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强
――深化改革创新,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由大到强转变
【读报告】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发挥江苏科教、人才和开发开放优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
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
【听声音】省政协委员殷志强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因链施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上游重在研发投入、技术改造,中游重在质量管理,下游重在社会责任、产品服务、信誉建设等。
省政协委员洪锦华认为,应当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结构、农业资本结构、农产品消费结构带来的变化,出台农产品种植、养殖专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按照市场需求布局和发展。
【看数据】今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2%。
百姓富
――坚持民生优先,立足当前办好民生实事,着眼根本构建六大体系,让全省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读报告】
积极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努力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继续围绕6个重点片区、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扶贫。
【听声音】省政协委员王虹认为,只有人富裕了、富足了,才会有更高需求,才更愿意主动创造财富。江苏应该更加重视人力资源、重视人才,并通过合理和优厚的薪酬加以体现。
省人大代表吴协恩说,“百姓富”更多应该“富”在精神面貌,要让脑袋比口袋更富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于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追求比金钱更在乎。
【看数据】今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5元以上,全省41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环境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乡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读报告】
认真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燃煤机组超标排放改造,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淘汰黄标机动车,加大烟尘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境内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推进通榆河清水廊道建设。
切实加强能评环评工作,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工作。
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
【听声音】省政协委员朱晓东认为,“环境美”内涵有5个层次:环境干净美、环境达标美、环境景观美、环境生态美、环境文明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与严格的监管。
省政协委员朱毅民说,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政府能够在环境问题上多做些工作,多进行投入,多在体制上做些突破,让江苏在“环境美”的建设上也能全国领先。
【看数据】今年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万辆,淘汰燃煤小锅炉3100台,选择20个县(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再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
社会文明程度高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行动
【读报告】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用好江苏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
提高“三馆一站”开放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强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公里文化圈”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步伐。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品融合发展。
【听声音】省政协委员丘仲辉说,和经济总量相比,江苏慈善公益能量尚未被全面激发,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省人大代表柯军认为,好的艺术作品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寂寞清贫的。希望政府有更多的倾斜政策,为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营造良好环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撑。
【看数据】今年计划基本实现3000个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
一市一特色
南京: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创新发展,支持江北新区发展
无锡: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徐州: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常州: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科教城协同创新发展
苏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南通: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
连云港: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建设
淮安:支持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台资企业集聚区建设
盐城: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
扬州: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城市品牌
镇江:支持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和低碳城市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20__年,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活动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谁有长处学习谁、谁有困难帮助谁、谁能发展支持谁”,全面贯彻落实地委融合发展方针,致力于某开发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兵地融合工作。一是共同推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地方借鉴某滴灌、膜下灌技术,在发展葡萄、大枣等节水型特色农产品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某坚持内涵挖潜增效,共投入资金1亿余元,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16.5万亩。二是平衡电力供求,地方积极协调某电力公司增容扩能,改善某红光工业园区电力设施;电力部门以优惠电价支持农牧团场发展,某提供路径支持地方农网改造工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是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协调兵地相关职能部门,就加快某市东北片区开发建设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四是认真做好绿化工作,完成了兵铁地融合共建林70亩弃坑的回填工作,并正式移交某,拟于今年春季实施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将育英路亮化、绿化工作纳入到了某市城市管理体系。五是抓好道路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国新路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电力、电信线路拆迁、路政接口及沙石料采挖等相关问题,有力支持了某油路通团、通连工程的顺利实施。某认真协调解决哈若公路工程建设中涉及火箭农场民房拆迁、机井、水渠、林带、土地征用等问题,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六是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某针对某市大泉湾乡灾后重建的需要,无偿划拨153亩土地,用以支援该乡三道城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地方有难、某支持的奉献精神。七是推动医疗卫生和教育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某红星医院与地区维吾尔医院加强相互间的观摩交流、骨干医生培训及疑难病症的联合会诊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双方的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兵地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共同提高的效果。八是强化兵地联调工作,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兵地联调机制作用,解决了兵地部分基层单位、群众之间的纠纷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区域稳定。
(二)铁地融合工作。一是配合支持铁路企业深化改革,顺利完成了铁路分局医院、学校的社会职能移交工作,为铁路企业主辅分离走向市场、发展多元经济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是积极协调铁路运力,全年共争取增加的计划外车皮达1500个,最大限度保证了煤、硫化碱、铜镍粉等重点地产品的外销外运。三是协调乌鲁木齐铁路局支持某至若羌公路建设需穿越兰新铁路线问题,确定在现有基础上增设立交桥,确保了哈若公路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为进一步促进粤哈两地的合作与交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乌鲁木齐至汉口铁路旅客列车延伸至广州的建议,引起了铁道部、广铁集团的重视。五是铁兵地三方共同实施铁路“千里绿色长廊”工程,投入资金达5000余万元,按计划完成了140余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六是协调铁路分局及分局水电段,架通了某市花园乡红旗村至红旗车站的1.9公里输电线路,结束了花园乡红旗村哈萨克居民区无电的历史。七是从维护城市环境出发,就排污费收缴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了排污费征缴办法。八是争取乌鲁木齐铁路局同意四道沟干渠工程穿越兰新铁路并减免相关费用,降低了四道沟干渠引水工程的投资成本。九是铁地联手共同实施和创建“平安大道”畅通工程,较好地维护了铁路街区的交通秩序。
(三)油地融合工作。一是支持吐哈石油加大对以三塘湖油田为重点区块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逐步探索出了低产能油田高效开发新路子,并协助中国石油总公司调研 组完成了乌鲁木齐至兰州成品油、鄯善至兰州原油管线的实地踏勘及路径选址工作。二是吐哈油田公司加大对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的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了其脱贫致富步伐。全年投入资金达110万元。四是有效维护某区域内油田及输气管道生产秩序,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确保了某油气田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安全。五是协调配合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能源公司在白石头风景区、星星峡镇、南湖乡等地增加了石油工业产品销售网点。
(四)煤地、矿地融合工作。一是煤地双方联合开展整顿和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保护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协调解决了某煤业集团沙尔湖煤田后备资源配置问题。二是协调解决了某煤业集团煤炭销售货款回收及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是积极协调乌鲁木齐铁路局、某铁路分局共同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12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基地铁路专运线及货场的扩容建设事宜;协调解决扩能改造用地、电力配置等问题,整合资源,推动民采矿山企业发展,支持雅矿深加工项目的实施。四是最大限度解决电信、铁通、金融、林场、植物检疫站等驻地单位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这些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便利。
(五)融合共建城市道路工作。驻地各方本着“利益连接、共驻共建、统筹规划、共同收益”的原则,在共同融资实施天马路扩建、胜利路北延、建设西路新建和八一路、支油路及育英路亮化工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共建城市道路的新路子,既盘活了土地资产,又方便了驻地单位的出行,实现了双赢。一是协调中央储备粮某直属库、新疆联强集团伊吾马场、某煤业集团物资处、阳光小区、某铁路分局华苑房地产开发公司、新钢雅满苏矿业公司水泥厂等相关单位,共同融资实施了天马路改扩建工程,并协调某铁路分局等单位迅速拆除了横贯该道路的废弃铁路专用线。在驻地各融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融合共建天马路工程已顺利竣工通车,形成了一条连接天山北路与八一大道的城市干道,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单位和群众的出行。二是经多方协调,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和吐哈油田分公司、某、某市共出资200万元共同实施了八一路、支油路5.2公里的亮化工程,该工程已顺利竣工。三是积极协调某地区劳教所、某火箭农场、某市西河区本着“融合共建、共同收益”的原则,共同投资完成了位于八一路至西河区新西村全长约850米的新民路工程。四是协调某双合碱业、雅满苏矿业公司等驻地单位,配合某建设集团顺利完成了建设路西段工程。五是积极协调某红星医院与某市联手完成了胜利路北延工程。六是驻地各单位紧密合作,大力支持某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初,某市已被国家旅游局正式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一是为进一步丰富区域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区域“大融合杯”百人合唱比赛活动,增强了区域各族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协调驻地各方全力支持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及消防特勤中队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三是协调驻地各方政法系统积极开展互学互检活动,坚持定期召开区域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形成了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有效维护了区域社会稳定。
(七)“结对共建”和区域互派干部挂职工作。积极开展以社区建设为重点的铁地、油地“结对共建”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为驻地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于20__年9月启动了第五批区域融合干部挂职工作,8名地方干部分别到驻地有关单位挂职,8名驻地单位干部分别到地市有关部门挂职。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了区域间的业务、信息沟通,推进了地方与驻地相关单位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活动的扎实开展。
二、20__年地区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要点
地区融合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富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区域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实践,丰富融合发展内容,全面提升区域融合发展层次和水平,共同构建区域和谐社会。
(一)进一步强化全局观念,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地方与驻地各单位共同探索与实践的成果,是推动某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并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继续融合区域各方优势和力量,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在新的层面上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大融合、大发展。
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广东援疆工作力度加大和以煤电化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一批优势资源转换项目的快速推进,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应该讲,某已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区域各方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树立某的发展就是各方发展的思想,讲政治、讲奉献、讲协作,积极主动地融入某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之中,聚全地区之力,凝全地区之智,齐心协力配合支持煤电化基地和惠及区域各方、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人工影响天气等一批关系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要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联手抓好城乡建设,矿产、农牧资源开发和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力求在资源开发、产业整合、招商引资,以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产品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坚持一贯到底的原则,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继续加强融合发展宣传教育,引导区域干部职工树立融合发展思想,打牢深化融合发展的思想感情基础,共同维护融合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以互学共建为载体,全方位推进融合发展
第一,兵地融合发展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继续支持某做好某市东北片区的开发建设工作。积极与某协作,充分发挥广东援疆优势,依托沿海窗口,健全和完善特色产品专业营销网络,共同拓宽地区农产品直接销售渠道,联手闯 市场、联手做大做强大枣、葡萄、某瓜等特色产业。全力支持某红光工业园区及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建设,并在资源配置、协调服务和政策优惠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某及驻地各方对铜镍资源进行勘探开发,着力在铜镍矿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铜镍矿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配合某实施“油路通团、通连”工程,认真做好国新路、新建路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协调服务工作,为某公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兵地联手实施益寿路亮化、大营房至312国道东出口通道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某投资硬环境。加快地区有线电视节目与某有线电视节目互联互通步伐,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做好东天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发挥其生态效应,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第二,铁地融合发展方面。进一步完善铁地运输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地产品的外销外运工作;支持配合某铁路分局完成尾亚至思甜铁路曲线改造工程,确保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某段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力配合某铁路分局加大对复兴路周边住宅区的开发与建设;配合做好某站场扩能改造工程建设。继续做好铁路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工作,保证办学、办医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发挥保障作用。发挥地区“千里绿色长廊”工程专家顾问团的作用,继续为工程的病虫害防治、管护工作做好咨询服务。配合做好哈若公路穿越铁路立交桥工程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以互学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共建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好街道社区在支持铁路安全运输方面的后勤保障作用。
第三,油地融合发展方面。支持吐哈油田分公司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配合做好小草湖红台126亿立方米气田及某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工作。认真研究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的资源、市场和发展方向,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实施重点突破。配合开展油气田及西气东输管道安全防范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打击盗窃原油和破坏油气设备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区域内油气田及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全力支持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施工单位做好某段建设施工工作,尽可能多地组织农民工参与工程建设,在支持和确保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的同时,有效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油地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尽快将石油基地支油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纳入到某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分步实施,积极为吐哈石油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积极协调中国石油某销售分公司、雅满苏矿业公司、中央储备粮某直属库相关单位,与某市共同融资实施新华路改扩建工程。协调中石化某销售分公司按照某城市规划要求,在市区内增建加油、加气站;整合某境内312国道加油站点资源,优化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做好吐哈油田中小学校移交地方后续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充分发挥石油文化广场、游泳馆、会展中心的优势,加大吐哈石油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做强旅游业,开展共创品牌、共建景区等工作。油地双方共同做好启动石油工业区的调研论证工作,盘活工业资产,形成有利于石油基地工业区快速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功能,配合吐哈油田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确保油田职工队伍稳定。
第四,煤地、矿地等融合发展方面。支持某煤业集团,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矿区整体发展。支持煤业集团公司做好砂礅子、沙尔湖煤田的地质勘探工作,延伸发展产业链,使其在煤炭资源转换方面取得突破。协调某与协力棉纺公司建立互利双赢、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大做强棉纺产业。继续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做好12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原料基地建设及配套铁路专运线、货场的增能扩容工作。整顿规范沿街钢材经营网点,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建设某钢材市场。继续协调电力部门进一步解决某区域铁合金、球团矿等生产单位供电不足的问题。支持某市雅满苏镇所辖矿区乡镇道路建设,调动雅矿及民采矿山企业积极性,探讨融合共建矿区道路的新途径,从根本上改善矿区交通条件。全力支持电力部门实施电力城网、农网改造工程,改善城乡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质量,加强电费、热费清缴回收工作。继续支持华电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
第五,地方与通讯网络等单位融合发展方面。继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支持电信、邮政、移动、联通、铁通、网通、传输等通信事业的发展,积极协调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为地区邮电通讯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协调、帮助解决金融系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挥金融驻地企业作用,促进快速发展。大力支持气象、伊吾马场、双合碱业、中央储备粮某直属库、烟草公司、植物检疫站等中央、自治区驻地各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社会一体化;辩证统一;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48 [本刊网址]hbxb.com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对一切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变化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但是它的或快或慢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洛阳市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根源在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同时,随着政治制度的调整,也会影响到当前洛阳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状
2006年,洛阳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174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6万人,市域总人口为680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水平48%。《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进一步确立了未来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豫西,辐射中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携手周边,合力发展的中部制造业基地;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国际旅游城市;山水城园,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洛阳市加快城市化步伐,进一步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更加重视。
另外,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所以,当前洛阳市的“三农”问题,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路,必须站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城”、“乡”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当前洛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特点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制定科学的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县(市、区)和重点中心镇规划等各项规划衔接协调;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原则;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
(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工业集约化、园区化进程,在产业聚集发展和城镇有序扩张中营造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城乡资本对流,大量创造就业岗位,为人口转移提供载体;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科学优化种、养产业布局,探索长远有效的机制。
(三)重视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突破农民工制度建设关键问题,逐步过渡构建起城乡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四)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市域1小时都市圈,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信息共享,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农村商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农民享受网络浏览、查询、采集、,以及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平台。
(五)重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六)重视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积极创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加快通道绿化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三、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觉分析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洛阳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同时,随着洛阳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二)洛阳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洛阳市劳动力要素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
(四)洛阳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保障
(一)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安居”、城镇资源要素“下乡扶农”双向对进,形成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二)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市、县工业集中发展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政府可给予补贴,并可享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优惠政策。
(三)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制度。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实施;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
(四)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农民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地,并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对依法收回的承包地和农民自愿放弃的承包地,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流转,也可以发包给农户进行规模经营。
“地位”是事物同外部环境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农村”的角度来认识。
(一)从“信息化”的角度考察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考察思路可以循着“农村信息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的逻辑关系展开。从上述概念界定已知,“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二者的种属关系,信息化包含着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目前,尚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国家。也就是说,信息化是20世纪中后期发端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工业化的革命性社会变迁过程,在21世纪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由于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大体上属于原生形态,是一个内生的、自然的过程,它已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但已经引起人们特别是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信息化正是产业演化过程中新兴的信息产业逐步占居统治地位,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化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近现代以来,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可划分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战,不得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进行[1]。但无论现代化水平和进程如何,信息化作为当代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摆到了世界各国面前。可见,农村信息化作为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之一。由于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包括农村信息化在内的整个信息化,在当代现代化过程中处于轴心地位,是富有生命力的时代骄子和历史宠儿。
(二)从“农村”的角度认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这里主要是考察农村信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考察农村信息化在整个农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首先,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它们通过“农业信息化”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后发优势支配,我国的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重叠”、“结合”的特征:从现代化的核心即经济现代化看,由于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其农业也是先实现农业工业化之后再进行农业信息化;我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可见,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互为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也需要农业信息化来引领,农村信息化便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核心要素的地位。其次,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中国农科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改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从而全面地转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二,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规模经济的源泉”[2]。从整体上判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经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信息经济特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最后,农村信息化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代现代化的引领和枢纽。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架起信息化的桥梁,是落实“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信息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农村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是一个核心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根本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轴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行之路。
二、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着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地位功能的体现。因此,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是由其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农村信息化作为当代农村现代化的轴心,主要具有引领、支撑、桥梁、推动四大作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引领”是信息化的首要作用。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引领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路径。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引领作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三农”领域,可以看作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最新技术和智能工具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农业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3]。就农村信息化而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具有集成化和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实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撬动农业现代化,进入跳跃式发展,积极追赶发达国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之所以较快地接近老牌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是与其超常发展的信息业分不开的[4]。
(二)农村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支撑”是引领作用的直接延续和深化。农村信息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手段。从理论上讲,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农业的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农业生产要走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之路,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推动;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不论是发展科技农业、精准农业、集约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还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和文化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宅基地、小城镇建设等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予以配套推进[5]。
(三)农村信息化的桥梁作用“桥梁”也称“纽带”作用,是信息化的基本作用。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指它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桥梁和纽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产销对接,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比比皆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统平台,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促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帮助实现产销对接。特别是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可视手段和物联网平台,实现产销的直接见面,具有广阔前景。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起桥梁。毋庸置疑,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是信息化的不同乐章。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本质上要求资源共享,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必将不断缩小,全面现代化实现之时,也就是城乡鸿沟消除之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建设“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平等发展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农民和优质学习资源及市场就业机会之间架起桥梁。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大有作为。通过建设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开发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制作和提供网络培训课件,就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这不仅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