抽象,在讲解和理解上都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习的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是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2.2 教材实用性不强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护理专业各层次目前使用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大多参考医疗专业急救医学教材为蓝本编写, 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必然存在一些偏医轻护、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罗红艳通过对国内现有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分析比较后也指出,在开展岗位调研基础上,编写立体化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非常必要[3]。当前急需适合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能够充分体现出本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具有职业特点、适应临床需求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

1.2.3 教学与临床脱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4],一些学者指出目前存在护理教学脱离临床的现状[5]。必须明确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目的均应围绕临床,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急危重症护理人才。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急救技术,熟悉常用急救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医院急诊科及ICU病房的设置与布局、工作流程,同时在实验和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但是多而全的内容,使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教学重点的专业性不够突出,不少知识在急危重症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而一些临床常用的知识和技能又未能得到深入和强化。另外教师本身素质,一些老教师不注重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单一,年轻教师教学及临床经验不足,也是造成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因素。

1.2.4 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脱节 由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如健康评估、内外妇儿、病理生理、药理、护理学基础等等。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些学生对其他学科已学知识一问三不知,如在讲到心电监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忆不起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又如在讨论ICU中常用的重要的监测项目血气分析时,学生又对在病理生理、外科护理等学科中学过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还有一些学生的各学科知识成碎片状,彼此无法衔接,这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平时学习不主动,不求甚解,考试前死记硬背,过后很快遗忘有关。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还使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难以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埋下隐患。

2 应对策略

2.1 结合临床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必须结合临床需要,以“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进行课程建设时第一步就是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对那些较深、较难的理论部分可删繁就简,压缩一些对医生来讲是必须的, 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呼吸机的各种模式;删除一些近年来临床已很少应用,而教材中却占大量篇幅的内容,如漂浮导管应用;删减那些与管理层、决策层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法规性、模式性的内容,如院前急救的组织体系等。在修订大纲时可邀请内外妇儿及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师共同讨论,删减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同时修改实验大纲,使实验项目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繁冗,导致必要知识点缺乏足够时间讲解的现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力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2.2 从现有教材中挑选更合理的教材 在教学和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编写内容更新、实用性更强的教材。

2.3 及时了解本学科在临床上的新进展以及临床对从业者的要求 (1)加强学校与各大医院的交流,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可首先邀请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护理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提出对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并可以定期开展讲座、见习带教的形式参与课程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聘请他们承担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2)在教学设置上,改变以往先课堂教学,再下临床见习的模式。提前安排学生去医院急诊科和ICU进行集中见习,让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前先初步了解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性质,亲身体验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流程,实地感受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氛围,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更期待、更主动、更富有建设性。近两年在学生下临床进行毕业实习前,我们还设计开设了临床仿真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现有的场地、仪器设备[6]。同时也借鉴孙雪洁等人的教学经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案例式教学引入实验课中[7]。如设置一例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组织学生从院前急救到医院急诊科抢救再到ICU病房的救治和监护,在实验室中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三大救护进行了实战性演习,意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配合能力、紧急应变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即将开始的临床实习。(3)鼓励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到临床一线参加短期实践,进修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也希望能在职称评定及各项经济待遇上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通过以上“教与学”、“学与用”的联系,切切实实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习的各学科相关知识 (1)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复习以往所学的各科知识以及自学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策划和参与。教师指定复习内容,内容不宜多,但针对性要强,要求学生课前复习与下一堂课相关的其他学科已学知识,方法可以是问题式的,编写学习指导,也可通过网络课堂作答。如在上急性中毒之前,先让学生复习生理学中关于胆碱能神经的功能、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药理学中抗胆碱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护理学基础中的洗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教师督促学生复习,检查复习情况,把复习指标量化并按比例纳入考核总分。如果学生复习到位,教师授课的重点是放在课堂组织上,而不必再把大量课堂时间用在复习这些相关学科的老知识点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2)将传统的单向授课改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教育界指出护理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8]。以往有学者通过实践证明类似改革的成功之处[9]。而笔者也认为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个案设计,以增进学生对各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衔接,并灵活地用于急危重症护理的学习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特殊个案,如“妊娠后期孕妇遭遇车祸至颅脑外伤”,根据个案找出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的知识点,再尝试制定具体的抢救护理计划。要进行这种学习方法的探索,是有很大难度的,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这只能先在少数求知欲较强,各科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中小范围地试用。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一个一二年就能完成的项目,而是要根据临床发展不断摸索完善的长期任务,说到底还是这句老话,我们课程建设的目的最终只有一个,就是为临床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建宁,许虹,汪国建,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华护理教育,2009,6(7):303-304.

2 郑金辉,祁传琦,高新红.国内外工科高职教材的比较研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3):6-7.

3 罗红艳.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比较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142-143.

4 宋洁,张淑香,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15):12-13.

5 邢世波,柳兴华,李明霞.护理教学避免脱离临床实践方法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67-70.

6 范亚峰,王晓蕾,倪国华,等.危重症监护技术训练实验(训)课程构建探讨.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9,24(4):74-76.

7 孙雪洁,张迎霞,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63-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