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招投标;优劣;前景

我国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工程招标投标方式以来,项目建设过程中招投标现象越来越普遍化,这些招投标的项目也已应用在工程勘察、施工、设计、监理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服务与货物采购之中。在随后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20多年里,招标投标的形式和内容均取得了长久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使得电子招投标成为现如今很多项目建设的主流。

一、电子招投标的基本概述

电子招投标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交易形式,其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招标方式,可以实现信息、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直至合同签订、价款支付等全过程电子化,整个招投标的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招投标业务进行重新梳理,优化重组工作标准流程等一系列业务操作。目前,招标公告、中标公示在我国已经成熟地运用于电子化招投标平台。

这些电子招投标平台需要建立可信安全的物理运行环境,保障各种实体的安全;保障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主机系统的安全;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对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的攻击进行实时的响应;采用密码(MD5)和认证技术保障电子招投标平台的进入通道安全;实现系统业务操作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提供有效、详细的操作日志记录和审计功能等。从这些特点之中可以看出,信息安全和数据服务是电子招投标的重点维护内容。

二、实施电子招投标的优劣分析

(一)电子招投标的优势

电子招投标的应用依托于互联网的快速响应、简单分享等功能,使得电子招投标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电子招投标可以提高政府效能,政府机关可以通过电子招标平台的流程管理,以严格管理招标投标程序,避免招标投标过程中的随意性操作、违规操作等不规范行为,甚至可以杜绝虚假招标、违规招标。

其次电子化招投标可以节约投资部企业的经济成本,传统的招投标行为需要大量的纸质文件,并且招投标人员需要进行出差招投标,这些行为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而电子招标平台的上线,既可以使招投标企业在电子平台上进行招投标报价,也可以企业更好的分析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招投标工作效率,节约招投标环节交易成本。

(二)电子招投标的劣势

电子招投标虽然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招投标的工作行为,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电子招投标平台系统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得现如今我国的电子招投标应用依然存在如下几点劣势:

首先电子招投标存在地区限制,在电子招标系统导入电子投标文件时,要求投标人按照规定格式提供电子投标文件,但由于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技术规范等基本标准,目前网上招投标系统基本是以地区为范围、有各自的软件各自的系统接口,互不干涉、各自为政。

其次电子化招投标无法囊括所有的招标采购类型,我国不同行业、不同标物的招投标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造成招投标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不高,给电子招投标平台的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再次就是网络问题一直是威胁电子招投标安全的主要因素,电子招投标由于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上,这也造成企业的招投标信息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和存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攻击,造成公文失密、信息被盗、被删除或被改写等后果,影响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电子招投标的前景分析

电子招投标技术产业的应用首先需要国家在相关法律法规上进行更充分的完善,《招标投标法》需要就各方与电子招投标平台提供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关系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

由于电子招投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平台需要与评标专家库、工程计价等专业系统,以及各信息技术标准、数据接口等有较好的配合,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更加协调统一的电子招标投标工作流程。

同时网上远程投标和网上实时开标评标应该是电子招投标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比如参加招投标的企业只需要将投标文件加密并加入电子签名后,以电子信息形式发送到招投标平台,开标、评标在电子平台中实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招投标人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交流,呈现可视化的平台系统,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基础建设上,因此,未来的电子招投标系统平台建设、W络安全维护等将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务之急。

四、总结

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渗入到各行各业的过程中,电子招投标也必将是未来招投标行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其在提升企业招投标工作效率、优化政府监管工作程序、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虽然我国相关的电子招投标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被提及,但是这些技术或者制度上的缺陷,无法阻碍电子招投标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未来的电子招投标在信息交流、数据分析上更加智能化,以进一步优化招投标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璐.浅谈电子招投标的发展和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1):15-16.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1.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2.考虑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的业务路由优化分配方法

3.广域后备保护通信模式及其性能评估

4.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

5.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6.现代化矿井通信技术与系统

7.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与发展

8.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状态监测信息模型及配置描述

9.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

10.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建议

11.基于EPOCHS平台的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仿真

12.电力通信网脆弱性分析

13.通信电台电磁辐射效应机理

14.4G通信技术综述

15.电力和信息通信系统混合仿真方法综述

16.面向智能电网的配用电通信网络研究

17.基于SDH光网络的分层区域式保护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18.调度与变电站一体化系统链路状态监测与TCP通信方案

19.煤矿事故特点与煤矿通信、人员定位及监视新技术

20.Tor匿名通信流量在线识别方法

21.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

22.配电通信网业务断面流量分析方法

23.光纤通信概述

24.电力通信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5.WAMS通信业务的系统有效性建模与仿真

26.基于API的Win32串口通信编程技术

27.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28.量子通信现状与展望

29.配电网EPON通信接入与分区自治

30.基于业务的电力通信网风险评价方法

31.移动通信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

32.基于IPv6的电力线载波通信分片独立的重传机制 

33.空间激光通信捕获、对准、跟踪系统动态演示实验

34.基于时频峰值滤波的电力线通信噪声消除方法 

35.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应用

36.“日盲”紫外光通信网络中节点覆盖范围研究

37.基于压缩感知的脉冲同步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

38.浅谈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发展

39.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40.一种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在线通信报文分析工程方案

41.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42.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

43.基于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四反射镜动态对准研究

44.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改革通信原理实验教学

45.浅谈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46.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47.SM2加密体系在智能变电站站内通信中的应用

48.现代信息安全与混沌保密通信应用研究的进展

49.中美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比较研究

50.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51.VC中应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

52.青海—西藏交直流联网工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通信网络设计与应用

53.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协作通信

54.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光学原理研究

55.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56.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

57.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RS485串行通信设计

58.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报文特性分析与通信配置研究 

59.基于业务风险均衡度的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60.基于4G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分析

61.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弱光干扰技术

62.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63.10kV电力线载波通信自动组网算法

64.数控系统现场总线可靠通信机制的研究

65.基于WiFi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

66.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67.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研究

68.一点对多点同时空间激光通信光学跟瞄技术研究

69.开放式自动需求响应通信规范的发展和应用综述

70.兆瓦(MW)级海岛微电网通信网络架构研究及工程应用 

71.带通信约束的多无人机协同搜索中的目标分配

72.基于信道认知在线可定义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法

73.一种基于混沌系统部分序列参数辨识的混沌保密通信方法

74.智能配电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通信的QoS-MAC层模型

75.无线紫外光散射通信中多信道接入技术研究

76.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77.深空、自由空间、非可视散射和水下激光光子通信

78.基于光电反馈延迟的多点耦合混沌同步和通信

79.面向异步通信机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MAC协议研究

80.不可靠通信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能耗广播算法

81.中间环节市场结构与价值链治理者的决定——以2G和3G时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为例

82.基于IEEE802.11p高速车路通信环境研究 

83.太赫兹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84.一种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通信适应性评价方法

85.不同耦合方式和耦合强度对电力-通信耦合网络的影响

86.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进展

87.低压电力线通信网络特性模型与组网算法

88.基于LabVIEW的监控界面设计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

89.联盟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分析

90.基于共享内存的Xen虚拟机间通信的研究

91.考虑通信系统影响的电力系统综合脆弱性评估

92.猫眼逆向调制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

93.扩频通信技术浅谈

94.基于信息熵的电力通信网脆弱性评价方法

95.安全高效矿井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96.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信道容量估算与分析

97.基于高能效无线接入网的绿色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98.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领域化;教育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92-02

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警告专业是连续三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的专业。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从2000年来持续几年的热门专业到2008年变为冷门专业,其就业也初步进入困难期。是社会不需要,还是不能完成对社会的需求?

1 市场分析

1.1 就业市场的分析

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广、交叉面多、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先看看国内近几年专业发展较好及其专业人才比较紧缺的行业。

1)WEB应用程序设计 ,具有美工基础和网页动画设计能力,掌握交互式网页程序的设计技术,能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获取Macromedia多媒体互动设计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Delphi快速网络开发工程师认证。 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WEB应用程序员。

2)图形图像制作,精通国际上流行的图形/图像制作工具(如CorelDraw、Photoshop、Pagemaker等)。获取平面设计师相关的认证。就业方向:广告制作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包装装璜设计公司、居室装修公司、出版印刷公司。

3)网络系统管理,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掌握建网方法,能利用工具分析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获取Cisco路由配置或华为网络工程或AMP应用工程师认证。获取Window2000 Server或TurboLinux 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网络系统管理员。

4)多媒体制作,具有多媒体程序设计与多媒体制作策划的能力。基本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建模、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原理等技能。获取多媒体设计师相关的认证。就业方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公司、动画美术制作出版公司、广告制作公司。

5)系统集成工程师,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要求越来越全面。但系统集成人才一直是IT人才链上的软肋。所以,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6)游戏设计师,在我国,电子游戏、电脑动画和特别效果业求才若渴,年营业额50亿美元的电子游戏业需求量惊人。电子竞技,此外,游戏策划人员、美工等也是热销的职位。有经验的策划人月薪也能达到上万元,而资深的美工如果设计的速度和质量俱佳,最高月薪能达到2-3万元,而一般美工月薪维持在4000-5000元。

7)网络安全师,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各类违法行为在国内呈上升之势。黑客及攻击方法已超过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总数达近千种。我国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网络安全系统脆弱,给黑客留下了可乘之机,而“监守自盗”式的内部攻击对网络安全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美国,仅华盛顿就有3支电脑犯罪侦查队,中央情报局专门将1000名员工调到一个专门负责研究遏制电脑犯罪的信息技术中心去,我国也在组建自己的网络安全队伍。由于信息安全主管单位主办的中国网络安全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数十家网络安全公司将在各地兴起,网络安全正在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行业的岗位还是非常多的,那么校出现就业难和招生遇冷的问题,而社会上很多围绕计算机技能或培训的一些培训机构却能得以生存的原因,是因为大学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计算机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计算机课程与培养人才的模式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1.2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我们先从社会需求,行业趋势来分出人才培养的重点行业与模块。比如说: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汽车软件开发、建筑设计应用软件开发、机械工程设计软件开发、财务信息企业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等。

我们以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为一例。据谷歌官方消息,Android设备的激活量在今年9月中旬达到5亿。同期,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表示,Android系统设备的日激活量达到130万部。以Java开发为主。Android系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智能系统与人机交互以及移动互联被完美的结合。现在Google的Android系统、Apple的IOS、Palm的WebOS系统已经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方向。2007年的Macworld苹果开发者峰会上,苹果公司CEO史蒂芬乔布斯推出了两根手指操作的iPhone时,人们惊呼新的移动电话时代已经到来。据尼尔森的数据,智能手机无论是从外观和价位上来说都越来越具有竞争力,28%的美国用户选择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还是保持快速增长状态,有超过41%的新用户选择购买一款智能手机。世界各大通讯巨头如AT&T、Vodafone(英国沃达丰通信)、T.MOBILE(德国电信)、ChinaMobile(中国移动通信)Verizon等都提供了智能手机定制与签约项目,并作为主打。截至今年4月份,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3.03亿。手机上网用户在全国互联网用户中比重不断提升,占到66.2%。我们的巨轮究竟该如何驾驭巨大的中国市场?

1.3 教育现状对比分析

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下面有一个实例与一个事实。

一个实例是在美国硅谷享有盛名的斯坦福大学对待新兴移动互联网的态度与做法。目前斯坦福大学将iPhone应用程序的开发语言Object-C以及iPhoneSDK软件的使用搬上了课堂。教学内容为如何编写iOS软件与如何使用iPhoneSDK工具并且熟练掌握Object-C的变成方法与思想体系,并且制作了视频开放课程。我们可以从很多网站上直接看到。

一个事实:以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教学为例,学习的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引论、计算机体系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技术、微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网络安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较好的外语能力,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一场教育革命正在北美与欧洲兴起。相比较山东大学培养综合型人才,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与之相近,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缺少对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开发。我们必须选择有发展前景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程序开发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 发展对策与教学改革

1)课程的设置变革。引入最前卫的软件技术知识。程序设计语言未必要从基础学习,引入成型的软件开发实例。1年级开设基础课,到了2年级以后建立专业细化班,如: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班、汽车软件开发班、建筑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班、机械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班、财务信息企业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班等,直接把学生感兴趣的软件引入课堂,并开设与其行业相关的课程。

2)师资队伍建设。如果让哪位老师直接去开设Android系统、Apple的IOS系统的课程,可能谁也做不到。我们必须从国内的就业市场分析,加大对教师资源的培养要求,送入企业一起深造学习,参与研发。企业培养模式也不是单个培养,而是团队培养,如4-6人的开发小组,有参与市场调研的,有参与成熟软件开发的,有参加新课题研发的。

3)“企业”实验室。以真实企业的开发研制为原型,进行“企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开发。到了2、3年级可以让学生参与建设,包括市场调研、成熟软件开发和新课题探索。

4)实验室商业化。合理引入广告、商业等,实现实验室独立运营化。完成我们由校园走入企业,然后将企业带入校园的转折。有一个例子:据报道郑州一学校开设“淘宝班”,每个学生都开网店,经营业绩、订单量计入学分。上课期间学生可随时外出进货,班里有“董事长”、“总经理”,每周都开董事会。九成学生毕了业直接当老板,一名学生被挖走做主管,没毕业已月入2万。我们可以从这一例子上得到很多启示。

3 总结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不同于其他行业,技术的更新与替代速度惊人,并且与很多行业结合较深,我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培养计算机人才。计算机专业必须发展多面手、细化分类,向培养多元化人才模式发展,培养更加专业性、专一化人才。只有我们在教学上能够教授更多的与国际计算机发展形势相接轨的课程,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后就业与选择中能有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cn.

[2]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EB/OL].http://.

信息安全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管理

区块链作为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技术创新和风投领域掀起一波浪潮。以区块链为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中,金融行业是其优先落地应用的主要领域,基于对区块链的探索及其自身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触角在未来会伸向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和行业。然而,正是从金融行业发现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资产和管理上的风险损失,因此本文针对区块链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哪些应用、现状如何、应用中的风险如何评估及评价,试做一些探讨。

一、区块链技术介绍

(一)概念。对区块链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视角下,区块链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链式数据存储结构;广义视角下,区块链是一种技术集合,其中包括几种基础技术,如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网络等。用户基于共识协议和分布式架构技术进行可信数据的交换以及存储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定义。2016年10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将区块链技术描述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二)优势及劣势1、核心优势。当前,信息技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信息有效性和数据可靠性却无法得到保证,区块链的出现由于其技术的特殊机制,其中的数据具有“可信”的宝贵特征,使得我们对数据高效率的获取看到了一线希望。下文介绍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主要优势。(1)集体维护。在区块链的数据系统中,除交易用户的私有信息会被加密,其余数据系统均对所有节点用户开放。因此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会受到所有具有维护功能节点的共同维护,由于所有节点都有访问的权限,通过公共链的公开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数据以及相关应用进行查询和开发,系统信息处于高度透明状态。(2)去中心化。区块链使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采用对等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打破原有利用中心化的硬件和管理机构管理数据的方式。区块链中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相等,单独节点的变动无法对整个系统的整体运作产生影响,以此保证节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系统运行的整体性。(3)无需信任系统。区块链的节点之间遵循一套固定算法进行交换,参与人无需对任何人信任,系统的安全性反而会随着参与点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区块链系统中的交易双方无需通过传统公开信息的方式产生相互信任,这将有助于系统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累积。(4)信息不可篡改。在信息进入区块链网络之前需要经过验证,验证通过之后被添加至区块链就会被永久存储,无法篡改。在区块链系统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生成一套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数据库,以此规避一些由于数据篡改产生的不法行为。这也决定了区块链数据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核心劣势。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不可避免的缺点,甚至有些优势在某些方面也会成为技术本身的劣势。(1)无隐私性。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数据,在公有链上等于每个节点的用户都可以查看完整账本,同时由于区块链数据存储、管理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交易过程中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意味如果某个人的账户被知晓,通过区块链就能知道他的资产情况以及每一单交易记录,无法保证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隐私性。(2)监管危机。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监管要求是所有技术创新应遵循的底线。对区块链的监管力度提高,一方面在区块链商业应用过程中可以提供合规性保护;另一方面由于这项新技术的未完全开发性和虚拟性,其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跟进,监管程度和立法的尺度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会毁掉区块链。(3)安全性问题。私钥安全是保证区块链数据不可逆、不可伪造的前提,而用户作为生成和保管私钥的主体,不存在第三方参与,因此私钥一旦泄露或丢失,账户的资产便无法做任何操作。私钥的保密性主要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对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破解存在一定可能性,这将对区块链技术造成安全隐患。(4)数据确认的延迟性。区块链的交易无法保证时效性。以比特币在区块链中的交易为例,网络传输会影响到交易的有效性。这是因为这笔交易要被网络大多数节点知晓,并且认可后方可进行。同时还受一个小概率事件影响,就是当网络上同时有2个或以上节点竞争到记账权力,那么在网络中就会产生2个或以上的区块链分支,这时到底哪个分支记录的数据是有效的,则要再等下一个记账周期,最终由最长的区块链分支来决定。因此,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是有延迟性的。(5)信息不可篡改。数据被用户变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是区块链的优点也是缺点。举个例子:区块链中用户交易的地址信息如果填写错误将无法撤销并会造成永久损失;私钥丢失也同样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现实情境中如果银行卡丢失或密码忘记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找回,及时阻止损失的发生或尽可能降低损失。(三)应用领域。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理论性的探讨居多,其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切实展开应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根据目前发展态势,区块链可能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落地。首先,由于分享经济的资源和资产呈现一定分散化,交易双方无需过多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无需信任系统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将有助于分享经济的运行。其次,具有连续性的链条交易也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例如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一些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所有商品进行追踪溯源,并且记录不可篡改,以此来保证产品安全。最后,一些频繁交易的数字资产管理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规避交易风险。在P2P网络借贷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程保存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的交易行为记录并且无法更改。依托区块链技术,在建立智能合约的基础上帮助双方清晰明了地掌握交易过程,以此提升违约难度,极大降低违约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分析

(一)利用安全表法识别风险。安全检查表法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分析思想,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然后以提问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在表格中。最基础的安全检查表由四个栏目组成,包括序号栏、安全检查项目栏、判断栏和备注栏。根据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安全检查表,列举出6个安全检查项目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如表1所示。(仅代表个人观点)(表1)(二)存在的风险。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大账本,具有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可查询的特点。理论角度来看,区块链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能够保证其系统的可靠,然而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同时,基于以上安全检查表的判断结果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由于会存在黑客攻击无法及时阻止以及技术有限性无法准确识别交易主体,导致产生以下可能的风险。1、技术风险。区块链所依托的技术支撑庞大而复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应用层是构成区块链的五层技术架构。为了保证技术架构之间协调运行,确保网络正常运行,进而产生信任,需要通过默克尔树、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多种技术和算法复杂而又精密的组合才能实现。由此可以看到,代码编写无误、程序正常运行、加密算法可靠准确是区块链产生信任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或错误,都会造成信任危机。2、业务管理风险。区块链中的全网数据会被每个节点存储和验证,单个节点无法更改数据。只有获得大部分节点的同意,才有可能对数据进行变更,因此在业务管理上存在滞后或无法挽回的风险。例如,2016年6月,以太坊上theDAO被黑客盗取高达360多万以太币(按事发前价格折算约5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资产,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theDAO管理者无法撤销这笔交易,只好求助于社区,最终以太坊创始人通过个人权威说服了大部分节点,共同修改黑客账户,才挽救这笔被盗资产。业务数据的修改和撤回在传统交易系统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然而在区块链网络中由于信息的稳定性就变得异常困难。3、智能合约风险。共同维护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节点,具备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当智能合约在某个节点部署后,相应代码会在全网的每个节点同时运行并校验彼此的结果。这种节点关联性会导致某一节点的智能合约出现问题时波及到其他节点的正常运行。例如,2016年10月以太坊上有节点恶意执行大量消耗磁盘IO的智能合约,使得全网负载大幅增加,导致以太坊上大部分应用都无法顺利运行,全网一度陷入瘫痪。后经紧急程序升级修正了此问题,才使以太坊上的应用恢复正常。4、法律风险。区块链应用中的各种风险最终都将可能转化为法律风险,当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无法识别和处理这些风险时,很有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约束或制裁,又或者牵扯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诉讼。另外,区块链集体维护、集体使用的特点同样面临新的法律挑战,如果某个节点存储了不合法的数据,基于数据同步原则,其他节点均会存储相同违法数据,这个时候是否所有节点的用户都将面临法律责任?

三、风险评价

(一)利用SWOT评价风险。利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区块链技术自身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如表2所示。(表2)(二)根据SWOT分析制订策略方案。根据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到定性的风险评价结果,主观上可以判断应采取何种策略应用区块链技术,具体策略如表3。(表3)(三)评价结果分析。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技术优势、劣势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威胁,构建其SWOT分析矩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应当采取何种决策,在发挥优势和机会的同时规避劣势和威胁。区块链的发展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机遇期,理论概念面向群众的广泛普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正在为其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评价结果,区块链技术的更高价值还未被完全开发,未来应当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及技术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风险规避与监控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底层技术构架,不仅限于金融、经济领域,未来在政治、法律、公益、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一定应用,是一种具有潜力、重塑社会各方面及运作方式的覆式创新技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将会给用户、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任何领域都应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为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和落地应用设立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对于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和监控。(一)数据泄漏风险防范。一是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从技术上保护数据,在目前业界的相关技术成熟后,企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泄露问题。二是利用区块链数据层和企业内部数据层相结合的结构处理数据,根据数据是否需要在区块链上流动,差异化设置数据的存储位置。企业内部数据库主要处理不需要在区块链流动的数据,当数据需要在区块链范围流动时再接入区块链相应节点。三是严格把关申请接入区块链的节点在授权管理方面的权限。与公有链不同的是,企业应用区块链需要通过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来审核节点的接入。同时,可以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责任和权利,从法律角度规避节点用户数据泄露的风险。(二)企业应用中。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把网络安全监管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完全依赖区块链本身的技术优势,加强网络软件的可靠性管理,保持一定警惕性。基于目前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条例暂处于空白状态,各行业的监管机构应当分享信息,根据实际业务的共通特点制定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监管细则,达成共识,便于在技术上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提升法律规制。区块链主要依托加密算法提供技术支撑,以及通过虚拟货币在网络上进行交易,这无疑增大了法律约束和监管的难度,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以及我国数字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法律和监管政策进行研究和规范,避免在出现问题时陷入被动。同时,在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时,应当针对区块链类型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制定相关标准,合理的法律法规条例,为各行业在应用区块链的过程中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消除法律隐患,激发企业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孝男,王永涛,白云波.区块链+时代,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信息安全,2017(08).

[2]韩海庭,孙圣力,傅文仁.区块链时代的社会管理危机与对策建议[J].电子政务,2018(09).

[3]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

[4]梁雯,司俊芳.基于共享经济的“区块链+物流”创新耦合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26(01).

[5]葛琳,季新生,江涛,江逸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共享安全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