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40-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由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转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近些年,河北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紧紧围绕河北主导产业需要,培养了大批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依然困难重重,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中国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师资不均衡
高等职业院校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急需要强化培训及下企业锻炼。企业对教育投资的热情不够,不能为教师提供较多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同时无论是教育经费拨款,还是专项经费投入,无论是基本建设投入,还是配套资金到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这些都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师资不均衡的原因。
(二)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渠道不畅通
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但是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个别单位对高职人才有较大的误解同时有些单位一味的追求高学历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
二、高等职业未来发展之路
(一)深入产学合作之路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本着学院与社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零距离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及订单式培养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真实或仿真的教学场所,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与企业深入进行互动,提高相应的培云及技术服务,从而解决行业或企业级学校面临的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二)深入执行中、高职业对接之路
目前中等职业面临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标准与技术标准不吻合、毕业标准和企业员工标准不匹配、课改推进和保障体系不协调以及 “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等种种问题。而高等职业在师资、专业建设及就业等方面均有了较高的提升,在专业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对接行业标准、建构课程体系及课程深入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即能解决中等职业人才培养水平较低,提高中专生的技能及整体随着水平。也能解决中等职业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输入新鲜的血液,提供部分的生源。
(三)深入改进职业课程教学模式
当前中国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虽然已将整个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从以往纯粹对学科体系课程勾教学的批判和对完全照搬国外发展经验的嗤鼻转向了对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及国外引进与本七生成有机结合之研究道路上来,但这一转向进程未能完全根除课程与教学活动领域中的很多旧的陋习,有时其至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学期式教学模式,采用小学期分段式教学;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创建校内工厂,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等方法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三、总结
综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应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一切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预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美好的发展前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成为社会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只要各高等职业院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一定会走出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保定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01123)。
摘 要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是的当代全民体育机制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学习掌握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一些方法和技能二是通过体育锻炼使其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其中强身健体是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的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对象比较特殊,很多传统的体育教学办法并不适应于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所以,充分研究和开发适应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办法和模式是摆在当代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的重要性,接下来给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培训的原则。最后本文重点分析了加快高等院校体育继续教育构建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教育 机制 构建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不显著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虽然也使用了很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但是都不能够真正的凸显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改革深度不够,自主性教育和互动型教育还比较匮乏,课堂传授仍然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方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不上时代的要求,更不能起到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体育的教学与培养和其他的课程是有所不同的,单纯的老师讲解与灌输完全起不到培养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也使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可以进一步增强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可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创造性缺失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的世界,各种新事物、新理念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谁不能做到创新,谁就会被时代淘汰。时代呼吁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也呼唤创新,总的来说,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还相对络活,创造性不强,适应性不高,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新的要求。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解放初期或者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显著。要满足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充分开发属于高等院校自己的体育教学办法和教学思路。是体育教学在整体上满足高等院校的身体特征和锻炼需要,这些都是未来构建全民体育教学和培训机制的目标和方向。
(三)可操作性不足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没有自己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目标显得遥不可及,仅成为口号而已。而各种新建立的模式似乎都具有相同的功能, 能完成所有的目标。每一种模式大致都遵循着同样的教学过程:提出课题、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教师评价、信息反馈。另一方面,尽管现有的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高校内都开设有一定的体育教学课程,但是形势主义比较严重,可操作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有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办法针对性不强,很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根本得不到实现,高等院校的身体特征对于体育教学有自己的适应标准,如果不针对成年人自己设立教学办法,那么就出现教学模式、教学大纲空置的现象,要进一步解决这种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就要在课程的设计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下功夫。
二、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创新机制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正确引导
高等院校要在体育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上做好充分的宣传,让学生意识到了解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好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思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利用一些媒介,例如校报、宣传手册、黑板报、宣传栏等以文字的形式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运动会或各类体育项目比赛来宣传。从思想上改变学生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构建全民体育教育的机制。
(二)制定计划、降低标准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计划作为指导,用计划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例如,在开设体育教学课程的同时辅助以一些基础性的课外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的日常锻炼习惯,制定出适用于大部分学生的锻炼计划和锻炼要求。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教学的标准和教学任务的标准,牢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多多锻炼,而不是严格的训练目标和要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目标感,有助于在深层次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正视恐惧、消除障碍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高中时期懂得保护自己,而且动作不灵活,甚至有体态肥胖现象,对自身完成动作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恐惧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障碍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应选择一些难度低、危险性小的训练项目并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尽量使教学内容、场地器材设置、以及手段方法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循序渐进消除恐惧, 增强信心其次加强安全的保护实践证明练习者在有人保护与帮助下对其消除恐惧心理障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使练习者获得一种安全感另一方面可以在练习中通过信号刺激口令、节拍、提示等及其他帮助手段来完成练习。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参与,这也是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和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师也应该鼓励一部分学生在运动时带头作用,这样调节课堂气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 刘新凯.构建“健康第一”的中学体育教学新模式[J].科技资讯.2009(33).
[2] 卢剑.更新体育意识,科学的设计教学环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57-02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VR,它可以让用户创建虚拟仿真世界,也可以让用户亲身体验虚拟仿真世界,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技术、人机对接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动作捕捉技术、视频音频编辑技术、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门集合了多种技术的强大的综合技术。模拟真实环境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的制作并生成具有实时动态的逼真的三维动画;运用人机接口技术和传感设备实现感知性;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跟踪,优化触觉反馈,实现人机交互的自然技能;运用音频编辑技术实现自然环境的立体声输入输出等。
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虚拟现实沉浸感、虚拟现实交互性和虚拟现实自主性4个特征。多感知性是指除了普通算机所具备的对图像的感知外,我们的仿真系统还具备对声音、触摸、运动甚至味道的感知等,最佳的仿真系统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者存在于仿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真实程度,最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体验者身临其境难辨真假。虚拟现实交互性是指用户和仿真环境之间的自然和谐程度,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模拟环境亦能做出准确的反馈。虚拟现实自主性是指仿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依据真实客观世界物理运动定律运动。
2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形成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技能的培养,学生主动地去交互和被动的灌输,教学效果也天差地别,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等职业学校无疑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解说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身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虚拟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完成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必要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断地追加资金投入,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在虚拟实训基地,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仿真世界,所需要的设备和部件也是计算机生成虚拟设备,后期维护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轻松完成虚拟设备更新和添加。当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型课程内容更新也较快,在虚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加容易,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保证技能教学的先进性。
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真正地开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扮演角色,身临其境。人机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夯实技能操作的基本功。以笔者学校为例,像动物外科手术技能、汽车维修技能、农机具修理技能、模具制作技能、果蔬苗木栽培技能、计算机维修技能、组网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依托于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反复加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虚拟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最好的实训场所,如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将自己的作品实景呈现,制作漫游动画,徜徉其中。除此之外,虚拟实训基地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实训时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例如汽车驾驶技术学习、危险的化学实验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
2.2 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往的偏向理论教学以及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课件具备了图、文和声音并茂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教学难点或者技能操作课程上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表现一些技能型知识点如机械运动规律、机械维修、零件组装、计算机拆装等方面,传统课件制作难度高,展示效果不理想,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课件开发实现了逼真的三维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容易。
2.3 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教学。传统的网络教学有的是录屏讲解,有的是教师课堂实录,学生接触不到教师以及相关操作的所需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影响更大,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生光靠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如现场操作一次效果来得好。正因为如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拆装,更直观地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体验,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高新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和富有成效,尤其让技能教学更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实验实习场所并节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金栋,吴学会,李小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74-175.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一项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效,但与物联网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他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无论国际、国内,高等教学都面临着信息技术快速变革的挑战,国外尝试成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体制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后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世界化社会、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领域著名的“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他预言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定律带来的间接结果是每隔18个月,世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在于对不断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反应能力上。美国著名高校的课程大纲平均更新速度为18个月,几乎与“摩尔定律”的更新周期同步。即使是专业基础课,美国的高校教师也十分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创新源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可以让学生以极低的成本从课堂外获取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是专业课教师也未曾听说过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偶然提出这类问题时,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经验不甚丰富,基础不甚扎实的青年教师,必然会略感诧异与抵触,而这经常会错失引导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机会。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偏重对学生传授人类已形成的文化科学知识,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现成的理论和方法,而轻视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圣贤的代言人,是不会犯错误的,师命不可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提出了难倒老师的问题是大不敬。而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弊端越发显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西方教育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的。教师是人,人是会犯错误的,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提出了难倒老师的问题是正常的。学生提的问题教师答不上来,则坦承老师今天不会,但是老师有更深厚的专业功底,可以课后查阅资料,改天再讲给学生做详细释疑。两种观念的PK在物联网时代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的一切制度都是好制度,但是别人先进的方面,我们一定要拿来,要借鉴,要在传统的教育方法基础上进行改变,不能满足于课堂的“照本宣科”,而要积极指导学生去鉴别和运用网络上所学的知识,鼓励提问与创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去获取未知。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应立足于接近研究活动,即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研究因素。这些建议的初衷是良好的,然而在当前国内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难免变相地让学生成为翻译或文献检索工具。没有基础何以建大厦。对比中美高等教育,另一让人深思的现象是两国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态度。在美国,学术地位越高的教授所教课程越是基础。阿兰―麦克狄阿尔米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已故)生前主讲大学化学,罗伯特―卢卡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讲宏观经济学,罗杰―迈尔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讲经济学、博弈论概述,即使是一般的高校,专业基础课也基本上是由正教授级的教学名师来主讲。反观国内,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主力往往是青年教师。国内大多数的高级专家学者不屑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认为介绍基本概念,进行简单的推导不能体现学术水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专业基础课,往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有着无比重要的启蒙作用。第一印象如果造成偏见,其深刻程度是之后数年、数十年,乃至一生都无法改变的。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无法深刻领悟专业基础的精髓,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甚至于有些青年教师上课就是念教科书或是幻灯片。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印象与诺贝尔奖得主主讲的印象完全是天上地下,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谈创新就是建空中楼阁。
综上所述,物联网时代的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必须在体制上支持对传统教育观的改变,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有机地建立专业基础知识与最新科技成果的联系,切实做到不打击学生爱提问,爱创新的积极性,抓好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同时抓好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后物联网时代是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时代,也是创新人才大显身手的时代。继续深入加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神圣而崇高、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一、充分认识终身学习型社会内涵、发挥成人高等教育核心作用
(一)终身学习型社会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高志敏教授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一书中认为终身学习的要义有: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个全面的过程;终身学习无所不在,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型社会”强调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每个成员都享有学习的权利,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在实践终身学习,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终身学习型社会”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教育学习的中心,是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教育学习的目的。
(二)成人高等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作用
成人高等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是构成终身教育体系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占据终身教育的2/3以上的时间,它将比基础教育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深入、持续时间更长、对人的影响更大,是终身教育和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学习型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一是终身学习,一是全民学习,这两个特征注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分析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致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大块。从职场需求角度对比分析“三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普通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进入市场以谋求“白领”职位,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具有严密、科学的完整体系;高职高专培养人才主要以谋求“蓝领”职位,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具有实用和技能的全面培养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是已进入职场的人员,以谋求“蓝领”与“白领”职位的迁移和提升;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因人而异,成人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在职教育”和“从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学习目的性很强,要求通过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及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最终提升自身社会上的发展和职业上的迁移能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现状与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直依托普通高校办学,虽然充分利用了普高学校的办学资源,却也大量模仿和照搬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想制约下培养出的人才有失特色;加之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部分学校把成人教育视为学历补充与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成人高度教育的教学质量与特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深深烙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痕迹。课程内容陈旧乏针对性、实效和创造性,大多是沿用或压缩普通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
随着终身学习思想深入人心,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凸现。这将迫使成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基石。
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成人教育的培养对象,绝大部分为社会在职人员、从业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的特点,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拓宽专业口径,搭建个性发展平台,使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在专业布局上,应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建立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口径尽可能宽和适应面广,在大专业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个性选择的需求,实现成人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统筹课程设计,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程序化、规范化。建立一支有成人教育专家、专业课老师、企事业人员、学习者等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工作组,在课程开发、体系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建设的特点,了解生产实践中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课程设计规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目标与课程内容。
2.课程结构设置立体化、综合化。充分考虑发展社会期望、来自不同社会层面学习者的认知兴趣、职业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课程体系架构立体化、综合化:从横向看课程体系架构: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身心健康发展课程、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综合能力课程、实现全面知识结构课程等领域;从纵向看课程体系架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人文学科课程等层次。
3.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效性。
(1)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和拓宽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构建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文、理科知识内容、人文关怀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工作问题能力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覆盖基础知识应用、专业技能运用的综合体现,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成人教育学生虽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但缺乏系统理论知识的指导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精心设计素质拓展(课外培养)和创新能力课程,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和职业的技术前景、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并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项技能竞赛活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创新实验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教学手段的整合过程
在终身教育、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学习的愿望日益增强,教学场景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为一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整合过程,促使成人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都能找到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实现“在职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最大效果。
(四)加强以课程为中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分制的选课特征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科之间课程相互开放,知识内容相互融通而不孤立;有利于突破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以及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搭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立交桥。
(五)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制,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观是“以需求为导向”,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学习的个性需求将会日趋丰富与多样化。为满足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必修建立一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评估长效机制,并落实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质量责任制,以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具体可采取学生评教、教学评学、同行和社会评教学等有效评估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抱着对成人教育工作高度的热情以及对广大学者负责任的态度,致力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以不断满足社会发展与个性化需求的共同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