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能源基地,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国内发电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要求我们必须把能源安全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华能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途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规划的西部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确定了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铁路、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能源基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企业。按照“运煤和输电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陇电东送”、“陇电入川”工程。规划投资1000多亿元,加快*地区煤炭资源、电源项目和铁路等工程开发,形成煤炭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能源产业带,把*地区建设成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大型能源基地。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能源产业开发,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开发建设*能源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在煤矿、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中,设计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资源利用高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配套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庆阳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和新庄矿井同步设计开发,选煤厂、装车站、矸石场等公用系统统一配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节约使用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是统筹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核心,实现煤电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火电、水电、风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甘南、陇南等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打造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酒泉风电项目进度;统筹项目布局,以*能源基地为核心,在天水、陇南、白银等地同时布局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实现省内能源资源平衡,解决部分地方“资源枯竭”之忧。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所有新建项目做好节能减排设计的同时,实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规划控股建设西峰、白银等省内中等城市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节煤、节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答:煤炭历来中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初步研究预测,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8亿吨左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在60%以上。煤炭工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即便从世界煤炭消费增长趋势看,近10年来,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增加了4.7个百分点,亚太地区增加了9.2个百分点。随着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十分突出。
当然,中国煤炭产业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来自生态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将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这需要我们转变近10年来快速发展的惯性思维,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努力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异常寒冷的气候将对天然气需求提供支撑。报告认为,城市燃气板块有望在四季度迎来补涨机会,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整个板块,首选个股是北京控股和华润燃气。
齐鲁证券的分析师认为,今年“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煤炭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北半球冷冬,势必推升欧洲、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北亚地区的用煤需求,使得旺季更旺。而动力煤主要出口国家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南非。如果气候异常,煤炭运输条件将受到严重制约,煤炭有效供给将显著减少。综合而言,“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四季度煤炭供求偏紧的局面,有助于提升煤炭市场的景气度。国际煤炭价格可能在此期间出现超预期的上涨,值得密切关注。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极寒”天气将令煤炭行业基本面预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源属性将再次提升煤炭股估值水平。其认为煤炭股平均估值水平有望提升至2010年的18―20倍PE。推荐盘江股份、冀中能源、山煤国际、兖州煤业、上海能源、露天煤业、平煤股份、神火股份、国投新集、国阳新能、潞安环能、恒源煤电、西山煤电、大同煤业、兰花科创、鲁润股份、平庄能源、开滦股份、煤气化和中煤能源。
另有市场人士认为,暖家电预计在寒冷到来之际将会出现购买热潮。尤其是空调、电暖气这类常用的暖家电将在未来的冬季时节迎来新一轮购买高峰。
行业评判
中金公司 关注食用油压榨业机会
美国调低新产季大宗原粮产量和库存预测,以及俄罗斯延长谷物出口禁令至明年收割完成等因素,推动国际大宗原粮价格攀升,建议密切关注食用油压榨业的投资机会。小包装玉米油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今明两年业绩难超预期。建议关注食用油压榨公司东凌粮油和金德发展的交易性机会。
国泰君安 货币升值推升金属价格
影响金属价格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供需和货币。下半年需求增速回落,短期内看不到会导致其剧烈变化的因素。而“汇率战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刺激金属价格。对货币贬值的敏感性越高,在人民币升值中越受益。推荐紫金矿业、江西铜业、宏达股份、西部矿业、锡业股份和中金岭南。
申银万国 建材下乡惠及水泥企业
住建部等通知,开展建材下乡工作,主要涉及山东和宁夏,赛马实业将重点受益。通知出台也预示着未来建材下乡可能在全国范围推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空间更大,主要涉及江西水泥和塔牌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冀东水泥、海螺水泥、祁连山、青松建化、天山股份也将受益。
东方证券 钢铁行业基本面已触底
三季度钢铁行业指数上涨16%,明显落后于其他周期性行业。考虑到三季度行业基本面已经触底,预计四季度市场表现转好的概率较大。虽然短期行业仍面临多重负面压力,但对于业绩优异的公司,股价调整将带来买入扰会。重点推荐大冶特钢、八一钢铁、宝钢股份、新兴铸管和凌钢股份。
中投证券 旅游板块可能出现回调
短期在相对估值压力下。旅游板块可能会出现盘整或回调,但回调幅度应不会太大,悲观预期在tO%~15%左右。四季度的适度调整反而可能是重新买入的良好契机。短期推荐的品种是中国国旅、中青旅、桂林旅游、黄山旅游。中长期强烈推荐中国国旅、三特索道、锦江股份和中青旅。
中信证券 电子书业有望快速成长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对发展电子书产业提出了若干意见。技术发展与消费行为的改变,将使电子书产业快速成长。上游内容是制约中国电子书产业的重要环节。该意见重点利好上游内容和数字出版环节。推荐上游内容出版公司,建议积极关注*ST鑫新、新华传媒、粤传媒、时代出版和出版传媒。
投资策略
中信证券 10月A股强势上涨
10月A股将走出强势上涨行情,上证指数有望重上3000点关口,流动性推动的中上游板块将成为市场上涨的主力军。全球汇率博弈使得货币、股票和商品的关系回到以前投资者熟悉的美元跌、商品涨、股票涨的传导路径上。该投资线索至少在四季度仍然可以关注。
光大证券 市场看法完全转向
市场的看法近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上证指数四季度将突破3000点。由于对宏观政策和宏观经济判断的变化,先前困扰周期类板块的业绩下滑压力完全化解,其估值和位置都处于低位,周期类股存在全面爆发的动力。由于全球经济政策的再次放松,通胀预期将再次全面爆发,资源资产类行业会成为引领四季度的主题。推荐前三行业是煤炭、有色和航空,次三行业是保险、银行和农业。
湘财证券 进入估值切换阶段
风险偏好上升和业绩增速好于预期是四季度打破均衡价格的动力,四季度A股市场将处于估值切换阶段。建议提高周期类行业配置比例,尤其是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以及投资品部分子行业配置比例,包括通讯设备、军工等。建议超配与消费相关的商业零售、食品饮料等防御类行业,航空、软件等服务类行业,以及轻工制造、信息服务等下游制造业。
阳泉煤业“技”高
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是国家首批规划建设的13个煤炭生产基地之一。进入2011年,阳煤集团全面实施“强煤强化,五年双千亿”战略,煤炭与煤化工产业比翼齐飞,奠定了在省内煤炭化工领域的龙头地位。该集团拥有世界领先的水冷壁水煤浆气化炉技术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丁辛醇生产技术,是全国唯一掌握炔醛法和顺酐法两种BDO生产技术的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DN2400氨合成系统,使阳煤化机制造跃上国内先进水平。2011年,阳煤集团19个重大项目和30个技改扩能项目全面推进,集团化工实物产量达到910万吨,同比增产288万吨。
晋煤集团“气”足
晋城煤业集团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该集团按照“新建、并购、研发”并举的指导方针,煤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晋煤集团非煤收入比重超过70%,煤炭自主转化率达60%以上,成为山西省转型跨越的佼佼者。
2011年,晋煤集团抓住山西省资源改革的产业政策机遇,变粗放增长为绿色发展,推动煤层气产业继续领跑全国――建设了国内实力最强的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使煤层气抽采效率提高4倍以上。累计施工地面煤层气井3300余口,煤层气抽采、利用总量分别占到全国的19%和28%,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他们充分利用优质无烟煤是化工造气精品原料的资源优势,延伸“煤-气-化”产业链,煤化工总氨产量突破1200万吨,形成了1290万吨/年的总氨产能、1120万吨/年的尿素产能、110万吨/年的精细化工产能,化工产业营业收入目前占到集团公司的半壁江山。
潞安集团“油”强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其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战略在于占领煤制油的制高点,在国家的支持下已基本完成煤制油的战略布局。在非煤产业发展方面,潞安集团建成了21万吨煤制油项目,光伏产业发展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走在全省前列。
2011年潞安集团540万吨/年煤基合成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180万吨/年生产线技术配套方案已经完成,煤基合成油项目建设更是举世瞩目。去年通过整合重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潞安集团一举从单一的煤炭生产企业,发展成为煤、电、油、化、硅、肥综合发展的绿色新型能源企业集团。
焦煤集团“焦”大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煤种最全、煤质优良的炼焦煤生产企业,焦煤生产能力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2011年,山西焦煤集团以新型煤化工为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煤基多联产项目,在转型发展的大路上阔步疾行,已经有一系列转型项目相继上马。
山西焦煤3000万吨焦化循环经济一体化洪洞工业园区60万吨/年烯烃项目8月1日开工奠基,该项目将形成1500万吨的焦炭、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60万吨煤焦油加工、15万吨苯精制、40万吨醋酸、6万吨聚甲醛、10万吨已二酸、8万吨炭黑、10万带子煤系针状焦、2万吨超高功率电极的生产能力。古交煤-电-新型材料循环经济园区项目、煤层气抽采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6大骨干支撑项目也都正在全面快速推进。
同煤集团“绿”亮
关键词:建筑运行能耗;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建筑;农村住宅建筑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是研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常用方法。Donglan等对1991年~2004年中国城乡住宅碳排放进行LMDI研究,发现收入效应和能源密度效应分别是最大增排和减排因素。Nie和Kemp针对2002年~2010年北京居住能源消费量进行因素分解,发现能源消费增长是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单位人均面积增加是第二大驱动因素。Lin和Liu对1995年~2012年中国各省市的商业和居住建筑的碳排放进行LMDI分解,结果显示生活标准的提高是主要碳排放驱动因素。上述文献仅针对我国部分建筑类型或部分地区的建筑能耗或碳排放开展研究,并未从全国整体及所有主要建筑类型角度全面地分析我国建筑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宏观统计数据估算了1996年~2014年中国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建筑及农村住宅建筑的运行能耗及碳排放。利用LMDI方法,对1996年~2014年各类建筑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识别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 方法与数据
1. LMDI分解法。参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对建筑的划分方法,本文将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大类。考虑到我国城乡住宅的巨大差异,将住宅建筑进一步细分为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见公式(1)。各类建筑排放包含的影响因素见公式(2)至公式(4)。
其中,C为建筑碳排放总量,C公、C城及C农分别为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建筑及农村住宅建筑碳排放量;、E公i、E城i及E农i为各类建筑对第i类能源的消耗量,C公i、C城i及C农i是与上述能耗相对应的碳排放量,E公、E城及E农为各类建筑的总能耗,S公、S城及S农为各类建筑总面积,G公为第三产业增加值,G城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简称“城镇居民总收入”),G农为农村居民纯收入总额(简称“农村居民总收入”),P城和P农分别为城镇总人口和农村总人口;Ui表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D公i、D城i及D农i表示第i类能源占各类建筑总能耗的比重,I公、I城及I农表示各类建筑单位面积能耗,A公、A城及A农表示单位增加值或单位收入的建筑面积,Q城和Q农分别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简称“城镇人均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简称“农村人均收入”)。
此处以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分解为例说明LMDI分解方法,其他两类建筑碳排放的分解方法与此类似。基于公式(2),报告期内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变化可以分解为各因素碳排放变化之和,见公式(5),各因素碳排放的变化通过公式(6)至公式(10)计算。
其中,上标t代表报告期末年,0代表报告期初始年;?驻C公为公共建筑在报告期内的碳排放变化量;?驻CU公为能源碳排放因子效应,由于化石能源排放因子保持不变,因此该效应主要归因于电力排放因子变化,即由发电效率和发电结构引起的排放变化;?驻CD公为能源结构效应,即由各类能源占公共建筑总能耗百分比的变化引起的排放变化;?驻CI公为能源密度效应,即由单位面积能耗变所引起的排放变化,衡量的是能源消费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节能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共同决定的综合指标;?驻CA公为面积效应,即单位增加值对应的建筑面积变化所引起的排放变化,衡量的是产出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驻CG公为产出效应,由于公共建筑主要用于第三产业,所以该式衡量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对排放的影响。此外,对于城镇住宅建筑和农村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变化,还受到人均收入效应(?驻CQ城和?驻CQ农)以及人口效应(?驻CP城和?驻CP农)的影响。前者表示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排放变化,后者表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引起的排放变化。
2. 数据来源。对于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数据,虽然我国建筑主管部门于2010年了《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但是详细统计数据难以从公开渠道获取。为此,本文参考《2010中国低碳发展报告》以及《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7》的方法,利用最新修订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估算了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建筑以及农村住宅建筑的能耗。涉及的能源类型为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煤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柴油以及汽油。采用IPCC 参考法估算与能源消费相对应的碳排放。由于数据可获取性问题,仅估算了1996年~2014年的能耗及碳排放数据。
第三产业增加值、居民人均收入及人口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采用增加值指数以及收入指数将相关数据统一至2005年可比价。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建筑以及农村住宅建筑的面积参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7》估算。
二、 结果与讨论
1. 建筑碳排放增长趋势分析。1996年~2014年,中国建筑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4.322亿tCO2,年均增速达到6.78%。其中,2002年~2007年的年均增速高达11.10%。从各类建筑的排放增量看,公共建筑和城镇住宅分别占1996年~2014年总增量的45.03%和36.64%,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建筑类型。从各类能源的排放增量看,煤炭和电力排放分别占总增量的37.08%和51.88%,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能源类型。煤炭排放的增长主要与北方城镇公共和住宅建筑集中采暖有关,而电力排放的增长主要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电需求增长有关,主要用电活动包括照明、空调、家电及炊事等。
2. 公共建筑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公共建筑碳排放在1996年~2014年增长了6.449亿tCO2,占建筑碳排放总增量的45.03%。公共建筑碳排放总体上呈加速上升趋势,年均排放增速由1996年~2000年的2.32%增至2010年~2014年的10.04%。
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各阶段公共建筑碳排放的主要增长因素。在1996年~2000年、2000年~2005年、2005年~2010年及2010年~2014年四个阶段,产出效应占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分别达到393.84%、107.13%、140.60%及84.16%。其中,2010年~2014年的产出效应比前一阶段减少了0.426亿tCO2,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有所下降,由2005年~2010年的11.93%降至2010年~2014年的8.39%。
单位面积能耗是各阶段公共建筑碳排放的重要减缓因素,其能源密度效应占各阶段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分别为-105.43%、-16.25%、-14.96%及-20.91%。这主要得益于能效提高和节能技术应用引起的单位面积能耗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35.2 kgce/m2降至2014年的25.7 kgce/m2,累计下降了26.99%。
单位增加值面积因素在不同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该因素是公共建筑碳排放的首要减缓因素,其面积效应占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分别为-191.46%和-19.28%。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该因素则是仅次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碳排放增长因素,面积效应占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达到12.43%及40.20%。面积效应的上述变化主要与公共建筑面积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相对变化有关。例如,2005年~2010年公共建筑面积年均增长10.2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3%,因此单位增加值面积从2005年的7.4 m2/万元降至2010年的6.8 m2/万元,由此减少的碳排放为0.379亿tCO2。然而,2010年~2014年面积和增加值的增速情况则与2005年~2010年相反,导致单位增加值面积由6.8 m2/万元增至8.0 m2/万元,由此增加了1.117亿tCO2。
电力碳排放因子和能源结构总体上属于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减缓因素,但影响较小。由于我国电力部门不断提高火电发电效率,同时增加水电、核电和风电等低排放发电方式的比重,因此电力碳排放因子从1996年的0.976 kgCO2/kWh下降至2014年的0.710 kCO2/kWh,累计下降了27.25%。此外,公共建筑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占总能耗的比重由1996年的51.68%下降至2014年的40.39%。上述两个因素的持续优化减缓了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增长。
3. 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在1996年~2014年增长了5.248亿tCO2,占建筑碳排放总增量的36.64%。年均排放增速从1996年~2000年的3.85%迅速增至2000年~2005年的10.72%,后稳定在5.50%左右。
城镇人均收入是城镇住宅碳排放最主要的增长因素。人均收入效应占1996年~2014年四个阶段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分别达到159.27%、90.02%、176.41%及142.34%。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均收入从1996年的0.52万元/人增至2014年的2.26万元/人,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照明、采暖、空调及家电等用能活动的增长,导致碳排放快速增加。2010年~2014年的人均收入效应比前一阶段减少了0.405亿tCO2,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城镇人均收入增速下降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预计人均收入效应将有所下降。
城镇总人口是城镇住宅碳排放的第二大增长因素,人口效应占各阶段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达到39.69%~137.26%。1996年~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30.48%快速增至54.77%,新增城镇人口3.76亿人,年均增速达到3.95%。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以及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预计城镇总人口仍将是未来城镇住宅碳排放的重要增长因素。
除2000年~2005年外,单位收入住宅面积是城镇住宅碳排放的主要减缓因素。面积效应占各阶段排放变化合计的比重分别为-124.47%、45.28%、-131.79%及-74.05%。当城镇居民总收入增速高于城镇住宅总面积增速时,面积效应为负值,减缓碳排放增长。反之,则加速碳排放增长。2000年~2005年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城镇住宅总面积年均增速达到19.55%,远超城镇居民总收入增长速度,由此推动了碳排放增长。2005年~2010年、2010年~2014年,面积年均增速降至6.50%左右,低于收入增速,减缓了排放增长。
单位面积能耗仅在2000年~2005年表现为城镇住宅碳排放的主要减缓因素,在其他阶段的影响较小。由于2000年~2005年城镇住宅总面积年均增速高达19.55%,而对应能耗的年均增速为10.83%,因此单位面积能耗从27.82 kgce/m2迅速降至19.04 kgce/m2,由此减排1.423亿tCO2。不过,2005年~2010年、2010年~2014年单位面积能耗维持在19.00 kgce/m2左右,因此能源密度效应的减排作用不大。此外,与公共建筑类似,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因子效应总体上也属于减缓效应,但影响较小。
4. 农村住宅建筑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农村住宅碳排放在1996年~2014年增长了2.444亿tCO2,占建筑碳排放总增量的18.33%。农村住宅碳排放91.04%的增量大致均匀分布在2000年~2014年的三个阶段。与城镇住宅建筑类似,农村人均收入和单位收入住宅面积分别是农村住宅建筑碳排放最主要的增长因素和减缓因素。不过,与城镇住宅建筑显著不同的是,单位面积能耗是农村住宅建筑碳排放的第二大增长因素,而农村总人口是第二大减缓因素。这里对后两个因素进行分析。
除1996年~2000年外,能源密度效应达到0.665亿tCO2至0.919亿tCO2,占排放变化合计的82.07%~102.08%。1996年~2000年,农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从3.23 kgce/m2降至3.08 kgce/m2,由此减排0.065亿tCO2。2000年~2014年,单位面积能耗稳步增长至7.31 kgce/m2,推动了碳排放的大幅增长。2000年后农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照明、空调及家电等用电量大幅增加。2000年~2014年,农村住宅用电量增长了2 717.98亿kWh(约0.908亿tce),而煤炭仅增长0.163亿tce。
人口效应占1996年~2014年各阶段排放变化合计的-19.11%至-182.74%。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比重从1996年的69.52%降至2014年的45.23%,农村总人口减少了2.32亿人,由此减缓了农村住宅碳排放的增长。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总人口将进一步减少,预计人口效应仍将是未来农村住宅碳排放的重要减缓因素。
三、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对1996年~2014年中国建筑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
1. 从排放增量看,中国建筑碳排放总量在1996年~2014年增长了14.322亿tCO2。公共建筑和城镇住宅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建筑类型,分别占上述增量的45.03%和36.64%。煤炭和电力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能源类型,分别占上述增量的37.08%和51.88%。
2. 从排放增长因素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面积能耗分别是公共建筑碳排放的主要增长因素和减缓因素;城镇人均收入和城镇总人口是城镇住宅碳排放的两个主要增长因素,单位收入住宅面积是主要减缓因素;农村人均收入和单位面积能耗是农村住宅建筑碳排放的两个主要增长因素,单位收入住宅面积和农村总人口是两个主要减缓因素。电力碳排放因子和能源结构总体上属于各类建筑碳排放的减缓因素,但影响较小。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建筑能耗的估算方面,即仅基于宏观统计数据估算,未与微观统计数据进行校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虽然了《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但尚未真正建立起相关制度,目前建筑主管部门未详细的统计数据。随着我国建筑能耗统计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第三方研究的开展,本文作者将结合权威的微观统计数据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估算精度,完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齐晔.2010中国低碳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 Donglan Z, Dequn Z, Peng Z. Driving forces of residential CO2 emission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An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Energy Policy,2010,38(7):3377-3383.
[3] Nie H, Kemp R.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2002- 2010[J].Applied Energy,2014,(121):10-19.
[4] Lin B, Liu H.CO2 emissions of China's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Evidence and reduction policy[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5,(92):418-431.
[5]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能源基金会项目“关于碳交易对深圳经济、能源、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号:G-1311-1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