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师;学生

教学模式特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标准样式,它具有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特性,但是又不同于单一因素的某种方法,属于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按照方法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本文将简单介绍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并系统论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教学模式属于一种简约型教学理念和标准样式,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既有简约的理念特征,又凝聚了可参照的时间特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明确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从方法特性和阶段性目标领域来划分,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有五种,分别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为目标;精讲多练模式注重精讲重点化学知识,指导学生练习各种有价值的化学习题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境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技术为学生制作多重性与灵动性的课件,打造和谐、高雅、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乐地接收化学知识;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善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1.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化学与实验密不可分,教师应注重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做各种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使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化学方法,并为学生做实验示范,告诉学生做实验要注意的要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总结实验理论。例如,在检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中,指导学生先取出少量的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如果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就说明氢氧化钠已经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我们还可以将密封良好的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以后得到了无色透明溶液,再用滴管给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成了红色,就说明氢氧化钠还没有变质,也没有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学生可以在做实验的同时验证化学理论,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精讲多练模式

教师在运用精讲多练模式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应注意精选教学内容,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解化学知识,坚持为学生布置经典的化学习题,以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情境教学模式

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案例,做好备课工作,丰富化学课件内容,在课件中添加经典教学视频、化W概念知识、化学实验及其理论以及适量的化学习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迅速融入学习氛围,快乐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构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一章的知识体系时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各种奇妙的化学物质和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化学物质的概念知识,插入“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讲座视频,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4.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模式时应处理好互动时间和总体教学时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盲点。

5.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好教学辅导工作。教师可以在化学自习时间使用这一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随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辅助学生解决问题,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这五种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工作时应坚持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内容选用最佳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齐梦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2):263.

[2]周世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转型策略[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2).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备课组;高中化学;课程重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0

从模块教学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变革仿佛近在昨日,新高考背景下的更多元更深刻的变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至。无论我们怎么想,高中化学教学都必须在这变革背景下作出变革。这场变革是如此的迅猛,以至于我们来不及等待,来不及观摩他人,来不及寻找甚至难以寻找到现成的“他山之石”。这场变革是如此的多元深刻,以至于我们无法驻足于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领地”而不得不再次启航。不难预计,我们今日竭尽才思所取得的变革“成果”,或许在明日就成为必须超越的过去,唯有我们的行动不变――始终前行在路上。

一、我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

2012年秋季开始,我省全面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明确了“保持课程结构基本稳定,梳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学科基础及发展功能”的普高必修课程调整意见。2014年春,我校被评为首批省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获得了专家评委的认可。

我们化学备课组以创建特色普通高中为契机,思考并试图解决如下问题:我校普通高中化学教学体系如何构建?怎样安排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的化学教学?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安排如何布局?化学课时数在紧缩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怎样开发开设好化学相关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1. 为不同发展倾向和发展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

我校学生的发展倾向与学习能力组成复杂,针对文科生、理科生、理科特长生、化学薄弱生等设计了5套方案供学生选择。以现有高中化学各模块教材为蓝本,进行校本化建设,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为不同发展倾向和发展基础的学生提供校本化教学素材。

我们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思路是“以纲为纲”而不“以本为本”,立足校本,努力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多样化素材。“以纲为纲”是指以“课程标准”“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两种考试说明”为依据,厘清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考试范围和要求水平。所谓的不“以本为本”是指不唯教材、不囿于教材,将苏教版的各册教材作为基本素材进行校本化的二次开发,根据学生实际编制“学案”。

2. 为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提供校本选修课程

我们既要为学生在国家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服务,还要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倾向而无须考试的发展需要服务。主要出发点是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选修机会,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拓展部分学生的视野。我们发挥化学学科专长,对《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激发学生关注化学的热情,引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例如,我们开发了“走近食品添加剂”“金属冶炼与玉环冶金工业”等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走近食品添加剂”被评为市精品课程。这类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灵活,注重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综合能力与拓展视野,以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组建学习团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我们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

2014年秋,浙江省高一新生迎来新高考改革,学校必须迎接更重大的变革,高考制度的变革无疑倒逼学科教学变革。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高一化学备课组把学科教学变革的重心放到了分类选修上。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高考“七选三”的组合方式取代传统的文理分科后,对化学教学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考(指高考,下同)与学考(指学业水平考试,下同)的选择?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以取得选考与学考的最优化?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学考与选考的考试时机以更好地利用考试规则?

1. 分类选修的基础:学生的多元选择

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假期与第二学期期初,学校在向学生及家长解读新高考的基础上,分三次对学生高考科目的选择进行调研。理论上来说,“七选三”共有35种组合方式,实际上,我校出现了34种组合方式,其中纯文科或纯理科的组合相对较少,不足20%,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文理兼修的组合方式。这说明学生在新高考下能更好地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自由组合。在我校,最受学生选择的学科是技术和化学,其中,选考化学的学生占61.1%。这对我们化学老师既是压力更是鞭策。据不完全访谈,学生作出选择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习状况、学科兴趣和学科整体实力,其中学生对学科教学的信任度,即全市统一考试中的个人表现与整体表现情况,是学生及其家长重要的选考依据。

2. 分类选修的教学:学生的考试选择

学生的考试选择包括两方面,一是选化学作为学考还是选考,二是选择什么时候参加学考、选考。这种多元选择决定了我们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

本着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科学规划,提高整体教学成效,把握两次考试机会,学校统一规划各学科教学进程与考试时机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备课组安排学生首次学考为高二第一学期的十月进行,二次考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修习情况自主选择;首次选考为高二第二学期的四月进行,二次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的十月进行。

我们认为,选考中有70分与学考一致,打好基础,搞好学考范畴的教学与选考并不相悖。学生分类选修虽然有多重组合,但重叠交叉的成分也很明显。几年来,我们坚持抓学考促高考,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县二流生源的学校,化学学考首考合格率超97%。这给我们以经验和信心,力争学考首考一次性通过,对个别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对已合格又想参加二次学考的学生,开设走班选修以满足学生提升学考成绩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选择,备课组把化学教学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一是纯粹的学考班,这些学生往往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学科素养薄弱。我们以确保学考合格率,力争学考上档次为教学目标,放慢教学进程,降低教学要求,重点关注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过关”教学;二是纯粹的选考班,这些学生相对而言,化学兴趣、意识和能力要强一些,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以力保选考中“共同的七十分”城池不失;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当前难以确定,在学考前夕再决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此外,我们还建立特殊学生的“影子班”,以满足体艺、二次考试等学生的需要,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进行辅导。

3. 分类选修的组织:学生与学校的最优化

从传统分科分层的组班形式到当前分类选修的组班形式,面临着无经验借鉴、影响因素众多等挑战。对于如何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不同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组织形式。任何一种组织形式,都有着存在的理由与弊端。面对复杂多样的选择,要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当前仍有不少距离,尽量做到学生与学校最优化是我们的愿望。

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分类组班加走班选修的形式。即将有着共同选择的学生编成教学班,为保障学生不是“一选定终身”,允许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适度调整,采取“七选四”,再“四选三”的分步走策略,让学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选择,以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又有适度的调整空间,预留一科在后续学习中调节,以逐步达成“七选三”的目标。

三、我们今后的变革: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

1. 个体指导:从备课组做起

没有哪一次教育变革能像现在的变革那样,让备课组如此紧密地组合成责任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学生的多元选择没有让备课组的老师分头应对,相反,促成了老师间的更深更广的沟通与协作。我校化学备课组,已经认识到并尝到了甜头。

学校采取年级学生成绩捆绑评价教师制和学生跟踪负责制。因为捆绑制,荣辱与共,备课组只有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学考责任跟踪制,每位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备课组对年级学生负责。这促使每一位老师更关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促使我们高度重视学考首考,力求一次通过,做好兜底,力求突破,对师生都有余地。为此,我们建立化学学考困难生学习过程性档案,为他们走班选修强化学考辅导提供师资支持,对于首考不合格的个别学生要落实到具体责任老师进行二次辅导。备课组老师自觉自动找学考困难生补修辅导成为教学辅导的新情景,在此带动下,学困生主动找老师补修也渐渐积极起来。

2. 个体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分类选修的实施,让我们感触到“个体教育”时代的到来。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从课程建设走向学生个体教学将是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学科教学存在的理由。

学生的个体指导将有多重含义:

一是学科的个体指导。成功地提升学考合格率,是学科个体指导的最好回报。

二是学生学科选择的个体指导。个体学生适合哪门学科作为选考,有时,学生及家长的判断可能有误差,需要学科老师的指导。

三是学生职业生涯的个体指导。

四是学生心理发展、品德发展与行为规范的个体指导。

……

这些个体指导都将拥有一个共同指向,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归宿。

3. 个体指导:老师的新挑战

在实施分类选修的过程中,面对多元选择,感到彷徨和无助的还是学生。不少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不了解化学学科今后是否适合自己,不知道学了化学未来的就业倾向……这些困扰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这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我们除了化学教学之外,还应承担着怎样的教育责任?发挥着怎样的指导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3篇

    1、高中化学课改取得的经验

    1.1在教师资源利用上,有以下可行的措施:(1)挖掘教师潜力,盘活闲置资源,做好岗前培训。学校内部有许多教师资源是闲置的,挖掘出来,通过培训可以胜任某些教师短缺的岗位。(2)灵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实行“分学段排课”,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3)减少周课时数量,拉长模块学习时间。新课程建议每个教学模块周课时安排4节,在10周内完成36节课的教学及考核工作,结束一个模块的学习。这种安排虽然可以使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学习任务相对集中,但在平行班级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某个阶段教师紧缺,某个阶段教师又相对宽余的现象。如果采取部分学科周课时2节,一学期完成一个教学模块的办法,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满足新课程的实施。(4)优化课程方案,缓解教师不足的矛盾。

    1.2在解决教师课业负担方面,出现了以下可供参考的办法:(1)重新修订教师作业布置与批阅常规,完善教学工作奖罚条例。(2)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3)采用各负责一部分的办法,减少教师的备课量。

    1.3在选课指导上,基于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学会规划人生,不能推卸为学生提供选课服务的责任考虑,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了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制度,每个课任教师长期负责几个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跟踪分析学生选课的科学与否,督促并指导学生努力完成自己选定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个人成长记录袋。(2)编写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详细地介绍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具体思路、主要措施及相关规章制度,全面介绍所有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发展方向以及选修要求,并为每个模块编排序号和代码,设计学生选课单,为计算机排课最终形成学生课表打好基础。(3)举办选课指导讲座,以具体的模拟案例,分析选课的科学性,帮助学生、家长明确选课需要认真考虑的各种因素。

    1.4在作业处理上。对新课程中的作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作业类型,从科学性、层次性、合作性、有效性、探究性、创新性出发,把握对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数量以及难度,即把握好三个“度”----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对作业进行设计,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业的实施从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方面进行评价、交流和反思。

    1.5在教学方式上。(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必修化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起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态度。高中阶段在必修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护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注重化学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2)围绕核心内容,有效进行探究学习。对于必修化学课程模块来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与极其有限的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会更大,这样,就需要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有效使用适合性、适时性和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6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1)举办新课程讲座,指导学生、家长及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2)举办学法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了解新课程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区别被动接受式学习和主动探究式学习的优劣。(3)适时召开学生及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要,稳步推进教学改革。(4)加强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让每个学生明确模块的整体培养目标。

    2、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编制问题。根据教育部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具备条件的出版社可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组织人员编写教材,由于参编人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编写出的教材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各不相同,由于是第一次采取新的编制方式,时间紧,任务重,所编教材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有些知识的表述也欠准确,甚至有多处错误。即使同一出版社,不同学科之间缺少沟通,跨学科间的知识也会不衔接,更何况不同出版社之间沟通可能性更小,如果一个学校或地区不同学科选择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这个问题则更突出。

    2.2教材的使用问题。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给地方、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包括选课、地方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去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而选择教材的往往不是一线的教师,而是各区县的教研员,人少时间又紧,不可能对不同版本的所有教材都仔细地阅读一遍,更不可能一一比较,造成的后果是使用中才发现教材的缺陷,等到下学期再换其他版本,又存在知识之间不连贯的问题,这将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利益。

    2.3教师的不适应问题。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不少教师难以适应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科目标要求比较宏观,不像过去原有的教学大纲要求的细致、具体,再加上又有多个版本的教材作参考,如何理解、如何使用?这种疑惑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对教材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课时不够反映在教师的备课上,教师感到时间紧,参考教材多阅读不过来,看得越多越不知如何教,致使不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穿新鞋走老路”,教学仍是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难以看到新课程改革的踪影。

    2.4学生的学习方法难以改进问题。新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不少学校的教学班平均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过大的班额,使学生活动空间极少,别说分组讨论,就是转转身子都困难,哪还能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资源作保证。

    2.5资源短缺问题。一是实验资源严重不足,新教材对化学实验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实验开放性使得原有的实验条件和资源显得明显不达标;二是教师资源,选修课要求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师去对应学生不同的选课要求,这是学校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高中学校的相似性,即使校际之间也难以做到资源共享。外聘教师将会使学校资金负担加重。

    2.6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由于多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是怎样一种情况至今也不明确,导致教师们教得没底气,改得没底气;如何检测教和学问题,学校怎样进行质量跟踪等一系列问题让教学管理者感到迷茫。

    2.7各类教学辅导书的干扰问题。现在高一的教材是全新的,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精神,可市面上的各科辅导书大部分还是沿用过去老教材的编写体例,观念陈旧,内容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买来参考书干扰自己的学习,而此类问题单靠学校和教师是无力解决的。

    2.8教师现有的综合素质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现有的综合素质不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强,能力不够,满足不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培训亟待加强。

    2.9校长抓课改缺乏专心、恒心、耐心和信心。

    2.10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人本思想、人文关怀还停留在墙壁上、口号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学校教育还是理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