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培养

文化素养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素养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素养培养

文化素养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文化;素养;节日;音乐;电影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71-0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1 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英语文化是指所学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掌握语言的人,应该能在具体的话题、语境和文化背景中灵活运用语言。如果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个语法再好、词汇量再大的人,也很难达到与他人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因此,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脱离文化背景。

2 发掘高中英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为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高中英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2.1 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方面:涉及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方面的以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新西兰》为例,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西兰,具体涉及新西兰的地理概况、气候特点、风俗民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等。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利用下面的单元目标词汇和句型导入课文:(New Zealand , lie off/on…, eastern coast of Australia, be made up of …, be surrounded by, to the north/south/west/east, the capital city, have a mild sea climate, subtropical, a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harbour, be famous for …, hot springs, heat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make electricity, national bird,Kiwi, the earliest people, Maori)。由此将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的讲授自然地融入介绍新西兰这一中心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掌握并运用这些单元目标词汇和句型,描述新西兰的地理方位和地貌(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外,主要由南 北两大岛组成、北岛多温泉,靠近地面的热量用来发电)、首都(惠灵顿位于北岛)、气候特点(其海洋气候温和多雨、环境优美洁净,季节与中国正好相反)、文化历史(新西兰的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毛利人,现在的新西兰人既说英语也说毛利语)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新西兰最著名的动物是一种不能飞的小鸟Kiwi,它是新西兰国鸟(national bird),也可以用它指代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增 加了语言知识,扩大了词汇量,同时也丰富了有关新西兰地理、历史、气候等文化知识。

2.2 英语国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学习英语就是要了解英语国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避免因为文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下面的几个单元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Book1A Unit6 Good Manners的中心话题是礼仪,比较全面介绍介绍了西方餐桌上的礼仪和生活中的道歉致谢。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必须掌握以下有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等语言技能和英语知识,其中包括:西餐食品用语(toast/ roll/ dessert/ starter/ tender white flesh);西餐餐具用语 (knives and forks/ napkin/platess);餐前礼仪用语(knowing how to use knives and forks/ when to drink a toast,how to behave/ two pairs of forks and knives/ forks on the left /knives on the right/two spoons);餐中礼仪用语(never touch beef or meat on bones/finish eating everything/don’t take more food than you need); 饮酒礼仪用语(drink wine or soft drinks,/drink to someone’s health).

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这些语言知识,了解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认为饮酒碰杯、一饮而尽是礼貌,而西方人祝酒时不碰杯只喝一小口,以此表示礼貌)。

2.3 英语国家节日:了解英语国家节日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浓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信仰选择、风俗习惯、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等等;中国和英语国家在节日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有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的诞生背景、庆祝活动的形式,以及节日所反映出的一个民族习俗和文化,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节日、宗教传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多元文化的意识。此外,相同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Book1B,Unit21 Body Language,《身势语》涉及什么是“身势语”,“如何理解身势语”“身势语的跨文化性”等,具体介绍各种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异同。在日本是指金钱,在法国人看来是零的意思,但在巴西和德国这个手势表示不礼貌。

通过以上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说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提高了自己的礼仪修养,了解不同国家人的生活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增强跨文化理解及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文化素养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文化 素养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透过数学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掌握、重技能的训练重结论的运用,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传统数学教育中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悟是随意地、因人而异和不知不觉的。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把它改变为有计划、有目的、自然地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深刻地认识数学和真正地应用,让数学真正地发挥它应用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执着奋进的探索精神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更注重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圆的周长》一课,如果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对书上的介绍进行一个简单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并进行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够的。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借助正多边形周长研究圆周长”,然后做成一个动画形式的多媒体课件,让这一过程,通过一个很简短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不但通过书上的文本进行粗略的感知,还让他们对于这个内容作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伟大数学思想和智慧。通过这些小的细节,培养学生不满足于原有结论,不断超越、执着奋进的探索精神等,而这才是我们应该透过课堂中的数学史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思想教育。

二、加强教师文化底蕴的提升

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素养”,那么首先教师更需要“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首先,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文化素养。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品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时,老师出示一张江面落日图,美丽的夕阳,波光粼粼的江面,让学生不由得声情并茂地吟诵起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师: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用得最好的是哪个词?(板书课题:铺)的确,铺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非常形象,这个词用得真是太妙了!这样新颖的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新课标把数学文化教学的选择权交给教师,充分体现了对数学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挖掘数学中文化资源,意会数学中的美

数学课堂是数学文化渗透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则是课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去挖掘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从四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画图,列表,列举,还原,置换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遇到不同问题应用不同方法、相同问题可用不同方法、不同问题可用相同方法等.这就使学生开阔眼界,遇到新问题,除用原来的方法外,可促使他们想象更新的方法,培养了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数学问题要多增加综合发展性和思维开拓性,改变呆板的单一题型,减少机械模仿,淡化技巧形式,增加探索性、开放性的情景问题的研讨。如果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思维的快乐,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文化功能、数学的美的价值也就真正得到了兑现。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学习数学家探求的精神。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中,有意提炼、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上,意会数学中的美和辩证法的思想,让学生的心田浸润数学文化。

四、积极拓展活动效能体验数学的美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数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游戏竞赛

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口算比赛、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

(二)动手操作

如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课外作业就让学生用这些平面图形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图案。在拼一拼中,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美丽的图案,从中丰富了感性认识,进一步熟识这些平面图形,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三)实践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当我们努力把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与活动时,数学教学就会透过文化层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每个人的数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素养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等对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才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更好地使校园文化源远流长。

2.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尤其在大学还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以及发起组织的各种艺术社团活动等都提高和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不重视,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造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短缺的硬伤,使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再次就是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表现的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

显而易见,学校可运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影响和培养人。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3.艺术素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艺术素养教育的作用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教育可开拓思维,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潜能。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协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音乐、美术、舞蹈或其他一些艺术,对于大学生的心灵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身天性的追求,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能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渡地带,它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练多方面的能力,其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4.1 强化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素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

(1)要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艺术门类讲座,开设艺术教育选修课。像音乐知识、古典音乐欣赏、书法、摄影、绘画等讲座以及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合唱、美术鉴赏等课程,将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选修的学生,通过考核取得成绩,由专职教师组织实施。

(2)展开灵活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着力培养艺术骨干。让艺术教师主动深入基层,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举办讲座、排练节目和指导文艺演出等。同时,还要面向文化艺术社团,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水准。像学生艺术类社团舞蹈队、剧社、模特队等,可以举办各种艺术门类培训班,开设声乐课和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展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主要分为三类:艺术理论赏析型选修课、艺术实践型选修课以及以艺术团为教育对象的艺术选修课。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历史、思想、形式和内容、风格与技巧、审美与评价的基本知识,获得艺术赏析的基本能力,理解艺术思维,建立艺术的文化观念及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观念,培养综合的实践、欣赏和艺术思维能力,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文化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4)加强科学研究,促使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艺术教育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究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它对高校教育改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2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解决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使校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校训校风、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文化积淀的高度浓缩,它可以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做事方式,有利于形成师生们共同认识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优雅的育人环境。一是室外环境建设。应注意发挥校园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人际环境建设。通过建设真诚有爱、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人际环境建设,才能使这些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3)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发挥学校社团的主力军作用。在校社团的组织下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和主题报告活动、摄影艺术大赛、模拟法庭、英语风彩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以及开展支教活动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氛围。

5.结论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采用艺术讲座与艺术选修课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艺术教学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迎接到校园文化建设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湖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穆艳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关系[J].长白学刊,2003(06).

文化素养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素养;初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76-02

《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一起归并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可见,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下面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谈几点做法: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阅读与演讲

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克服生词障碍,力求整体理解段落篇章的含义。在演讲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将书本上的地理历史知识与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图片重新整合,加以梳理归纳,播放幻灯片的同时进行演讲。

《亚马逊雨林》是扩充初中学生地理历史知识的典范。在小组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形式完成基本阅读后,又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分别以亚马逊河的地理位置、雨林气候、动植物分布、印第安人为主题进行演讲。“The weather in the Amazon rain forest doesn’t change much. It stays hot all through the year, It often rains.”(亚马逊雨林气候变化不大,终年炎热,经常下雨。)这类反映地理气候的句子与段落在书中比比皆是。学生们选择相关的图片与英语关键词组成幻灯片,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英语演讲,英语日常用语连同亚马逊的地理知识渗透到学生原有的人文知识结构中,补充并发展着他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学完《亚马逊雨林》这本书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个“地球之肺”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生对世界雨林的关注与担忧,正是他们语言习得之后的人文感受。

上述以相关图片、英语关键词为幻灯片内容的英语讲解,使学生在练习英语口语表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有关世界的地理历史知识方面的文化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感受西方的风土人情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读后感交流活动,教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中细节和情景描写,帮助学生感悟文字所传达的西方生活气息与风土人情。在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中,笔者引导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捕捉与体验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气息。

如学完《海蒂》、《汤姆·索娅历险记中》、《奥黛丽·赫本》等书之后,笔者提出问题:“教堂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翻翻书,你会在书中的很多描写中发现它的影子。”在老师的安排引导下,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书目中分别寻找关于“教堂”的描写。

如有的学生在《海蒂》第一章中找到当海蒂的姨妈匆忙进村子找海蒂的爷爷时,一个村妇在路口评论他的爷爷时说:“What! The old bad man? He never speaks to anybody, and he never goes to the church, What will he do to the child? You can’t leave her with him!”(什么!那个坏蛋?他从不与人沟通交流,也从不去教堂,他对孩子能做什么?你可不能把孩子留给他!)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与分析得出结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去教堂祷告是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的所为,是不为大家认同的社会道德行为;有的同学在《奥黛丽·赫本》一书发现这样的描写:美丽善良博爱的世界影星奥黛丽·赫本去世后被安葬在她家附近的教堂外。在罗列和讨论具体事实情节后,学生们得出结论:教堂已“完全融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教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讨论,笔者帮助学生不断感受和体会教堂在西方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西方社会鲜活的生活情景,对西方社会的真实历史面目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3 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挖掘优秀人物形象的价值观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优秀人物所拥有的价值观,从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基础。英语教材中不乏一些佳作反映了具有勇敢、勤奋、博爱、顽强、无私、善良的优秀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在教授完《幕理小镇》后,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Tom和Elzevir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怎样看待Elzevir最后的死?”在讨论与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非常喜欢Elzevir,他善良、勇敢、无私奉献,是个值得敬佩的人!这个故事的最后Elzevir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份力量送他的‘儿子’约翰特伦查德上岸,自己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令人惋惜的。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Elzevir对儿子无私的父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生活方式上东西方是有差异的,但在价值观方面,东西方的判断标准是相似的。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品读英语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着、比较着东西方的价值观。

如对奥黛丽·赫本这个人物形象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世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晚年把更多的时光给予了非洲穷困的孩子,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她仍拖着重病的身躯去看望远在非洲的受苦儿童,这与她童年的战乱与饥饿经历不无关系。她这种无私帮助别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说:“赫本在她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Do things for others.短短四个词,告诉了赫本做事的原则与标准——为他人谋福。”我在最后总结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是赫本的无私奉献品质让她在影视界中受到独有的尊重与敬仰。在教师讲解、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高尚的人格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础。

4 精选课外读物辅助英语文化教学

文化素养培养范文第5篇

外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英语应该在了解语言文化内涵前提下懂得语言表达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语言理解感悟,还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表达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理念,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运用素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在感悟文化与语言相互交融中,深入体味其中的发展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促进他们学科综合素养的生成发展。这也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生 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

英语跨文化教学(English InterculturalTeaching)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内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这也说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关注跨文化发展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感悟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规范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地运用英语,提高他们语言交际准确性和丰富性。学生通过对英语语言知识表象意义理解,从而加深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信心。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培养就是要在围绕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发展目标,创新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素养,以满足他们的交际发展需要。

二、培养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依据

2.1文化是语言表达内核,具有一定内涵

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离不开语言。”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外在存现形式。

2.2文化异域特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前提

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异域特征,是一定民族在发展中的积淀,体现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额。学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

2.3跨文化表达内涵是学生语言表达基础

学生在接受跨文化表达内涵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中西方语言表达异同,便于学生在学习运用过程中能够运用合理的学习策略。学生英语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词汇,而词汇的文化内涵则是影响表达语义的重要因素。

2.4跨文化交际素养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

学生要想掌握纯正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思想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知识必不可少。语言交际的得体和地道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的语法正确上,还应该注重表达语义的丰富上。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原则

3.1多元化原则

跨文化本身就具有丰富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文化的丰富性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的五级学习目标中列出了14种类型。这些类型,不仅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进行灵活运用必不可少的。

3.2互动性原则

文化是存在语言中的一种静态意识形式。这种形式一旦与交际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了动态展示过程,更能够让文化变得“鲜活”,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意义。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交际的发展需要,将文化内涵有机融入表达过程中,不仅能够很好凸显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能够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3.3思辨性原则

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使用上稍有不当,则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化的使用特点,予以辩证的对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西方的跨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四、培养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的途径

4.1关注词汇文化内涵,优化语句表达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组成的单位,也是体现语句意义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教学中,关注词汇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还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综合素养。在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句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紧扣词汇表达意思进行优化组合。

我们在掌握词汇文化内涵时,应该根据语句表达意境进行合理地尊和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1)准确感知语句的使用表达语境,挑选合适的英语词汇,达到“句里有意,词中有文”,让词汇发挥应有的文化表达价值意义。(2)关注词汇的多样化文化背景,让词汇的使用真正发挥其内涵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围绕词汇的感彩、故事典故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3)拓宽词汇文化交际内涵。我们知道语言中词汇的内在文化内涵是交际的核心要素。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学生了解这些词汇蕴含的文化,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予以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中西方表达文化差异往往影响人们的表达思维和效果。例如,“狗”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大多具有贬义,像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但在西方国家,则与此相反,像这样一句话:Millie is called aluck,dog.如果不知道lucky dog(幸运狗),喻指“幸运的人”的内涵,翻译出来的语句肯定会闹出一定的笑话。还有像sea dog(海狗),喻指“老练的水手”;dog-ear a book(在书上折个狗耳),意思是“折书角”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上述文化的表达内涵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表达。

4.2关注故事典故寓意,掌握交际规则

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产生背景典故。这种典故的产生,一方面,为语言的丰富使用提供了更为宽阔的使用空间,增添了语言的表达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开阔人们的表达思维,让语言表达变得更为轻松自由,便于人们能够灵活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教学中,关注故事典故寓意,除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之外,还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习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典故的使用,还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得到体现。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更能够进行交际。学生在这样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更利于使用英语。具熊的憨厚可爱,其实不然,该词源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美国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

osevelt)(被人们昵称为Teddy)。他在工作之余,喜欢打猎,尤其是熊。有一天他和一群朋友到林中打猎,突然看到一只站立在他面前的小熊,非常可爱。罗斯福一时起了恻隐之心,放走了这只小熊。此事经媒体宣传报道后,美国的爱护动物者趁机大肆褒扬罗斯福总统的一念之善。这时一位面包店的老板灵机一动,根据那只可爱小熊的造型,制成一批玩具,命名为Teddy bear。不料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立刻销售一空,大量制造Teddy bear出售,至今经久不衰。这样,Teddy bear就有了表示仁慈善良的词汇内涵。倘若明白了该词的用法,定会恍然大悟。

4.3关注表达风俗习惯,提高学识修养

语言的表达习惯往往是语句运用的核心。这些习惯的运用,不仅能够体现在文化意识领域中,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表达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学识修养。这种习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表达风俗习惯运用于语言交际,不仅能够体现文化的内涵,还能够彰显学生的学识修养。

对此,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注重跨文化表达丰富习惯,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注意语言交际的禁忌用语,像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可降一辈来称呼。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等。(2)注意人们的饮食用餐习惯。像美国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 dish),甜点(dessen)等。学生在了解这些饮食用餐习惯的同时,更能够进行灵活运用(3)注意节日的庆祝方式迥异。像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AUnit3 Let’s celebrate!教学中,西方人对于像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像在感恩节,美国人都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团聚,通常有一顿丰盛的感恩宴,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Happy Thanksgiving Day toyou(to your family)”火鸡(turkey)是感恩节宴会上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一道菜,感恩节宴后,一家人一般围坐下来看感恩节橄榄球赛。学生如果有机运用,定会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