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以“患者安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相关文献鲜见,且均集中于近5年。相关报道基本可分为两类: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和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1.1我国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
患者安全教育主题在我国护理院校的教材中有所体现,如本科教材《护理学基础》专门设置了“患者的安全”章节,介绍了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及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等内容。而在本科教材《护理管理》中的“护理质量管理”章节较上一版增设了“不良事件申报管理”,表明该问题已逐渐引起了护理教育者的重视。我国护理院校患者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则可大致分为两类:尝试将患者安全主题直接融入课堂教学,如许瑛和郑智慧将患者安全案例引入护理技能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实施患者安全的针对性教育,如李远珍等组织82名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患者安全知识课程,结果表明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护理院校实施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文献总体偏少,授课方法以专题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除李远珍等开设的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为20学时外,而黄美萍等开设的护理与病人安全课程及其他研究并未明确课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两个选修课均参照WHO的《患者安全课程指南》设定,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
1.2我国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在临床实习中,护理实习生需要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因此各教学医院相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患者安全及医疗风险等问题更为重视。教学医院通常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在实习过程中则多以讲座的形式予以强化。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教学医院针对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更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刘义兰等和张希春等应用PBL教学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结果表明有助于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周永琴则将安全教育直接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而闻彩芬则通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提高了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意识。各研究的培训内容均自行设定,多涉及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事件报告、医疗风险评估等主题。此外,培训教育次数或课时安排以3~4次(1~2学时/次)为主,而部分文献则未明确交待。培训效果多以问卷评价为主,其中岳晓艳亦进行了远期评价,表明试验组学生的护理行为规范化调查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教学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相对较多且紧贴临床,已有研究既证明了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国系统规范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2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患者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尚以实习阶段的医院培训为主,护理院校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临床思维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薄弱。此外,由于部分学院教师长期脱离临床等原因,致使护理专职教师及学生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尝试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形式实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选择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对比国外,200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就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在全球迈出了针对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第一步。2007年6月份美国护理质量和安全教育机构(TheQualityandSafetyEducationforNurses,QSEN)提出的“护理人员品质与安全教育计划”项目的二期研究在美国15所护理院校发起,该项目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团队工作与合作、实证实务、品质改善、安全以及资讯”6项核心能力组织开展了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KSAs)教学课程。此外,国外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在校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关键,因此护理院校应强调患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患者安全”理念,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2012年7月18日,为响应WHO的全球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我国卫生部举行了《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的中文版仪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该指南第一部分为培训者指南,第二部分为11个教程指南课题,其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于专职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的薄弱问题,可结合该指南的第一部分开展针对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增加专职教师临床进修机会,以培养其患者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临床中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典型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为患者安全培训教育奠定基础。此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该鼓励临床及医学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关于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2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当前国内护理教育大体呈现为“三段式”模式: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中得到的患者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其安全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医院,而医院培训则常以实习前的统一培训和实习时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整体缺乏衔接统一,未并体现其系统性。此外,现有文献表明医院及学校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者相对孤立,彼此之间的借鉴沟通欠佳。学校及医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在患者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上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及其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将患者安全理念及知识融入课堂,使其了解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实施培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或情境模拟等形式讲解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应对。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应结合最新的患者安全教育进展进行讲解。此外,也应该可借鉴“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邀请伦理专家、心理学甚至是工程学领域的专家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讲座,通过多专业团队参与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等问题。
2.3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
虽然国内部分护理教材中设置了“患者安全”的相应章节,但其内容介绍相对局限表浅,且未能体现最新进展。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虽然相对较多,然而其内容均为自行确定,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在培训教育方法上,多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及PBL教学为主,总体略显单调。教学内容的制订决定着培训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培训效果。患者安全主题相对宽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有一定难度。可借鉴李远珍等和黄美萍等开设选修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参照WHO《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制订具体的培训主题,该指南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患者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患者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等11个与患者安全紧密相关的主题,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患者安全的培训教育内容,值得大家参考学习。此外,也应注意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制订培训主题时可适当参考美国QSEN机构提出的护理人员6项核心能力及我国已有的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课程内容。患者安全知识与技能相对于常规医学知识来说更为系统、综合,因此组织培训教育时应注意体现其人文性、临床性和综合性。除传统理论授课及PBL教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及学习效果,如临床教学中已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及情境模拟等方法,而国外相关研究采取了角色扮演、安全改进项目及网络教学等形式亦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开展以患者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征文、海报制作及社会调查等活动,以更感性形式促进学生的理性提升,并带动医学院校形成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当然每种教学活动形式都有其优势及不足,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病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患者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1]。有学者指出[2],在护理过程中强化安全管理,能够显著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利于提升护理质量的提升。该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8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探讨强化安全教育对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的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84例研究资料均为该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20例患者为高血压Ⅲ级高危,24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患者为下肢静脉栓塞,18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18例患者为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学历水平均是初中及以上。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6例,患者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71.3±6.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17例,患者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1.5±6.7)岁。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就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同时结合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安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在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3]。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安全教育,并结合患者的情况,及时对安全教育计划进行整改。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医护人员对相关危险因素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其次,强化安全知识教育,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立刻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并结合常见的疾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安全隐患,同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医护人员再次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给予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掌握患者的病史、家庭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4-5]。此外,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发放相关的安全治疗,指导患者掌握临床症状的识别方法和相应的自救方法。
1.3效果判断标准
该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其中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标准:基本掌握:分数高于80分;部分掌握:分数在60~80分范围内;未掌握:分数低于60分。护理满意程度评价标准:满意:评分高于90分;一般:评分在60~90分范围内;不满意:评分低于60分。
1.4统计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该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态计数资料(%)率;检验方法如下:正态计数资料χ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安全知识总掌握率分别为76.19%、92.86%,两组数据经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1.43%,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0.48%,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缺氧、低血压、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病情严重,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6]。该院此次收治的患者均是老年心血管内科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安全教育。其中,观察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度明显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安全知识总掌握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总掌握率为76.19%,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具有可比性,这表明强化安全教育能够让患者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0.48%、71.43%,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这提示强化安全教育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强化安全教育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具体优势有:①能够加强患者的安全意识。Spearman等指出[7-9],患者的知识水平和信念水平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医护人员只有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展开护理工作,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应对疾病的能力、接听和社会支持度等都会对遵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出现不配合的现象,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人为的不安全的护理,进而引发不良安全事件。所以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就应该对患者实施危险因素评估,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安全隐患对康复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②利于患者掌握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讲解安全防范措施,让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安全知识,同时制定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让患者能够学以致用。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通过实施自我管理教育,保证患者的健康状况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患者一旦出现危机状况能够立刻采取自救措施,为医护人员抢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出院后还存在较长的康复期,患者很容易产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家属精心照顾和心理护理[10]。安全教育能够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家庭护理中,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指标。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强化安全教育,能够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生活指标,促进患者痊愈,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迎红,程红,路兰,等.医务社会工作者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知识的了解及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4):26-28.
[2]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3]王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5,9(9下旬版):215.
[4]张世琴.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3,6(z1):217-218.
[5]岳春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上旬刊):793.
[6]刘彩云,吕广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3,29(11中旬版):172-172.
[7]王素玲.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8):152-153.
[8]RavindraMP,AachuA,AnoopM,etal.Population-basedin-tervention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relatedknowledgeandbehavioursinAsianIndianwomen[J].IndianHeartJ,2013,65(1):40-47.
[9]HiaheimLL,OlsenI,RnningenKS.Oralinfection,regularalcoholdrinkingpattern,andmyocardialinfarction[J].MedHypotheses.2012,79(6):725-730.
【关键词】 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措施
在我国,意外伤害居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也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因素。儿童意外伤害不但对受伤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和经济负担,也对我国开展计划生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我院儿科门、急诊收治的儿童意外伤害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以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儿童生命安全。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儿科门、急诊共收治82例意外伤害儿童,其中男57例、女25例,年龄≤1岁12例,1~4岁39例,4~7岁10例,7~14岁21例。伤害类型:药物中毒13例,鼠药中毒6例,农药中毒8例,CO中毒18例,食物中毒6例,溺水1例,电击2例,车祸2例,异物吸入3例,吞食异物6例,高处跌落7例,烫伤8例,窒息2例。临床转归:经过积极综合治疗救治及护理,救治成功79例,死亡3例。
2 因素分析
2.1 性别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57,25例),这与男女儿童行为差异相关,因男童较女童好动、好斗、爱玩危险品,所以男童受伤害的几率比女童多。
2.2 年龄因素 ①0~1岁系婴儿期,小儿基本无辨别危险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自卫能力极差。是窒息、跌落、烫伤的好发年龄阶段;②1~4岁小儿为意外伤害的高峰阶段,此期儿童已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活动范围扩大,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是各种中毒、烫伤、吞食异物、跌落等意外伤害高发的年龄阶段;③7~14岁小儿为意外伤害的第二高峰阶段,此年龄组是学龄期,此期儿童与外界接触机会更是日渐增多,处于很活跃的阶段,喜欢争胜好强,攀爬冒险,对各种防护知识欠缺或了解不全面,是车祸、高处跌落、溺水、烧伤、电击等意外伤害好发的年龄阶段。
2.3 看护不当 从意外伤害的死亡情况看,2例死亡病例为食物中毒,1例为意外窒息。这与家长缺乏医学常识,看护不当,院前急救知识缺乏、常用急救知识不普及患儿中毒后就诊太晚而失去抢救机会等均有关。
3 防范措施
3.1 积极开展多方位的、经常性的健康教育
3.1.1 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 儿童需要保护,但对有理解能力者还需要教育及训练[1]。老师和家长对儿童应加以精神文明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独立应付环境、适应环境的能
作者单位:710032 陕西省西安电力中心医院儿科
力,启发和诱导他们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以及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①从小培养儿童识别危险的能力,教育儿童不要从高处往下看,不要与小朋友追逐打闹,不要随便捡地上的食物食用。加强儿童的看管,提高儿童入托率是十分必要的;②要教育学龄儿童在参加娱乐活动时选择安全性能好的场所去锻炼;③对儿童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防火、防电知识的宣传教育。
3.1.2 对成人的教育 教育家长要照顾好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应该有预见性,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凡是孩子活动的周围环境都应该有安全措施。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子女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不要独自让子女进行有危险性的活动[2]。
3.2 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采取防范性措施 对农药、灭鼠药、药品等均应妥善保管,毒饵投放地区应严加防范;对喷洒过农药的蔬菜、瓜果须经规定时间后方可采食,被农药污染的用具必须彻底清洁后再用;家长给儿童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将成人的药品随便给儿童服用,喂药前应认真核对药瓶标签、用量及服法;家庭一切药品及非食用的化工品均应妥善存放,不要让儿童随便触及。加强对电、气、水源的管理,不定期检查防止漏气等。
3.3 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健全急救运转系统 建立院前社会急救体系,以社区为中心,开办家庭急救知识讲座及操作培训班,教给群众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如人工呼吸、心外按摩等。提高意外伤害现场首次救治能力是降低触电、溺水、意外窒息死亡的积极措施。
3.4 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业务技能 儿童意外伤害很多在急诊科接诊,所以急诊科医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技能,才能分秒必争地挽救生命,降低死亡人数及伤残程度。
4 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教育,让家长、幼师、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并教给幼儿、中小学生生活安全和交通安全知识,从单纯的医学问题转为各阶层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从而尽量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和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易安网友到一企业厂房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叫来厂房老板进行询问,老板表示非常重视安全工作,但在回答相关安全知识问题时,要么模棱两可,要么凭猜测作答。面对靠“猜”答题应付检查的老板,网友作出如上劝告。
“事故后该干啥?是培训!”
——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暴露出企业的车间消防疏散门常锁、车间不符合消防要求等“简单”问题。于是各企业纷纷停产整顿,进行安全大检查。易安网友感慨:相对比“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事后措施,企业在事故后最该做的,应该是就事故中表现出来的“简单”问题,开展系统的安全培训,让人们彻底明白,为什么疏散门锁起来等问题能酿成大祸!从事故案例中增强安全知识。
“我们生产班组收到的各类安全生产管理文件、规章制度都堆成了山,实用的东西少,重复的东西多;管用的少,职工看的更少。”
——以上是一位电力行业的网友发的“牢骚”,引来其他网友的讨论。对此,易安网友认为:企业的此类行为看似在增加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其实是徒劳无功、弄巧成拙。建议利用简单、快捷、实用的形式,比如短信或实时通信,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神传达,真正为一线员工减负,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病人维权难,根源在于现行保障模式的不合理。解决之道在于摒弃现有保障模式,充分考虑职业病的伤害特殊性,将职业病保障从一般工伤保障中切割出来,单独建制,即建立职业病中央救助基金制度。此举可谓破解职业病人维权难的釜底抽薪之策。”
——易安网友撰文写道,现行职业病人的保障,采取了与一般工伤共同的社会保险体制。从认定程序上来看,职业病患者得先诊断,再认定工伤,评定伤残等级,然后按照对应的伤残等级,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表面上看,这套制度似乎完美无缺,但从职业病的特殊性来看,诊断过程极易被人为干扰。因此他建议设立职业病中央救助基金,一经确诊为职业病,即自动享受医疗、护理、康复等待遇,而不论患者身处何处,只要当地设有职防机构,就可享受。
关键词:新生儿;防盗管理;安全措施;满意度
产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产科安全关系母子两人安危,确保婴儿安全是保证产科质量的前提[1]。现在的产科病区都是实行母婴同室模式,婴儿被盗是母婴同室最大的安全隐患[2]。近来,新生儿医院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2013年开始,我院对产科病区实行新生儿防盗管理,效果显著,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施新生儿防盗管理前(2012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出生新生儿1489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主要管理措施为新生儿带胸牌脚圈,护士按护理级别巡视,安保人员巡视3次/d。实施新生儿防盗管理后(2013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出生新生儿1365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全员培训,调整工作模式,更新安保设备,增强健康教育力度。两组新生儿在分娩方式、性别比、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分析安全隐患因素
1.2.1.1制度流程缺失 长期以来,我科没有产科新生儿防盗环节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医护人员是在凭经验和科室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进行管理。这就使得新进医护人员没有工作标准可执行,而年资高的医护人员会产生麻痹思想。
1.2.1.2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产科夜诊多,急诊多,患者病情变化快、周转快,部分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薄弱,巡视不到位,宣教不到位,易出现安全隐患。
1.2.1.3医院安保管理方面的因素 医院是个公共场所,产科病房出口多,人员杂,限陪难度大,安保设施缺少或老化,安保人员少,未能及时巡视病房,这些因素都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1.2.1.4产妇及家属方面的因素 产妇及家属的麻痹大意,出于对医院的信任,导致她们思想松懈,缺乏安全的防范意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