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地理;辩证思维;培养和实践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不仅是符合新课改关于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要求,而且根据初中地理教材多为辩证思维素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是实现初中地理教育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几点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不仅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地位,从学生出发,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只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支配地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形成辩证思维。更严重的是,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听教师讲授,缺少思辨的机会,严重制约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自身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之间的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学生几乎不可能在整堂课中都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中。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要满足两点:一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二要保证教学过程有张有弛。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帮助。根据地理教学实践,效果较好的教学活动有综合分析和课堂辩论这两种。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盲目套用,必须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学生辩证思维内化的过程,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采用全面和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综合分析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活动而言更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引起学生辩证思考。综合分析法适用于教材内容较为复杂的教学。如对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的综合评价,对某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等知识内容的教学都可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教学。
2.组织课堂辩论。实验表明,运用辩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个人探究等其他方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辩论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课堂辩论形式较为复杂,在辩论前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地分组,合理安排各个学生的职责,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辩论。其次,教师要设置科学的辩题。辩题的设置要让学生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和批判的思维。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很多的教材内容可用来做辩题,如“人多力量大”和“人口少环境好”的辩论。在辩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和观点做出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和环境的关系。
三、设置有效的问题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将学生的思维矛盾内化的过程,而问题作为媒介作用重大。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辨析性问题和归纳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辨析性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辨析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了解。辨析性问题主要包括对概念相近的词语的辨析,如天气和气候的差别、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差别等。学生在辨析中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也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有很好的认识。同时,在辨析中也锻炼了学生全面和联系地看问题的方式。
2.归纳性问题。初中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演绎性的,因此采用归纳的方式是对教材内容的升华,它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提出的归纳性问题应该具有全面性,才能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是一个归纳性极强的问题。通常来说,归纳性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归纳。通过教师有效的指点,学生能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较好的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进行引申。例如: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学生可以根据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以上的对策可以看到,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其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联系实际,用知识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真正实现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利用各方教学资源,创建优良教学环境,实现有效“导”
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和指导学习对象深入、有效、有序学习探知的过程同时,由于学习对象知识素养与阶段学习目标要求之间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学习对象的学习进程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指导“导-探-析”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深入的学习数学知识、探知数学问题“导”环节的有效实施,能为“探”、“析”后两个环节的深入、高效开展,提供思想支持,做好情感铺垫加之,教育学指出,引导和指导学习对象深入参与学习活动,是教师应尽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导”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通过谈话交流、情景设置、小组竞赛、实验演示等多样形式,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积极、优良的教学环境,将初中生内在能动情感的激发,积极学习潜能的挖掘,做好思想促进工作,促进初中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探知活动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心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经过重新编排和设置,其画面更为丰富,内容更加生动,案例更加丰满,对培养初中生良好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导-探-析”教学模式,“导”环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的生活性特点,借助现实生活案例,采用情境导入法方式,为初中生设置了“测量通信铁塔高度”的生活情境,让初中生在感受数学生活美感的进程中,树立能动探知的积极情感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初中生对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也融入渗透了现代科技因素,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在课堂教学中也有着深入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新知内容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能动学习情感的引导如“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教学中,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内容及特征相对于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更加的复杂和特殊,在讲解新知的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器材的直观、形象、动态等特点,将事先制作好的“二次函数图象”教学课件,通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器材进行展现,逐步展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以及二次函数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与x轴交点的个数等内容,让初中生能够对抽象的二次函数图象有清晰、直观的认知,保持积极、愉悦的情态下参与新知探知活动
二、发挥教师主导功效,实施多样教学方式,促进深入“探”
笔者认为,[BP(]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虽然是学习活动进程的“主人”,任何时刻,任何环节,都要服务、服从于学生群体但[BP)]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和“导”,避免出现偏离预设教学活动过程“轨道”,开展无序、无效的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导演”,其自身就应肩负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知的义务众所周知,在指引学生学习探究的实践进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学习任务以及主体特点和课堂实情,运用了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开展了深刻、高效的探究实践活动因此,在“导-探-析”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实施“探”环节活动时,要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为初中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实践空间同时,要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做好指引和促进初中生深入“探”的工作,针对探究内容、探析任务以及学生探究情况,科学、合理采用针对性、多样性的教学举措,帮助初中生解决探析活动中的“困惑”,及时将初中生向前“推一把”,促进“探”的进程,保证“探”的实效如“切线的性质”案例课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初中生“探”[TP7CS12TIF,Y#]“如图1所示,已知有一个直径AB=10的半圆,如果点C在半圆上,BC=6,如果现在已知AB的中点为P,作AB的垂线PE,试求出PE的长度”案例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学生合作探析问题条件,初步感知到:“这一案例考查学生对圆周角性质运用,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还包含了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方面内容”
组建学习小组,结合案例要求,开展探究解析活动,学生小组探析、讨论归纳得到解题思路为:“由圆的性质内容,可以得到∠ACB为直角,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C的长度,从而[JP3]求证出相似三角形,最后根据相似三角形内容,求出PE的长度”[JP]
学生展示解题思路,教师进行指导,强调指出:“要注意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点”
学生开展解析问题活动,过程略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活动,回顾总结解析该案例的方法,初中生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归纳得出解题策略
[BP(]由上可见,在该案例教学中,案例讲解的过程变为了学生探索实践的过程初中生成为了案例解析的“直接责任人”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和推动初中生深入、有效的探析活动,其学习能力和解析素养得以有效锻炼和树立[BP)]
三、凸显双边互动特点,开展交流探析活动,推动高效“析”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 师生关系 激趣 创新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入,但是作为初中阶段基础性学科思想品德在课改进程中却大大落后。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习惯和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思品教师很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很难把新课改中先进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很难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因此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每一节初中思想品德课已成为摆在思品教师面前并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初中思想品德教研经验,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和探索。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共同合作,一起探究,平等对话,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以往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却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却是课堂教学的服从者。我们经常把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人格。在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很难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他们也只能被动地学,死记一些课本知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非常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要满怀爱心,用爱心启发教育。只有教师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才能从内心接受我们,才能有效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同时,我们要及时对孩子们进行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点点滴滴进步带来的喜悦与自豪。
让初中生在愉悦、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他们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我们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创造愉悦课堂教学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导入,可以通过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可以通过一句铿锵有力的排比,可以通过一曲优美动听的歌曲,还可以通过一个满怀深情的眼神和微笑。例如,在进行思品课堂教学时,经常有孩子们上课说话,这时不妨用一个眼神警示他们,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明白老师已经知道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又可以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宽容之心,还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一举多得。因此,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前提。
二、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以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即使课堂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素材也易于接受,但时间长了也很难引起初中生的求知欲。实际上,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非常生活化,它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概括。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就能够让初中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从而激活求知思维,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积极组织教材小品剧表演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非常活跃,对一些新鲜事物和观点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易于孩子们接受和自我表现。为满足孩子们这种求奇创新的心理,在日常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使其有机结合,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外,还可以编排一些生动、幽默的小品,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我们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积极组织辩论赛
通过课堂专项知识辩论,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初中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参加课堂辩论赛,能够有效掌握辩论的技巧与方法,特别是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总之,辩论赛为初中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通过辩论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
4.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具备竞争与合作两种能力的中学生,两者缺一不可。新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倡初中生要积极探索社会、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开展研讨、实地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初中生的知识体验,激发他们思想品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升他们成长的内在需求。
虽然小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的。不仅能够让初中生掌握教材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初中生积极求知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时代性非常强的基础性学科,所以思品教学内容绝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绝不能落后于时展。思品教师要把社会热点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教材内容的说服力,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从而赢得初中生认知上的共鸣与情感上的支持,进而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德育;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
所谓“习惯成自然”,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而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好的习惯能够引导我们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而坏的习惯也可能将我们拉向深渊。初中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阵地,而在教学中,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某种特定的、相对不变的态度和行为,它形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也反作用于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初中德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将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到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来,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一、初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逐渐脱离了童年时期的幼稚,进入了青春期,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思想;另一方面他们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维能力的不足,还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制能力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运用知识的习惯,即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的运用,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自主学习的习惯,即在在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主动性,主动预习新知识、主动巩固旧知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学习能力;③专心听讲的习惯,即在课上要紧跟教师的思路,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抓住知识重难点,实现学习的突破;④敢于质疑的习惯,即在教学中,学生应敢于质疑学习内容,并在质疑中认真思考,以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⑤合作学习的习惯,《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合作学习也同样重要,因此,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积极地互帮互助,展开讨论,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二、初中德育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终身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样不仅淡化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也能够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从学习成绩的一时好坏上转移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上。基于“终身学习”的要求,初中德育教学,也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德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即知识在改变个人命运,甚至社会发展走向中的作用;其次要根据各学科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以实现快乐学习,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注重思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辨是哲学中的专业术语,思辨主义的对立理论是实验主义,简单来讲思辨就是要求我们从定义、法则、规律出发,运用逻辑分析确定新的理论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辨也是一种思维锻炼的方法。初中生由于身体发育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冲突,在学习中往往注重感性认识,而难以形成理性思考,因此初中德育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内容中独特的思辨教学,让学生在理论的探究中,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化,并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对自我价值的探讨,让学生在正反观点的交锋中,形成自我品格的塑造,并利用迁移将这种发散式的思维拓展到学习中,从而学会从问题表面探究问题实质,以完成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3.重视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实践既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初中德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利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中,应该注重案例分析,即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结合理论内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最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利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并通过亲身的感受理解实践的意义。而这样的教学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4.利用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初中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也应该顺应时展潮流,将团结合作的理念渗透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来。在德育中,教师首先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的习惯,如教师可以利用德育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发表观点,而且观点不能重复,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还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集思广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并通过共同努力,实现难点突破;最后在合作学习中形成求异观念,在集体讨论中,难免会出现观点交锋,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观点差异的价值,进而通过观点碰撞启发思维。
5.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习题、作业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利用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题设置中,教师一方面要本着“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将大量的课后作业转变成当堂的小测试,这样学生就会在完成知识学习后,得到及时有效的训练,从而顺利实现知识获取与知识巩固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堂作业的批改,即教师在进行统一批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改,这样学生就会在知识回顾中发现练习中的问题,并通过自我反思完成修改,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美国教育学家曼恩曾说过:“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的确,好习惯的培养重在持之以恒,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这种坚持不懈的习惯培养更是指导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初中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于思想道德的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巧珍.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教育[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38.
[2]钟银燕. 探究初中班级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15,07:108.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8-01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平时在思想上缺乏家庭方面的指导,心理上缺乏及时疏导,自身行为也没有受到有效监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有的农村初中生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学校方面因素。有的农村学校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部分初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的初中生缺少感恩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盲目追星,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
(2)家庭教育因素。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于重视,往往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忽略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很多初中生逐渐失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的最佳r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没有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常常在教育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方式,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用在初中生身上,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学生自身因素。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情绪化冲动,对于很多问题往往没有经过充分思考便进行尝试,对社会上的很多问题有时看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如果不进行合理引导,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非常容易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己,犯下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二、做好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第一,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初中生生活中现有的德育资源。这些德育资源往往来源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能让农村初中生乐于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善于从初中生的实践生活中精心收集与整理德育材料,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第二,应当尽可能发挥学生组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学生组织成员往往是学校中的模范,其自身要注重强化道德修养,在同学们中间做好榜样,发挥模范作用与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组织还应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内容予以筛选与加工,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各类学习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把教育内容从教材逐渐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创新性地利用课程资源。第二,各科教师必须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开发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确立与农村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符合的目标,在各学科知识的讲授中逐渐融入道德教育。比如,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课中,可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努力把校内道德教育资源和校外道德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这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借助这种整合,最终实现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与社会化,进一步扩展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农村中学应当根据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具体环境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调整与优化道德教育方法,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例如,利用生活指导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探寻一种与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相符合的道德教育方法。比如,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和实际生活贴近的环境氛围,要求学生轮流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换位思考,感受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即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唯有真正意识到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农村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陈吉忠.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育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