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就是制度大而全、虚而空、不健全,不适用的问题突出,人员管理极为混乱,制度得不到落实。一是管理制度上存在严重的缺失,个别制度缺少或与上级文件要求相违背,如客运段没有运输安全奖惩办法和安全信息分类标准,只是一个绩效管理办法全部代替了上述文件。二是人员管理混乱。存在着大量的岗职不符、出工不出力,私划、乱划考勤的现象突出。三是应急处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没有针对库内看车发生火灾的问题制定应急处置办法,存在的严重的管理失误。

2.两纪松散。一是现场两违问题高居不下。1-5月份,上级(安监系统)检查信息199件,其中 A类157件,占78.7%;B类42件,占21.3%,平均每月近40件信息。二是群体违章违纪问题突出。库内以及折返站存在不按规定位置休息等行为,在现场中仍然大量存在。三是惯性两违、倾向性问题突出。仅1-4月份,上级部门和我段共检查这些问题就有371件之多,而未加锁列车各室门、早退场等较严重的问题又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四是长期存在的两违问题很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从前年保洁移交生活段管理以后,由于管理上的不理顺以及保洁职工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老弱病残多、外劳返岗人员比较集中等客观因素,保洁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一直是困扰全段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3.过程失控。一是过程控制“两层皮”。简单地把过程控制看成了工作留有痕迹,而没有真正体会过程控制的实质。二是职工自我约束能力差。职工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做不到“干部在与不在一个样”,明显存在看着干部的行为,作业随意化,远远达不到自控的要求。三是干部作用不挥发。部分干部没有认真地去深抠每一个细节,去认真地盯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点。浮在上面,不能深入现场,不能正视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状,干部责任意识严重缺失,致使现场处于失管状态。四是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无论是职工的现场作业,还是干部的检查巡视制度,在现场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尤其是一些定量检查和定时检查没有按要求落实。段级干部的巡视检查由于时间单一,已经被职工摸透了套路,根本就起不到监控的效果等等,造成对现场的失管、失察。

二、采取的措施

1.全面开展安全“大反思、大检查、大整改”活动。一是组织全员开展大反思。由班子成员带头,组织全段职工讲教训、谈体会、论危害,全面查摆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深打安全第一思想烙印。二是全面开展安全风险研判。组织全段各部门、车队、车间对各管理和作业岗位风险责任制进行全面细化,制定了段级安全风险控制表,确立了段级安全风险点21个,车队(车间)级安全风险点68个。印制下发了包括列车长在内的共计34个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卡。三是全力整改安全管理问题。由班子成员牵头,逐项制定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采取“日分析、周汇报”的形式,持续跟踪整改情况。同时,加强了自查问题的整改力度,先后下发各类通报15个,对50多名责任人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2.大力强化现实安全控制。一是全面加强现场检查监控。按照“班子包块、科室包项”的原则,从系统负责、专业负责角度,全面细化实施干部包保检查和写实制度,组织全段干部大下现场,集中发现和整治现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现场写实的方式,对干部的工作轨迹进行跟踪,将干部作用与业绩考核相挂钩。二是集中整治职工“两违”问题。对干部纪律做出了九条硬性规定。出台了《库内停留车相关人员作业硬性卡控措施》,对保洁人员库内作业违章违纪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处罚要求。

3.狠抓基础制度建设。一是出台了《哈尔滨客运段运输安全生产奖惩办法》和《哈尔滨客运段安全信息分类标准》,重点对运输生产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的奖惩标准进行了重新规范。二是修订了《哈尔滨客运段堵漏保收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将堵漏保收奖金全部奖给生产一线班组,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三是规范了《领导干部包保检查制度》,对领导干部包保的范围和职责进行了重新的规范,强化从安全生产以及人员稳定一包到底责任的落实。四是出台了《特殊情况下干部上岗制度》,对列车大面积晚点、发生事故等16种突况要求干部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参与协调组织工作。五是规范了《旅客列车库内(折返站)看车管理办法》,对原制度中的看车人数、看车程序等项点进行了重新修订。六是建立完善高铁管理制度,制定了《和谐号动车组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预案》。

4.全面理顺劳动生产关系。一是集中整治岗职不符问题。共清理规范工人职名岗职不符人员130多人,干部职名岗职不符人员11人。同时,将各车间、车队管理的长病停薪及经劳鉴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岗人员150人交由劳人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合理优化劳动组织方式。对调度室、派班室、门卫等实行轮班间歇制职工的工作地点、倒班方式、间歇时间进行了重新规范;成立了库乘分离质量鉴定组,对各次始发、终到列车的卫生标准进行全面的验收,解决卫生整备质量不高和信誉交接、不交接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只有切实解决职工期盼、关注的问题,才能凝聚人心。职工是推动铁路发展的根本力量,依靠职工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发挥职工的创造性。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工作”相结合。我们通过为职工解决大量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得到了广大职工的一致认可,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爱岗敬业意识明显增加,职工两违明显下降。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安全管理;校园

深圳市宝安中学附属小学于2006年创建,目前教学班有36个,教职员工126名,学校学生2300多名,是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直属管理的第4座公办小学。该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我校拥有的声誉较高。在几年教学历程中,我校始终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其教育理念,坚持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效”的办学思路,把安全制度的规范管理和落实作为基础,安全教育是整个教学管理的主线,确保安全隐患的排除,创建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保障学校有序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平安、快乐的成长。

一、安全教育体系

校园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中,预防为主是其基本要求。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作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应当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自我安全认知能力、法律的行为能力等,明确安全教育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其次,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作出完善、精心的设计,促使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此类安全教育过程中得到加强,以达到学生自我防范能力提高的目标。最后,学校不断地创新安全教育的各种形式,增强安全教育实际效果。

二、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其理论模式、经验模式各不相同,各有所益。构建以预防为主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是信息之间的关系、事件的管理两个内容。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校园信息管理的指导目标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在此目标的指导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其次,确保事件管理的加强。校园中大多数危机事件都具有扩散快、突发性、广泛的涉及面以及时间的不可预料性。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能够随时充实和修正危机处理的对策。

该小学的校内各部门教师联合组成的“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小组,该小组建立、完善了有关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以及各种应急预案,坚持每周开展有关安全管理例会。同时,通过学校和班主任、家长、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把安全责任明确落实到各个家庭和学生中,确保学生的安全得到多方面的保障。

三、安全防范体系

在校园的安全防范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有伤害预防和犯罪预防,基本特征是通过防御和预防的手段实现或者达到安全的目的。校园安全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校园安全防范需要风险机制的建立,引进风险管理评估的方法和各方面技术。其次,要充分、全面地发动校园内外的一切力量,在小学建立一个“人防体系”。再次,确保物质防范和技术防范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建立完善的安全服务保障系统。

学校对学生实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让每个学生具备基本的防范技能,拥有一定的安全防范行为。

四、安全文化体系

首先,依据“全员参与,以生为本”这样的原则,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主的小学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其次,始终坚持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体现出朝着以关注他人和自身安全为目标方向推进,不伤害人,不被人伤害。最后,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一部分小学在建设制度方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宏观的条款多,微观的条款少;有关目标性的多,过程性的则少;规定性的多,协调性的少;约束性的多,激励性的少。因此,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安全文化体制,排除校园各种安全隐患,达到实现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目的。

我校定期对学校周边的道路环境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以及整治,完全清理周边可能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定因素,保证校园内秩序良好。

学校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一项社会的安保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校园主体安全防患意识的强弱。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是校园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德全.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J].科学咨询,2010(33).

[2]吴瑞亚.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2011(7).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全素质 培养模式 对策

[作者简介]陆锦冲(1963-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金刚(1972- ),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袁雄军(1978- ),男,湖北武穴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等。(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3/001)、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20113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45-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员工缺乏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因此,进一步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将是今后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举措。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朱忠祥和陈仙等分别对各自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安全素质总体上还很欠缺,尤其是安全素质及意识等方面亟待提高。赵文武教授等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介绍了该校工科类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新思路。中国计量学院的梁晓瑜博士和华北科技学院的刘伟等分别结合实际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培养方案和思路。邵辉教授则从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的角度,提出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还有很多研究,但缺少对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对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及培养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调查表明,刚到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缺乏等问题。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一线操作岗位,如果安全素质不高,且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没能有效进行,企业人因事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可定位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和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安全素养的“安全人”。

三、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内容

1.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而,开展与行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不同,因此,应区分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第二,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三,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教育。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第四,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理论知识教学。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普及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实践及实训教学。实践及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这一环节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提高安全意识。因此,可以在实践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

3.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在校园内举办各类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公安、消防、气象、安全生产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5.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训、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

五、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对策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领导重视。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安全生产理念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安全技术与知识。

3.加强专业师资的安全素质培养工作。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的现场接受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加强学生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定性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掌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基础知识和所属行业安全专业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彦伟,何天平,汪丽莉.关于“四沿”化工安全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8).

[2]陈仙,史晓虹,郭晓宏.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6).

[3]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4]赵文武,谢东海,罗一新.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2).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文化建设;管理策略

一、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

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始祖。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该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我国自1991年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相继成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中安全文化的定义[2],论文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被高校全体师生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按照文化的结构层次,高校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组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将安全目标、安全宗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和安全价值等要素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意识中,最终转化为全体师生遵章守矩的自觉行动。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针对G大学安全管理的实际现状,结合PDCA的管理模式,借鉴《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师生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设施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式展开。本次发放学生卷305份,有效问卷305份;发放教师卷73份,有效问卷73份。重点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如表1、表2所示:结合表1、表2对于重点调查数据的统计,以下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高校安全发展理念方面,G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安全理念方面有较好的认知,这和学校定期组织安全宣讲有直接关系。但教师对于高校安全理念、安全工作愿景了解程度为一般,这和教师较少参与学校定期的安全培训有关。学校对于安全管理的宣传,主要有校内宣传栏、学校网站、电子屏幕、专题培训等方式。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于学校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不了解,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较为熟悉,该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整改落实较为熟悉。教师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较多诉求,这源于教师的自身认知和专业水平。师生对于学校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都有较好评价,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师生安全行为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安全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地归结为安全意识不强,超过一半的教师也认为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安全行为,降低校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目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有安全知识竞赛、专项应急演练等。在高校安全设备设施方面,G大学的师生都认为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合理、运行状态良好,这说明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关注更多的是信息安全建设,这与目前社会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较多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诉求。

三、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阶段分析

依据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通过对上述调查问题的分析,结合实地的调研访谈结果可知,G大学有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各层级对于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思想认识,但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行为仍然是被动接受,因此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并逐步进入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特征:1.管理承诺各管理层从上到下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较好。学校各管理层对安全管理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体系。2.合法合规全体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但自主性仍不足,对于校内的安全管理处于按章行事的水平。3.制度流程学校已建立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师生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3]师生对于安全的执行程度限于遵守已有的各项安全制度,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持续改进未有进一步的认识。4.目标绩效学校各级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通过不断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和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保证安全绩效的达成。学校日常重视安全宣传,制度化的监督巡查也有较好的执行。5.全员参与学校把安全视为一种组织价值,除了关注高校本身的安全绩效,同时对相关方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外来人员、承包商等。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对于校园安全的参与意识,通过提交改进方案,及时评比、奖励等方式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动力。6.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师生、承包商等。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师生的安全技巧和应急能力,不断改进自我安全行为。

四、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为了提升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结合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1.安全系统理念学校领导做出表率,让各二级院系、职能处室、教研室和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领导层对安全承诺的自觉实践。学校领导在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时,对安全发展应予以考虑,保证安全文化的资源投入。各级管理者积极参与安全培训,配合校领导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应更偏向人性化,以人为本,拒绝条条框框,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安全文化制度,切实保证高校师生的安全。2.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全体师生建立校内、校外相应的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后,统一实施。高校应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程序,通过组织相关领域的安全专家,识别涉及高校的各类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判断风险可控性,制订风险措施,编制高校安全风险注册表,并对安全风险变更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师生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全面推进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3.师生安全行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会议、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沟通方式,确保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方,以及各级管理者与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全体师生主动上报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环境,高校安全责任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对于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通过树立安全模范和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4.安全设备设施制订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设备设施的责任人。对于校园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尤其应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对于国内外已发生的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事故横展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高校的新建、改建、扩建设施应重点关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安全技术要求,实现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五、结语

安全作为高校一切活动实施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安全与稳定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安全研究的意义重大。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则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的特点,对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提出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以瑾,刘博智,孙梦捷,等.大数据透视两会热点把脉“后疫情时代”教育走向: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20-05-30(3).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若干意见》着眼于推动中国保险业转型,打造现代保险服务业。政策举措包括五个方面:即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通过保险推进经济产业升级, 运用保险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上述五方面的举措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将保险业发展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培育核心功能;第二,加强保险业基础建设,克服行业自身弊端。应当指出,《若干意见》既为保险业的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又推动保险业苦练内功,增强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将保险业发展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培育核心功能

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的核心功能,保障性业务是保险业的主业。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保险业保障性业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保障功能发挥不足。在“5・12”汶川地震、2010年南方特大洪水和2014年鲁甸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中,我国财产保险业赔付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均不到2%,而同类灾害损失中发达国家财产保险业赔付比例通常超过30%。二是寿险业务以储蓄理财型产品为主,容易被其他金融理财产品替代,尤其是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和股市下跌,行业保费增速即大幅回落,2011年甚至出现负增长。

保障性业务难以发展,原因之一是难以融入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救灾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

以巨灾保险为例,由于巨灾造成的损失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全局性,是否投保巨灾保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风险选择,更是一种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和系统性风险的要求。巨灾保险作为一种国家避险机制,仅仅依靠市场化运作还难以全面开展。另一方面,虽然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为支撑的传统体制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暴露出导致财政预算软约束、救灾效率有待提高以及舞弊和腐败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强化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配合,以财政税收政策为杠杆,以商业保险为运营平台建立多层次巨灾风险管理机制。遗憾的是,传统的全民救灾体制依然具有很强的制度惯性,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和巨灾再保险等基础性制度的紧迫性及其方案尚未取得共识。

以健康保险为例,欧美国家健康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基本医保运营,培育对医疗供给方的谈判实力,进而发展补充医保。在我国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心是围绕基本医保扩面,主要由政府机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承担基本医保运营,保险公司管理的医保基金在全国卫生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对医院缺乏影响力,难以管控诊疗过程中的风险。由于政府基本医保的保障程度提高过快,相应压缩了商业补充医保的发展空间。

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当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中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就对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进行了替代,保险业的主业自然难以发育成熟。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重新架构和分工当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要对政府过去不受限制的权力和承担的过重责任加以约束,推进政府简政放权。

政府改革转型必将推动保险业结构调整,打开保障型业务发展空间。我国未来几十年面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多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矛盾易于激化等风险,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加强而非弱化,政府改革转型留下的真空需要市场和社会力量去填补,商业保险天然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机制,这种特征使得保险业可以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成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

具体而言,《若干意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育保险业核心功能,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一是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并给予税收优惠和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等政策支持。二是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形成以商业保险为平台、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藏救灾能力于市场。三是发挥责任保险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重点发展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校园安全责任保险等领域。四是通过保险推进经济产业升级,着力发挥保险对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外贸转型升级等的作用

深根固本,克服自身弊端

政策环境的改善是推动保险业转型的外因,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若干意见》也关注到扶正固本,夯实行业发展根基。

大力开发核心资源,筑牢科学发展基础

核心资源短缺制约保障型业务发展。在社会风险管理的大体系中,保险业从事的是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其核心资源是数据信息和数据平台,以行业纯风险损失率等风险信息为基础,以各种预防和减少客户风险损失的手段为保证,对风险进行定价并促成以人身和财产风险为标的的交易。我国财产险业和健康险业虽然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也积聚了数万亿以上的资产规模,却恰恰在上述基础资源环节发展严重滞后。

比如,核心资源短缺导致车险业务缺乏科学的经营基础。车险市场突出的问题是“佣金战”和“价格战”,部分车险的费率一度竟然打70%的折扣,暴露出产险公司在实际用于经营核算的保险费中,分不清哪些属于风险保费,哪些属于包括佣金在内的附加费用。从车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风险保费是经营成本的底线,在既没有风险对价关系,也没有风险保费概念的情况下,任意支付佣金自然成为恶性竞争的主要手段,似乎佣金的支付比例可以无限制增长。结果是部分财产险公司看到此类业务难以为继,转而大力发展理财型产品,到资本市场豪赌一把。车险产品缺乏科学的经营基础,原因在于全行业缺乏纯风险损失率、损失次数分布、损失金额分布等基本的精算和业务数据,尚未建成全国性的车险数据平台。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健康险领域,部分公司健康险业务尚未实现单独核算,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产品难以科学定价。此外,行业“医保通”结算平台仍难以实现,还无法实现对不合理诊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控制。

为了弥补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个短板,《若干意见》引领保险业回归根本,要求加快建立保险业各类风险数据库,修订行业经验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等。加快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为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支持。上述行业数据平台的作用有三:一是为监管部门实施费率监管提供依据。二是可以促进公司理性竞争和规范经营,包括见费出单、防范假保单和假赔案、纯风险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管控、财务核算费用分摊、准备金评估、协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等。三是按时披露交强险赔付率和损失分布曲线等相关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保护消费者权益,巩固长期发展根本

保险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保险市场的高度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消费者处于弱势;其二,保险合同的履行通常具有远期性和射幸性,消费者利益易受侵害;其三,对销售误导等问题,保险消费者往往难以举证,如果相关机制不完备,侵犯保险消费者利益就有机可乘。

保险行业是金融服务业,是信用行业,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的信任关系到行业发展的根本。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部分业务领域,出现了“销售误导、理赔难”问题,影响行业形象,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将摧毁行业生存的根本,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维护消费者信心的关键,更是保险业长期发展的基石。

《若干意见》要求加强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探索建立保险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健全保险纠纷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加大保险监管力度,监督保险机构全面履行对保险消费者的各项义务,严肃查处各类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落实上述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也是一种复杂的利益再分配,这一分配过程要求监管者坚定地维护保险市场的公平公正,确保保险供给者和保险需求者之间的权利平衡,引导保险业回归其互助共济的文化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