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

当前,从我国高校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心理状态尚好,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2]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年的连续性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有的大学生为人生中的某些挫折痛苦不堪,为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而烦恼和困惑,个别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轻生。尽管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已远远高出其他问题的发生率,且潜在威胁性较大,但到目前为止,仅有极少数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种问题的存在能够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阶段所处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2.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高等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树立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提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树立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积极预防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学生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否则,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将成为空谈。现在已经有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这既是处于对高校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更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使各种教育能够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伴随学生学校生活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指导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导他们完成自我发展的任务,指导他们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走入社会的准备。

二、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对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适应问题、自我认知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恋爱和性心理问题、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

1.适应问题

(1)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大多数的学生在中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绝大部分由父母包办代替了。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一时不适应,吃不香、睡不好、学不进,产生苦恼、无所适从、思念亲人等情绪反应。

(2)心理上自我调适能力较差。有人形容当今大学生是“被抱大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使部分学生养成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到大学后需要自己独自面对、解决问题和困难时,一些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旦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心理上便陷入苦闷、不安、焦虑、紧张状态。

(3)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当今大学生较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在意志坚韧性上表现较差,有些人无法承受大一点的困难挫折,有些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和行为。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出生于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成长于国家经济发展之日,物质条件逐步好转,兄弟姐妹减少,可以说一路高歌到大学。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里“父母捧着”。面临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多数学生只能听顺耳话,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不用说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了。

2.自我认知的问题

自我认知,即如何在新的集体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定位。有些学生个人角色定位不准,自我评价不适当(过高或过低),而产生孤独、自卑、苦闷、焦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发生转变,这些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3]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有相当差距。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3.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时间紧,需记忆的东西多,学习负担重,对学生形成很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一些学生考试前后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恐惧。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都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4.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会感到不适。例如,8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交往以及适应障碍,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直接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5.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能适度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4]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发现不少学生情绪飘忽不定,喜怒无常,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常与别人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有些人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整天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这种过度化的情绪反应表面,反映了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健康的心理特质。

6.恋爱问题

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是情感的迷茫,二是不正确的恋爱观,“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相当一部分恋爱中的大学生一旦投入爱河便整日形影不离,沉醉于絮语缠绵的“二人世界”,魂不守舍,远离集体,无心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几门课不及格,难以完成学业。有恋爱就有失恋。有些失恋者,驾驭不了自己的感情,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逃避现实,意志消沉,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报复。

7.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意识发展滞后的矛盾,以及性科学知识、性道德、伦理规范教育程度较低,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性困惑、性敏感、性压抑、性幻想、性梦、性、焦虑等。有的大学生认为,“爱,不能没有性”,“禁欲是对美好爱情的打击”。由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使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婚姻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8.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校大学生中约有10%左右的特困生和20%左右的贫困生,还有不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但生活上节衣缩食,而且精神上的压力很大,特别是那些“双困生”,不仅家庭经济很困难,而且学业成绩又不理想,心理负担很重。他们自感低人一等,非常自卑,甚至无法安心学习。有些学生勤工助学挣钱以补充生活费用,占用过多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普及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的最好策略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我校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以下两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机能。其次,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招募心理学爱好者,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给予学分,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二级网络。以敏感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主要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咨询及时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将心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中。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有限的现实资源来安排、实施教育计划的现象仍然普遍,在构筑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深入探索方面依然存在缺失。

那么,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加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有资料表明,[5]国外高校一般每两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所以,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心理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二是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三是设立能担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更有保证。问题之二,是加强课程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但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老师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讲一通大道理,而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缺少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具体指导和训练,使其实效性受到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能够发挥实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课程改革、开发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就成了高等教育亟待研究的课题。要坚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进行改革。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引进课堂。二是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依据不同的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以帮助大多数学生调节心理,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四是应把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即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6]如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设计相应的心理成长训练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中去改变和完善自我。在内容方面,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辅导与训练:自信心训练、情绪控制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在形式和方法上可以是:游戏、演讲、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和方法,将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跨越人生的障碍,为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二者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既不能想当然地用思想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去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又应看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可以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责,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非常必要。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仅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个别问题难以在课堂得到全部解决,其心理需要无法一一全部满足。因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咨询辅导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满足部分学生具体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要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针对相同问题的团体辅导,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的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上咨询,以及对一些比较普遍的一般性问题,通过黑板报、广播、报纸进行解答,以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具体需要,将心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 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20~22

2 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出版社,2002:1~23

4 郑洪利.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6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2.学校教育中,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教师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其次,对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开始,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知道称赞和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等等。

再次,对中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游戏、活动外,增加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都是建立在中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院校;大学生;途径

一、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1.自身性格方面

体育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性格外向,做事比较直接,能够在枯燥的体育锻炼中获得成长。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耐心,遇事急躁并且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加上他们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缺乏必备和完善的文化课程学习,对于客观事物的处理层面的认知程度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差。

2.个人心理方面

体育院校的学生长期开展的体育锻炼锻就了他们争强好胜的精神,这也是体育运动竞争性因素使然。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对待同一事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处理,但是大部分学生则会出现心理障碍,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心理因素。

3.学业竞争压力方面

体育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还需要学习好相应的文化课,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业。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引导,使得体育院校的学生一旦出现学业不达标的情况就产生不良心理问题,无法保证其心理健康。

4.社会舆论方面

社会对体育院校的学生存有偏见,认为“头脑简单和四肢发达”,认为他们文化素质偏低,性格冲动,缺乏遇事冷静思考的能力而体育院校的毕业生也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会给体育院校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诱发心理障碍。

5.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家庭教育的溺爱养成胆小和懦弱的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性观察的问题,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也只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检验来发现,但是检验过程和结果极为依赖于个体的心理表现,使得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依赖于心理沟通和交流,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并且学生的心理只有表现出某一个特定行为时才能够被发现。这些因素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复杂,这也是体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因素之一。

2.心理健康教育不科学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材缺乏学生特色,大部分专业都是采用通用教材, 对于体育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 身就具有特殊性,如果采用其他专业 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学效果 也相对不显著。日常教学工作也多集中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也多采用纠正型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前瞻性。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归属于学生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多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很多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就职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

4.学生个人因素

虽然体育院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也没有培养健康心理的意愿。虽然高校正在着力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也就无法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三、体育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体育院校内部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体育院校中的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是不会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以校、系、班为主体结构的教育体系,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由于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不会轻易向他人透露,可以通过与他们关系最密切和最了解他们的人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并且每个体育院校都应成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使学生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任何教学工作都是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做好课堂教学,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尊重和理解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体育院校可以定期派送心理学教师参与到各种心理教育培训中,切实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要想提升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提升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教育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举办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高校中最为突出,问题也是最严重,这样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体育院校的心理教育。学校在本校师资力量和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多邀请心理专家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或者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讲座的内容必须是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来安排,主要集中在挫折应对、压力释放、紧急问题处理等方面。校园内部可以采用宣传栏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心理学知识,通过心理学知识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提供新的平台,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体育院校的一部学生由于参加一些比赛而无法进行课堂学习,网络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机会。还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传授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和及时的心理健康咨询。

四、结语

体育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必须有效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应对各种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目前,在校中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致力于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创建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心理在学校中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现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努力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学习借鉴现代国外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要对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得到鼓励。

2.3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发现我班一名学生徘徊在门外,于是找他谈话,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产生了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因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帮他想出几个解决办法:一是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是帮助他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是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是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科教学 渗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指在完成学科课程本身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采用的办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间、地点等灵活把握和安排。常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激趣法、激励法、问题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自我教育法、情境教学法等。关键是所用方法要恰到好处,没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感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本文介绍五种方法。

一、激趣法

有人说:“教无‘趣’,课不易‘活’,学不易‘动’;巧于‘激趣’,善于把握,则‘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激趣法顾名思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发现、创造的方法。常用的有组织教学激趣法、导语激趣法、音像激趣法、实验激趣法、比赛游戏激趣法等。魏书生总结了“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他从组织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板书;注意教态;说话语音变化;引导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请学生猜测教师;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请学生说、读、写;组织学习竞争;多和学生商量;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这十三方面激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

《论语六则》这课的导语魏书生老师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资料来源: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二、激励法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激励指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法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书生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他就来劲了。我就这么点本事,把人家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我总是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三、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姜老师在教学高中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考虑到学生阅历不够、涉世浅,分析、观察、判断能力不成熟,选用了“你来当家长”作为中心问题,并设置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月收入6000元的条件下设计一份家庭月消费计划。”然后,结合学生的计划对问题进一步细化:“哪些因素对你的设计产生了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些影响因素?需要修改你的计划吗?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对你以后的消费有指导意义吗?”这一教学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懂得了日常消费都有什么样的限制因素,让他们学会理智地消费,学会生活。这样,整个教学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法

角色指一种社会身份(或“位置”或“地位”或“职务”),如校长、教师、学生、丈夫、妻子,等等。这些角色都有社会或组织规定的特定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通常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较明确、固定。因而,有时教学显得呆板,只有一个“模式”。其实,师生扮演的角色可随教学情境适当变化,从一个角色变为另一个角色。这样,教学会显得多样、灵活、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启发式教学。请看下面两段教学片段:

角色互换

――林老师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林老师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定义时,由于成功地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师生角色

上课前,林老师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纸片,让他们用带来的剪刀剪出许多任意三角形后,再让他们用量角器量出自己剪的三角形中的各个角的度数,并用铅笔标在各角上。然后林老师向学生“挑战”。

2.师生角色互换

“现在你们来当老师,我来当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你面前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位学生站起来试探虚实:“60°,60°。”林老师毫不犹豫地答道:“60°”;又一位站起来投石问路:“90°,30°?”林老师从容不迫地回答:“还是60°”;又一位追问:“15°”……学生考不倒老师,有的学生大为诧异,有的学生却不屑地说:“我也会。”

3.角色还原

于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倒了过来……林老师也考不倒学生。林老师故作惊奇地问:“考不倒的秘诀在哪里呢?”

4.师生角色互换

“请考不倒的学生来当当老师”。有位考不倒的“学生”翻开书,指着定义自豪地回答:“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些感到惊诧的学生都恍然大悟。

5.角色还原

接着,林老师又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

起(如图 合成180°)。这么一剪一猜一拼,学生对这个定

义就记牢了。

林老师创设的“师生角色――角色互换――角色还原――角色互换――角色还原”的教学情境,是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极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他们通过当“老师”或“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产生“悱”、“愤”状态,在关键时刻(“挑战”之时和互相“考不倒”之机),林老师不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析疑解惑,顺藤摸瓜,得出结论――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学生掌握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内角定义等一系列系统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林老师把角色理论应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由生疑――质疑――解疑组成,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值得借鉴、推荐和探讨。

五、故事法

让美丽的故事走向课堂。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热辐射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热辐射”时讲了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层封住归路,挖、炸、锯、砍等“武力”办法使尽,结果冰层岿然不动。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船长突然想起以前读过的富兰克林的实验日记,于是便让船员把煤灰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烟灰铺在冰层上。阳光照来,冰竟然奇迹般地融化了。煤灰和烟灰为什么有这般神奇之功呢?

通过叙述这故事,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语文、数学,还是上中学开始了解的物理、化学,所有课本知识都或多或少蕴含一个个小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演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讲台上的教师能不能将它有机穿课堂当中,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但是,有一点请注意:我们只是穿插故事,并不是在课堂上纯粹讲故事,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听了一个故事,却没搞明白你想讲什么知识,可就得不偿失了!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在演绎一系列“故事”,或者说通过一系列故事,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一步步拉进,课堂教学才能有声有色地展开。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之间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

参考文献:

[1]汪宏涛.让课堂焕发生机――例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2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