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他胸怀“产业报国”理想,以“服务农业”槭姑,仅用十年时间,带领企业崛起成为中国农化板块除草剂行业的龙头,跻身全球领先行列。他认为环保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盈利模式,而不是负担。他倡导走科学的循环经济之路,建成了国内草甘膦产业中产业链最长、循环利用最彻底、生产成本最低的化工产业集群。他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大的研发实力,找到并掌握了打开环保和效益连环锁的“金钥匙”,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共赢。

他就是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理事长,福华农科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集团掌舵人张华!

放眼世界的追梦人

很少有企业家拿“理想”当做开场白。但张华认为,这是做企业最重要的前提:“企业必须有理想、有规划,理想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战略。” 第一次见到张华,他坚定的眼神,朴实的笑容,清晰明确的思路,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犀利独到的见解,无不展露出他的睿智、胸怀和胆魄。

2003年,张华在收购乐山的一家氯碱企业之前,专门邀请了四川省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随后的两份专家调研报告,让张华决定,要充分利用乐山市境内本土丰富的盐卤、磷矿、水电资源等优势,走上农作物保护之路,进军中国乃至世界的农药市场。

张华的决定绝不是随便拍拍脑袋,也不是一时兴起、过了就忘。在进行企业规划的第一时间,张华就把企业的发展进程目标做到了5年、10年以后。来到今天的福华园区内就会发现,新上马的许多项目的布局和安排,其实早在10年前最初的规划中就已经准备妥当。就这样,张华带领福华人,依托着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稳扎稳打,一步步建成了国内草甘膦产业链最长、循环利用最彻底、生产成本最低的化工产业集群。

在企业走上正轨后,张华并没有躺在成功簿上享受喜悦,也没有跟随市场的“潮流”进行跨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而是继续执着于农化行业,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作物保护和种子专家。

通过对农化行业的不断研究,张华提出了“成为全球化的农业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企业愿景,并为这个目标制定了福华集团“四大平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他决定推动福华集团在农化领域继续加强影响力,建成全产业链的制造平台、海外客户服务终端平台、农化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先进的科研平台。

虽然各种原因导致国内实业的发展并不景气,许多企业纷纷转行,但是张华却没有停止对产业平台的投入,反而通过和国内一流专业院所的合作,成立了国家级实验室,积极研发新品、改进工艺路线、优化产业配套。

2016年11月3日,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联合共建的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福华工作站正式签约成立。张华表示,福华希望在精细化工、水污染防治、土壤治理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共同发力,建立国家级专业化实验室和GLP实验室,打造循环精细化工园区,既保护青山绿水,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赢。

同时,张华带领福华人再次“出海”,凭借多年资本市场的经验,通过并购成熟的海外渠道企业,再利用互联网的无国界整合,张华要把“福华”的品牌做到全世界。

2016年12月9日,中国石化联合会外资委率跨国石化企业代表到福华农化园区参观并座谈。在此次座谈会上,张华代表福华通达与澳洲NUFARM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深了福华与NUFARM的战略伙伴关系。巴斯夫、赢创工业集团、科莱恩化工(中国)有限公司、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伊士曼(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贺利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跨国石化企业在深入了解福华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后,都表示希望与福华建立合作研发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研发,走可持续绿色循环和节能高效之路。

就这样,在1999年就怀揣“产业报国”理想的张华,从一家造纸厂起家,先后涉足农化、种业等农用领域,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将其经营的企业跻身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企业产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127多个国家和地区。

引领农化环保的先行者

在进入农化行业之前,张华已经有了多年经营造纸企业的经验。造纸行业“高标准、严要求”的环保治理工作让张华清楚地认识到,农化企业要想长治久安地发展,安全和环保是命根子。为此,他提出“环保先行”的治企理念,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施资源循环,对废气、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高效的利用,让企业走上一条走高科技、精细化、可持续、循环发展之路。

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福华集团于2008~2009年期间投资12亿元建设的二期草甘膦技改扩能项目中,30%的资金都直接或间接投向与节能减排及环保相关的工程设施。此外,福华集团还投资上亿元引进了全球先进的废液膜处理系统。仅2014年一年,福华集团在环保一项的投入就达到了2.1亿元。

张华指出,绿色发展是国家的事,更是企业的事,石化企业更应该走在绿色发展的前端,要加入到石化行业“绿色发展”的行动队中来,不仅要生产是绿色的,产品是绿色的,更要思想是绿色的,还做绿色发展的宣传员、教导员和监督员。

除了从自身要求出发做好环保工作,张华还主动站到了人民的面前,接受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张华要求福华集团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园区周边的群众到公司参观座谈,并认真听取群众的反馈意见,作出相应的持续改善。张华还带领福华集团深入持久地开展化工科学普及工作,让社会公众更加科学客观地认知化工,实现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生。福华作为一家农化企业,一直在为改善化工企业的社会形象,改变社会“谈化色变”的现状做出努力。

2016年5月,由中国化工报社与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学会和中国化工博物馆共同发起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普联盟成立。作为企业代表的张华表示,企业要向股东尽责、向客户尽责、向社会尽责。作为一位企业家,第一要务仍然是让企业实现盈利。但是,企业感恩回馈社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如何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共赢,实现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是张华一直在深究的问题。对此,张华提出,环保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盈利模式,而不是一种负担,企业应该走科学的循环经济之路,用环保来盈利。因此,张华与福华集团的科研骨干一起,从盐卤电解开始,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充分的回收和利用。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福华集团近年在草甘膦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投入近5亿元,但这样的投入也为福华集团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福华自主研发的环保技术可直接降低成本3亿多元,实现销售收入5个多亿。可以说,环保成了福华重要的一个盈利点。同时,张华一直坚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让福华集团形成了以碳、氯、氢、磷、钠等元素的循环利用链,热能利用形成了梯级式的四级利用,废弃物和副产物都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草甘膦母液资源化分级回收项目更是工信部批准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张华用他的理念和企业获得的成效证明,绿色发展既能让企业收获经济效益,又能收获社会效益,一举双得。

在张华的领导之下,福华集团不仅最大程度减少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还在2014年行业整体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实现了4000万元的盈利。

带动技术革新的创新者

张华认为,中国农药企业长期以来以农药原药的生产和出口为主,很多企业不注重剂型的开发、品牌的建设,导致企业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而如何让中国的农化企业在世界农化产业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在张华看来,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拥有企业自主发展的核心技术。

张华表示,未来农药企业的发展不能再走简单制造、简单模仿的道路,而是应该在制造端走精细化、差异化的路线。企业必须在研发端加大投入,在产品方面增加品种的多样性,在客户端加大市场需求的开发和综合服务的意识,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市场的需求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控,真正实现产品和企业的升级。

为此,张华果断拍板了福华集团在成都和乐山建立科研基地的项目,联手国内著名院校,研发出数十项专利技术,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8项。其中,甘氨酸法草甘膦清洁化创新技术集成应用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草甘膦母液资源化处理分级回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甘氨酸法草甘膦循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被评定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华还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技研发。到目前,福华集团已申报草甘膦脱溶水解、草甘膦二次钾酸水解工艺等5项国家专利;成功研发了变压吸附脱除草甘膦生产回收氯甲烷中微量水分的专利技术,并应用于工业化装置中。

同时福华集团建立了四川省草甘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和环保研究所,与国际跨国公司在研发端开展合作,并与四川大学、中国成达工程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签订《石化下游产品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产业联盟,目前还正大力打造国家级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以及GLP实验室,着力实施新品研发,并投入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设备。福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向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看齐,在产品工艺技术优化、废水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新型环保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先进的科研技术,强大的研发实力,也让福华找到并掌握了打开环保、效益连环锁的“金钥匙”。福华集团的工艺技术及产品研发都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在工艺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充分考虑了项目前端的投入成本、过程中的连续化生产以及后端副产物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大大提升了装置的使用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乐善好施的好心人

“尽责才有认同,付出才有收获”,这是张华提出的,并作为全体福华人的核心价值观,它深刻的包含四层含义,即企业要向社会尽责、向股东尽责、向客户尽责、向员工尽责。在张华看来,真正的成功,是在自己成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在他看来,一个人,必须要担负起自己之于家人、工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企业亦是如此。

张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企业内部,他积极倡导并践行“尽责、付出”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培育了一大批负责任、懂感恩的优秀福华人;对社会,他也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深受社会好评。在他的带动之下,整个福华集团都形成了热心公益、回馈社会的良好氛围。

张华认为,做公益,不能仅靠一颗爱心、热心,还要有科学的机制做保障,这样公益事业才能做得长久,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受益。为此,他在2007年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每年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至今已累计数百万元;2014年,他发起成立国内首家针对在刑、刑释人员的“福华更生辅助基金会”,为减少再犯罪,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2015年,他发起成立了“福华慈善基金会”,开展扶贫帮困、赈灾救助等活动,资助城乡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城乡低保、重危疾病、特困群众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三支基金的成立,让福华的爱心事业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福华集团,有这样一份《爱心助学宣荐书》:“如果你品学兼优,却因家庭困难而无缘踏进大学校园;如果你因一时失误,而与大学校门擦肩而过;请不要气馁也别沮丧。如果你愿意与福华共同发展,乐山市福华农科投资集团将以博大的爱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你实现大学的梦想”。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福华集团累计捐款捐物近100万元,向马边县永红乡中心学校捐赠教学物资和助学金,槁肀呱偈民族地区捐资助学及彝家新寨建设。

2014年,福华集团出资200多万元为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朱拉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修建道路,给藏区孩子打通了去往学校的道路,捐助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组织。

2016年8月,福华集团帮困奖优活动共计出资55万元,其中福华慈善基金扶贫捐赠2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工程;福华助学基金捐赠20万元,用于帮扶贫困大学生等。多年来,福华人累计捐助上千万元。

类似的爱心活动还有很多,张华感恩回馈社会的爱心慈善行为,也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几年间,张华先后获得四川省扶贫基金会“突出贡献爱心人士”、乐山市十大杰出青年、2013乐山骄傲・10大杰出贡献企业暨年度经济人物、2014年乐山劳动模范、“乐山好人”乐山公益慈善模范、乐山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公益慈善模范)等荣誉称号。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铁产业 生态化 影响因素

引言

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一方面,它在支持与推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和军工等其它各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它的高消耗、高污染特征又使得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进而威胁到钢铁产业本身甚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钢铁产业曾经走过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短期经济的违反产业生态规律的发展阶段。如今,钢铁产业要回归生态并实现生态化,就必须尊重它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构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多因素复杂系统的生态平衡规律,必须做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影响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因素等,本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产业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大量消耗国内甚至大量进口国外资源,以维系数量众多、工艺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缺乏规模优势的钢铁企业的巨大产能,另一方面,地处内陆、经济落后甚至资源优势不强地区不得不通过大规模运输实现原料和产品的大规模跨区流动;一方面,部分低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通过出口廉价低附加值、高消耗和高污染的钢铁产品以消化过大的产能。这种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征,加之创新能力不足和管理水平落后,不光使我国钢铁产业难以短期内摆脱“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而且也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钢铁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钢铁产业要实现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大力调整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必须大力促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能(主要是指设备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单位能耗高的产能)逐步淘汰,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的出口;通过区域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缺乏资源、区位优势的地区继续上马新的钢铁冶炼、加工项目;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现生产设备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和长寿化;通过实施产、销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大幅提高。

社会因素

根据招商银行《2008钢铁产业报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大产业(第一大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的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4%、2.8%和4.06%。然而,这样一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产业经常被列为污染危害最大的三大部门(冶金、化工和轻工)的首位。钢铁冶炼过程中排放的粉尘、有毒气体、液体以及噪声、辐射等是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不光使得钢铁产业往往成为职业病的高发行业,而且还危及到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这种危害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就会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发展钢铁产业是要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最终的目标还是惠及到人的。然而,钢铁产业的高污染却在危害着人的健康和生存。要实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态化,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做到趋利避害。一方面,要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努力降低其对人们健康和生存的威胁程度。

资源因素

(一)铁矿石威胁产业安全

1.铁矿石储量丰富但资源禀赋条件差。铁矿石是钢铁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从世界铁矿石资源分布情况看,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是世界上十大铁矿石生产国之一,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铁矿石储量中大都属于贫矿和难选矿,而且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采选难度大、生产成本高。铁矿资源丰而不富,贫矿多、富矿少,已探明储量中97.2%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冶的铁矿石。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铁矿石品位每5年还下降一个百分点。并且,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如鞍山、本溪、攀西、冀东、五台、宁芜、包白、鄂西等区域)。还有资料显示,我国铁矿石资源格局已基本探明,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即使有新铁矿床发现,其开发利用条件也不会比现有资源好。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储量巨大、品位高、采运方便的铁矿资源相比,我国的铁矿资源呈现人均储量低且消耗快、矿石品质差品位低、采运困难等特点。因此,我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铁矿石产量增加但消耗量增长迅速。我国矿山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铁矿石原矿产量也出现了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铁矿石4.2亿吨,增长36%,占世界总产量的32.4%。2006年产量增速更是升至40%,达5.88亿吨。自2003年以来,国内铁矿采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0亿元,铁矿石年产量从2003年的22.61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8.8亿吨,年均增长超过20%。我国铁矿资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但国内生产的铁矿石仍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不得不增加进口铁矿石,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3.铁矿石进口依赖程度呈刚性上升。我国在2003年超过日本和欧盟,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此后,则一直保持着世界铁矿石市场需求的老大地位,绝大部分世界铁矿石市场的增量部分都由我国钢铁企业所吸收。这表明,我国钢铁产业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从我国铁矿石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981-1985年属于基本平衡阶段,这一时期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低于10%;1985-1991年,属于一般依赖,依存度在10%-20%之间;1991-1997年,属于中度依赖,依存度在20%-30%之间;1997-2004年,属于高度依赖,依存度在30%-40%之间;2004-2007年属于极度依赖,依存度在50%以上。整体而言,我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呈刚性上升的态势。

4.国际铁矿石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世纪90年代,国际铁矿石市场经历了持续10年的低迷期。由于钢铁行业整体不景气,国际铁矿石需求萎缩,价格也始终在低位徘徊。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钢铁产能的急剧扩张,带动进口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引发了全球范围铁矿石资源供不应求,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同时,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开始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导致海运价格不断上涨,钢铁生产企业的成本连年大幅度上升。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有效地获得国外铁矿石资源的供应,将会危及中国钢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

(二)水资源短缺

钢铁产业耗水量高,污水排放量多。目前,钢铁产业年耗水量超过全国工业用水总量20%。华北和东北水资源短缺,当地钢铁产业的用水问题突出。例如,河北省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缺水的县有20多个,400-500万人饮水困难,而河北省钢产量占全国的1/5。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由于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凸显,将成为制约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各个地区的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程度有差异,南方区和外流区的水源相对较足,可以满足当地钢铁企业发展的需求。北方区和内陆区的水资源则比较匮乏,难以支撑当地钢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钢铁产业52%的产能集中在缺水区域,必须通过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三)运输能力不足

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产业的原料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对于铁路和水路运输能力形成很大的需求。通常,钢铁企业生产1吨钢的同时,相应地需要5吨的运力。目前,钢铁产业的大宗运输主要通过港口和铁路进行,然而,我国铁路的发展仍不能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增长迅速,连续几年增速超过20%,而我国铁路货运量年均仅增长2%左右,部分主要的铁矿石运输干线处于超饱和使用状态,钢铁产业的高速发展与铁路运输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大。而港口、码头和货场等处的滞港、压港现象也很严重,因为这些场所的基础建设还不能与目前生产水平相匹配。

环境因素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交通、住房、能源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但同时钢铁产业又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钢铁行业是我国特别监控的六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之一。2008年我国生产1吨钢材约要消耗23吨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熔剂类矿石、水和合金原料等)。钢铁工业消耗的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8%。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占中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的9.2%,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37%。我国钢铁工业能耗与三废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根据测算,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体在10%-15%。如宝钢能耗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焦化、炼铁的工序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还好。而地方中小型钢铁企业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体在50%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技术还未能在全行业普遍推广应用,使得我国同行间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建立计算机一体化管理的能源管理中心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尚未着手实施;大量反映钢铁工业节能与环保的指标并未列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范围,因而数据收集不全,不能反应同类企业、行业的实际水平情况。

总体而言,我国钢铁产业目前“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对其耐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过高、过快的资源消耗,催生了这些资源烂开、烂采进而危及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排量过大而又处理不足,则加剧了钢铁生产区污染的严重程度。我国钢铁产业要学习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没有所谓的垃圾、废物,上一级生物的排泄物就是下一级生物的食物,就必须做到“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以往废气的各种资源。这就要求在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尽力减少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和现有技术水平下无法被充分利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尽力提高排放物再利用的水平和排放达标(如一些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水平。

结论

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甚至消亡都会依托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除了资源的供给,废物的排放外,还有整个产业活动耐以平稳运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整个产业活动其实处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这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多因素复杂系统中。产业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互融合和相互协调,以形成类似自然界那样的生态平衡。过分突出某一或某几个因素,都会导致原有的平衡遭到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危机产业的生存,甚至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武明,谢新民.我国钢铁工业中的清洁生产技术[J].冶金能源,2003,23(3)

2.胡长庆,张春霞,齐渊洪,殷瑞红.钢铁工业生态化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J].钢铁,2004,8(8)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国内外至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由以下四项组成:(1)资源价值。包括自然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三个方面。(2)环境成本。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机会成本四个方面。(3)环境收益。(4)环境利润。其中,环境收益是环境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笔者以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与推广为背景,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对企业环境收益会计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从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环境收益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收益计量模型的构建方面。Molly Macauley(2003)认为,环境收益实现的本质就是生态环境系统环境收益外部性内部化的整个过程,他以环境收益实现方式为依据将环境收益划分为两类,即环境效益补偿收益、生态环境服务市场交易收益。M. Burans(2003)分别从企业、消费者、投资者三个角度出发对环境收益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环境收益即企业选择“绿色生产模式”之后,投资者愿意以该企业为投资对象,消费者愿意购买该企业产品,以及政府给予企业的特殊政策优待而使企业获得的各种经济利益。然而,国外大多数学者更加关注环境收益的计量和评价问题,如Randall P. Walsh(2000)认为依靠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环境会计学科体系中环境收益的计量问题,随后以污染型企业污水处理为例对环境效益的估算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认为,由于基于环境成本与效益的作业成本法具有精确性和抗干扰性等优点,因此建议采用该方法对污染型企业环境治理行为带来的环境收益进行评估量化。Georgia Silvera Seamans(2013)采用影子价格法、碳税法、生产力损失法等国际通用评估与计量方法对美国萨克拉门托、旧金山以及帕洛阿尔托三个城市街道林荫产生的环境收益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货币化计量。J. Ferguson(2004)运用投入产出矩阵估算出了粉煤灰利用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环境收益,解决了燃煤电厂粉煤灰材料的综合利用效益产出问题。

(二)国内文献在环境收益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我国研究成果呈现出的总体特点为:研究层面复杂多样,研究视角各有不同。由于环境收益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国学者大多以自身研究方向为视角,对环境收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前我国致力于环境会计研究的专家学者大多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环境收益进行深入研究,理论方面多从环境收益的定义、构成内容等方面构建理论体系;实证方面多以环境收益计量模型的构建为主。陈继东等(2002)认为反映会计主体实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即为环境收益。一般而言,企业环境收益可以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种,其中前者一般指通过环境保护而使企业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如环保奖励、环境破坏补偿收入等;后者是企业从环境治理与维护中间接获得的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乔世震(2000)以企业环境收益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企业利润动机出发设计了一套包括工业废弃物处理收入、能源节约收入等指标在内的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利用该评价体系协调企业内部长远经济利益与即期利润动机,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唐红梅(2010)从会计确认角度对环境收益定义进行阐述,指出环境收益是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环境资产给企业创造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总效用。一项环境效用能否确认为环境收益,一般来说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标准:符合环境收益的定义、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计量信息的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现实性。陈霞、许松涛(2008)对环境收益确认条件进行了阐述,认为企业环境收益只有在同时满足可计量、可定义、可靠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会计确认。此外,环境收益计量方法也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李贻玲(2007)从环境收益产生的根源出发,借鉴经济学“效用论”以及会计学“资产”的定义,进而推出环境收益的定义,即在特定时期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将要实现的总效用,且该效用能够用货币计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更为关注环境收益的量化和评价问题,如刘芳(2003)认为,客观、科学的环境收益评价结果对于某些环保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建议通过对环境收益的评价确定某项环境投资项目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在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比较中,选择环境收益大于环境成本的项目。李玉兰(2006)就环境收益计量问题提出了非常创新的方法,建议采用模糊识别与模糊聚类法对环境收益进行计量,该方法使用的前提是首先要分析环境收益的构成要素,其采用的计量工具为模糊识别模型和模糊聚类模型,二者皆属于模糊数学范畴。朱纪红(2006)首先对环境收益的定义作了诠释,认为环境收益是从企业层面上对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微观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可能是间接而非直接的,也可能是未来而非现实的;随后重点阐述了环境收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指出环境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讲,应该对那些企业真实获取的环境收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难以确认的机会收益,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万林葳(2012)首先针对煤炭企业生态矿区建设产生的环境收益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构建了包括系统结构类、资源利用类、环保效果类在内的环境收益指标体系,并利用蚁群算法对案例矿区环境收益进行评价。

三、企业环境收益会计相关理论研究

(一)环境收益会计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领域,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因此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也就有很大差别。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广泛接受的定义。即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德夫人在《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是侧重生态的定义。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性的重点即为生态可持续性,人类可持续发展应该优先解决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平衡问题。三是侧重经济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今天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四是侧重科技的定义。从科技人员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摒弃“高污染、高利用、高排放”的生产模式,采用更为清洁、有效、先进的工艺流程,从而减少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包括生产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以及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四类。生产的外部经济实现过程为:当一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个体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采取一系列诸如在企业周边植树造林,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自身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以及变线性的经济模式为循环经济模式等措施而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周边居民享受到了这些环境效益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但企业并不能由此索取环境方面的支出和成本。因此,该企业环境投资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行为的社会效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市场失灵的诱因之一。

(3)环境价值理论。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导致自身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受到环境稀缺性的影响,逐渐接受那些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必将激励企业普及和推广“清洁生产”。先前诸如“只有劳动参与的物品才有价值”以及“不能用来交易的物品无价值”等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必将受到冲击,一种新的价值理念――环境价值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环境价值理论的研究应该以效用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在拓展环境价值理论体系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目的是将科学合理的环境价值在企业产品价格中得以反映,从而实现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总之,环境价值理论是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补充,使环境资源价值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象,为企业环境会计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环境收益会计理论的启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从宏观层面而言,政府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促使企业将自身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微观层面而言,企业要逐步意识到转变和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和准则,促使自身转变现行的线性经济模式为循环经济模式。此外,还要重视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职能,及时准确的提供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的信息,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开展环保工作又有利于政府及环保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环境投入与产出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促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外部性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消除市场失灵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政策法规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及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果外部化。这使得企业环境收益会计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要想使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果外部化,首先必须使企业自身的环境收益数量化,也就是能够可靠的计量,那么如何确认、计量以及记录环境收益便是环境收益会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当前消除外部性存在带来的市场配置无效率问题而言,在企业内部设立环境收益会计是非常有必要的;环境价值理论认为环境价值既是环境收益的货币表现又是一种极差地租。而环境收益,通俗地说,就是企业的环境赢利,是企业因为进行环境投资而从环境资产或环境治理中得到的效用总量。按照环境理论的观点,环境收益是完全可以货币计量的,但现有的财务会计技术和方法难以处理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的核算问题,因此完全有必要将环境收益会计从环境会计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这样有利于环境收益的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企业设立环境收益会计的意义当前,我国政府针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高度,正在努力制定相应的环境监督机制,依靠价格调控、政策扶植或是加大惩罚力度等措施促使企业走生态化、绿色化道路。就企业而言,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需要转变其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绿色化发展潮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先进经济运行模式已经给较多企业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效益主要来源于企业环境资产产生的效用。而从经济学观点分析,效用理论认为那些由环境资源产生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就是环境收益。企业设立环境收益会计的意义有以下点:

(1)为环境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恰当的环境政策不仅依赖于环境成本的核算,还有赖于环境收益相关信息的提供,只有将企业环境成本与收益得以量化,才能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标准,才能制定合理的税收、费用征收及减免优惠政策,才能制定合理的惩罚和激励制度,从而形成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良性机制。如,我国针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颁发了《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关的主要税收优惠》,以税收减免为手段鼓励企业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利用,但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诸如此类的优惠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根据环保行为带来环境收益大小确定不同的税收减免标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环境收益估算的结果提供支持。

(2)为环保项目的审批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项目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当前,我国政府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各个行业也都在转变经营理念,实施“绿色经营”。以我国煤炭行业为例,生态矿区建设方兴未艾,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建设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矿区生态环境维护的资金以及先进技术的支持,如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矸石山绿化技术、矿井水净化技术等,此外还需高科技人才作为保障,这些环保投入一方面需要煤炭企业自身负担,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建立煤炭企业环境收益会计,就是按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要求,从煤矿区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环境收益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分析环保项目的环境效益,为我国煤炭企业加快绿色化进程,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转变政企思想观念,优化绿色GDP核算方式。绿色GDP与传统GDP的最大区别就是将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考虑在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核算之中,其中前者还是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收益与绿色GDP核算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环境收益核算还会进一步补充和优化绿色GDP的核算方式。目前全世界绿色GDP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其核算方式仅仅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上简单扣除资源环境损耗与破坏成本,而没有体现出环境收益,从而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活动最终成果大打折扣,根本无法调动地方政府实施绿色GDP核算方式的积极性。从转变政企思想观念、优化绿色GDP核算方式角度考虑,在企业中建立环境收益会计,将环境收益在绿色GDP中得以体现是关系到绿色GDP核算能否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四、企业环境收益会计相关实务

(一)环境收益会计实务的核算内容(1)资源节约收益。资源节约收益指企业因实施环保活动引起的资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水等)投入减少的费用。如国内一些石化公司通过工艺质量改进,实现了催化装置与气体分馏装置的热联合,使过去排放掉的大量余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既节约了能源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环境会计应该针对此类因环保活动带来的资源节约收益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报告,客观反映企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经济价值。(2)环保产品销售收益。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充分利用废弃物制造出的循环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二是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如目前一些环保意识较强的火电企业将发电产生的粉煤灰收集起来通过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制造出墙体材料、地面材料、环境景观及水泥工程材料等产品,一方面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以灰渣为原材料,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这些绿色产品的销售收益完全可以作为企业环境收益予以确认、计量以及报告。(3)环保活动收益。环保活动收益是指企业因实施环保活动引起的与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相关费用的减少额。该部分收益主要体现在企业实施环保活动前后环境修复与治理费用的差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定预防收益。笔者认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今后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意识将增强,因此环保活动收益也必将成为企业环境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4)政府补贴收益。当前为了鼓励更多企业通过生态环保项目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各级政府都在通过环保专项资金或税收优惠给予企业环保项目各种补贴。这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财政补贴也属于企业环境收益的内容之一。

(二)环境收益的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出台的SFAC No.5《企业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针对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均给出了严格的标准。首先对“确认”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确认”就是将某一个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要素正式列入某一会计实体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四个标准(符合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下)分别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以及可靠性。作为一项符合定义的环境收益,同样只有在满足可定义、可计量、相关性和可靠性基础之上才能被确认为环境收益。但环境收益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属性和特点,因此一项与环境因素相关的效用能否作为环境效益加以确认,还应该符合以下两个确认标准:(1)可实现性。可实现性也即环境收益的现实性。生态文明理念下,企业有目的地进行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或环境保护活动,只要环境资产的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那么不论效用实现的形式如何,都可以作为环境收益加以确认。(2)与环境相关性。企业的收益来源、方式及途径必须是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或污染治理相关的业务或事项,这一点也是环境收益与传统会计中收益的最大差异。

(三)环境收益的计量 环境收益自身的渐变性、潜伏性、间接性等特点决定了其高度不确定性,这给计量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要想可靠计量环境收益,需要综合运用会计学、生态学、环境学与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就环境收益的种类而言,不同的环境收益计量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在环境资产效用的实现过程中,发生了人类劳动并通过交换实现,实现的环境效用则按其包含的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计量;如果没有渗透人类劳动,纯粹是大自然的赐予,在计量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包含效用量的货币估算计量,也可以按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予以计量。此外,按照企业环境收益来源不同可将环境收益分为收入增加型环境收益与费用减少型环境收益两类,前者可以采用财务会计中一般收益的计量方法,对环境收益进行全额计量,再选取一定的标准将产品收入的一部分归于环境收益;对于费用减少型环境收益的计量则可以采用环比计算与定比计算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五、结论

生态文明理念下人类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环境收益的实现,因此环境收益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之中,并以效用论、财富论、劳动价值论、系统论等经济学、管理学多学科理论作为其确认、计量的基础,根据环境收益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企业环境收益会计核算体系。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煤炭矿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编号:201004714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纪红:《企业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及其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2]徐泓、秦皓、张军、鲁蓉:《建立环境收益会计的思考》,《山东财税》2000年第3期。

[3]陈霞、许松涛:《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4]万林葳:《生态矿区环境成本与效益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循环经济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3、2、1、点火!”在震天的轰鸣声中,神舟九号飞船搭乘二号F火箭,直冲云霄。

火箭升空时散发出的巨大光芒迅速向周围扩散,照亮了地处内蒙古荒芜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照亮了包钢科研人员的脸庞——由包钢稀土研究院研制的钐钴永磁辐射环精确地为二号F火箭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助力飞船成功飞天。

作为内蒙古国资委监管企业包钢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包钢稀土永磁材料广泛用于“”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及“嫦娥”探月等国家重点工程。稀土为包钢集团带来了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一如内蒙古国资委为监管企业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及发展保障。

“轻骑扬尘驰马快,挥鞭策马骋蹄轻。”在国资委的监管引领下,自治区国企如同一匹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2011年,内蒙古全区地方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69. 6亿元,同比增长92.1%。这一指标远远高于中央企业的11.5%,也高于全国地方国企平均水平的15.6%。

这还只是小的突破,令业界吃惊的速度还在后头。包钢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等10户内蒙古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独资、控股企业(下称委属国企)去年共实现利润140.7亿元,同比增长197%。2003年,委属国企利润总和仅为7亿元。如同神九飞天,9年间,委属国企利润增加了19倍。业绩大增的背后,则是企业数量的进一步减少,不再是2003年的13户,而是更少的10户。

惊艳的利润增速背后到底有着哪些故事?一增一减间又有着哪些玄机?内蒙古委属国企如何实现跨越发展?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日前走进内蒙古国资委和委属国企,探究其中的奥秘。

上篇 委以重任

“国家发展谋良策、资产增值创新招”(横批“委以重任”)这是挂在内蒙古国资委办公区进门位置(电梯旁)的一副对联。国资委办公室人员介绍说,对联既点明了国资委的重任,又给国资委所有工作人员以警示和督促,可谓意义重大。

“优异成绩的取得,说明内蒙古国资委这几年不负使命,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确实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苏和表示,内蒙古国资委的工作,先后得到国务院国资委李荣融和王勇两任主任的肯定评价是实至名归。

如果把内蒙古国企尤其是委属国企的表现放大到整个自治区范围来看,业绩九连增有力支撑了内蒙古完成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壮举”,并成为推动GDP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重要力量。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部署及要求,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之后,积极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同年11月国资委成立。横向比较,这在全国省级国资委层面属于起步较早、动作较快的先行者。

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内蒙古国资委的工作目标明确、方向清晰——抓好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手段得力、针对性强——一对一的专业诊断与特色指导,有力推动了内蒙古国资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有企业的健康科学发展,优异成绩的取得只是水到渠成。

进退之间

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使国有经济展现了较好的活力,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质疑。

2005年12月28日,雪后的呼伦贝尔草原晴空万里,分外清新美丽,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在揭牌仪式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签字仪式不得不提。当日上午,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韩建国、呼伦贝尔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白杰、产权交易中心总裁马志春分别代表受让方、转让方和签证方在国有产权交易合同文本上签字。为加快呼伦贝尔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把宝煤公司建设成为千万吨级大型能源企业,呼伦贝尔市经济委员会通过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把其持有的50.92%的国有股权转让给了神华集团。

神华集团总经理张喜武在致辞中表示,重组宝日希勒煤业公司,并在呼伦贝尔建设煤、电、化、油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大型能源企业,符合自治区的长远发展要求,符合呼伦贝尔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和心声,也符合神华集团做大做强、打造辉煌的战略愿景。宝日希勒煤业公司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神华与呼伦贝尔市战略合作的序幕真正拉开。

与央企合作,引进中央企业对地区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是在国有企业结构性调整中打出的第一张牌。

2004年以后,内蒙古先后引进神华集团、五大发电集团等中央和外省国有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等方式对内蒙古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的11户骨干企业进行了重组。目前,内蒙古已成为中央企业特别是中央能源、资源企业的一个深耕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曾表示:“内蒙古的经济特点决定经济的主体要靠大企业集团来支撑,自治区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中央企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据介绍,2004年以后,内蒙古开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国企改革,并为此打出了三张牌。

第二张是瘦身牌。据统计,从“十五”后期到2007年,内蒙古有400多户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和优化,退出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职工收入显著改善。

对此,原副主席(现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赵双连曾表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自治区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较好实现了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企业退出的目标,涌现出了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伊泰集团、东宝生物等一批成功转制后迅速崛起的股份制企业,有力促进了自治区工业化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

“国资委的一系列动作使我们的包袱甩掉了、负担减轻了,国企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主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大为增强。”蒙电集团董事托克的体会道出了委属国企的心声。

为培育并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内蒙古国资委打出了关键的企业升级牌。

包钢42所中小学、5600多名职工,森工教育、卫生、广电等系统140个机构、1.32万人,蒙电中小学、医院、电力学院等顺利完成向地方的移交。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基本得到剥离。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便是主辅分离。截至目前,包钢所属19家辅业单位整体剥离改制,组建了西北创业公司,走向了市场化经营;森工所属140户辅业实施分离改制……

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使国有经济展现了较好的活力,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质疑。

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内蒙古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755户,然而到2011年末,仅余750户。八年时间,国有企业锐减1005户,所剩企业还不到2003年的一半,力度不可谓不大。

国有企业的大量退出,引发了自治区内外包括盟市国资办一些人的“国企唱衰说”。苏和告诉记者,我们绝不是“唱衰国企”,而是对国有经济唱兴旺之歌。不过,要对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位置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一些国企的退出绝对不是一卖了之,国企数量的减少带来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一、可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办大事,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一些国企的退出为民营经济留足了发展空间,社会舆论不再纠缠于国进民退、与民争利,为国企发展创造了好的发展环境,三、一些退出企业改制后取得较快发展,其中的国有股份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资产总额在快速增加。

因此,国有企业不是越多越好,也不一定要每个领域都有。关键要根据地区经济特点,让国有企业成为事关全局发展的基础性骨干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建章立制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为内蒙古国资委赢得了荣誉。这也有了后来不少省国资委前来考察取经或索要报告学习情形的出现。

“制度建设应该突出延续性、稳定性,内蒙古国资委也是这么做的。”从内蒙古国资委成立伊始就是主要领导,到2005年1月全面掌舵,九年来,苏和全面见证、推动了内蒙古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主要领导的频繁更换带来的监管思路较大改变、行为短期化等弊病,客观上为内蒙古国资监管体系的持续性、稳定性、系统性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面对新成立的国资委,如何履行出资人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说白了如何监管好国有企业,成为摆在内蒙古国资委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背景下,根据区域特点和企业特色,内蒙古国资委闯出了一条适合监管企业发展的国资监管之路体系。九年来,已经出台了近百个规范性文件。

内蒙古国资委政策法规处处长贾全根坦言,由于国资委是个新鲜事物,成立初期必然要面对从零起家的现实:对于国资监管体系,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借鉴,更没有健全的制度作支撑,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建章立制。对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国资委必须及时出台有关办法加以规范解决。办法虽然可能比较粗线条,但有总胜于无,工作中及时修正逐步完善。

就在边干边学中,为国资委赢得保障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管理实效的内蒙古国资委监管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及备案制度(以下简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出台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作为内蒙古国资委分量较重的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出台于2004年7月,在全国国资系统中是比较早的。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注重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决策风险防范,规定了对于企业的重大事项国资委分别享有知情权、备案权、核定权。“这也使得企业重大事项,由于有了国资委的参与,避免了过去企业内部人控制、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不知情局面的出现,更避免了企业出现风险之后,由于国资委介入晚,问题难处理、损失由小变大等情形的恶化。”贾全根表示。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之外,在成立的前两年时间里,内蒙古国资委集中出台了若干指导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涉及规范股份制审批、国有资产产权、工资总额管理、财务决算审计、法律意见书、公司章程审批等领域。截止到目前,内蒙古国资委已出台近百部规范性文件。

“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制度,除了重大事项报告之外,还不得不说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与企业领导履职情况考核。二合一的考核,同样具有鲜明的内蒙古特色。每年考核结束后,国资委领导都会就过去一年出资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领导履职情况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面对面反馈,既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功过分明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样一来,企业就会感觉改进努力的方向明确。”

内蒙古国资委业绩考核与综合处处长张世宏告诉记者,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薪酬奖惩紧密挂钩的考核体系,改变了企业长期以来“有任命没有任期、有职务没有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和企业自定薪酬的混乱局面。国资委通过对企业领导在不在工作状态进行考核,并且规定领导薪酬与业绩挂钩,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这就给企业领导以压力,督促他们尽心尽力搞好国有企业。

当然,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内蒙古国资委最初的监管之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了质疑与不理解。

“企业自己管好自己就成了”、“国资委管那么多,手伸那么长,有什么用”、“会不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等问题或扑面而来,或被私下议论。种种委屈与苦衷,只有国资委内部人员才能切实体会。

苏和坦言,抱怨没有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国资委的工作在于履行出资人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干涉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企业的这些观念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功,新观念入脑需要大量的说服工作,最好让事实教育大家。9年来,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849亿元增长为2011年末的1984亿元,增长了133.7%就是一个例子。年平均增长11.2%的速度远超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通过建章立制并很好地执行,企业有效规避了风险,国资委为国企改革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事实上,只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才可持续进步,否则怎么说国企健康发展?

精细服务

“内蒙古国资委出资监管控股、参股企业虽然只有10户,然而分属于钢铁、稀土、电力、民航、地方铁路、信托、证券、森工、粮食等10个不同行业,企业个性化特征突出,对监管的要求较高。”

作为全国煤炭第一大省,内蒙古委属国企并没有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在国资委的大力帮助下,自治区为包钢在鄂尔多斯和锡盟配置了两个10亿吨煤田,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包钢集团宣传部部长彭德亮告诉记者。

简单的话语背后,则是内蒙古国资委的不懈努力。据悉,去年5月11日和6月19日,内蒙古国资委两度出马,分赴锡盟和鄂尔多斯市,协调两地落实为包钢集团配置煤炭资源的问题。

2011年1月29日,内蒙古国资委提出的“关于加强内蒙古电网外送通道建设的建议”提案被确定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团向全国人代会提交议案的首选内容。 4月21日,内蒙古国资委组团赴长沙,与湖南省国资委、华菱集团就自治区受让华菱集团所持内蒙古华宸信托公司股权事宜进行进一步洽谈和沟通,如今内蒙古国资委已是华宸信托第一大股东。

以上只是内蒙古国资委服务出资监管企业的几个例子。在内蒙古国资委主要领导看来,国资委的工作不仅要监管、引导、规范,还要服务、指导、帮助。只有出资监管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才是有源之水。因此,在国资委层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至关重要。国资委要履行出资人职责,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也是份内之事。对于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闪失,国资委会果断地亮黄牌警告,要求改正、中止、撤回、不再合作,避免出现重大损失。对于重大决策,国资委要求企业要组织专家评估风险和市场前景,没把握的事情不干,没良好市场前景的业务不做。

内蒙古国资委之所以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来源于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细致掌握。

“森工集团林业职工工资较低、生活困难;与河北新奥集团合作生产核磁共振设备,稀土交易中心拟放在包钢;打造电价洼地引领和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工业项目的落地,内蒙电力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能源支撑……”大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到企业存在问题,小到企业优势产品,苏和几乎脱口而出。事实上,正是这种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如数家珍,让内蒙古国资委有条件和能力实施针对性强的精细化服务,并受到多方一致好评。

对于上一年度经营业绩和领导班子履职情况考核,区别于通常惯用的企业报材料与打分的模式,内蒙古国资委的特色在于会同党委组织部成立几个考核组,由委领导和组织部同志分别带队深入企业进行考核,国资委党委认真听取和研究考核情况,综合多方面因素形成每一户企业的年度经营业绩和领导班子履职考核报告。这在全国国资系统也是较早探索和实践的省区之一。

“在业绩考核上,内蒙古国资委实现考核与整改相结合,不单纯为了考核而考核”张世宏表示,自治区国资委深入每一户企业现场考核,对影响经营业绩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由于改进建议针对性强、对企业有重大指导帮助,以至于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相当期待国资委的考核,希望通过考核找到自身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提升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对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国资委督促企业整改,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张世宏坦言。

为了突出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导向性、更好地引导、服务监管企业,内蒙古国资委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对于监管企业考核中利润所占比重,因企业承担公益任务多少、政策环境等不同,国资委及时调整权重,实现了公平考核。在考核中,内蒙古国资委还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考核内容率先纳入企业业绩考核目标范畴,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监管企业科学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些创造性的超前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充分肯定。

除了直接的帮助指导之外,内蒙古国资委还通过“企业管理年”活动,推进企业现代管理水平的提升。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国资委在出资监管企业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以“加强管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主题的“企业管理年”活动。三年后,监管企业总资产增长了18.2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7%。此外,内蒙古国资委还积极组织出资监管企业实施“草原英才”计划,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优秀经营管理者百人计划,加强队伍建设。

与央企合作,借助央企积极发展同样是内蒙古国资委积极推动的服务举措。《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意见》出台后,内蒙古国资委与国务院国资委及一些中央企业充分沟通,达成合作备忘录或合作意向,借助央企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推动内蒙古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所谓有失必有得,出资监管控股、参股企业数量貌似不多,但企业发展壮大、发展质量在这里变成了优势。内蒙古国资委从主任到处长再到普通工作人员对所监管企业非常熟悉,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出资监管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并突出效果和针对性。记者在企业走访中了解到,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内蒙古委属国企迅速做大做强。

曲线破局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控制力、引领力、带动力。建立国资全覆盖的格局,或者推行大国资模式,对于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顶梁柱作用至关重要。”

“两年前,内蒙古国资委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共同召开了‘加强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务虚研讨会,研究探讨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本级国资监管工作,实现自治区本级国资监管范围全面覆盖,稳步实施‘大国资’监管模式的新思路。”内蒙古国资委规划发展处处长丁礼冰告诉记者。之所以是“务虚”,是充分考虑了内蒙古的实际。

面对其他省份陆续推行的大国资监管,在监管方面寻求新突破,无疑是内蒙古国资委应努力推进的工作任务之一。

接下来,内蒙古国资委将重点推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为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依法推进国资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内蒙古国资委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末,内蒙古全区地方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独立核算,包括自治区本级和盟市旗县所属国有企业)总资产达到4828亿元。其中,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984亿元,占41.1%;自治区本级非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650亿元,占13.5%;盟市、旗县级企业资产总额2194亿元,占45.4%。自治区其他国有资产纳入国资委监管系统迫在眉睫。

客观来说,国资委设立9年来,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将更多的国有资产纳入到国资监管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适应国资监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的要求无疑是当务之急,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11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管权限来自于同级政府的授权,国资委并非唯一国资监管机构。这就给地方国资委推动大国资监管工作带来了困惑和负面作用。虽然国资委更专业、更关心国资安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然而一下子将所有国企纳入国资委旗下监管并不现实。

“加大国资监管覆盖范围,绝非争权夺利而为之。个中委屈,只有自己真切感受得到。国资委承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开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项工作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贾全根告诉记者。为此,内蒙古国资委用立法推动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内蒙古国资委认为,有总比无好,监管范围大比监管范围小好。一个监管部门统筹考虑,为党委和政府谋划好国有经济发展的全局,做好参谋助手,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及监管效率提高。国资监管全覆盖或者大国资模式,已成为加强国资监管的必然要求,也必定任重道远。为寻求国资监管局面的新突破,内蒙古国资委加强了向国务院国资委的学习以及与其他省市国资委的交流。

推动自治区本级国资监管全覆盖任务之外,推动盟市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机构同样意义重大。丁礼冰告诉记者,尽管盟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超过自治区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盟市国资监管体系建设仍很欠缺。12个盟市中只有包头、鄂尔多斯设置了独立建制的国资委,其他10个盟市国有资产监管权仍归于当地财政局或经信委。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随着“九五”、“十五”时期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力度加大,很多盟市的国企数量大幅下降,有些盟市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了,并形成“没有国有企业了,管国企的部门应该弱化”的认识误区。

不过,内蒙古国资委从专业监管角度出发,指出“没有国有企业了,不等于没有国有资产了。国企数量虽然下降了,随着盘子做大,国有资产总额却上升了。”经过充分调研,内蒙古国资委形成了《关于加强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4月12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国资委《关于加强盟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盟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