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卧床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压疮; 社区; 独居老人; 慢性病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151-0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出现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的发生率在医院、社区和家庭都不一样,在家庭护理的长期卧床患者,发病率最高。老年人是慢性病的最主要人群,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共同特点是,疾病迁延、久治不愈、长年卧床,由于护理的不及时到位,很多老人患有压疮[2]。目前,压疮的预防及其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压疮的发生率和现患率已经成为评价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社区独居老人,处于少人照料的现状,护理往往不及时,独居老人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本文就社区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分析这些患有慢性病的独居老人压疮的发生和护理情况,便于社区的管理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顺德区均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独居慢性病老年患者172例。其中男99例,女73例。年龄68~89岁,平均(72.10±3.22)岁。平均病程(20.33±6.27)年。主要原发疾病:脑血管病41例,骨折26例,老年痴呆23例,肿瘤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骨关节炎、风湿免疫病9例;心血管疾病31例,肝脏疾病4例。大部分老人是多种疾病同时伴发,同时还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等。

1.2 方法

设计评估单,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情况、自理能力的评估等。家庭情况有单独的表格,包括家庭成员组成、成员关系、主要的照顾者、收入、营养情况。压疮的调查包括:压疮发生部位、数目、分期。采用Braden量表对压疮危险因素评估[1]。内容有六项评定标准,包括患者感官知觉、潮湿、摩擦力、活动度水平、营养情况、运动能力和剪切力总分6~23分。轻度危险18~22分,中度危险14~17分,高度危险10~13分,重高度危险9分及以下[2-3]。社区卫生院有专门护士到患者家里进行调查,由社区护士采用向患者或其家属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填写调查表格。

1.2.1 护士培训 使用Braden评分量表前,由专科护士对社区医院老年病管理全体护士进行培训,讲解每个项目中具体分值所代表的临床情况,并用实例说明。培训后,在临床开展试评估2周,并经过专科护士的复评,评分的一致性达到91.5%,表明本院护士使用Braden量表的可信度达标。

1.2.2 评估的频次 评分大于18分,评估一次后,如果病情未出现变化,可以不再评估;15~18分者,每周评估一次;13~14分者每周二、周五评估;10~12分者每天评估;小于9分者每班评估。评分为10~14分者,如果病情无明显变化,分值无明显变化,改为每周评估;评分小于9分,连续评估2周,病情无明显变化,分值无明显变化,改为每天评估。由于社区护理难度比较大,虽然应用Braden评分,但是不能够达到住院患者的看护标准,所以对于小于9分的患者,不能达到每班测评,采用每日评估的方式。

1.2.3 评估的质量监控 2周试测评期间由专科护士审核,达到可信度之后,14分以上患者不需要专科护士审核。对社区护士评分在14分以下的患者,仍然需要专科护士审核,并决定是否更改评分的频率。

1.3 评估后措施

对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评分以后,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进行压疮护理干预后一个月的评分和最初的评分进行比较,观察评分变化。

1.3.1 健康教育 让患者、家属及看护人了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和危险性,教给直接照顾老人的看护人(家属或雇用的人员)对压疮防止的基本方法。对于评分小于14分的患者家属要求患者家属签字。

1.3.2 营养 加强补充蛋白可以明显减少压疮发生。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营养餐谱制定,指导看护人员进行配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压疮危险度的比较

经社区护理干预两周后独居老人Braden量表评分好于经社区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172例独居老人护理干预前后比较 例(%)

时间 低危险 中度危险 高度危险 重高度危险

干预前 68(39.53) 53(30.81) 31(18.02) 20(11.63)

干预后 84(48.84) 37(21.51) 27(15.70) 24(13.95)

2.2 压疮发生情况

120例老人出现压疮,所占比例为69.77%。其中发生一处压疮27例,占压疮发生人数的22.50%。两处及两处以上93例,77.50%;发生在骶尾部压疮最多,发人数为89例,74.17%;其次为臀部、足跟、髋部、肘部、踝部及其他。压疮分期:Ⅰ期106例(61.63%),Ⅱ期44 例(25.58%),Ⅲ~Ⅳ期22例(12.79%)。

3 讨论

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为院前压疮发生的主要人群,尤其是独居老人由于无人照料或少人照料,压疮的发生率和发生的程度更是居高不下。由于我国卫生资源短缺,大多数患者无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长期住院的费用而居家养病[4]。本研究一般资料显示,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病程在20年左右,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营养差,很容易引起压疮。

根据本研究评估表进行系统的分析原因如下:(1)经济收入有限: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加上老年患者月收入较低,甚至有人无经济来源,只有低保或者社区的救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照顾者的知识有限:由于长期住院或建立家庭病床护理需要费用,老人一般支付不起,照顾老人的亲属或者其他看护,不能经常照顾或者照顾不到位,不懂得如何防止压疮的发生,甚至压疮发生后,由于对压疮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压疮的危害,不懂得及时就医,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家中发生压疮,还有的老人压疮已经发生很久,甚至出现并发症,看护人员都没有发现,可见看护人员的不细心和知识匮乏的程度。(3)居住环境较简陋:大多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室内环境差,部分患者卧床不起,大小便不能控制,导致居住环境恶劣。(4)家庭关怀不足:许多独居老人有子女或者亲人,但是并没有起到照料的义务,在精神上独居老人有极大的空白,加之患有慢性疾病,自己去医院治疗都成为了困难的事情,压疮的发生就更没有办法处理。

压疮发生的位置统计:本研究显示发生2处以上压疮患者占压疮发生患者的77.50%,Ⅱ期以上压疮患者占38.37%,说明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严重压疮的比例大。因此,早期干预是压疮预防的关键,本研究使用Braden量表,提高了护士对发生压疮危险的早期判断能力,可以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根据量表的评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增强了主动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一些潜在危险。节约劳动成本,使护理人员有精力放在一些严重的患者上,避免了人员的浪费。通过量表评分制定护理标准,降低了老人压疮发生的情况[5]。

压疮护理的要点:(1)对家属和看护人员的教育:首先让家属和看护人员明确什么是压疮、压疮如何形成的、危害有多大,引起家属和看护人员的足够重视。往往独居的老人,家属和看护能照顾老人的时间比较少,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对老人的影响意义不是很大,更多的是需要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2)如何让卧床老人翻身:减少受压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最有效的解除压力的方法就是适时的变换。中低危患者每隔2小时翻一次身,高危患者每隔1小时翻一次身;患者的骨隆突及支撑区最容易受压,要选择合适的缓解局部压力作用工具,如软枕、棉垫等。高危患者最好睡气垫床,避免出现剪切力[6]。

没有卧床的老人,自我护理的能力也很差,主要表现为:老人记忆能力差,不能按时服药,加之经济状况差,不能有效的治疗慢性病,很容易导致疾病的进展和并发[7]。一旦疾病恶化,很容易产生老人卧床的情况。这样的老人,及时目前评分危险程度低,但是也不能忽视其突然变化的病情。对于这类老人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从疾病的治疗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高危老年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告知老人家属和看护人员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目前社区独居老人的压疮发生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本研究中,社区干预老人的护理之后,危险评分分布显示,中度危险以上程度的老人比例下降,干预护理对降低危险评分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郝素文.对院外压疮留院观察患者健康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杂志,2009,26(7):70-71.

[2]邹德凤,章金媛,毛祚燕.专业志愿者开展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的体会[J].江西医药,2009,44(6):639-640.

[3]舒红文,周川芬,严仁华.Braden量表评估准确性对压疮风险预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2A):355-356.

[4]周玉兰,刘雪梅.压疮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49-151.

[5]黄秀容.不同疗法在压疮愈合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78-80.

[6]佟金谕,王建秀,郭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压疮管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8-80.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108-02

老年人在我国人口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老年病人逐渐增多。现就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及护理介绍如下:

1生理特点

1.1体力、适应能力下降 老年病人机体各系统的活动减少,极易出现机体的废用性综合征,引起脏器、组织萎缩等废用性改变,故动作敏捷度降低,行动受限。心力和体力不足,适应能力下降,反应能力迟钝,患病后症状常不典型,使医师和家属不易了解真实病情。

1.2易患病、易导致病情慢性化 老年病人因体力、抵抗力和机体康复力下降,易患亦容易发生并发症。同时对疾病认识不够,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记忆力下降,按时服药的自觉性差,导致疾病慢性化。

1.3易产生心理应激 老年病人由于听力、视觉能力下降,接受信息的机会减少,因而产生心理应激。

2心理特点

2.1复杂多变的心理 由于各器官功能的衰退,给老人的生活和社交带来诸多不便,出现敏感、多疑,甚至心因性偏执观念。

2.2自我不满的心理 形态的老化必然导致老年病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了老人的自尊心,易出现生存无望,来日不多的心理感受,表现为易怒、沉默和厌世等。

2.3沉溺于往事的心理 老年病人的记忆力普遍衰退,近事容易遗忘,而远记忆尚好,往事常在脑中回旋,容易怀旧沮丧。常表现与当时情景不相符合的一些情绪表现,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

2.4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感 老年病人认为他已不能为社会及家庭做太多的贡献,会被他人和家庭成员看不起,表现为关闭自我,拒绝一切社会活动。

2.5老年病人共同的心理反应

2.5.1外向投射心理反应 他们在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意念、欲望或遭受精神挫折时,将原因完全推诿于客观情况,责怪自己少,责怪别人多。他们对身体方面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未尽心照料,好挑剔、任性、易动感情,人际关系紧张。

2.5.2内向投射心理反应 这类病人自我压制、压抑不能接受的意念、感情和冲动。易产生责怪自己,感到患病给家庭及他人带来负担,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失去生活信念,产生厌世消极意念,呈现出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甚至有自杀行为。

3护理

3.1健康教育及家庭护理

3.1.1有效的健康教育 知识型老人有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讲解。面对非知识型老人,就应尽量通俗易懂,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健康问题及对心理,生理的影响做出直观、形象的教育。提高老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是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是提高老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3.1.2减轻和解除孤独 社区和家庭要关心老人,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坚持与社会接触,在继续学习、工作和与人交往中摆脱空虚感和孤独感,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乐趣,使其有所为,以求得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

3.1.3重视老人的忧郁状态 防止“闷坐”症候群的产生。因忧郁、闷坐,使老年病人的活动范围会逐渐缩小,生活意念下降,卧床机会逐渐增多,久而久之将导致卧床不起。所以要千方百计保持老年病人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鼓励他们参与一些喜欢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3.1.4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建立老人公寓、娱乐场所、学习场所,满足老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建立老人病院,开设老人门诊,方便老人就医和保健,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3.2临床护理

3.2.1心理护理 消除老年病人心理障碍,维护其自尊,积极、主动、热情为老年病人创造一个熟悉并且设备齐全就医的环境,使老人在医院的感觉像在家一样,经常与老人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遇事耐心解释,不厌其烦,在“移情”中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心理障碍,帮助老年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卧床患者;褥疮;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07-01

褥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因患者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使得身体血液循环遇到障碍,导致局部软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以及营养不良状态而出现的溃烂和坏死,对于瘫痪或因其他病症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具有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患者的病情,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为此,对患者进行褥疮的预防和护理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深入探析老年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150例老年卧床患者,根据护理的差异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老年男性患者39例,女36例,年龄62-83岁之间,平均(72.5±5.5)岁。其中骨折42例,偏瘫11例,颅脑损伤昏迷9例,脏器功能不全13例。干预组:老年男性患者33例,女42例,年龄59-81岁之间,平均(69.5±6.3)岁。其中骨折37例,颅脑损伤昏迷14例,偏瘫9例,脏器功能不全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

1.2.1 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对入院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的基本布局,主动与其沟通,拉近护患关系,并向患者讲解褥疮的发生原理。

1.2.2 干预组在普通护理前提下进行褥疮的预防及综合护理:①由于褥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压迫导致的,为此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对其定时更改。为了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可利用气垫配合更换,减少局部组织的受压时间,期间还可给患者进行按摩,促进微循环。②为了减少患者皮肤与床单的摩擦,在帮助其更换时,不能拖、拽等[1]。抬升床头时,不得高于30o,且时间不宜过长。为了防止患者在床头抬高后身体下滑造成皮肤间的摩擦,可在其足部垫棉垫。③许多老年患者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对褥疮的发生原理缺乏认知,往往会忽视其预防。为此,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向患者讲解褥疮发生的原因,告知其预防的重要作用,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其对疾病治疗的关键性,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并在护理期间学会自我预防。④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容易导致褥疮的发生,对于病情的恢复具有严重影响。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较中青年也明显较低,增加了褥疮发生的可能性。为此,可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提高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期间,为了防止患者便秘或失禁刺激皮肤,可为其提供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皮肤进行观察,及时对其皮肤受压情况进行了解,尽可能减少疮面的压迫,必要时可使用气垫[2]。另外,定时对患者易发生褥疮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杀菌,如果患者已出现褥疮,且病情严重,则可去除坏死软组织,并采用去腐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期间嘱咐患者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污物刺激。⑥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协助其进行被动肢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临床显示,干预组进行褥疮预防及护理后,患者无褥疮发生,而对照组中有5例出现褥疮,发生率为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不断增长,老年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紧随而来的因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调查发现,褥疮多发于长期卧床的瘫痪、昏迷患者,多发部位为脐部下方骨突出处。患者因长时间卧床,使得这些部位的组织长期受到压迫,血流供应出现障碍,使得局部软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发生溃烂和坏死,最终形成褥疮。

我院通过对干预组患者进行预防和护理发现,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褥疮的认知,让患者能够在护理期间自我进行预防。而心理护理消除了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褥疮的患者,则帮助其消除顾虑,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人员。饮食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满足了患者对营养的需求。此外,和普通护理相比,预防及综合护理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使患者有良好的健康氛围,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褥疮。②拉近护患关系,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③护理人员拥有更为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护理结果也显示,干预组进行褥疮预防及护理后,没有发生褥疮,而对照组中有5例出现褥疮,发生率为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老年卧床患者进行褥疮预防及护理可以大大降低褥疮的发生率,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秀莹,刘秀荣,张秀英,等.神经科病房消灭褥疮的几点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80.

[2]李翠薇,董虹,吴惠平.院外带入褥疮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3,9(7):533-534.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老年痴呆 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伴老年痴呆的病人共 28例,男性 25例,女性3例,阿尔茨海默病(AD)6 例,血管性痴呆(VD)9 例,混合型痴呆(MIX)13例。其中失语7 例,长期卧床伴大小便失禁,并存在进食障碍9例。自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记忆力差,定向力障碍和睡眠障碍12例。

2 护 理

2.1  积极做好陪护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于高龄老年痴呆病人,应由专人24小时陪护,对陪护及家属进行老年痴呆疾病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陪护进行细致的护理操作讲解。并共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使陪护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认真做好评估加强基础护理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向家属详细询问病情、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异常行为、情绪变化以及饮食睡眠等,再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详细护理措施。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室内温度相对保持稳定,并随季节变化指导病人及时添减衣服,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护理时密切观察病人躯体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二便规律,定时安排在固定时间引导其按时入厕,并反复训练。对步态不稳,走路困难的病人,一方面让病人积极活动,另一方面保证病人安全,有人搀扶。对长期坐轮椅和卧床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并根据病情帮助患者做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2.3 根据病情合理调整饮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清淡,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请营养医师为病人提供专门营养指导,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对长期鼻饲者,要注意监测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并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2.4 加强安全护理

 

高龄老年痴呆病人体质差,反应迟钝,步态不稳且动作缓慢,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陪护人员应注意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照看,以防跌倒、摔伤、骨折。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要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鼻饲者要注意防止胃管拔出,必要时用约束带。睡觉时病床要加床档,防止坠床。

2.5 功能锻炼

帮助老年痴呆病人维持逐渐减退的功能十分重要,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康复训练。护理时针对病人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中选一些病人感兴趣并能帮助其恢复功能的作业,增强病人注意力及记忆力,放松精神,调节情绪。如通过让病人排列数字顺序,物品分类,简单计算等进行思维训练,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入厕等。

2.6 做好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家人和亲友从思想上情感上尽可能地沟通,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交谈时要有耐心,从言谈中观察患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的变化,了解患者的爱好与兴趣,指导患者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画面和患者感兴趣的报道、新闻等来影响患者情绪,训练患者集中注意力调整器官功能。当语言沟通效果不佳时,可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促进其心理沟通[2]。使用肢体语言,如微笑、触摸、握手等方式,同时配合简单语言以获取好的效果。南丁格尔把触摸在老年病人护理中的作用定位为可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的自然状态[3]。临床观察,通过对痴呆病人的非语言交流更易赢得患者的信任感。

2.7  加强病情观察做好躯体疾病的护理

高龄老年病人躯体疾病多,病情变化快,而病人反应迟钝,缺乏主诉,病情变化时不易被发现,这就需要护士的密切观察,因此,护士除具备老年病人护理知识外,还应掌握内外科知识及急救技能,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4]。

3 体 会

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退化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在治疗上没有更好的方法,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训练是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同时高龄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晚期,我们除积极治疗其身体疾病以外,最重要的是要为老人减轻痛苦,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让他感受家庭般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使其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幸福,安详。

【参考文献】

 

[1]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96.

[2]何晓英,王万华,罗蓉,等.浅谈在老年病人护理中的心理沟通[J].西南军医,2006,8(2):80.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护理问题 死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5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53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由于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内的患者积极的进行溶栓、介入及药物有效地抢救各种并发症,使发病第1周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因为急性恢复过程中护理不当,引起死亡的现象仍然存在。护理时应注意:①休息;②避免情绪激动;③保持大便通畅;④禁忌饮食过饱;⑤感染;⑥配合医生,按时服药;⑦发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由于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内的患者积极的进行溶栓、介入及药物有效地抢救各种并发症,使发病第1周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因为急性恢复过程中护理不当,引起死亡的现象仍然存在。护理时应注意:①休息;②避免情绪激动;③保持大便通畅;④禁忌饮食过饱;⑤感染;⑥配合医生,按时服药;⑦发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男135例,女75例,死亡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后原因分析,举例如下。

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男135例,女75例,死亡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后原因分析,举例如下。

病历资料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72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时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损伤改变,偶发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经1周的治疗护理,病情稳定。当住院第10天老人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望她时,老人情绪激动而突发室颤,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例1:患者,女,72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时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损伤改变,偶发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经1周的治疗护理,病情稳定。当住院第10天老人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望她时,老人情绪激动而突发室颤,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例2:患者,男,65岁,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入院时有明显缺血性损伤改变,溶栓后,病情较稳定,第9天患者由于排便用力,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例2:患者,男,65岁,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入院时有明显缺血性损伤改变,溶栓后,病情较稳定,第9天患者由于排便用力,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讨 论

讨 论

死亡原因分析:从资料可见2例死亡病例均为病情稳定1周以后出现心脏骤停和室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第1周最易出现并发症,只要积极预防并发症安心静养,一般可脱离危险期,若此时放松警惕,忽略诱发因素,则诱发心脏骤停等并发症而致死的概率会增加。

死亡原因分析:从资料可见2例死亡病例均为病情稳定1周以后出现心脏骤停和室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第1周最易出现并发症,只要积极预防并发症安心静养,一般可脱离危险期,若此时放松警惕,忽略诱发因素,则诱发心脏骤停等并发症而致死的概率会增加。

诱发因素分析:①情绪激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使本来功能未能恢复的心脏负荷突然加重而诱发心衰,睡眠不佳、休息不好等各种不良刺激与情绪激动常同时出现,互为因果。②排便用力:患者由于卧床休息,消化功能减退,不习惯卧床排便等原因均可引起便秘,由于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心脏破裂等致命并发症。③其他:如饱餐、气候变化等,前者可使胃肠道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相对减少,同时使膈肌上升,影响心脏舒张,从而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过饱也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患者突然死亡。寒冷刺激直接收缩冠状动脉,二者均可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心力衰竭。

诱发因素分析:①情绪激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使本来功能未能恢复的心脏负荷突然加重而诱发心衰,睡眠不佳、休息不好等各种不良刺激与情绪激动常同时出现,互为因果。②排便用力:患者由于卧床休息,消化功能减退,不习惯卧床排便等原因均可引起便秘,由于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心脏破裂等致命并发症。③其他:如饱餐、气候变化等,前者可使胃肠道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相对减少,同时使膈肌上升,影响心脏舒张,从而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过饱也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患者突然死亡。寒冷刺激直接收缩冠状动脉,二者均可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恢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护理为题:①对患者家属及探视者的知识宣教,以消除对患者不良刺激及紧张心理。②充足的休息睡眠,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快,保持病房安静,谢绝探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③饮食勿过饱,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低脂低盐半流食或软食,多食蔬菜和水果。④预防便秘,协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教会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切勿用力排便,以防止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⑤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限制水、钠摄入,以免加重心脏负担。⑥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⑦遵医嘱按时服药。

心肌梗死恢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护理为题:①对患者家属及探视者的知识宣教,以消除对患者不良刺激及紧张心理。②充足的休息睡眠,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快,保持病房安静,谢绝探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③饮食勿过饱,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低脂低盐半流食或软食,多食蔬菜和水果。④预防便秘,协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教会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切勿用力排便,以防止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⑤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限制水、钠摄入,以免加重心脏负担。⑥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⑦遵医嘱按时服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心血管疾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心肌梗死。随着冠脉搭桥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的开展,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而对疾病的预防和护理越来越重要了,只要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统一疾病是可以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