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常规教研培训
(一)继续抓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德育主任学校德育工作及自身素质提高的培训。
1、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从本学期开始启动新一轮的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在原有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精心选择贴近班主任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的培训内容,改变传统的集中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班主任培训工作更具有实效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并充分发掘我区名优班主任的优质教育经验和资源,为名优教师搭建自我展示和自我提升的平台,本学期将安排XX年香坊区优秀班主任东北师大高级研修班的优秀学员及参加省级培训培训者培训的优秀教师为全区班主任进行学习汇报,把专家的思想和观念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班主任教师提供自身专业发展的具有实效性的资源,并激发教师的思维,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本学期班主任专业化培训按要求安排8次,培训内容重点放在班主任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生命化效能。
2、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1)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优质、可借鉴性资源。
本学期,继续以"心理教师专业社群"为依托,开展常规教研活动。为避免中小学全体心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教研内容与教师所教学段脱离,针对性有偏差,实效性不够强等情况,本学期,以心理社群为依托,分小学组、中学组二个层级,计划组织6次教研活动。分层级、有针对性的为教师创设教研活动新形式,使同一学段的教师群体产生积极的、及时的良性互动效应,把可借鉴性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最大化,使教师自主参与和自我成长需求相结合,并分组进行研讨、展示、交流,以提高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
(2)加大力度普及学科专业知识,使心理教师辅导咨询能力、学科授课能力得以提升。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已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学期,立足常规教研,依托心理专业社群,搭建平台继续夯实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心理学科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开展工作的有力前提和保障,将心理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对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发挥学科作用,做到有的放矢,为教师创设专业化成长环境。
(一)继续抓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校本培训、自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1、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德育部组织的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2、校本培训
通过听讲座等形式,每月组织班主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一次:
三月:《如何管理班级》
四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
五月:《如何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
六月:《如何管理班级小干部》
3、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1)切实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咨询。
本学期,继续以"心理教师专业社群"为依托,开展常规教研活动。为避免中小学全体心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教研内容与教师所教学段脱离,针对性有偏差,实效性不够强等情况,本学期,以心理社群为依托,分小学组、中学组二个层级,计划组织6次教研活动。分层级、有针对性的为教师创设教研活动新形式,使同一学段的教师群体产生积极的、及时的良性互动效应,把可借鉴性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最大化,使教师自主参与和自我成长需求相结合,并分组进行研讨、展示、交流,以提高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
(2)加大力度普及学科专业知识,使心理教师辅导咨询能力、学科授课能力得以提升。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已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学期,立足常规教研,依托心理专业社群,搭建平台继续夯实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心理学科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开展工作的有力前提和保障,将心理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对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发挥学科作用,做到有的放矢,为教师创设专业化成长环境。
3、德育主任培训
由于近两年基层学校德育队伍变动很大,新任德育主任的数量逐年递增,因此对新走上德育工作管理层面的德育主任的培养就提上了日程,本学期通过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德育工作的特点,了解基本的德育工作的内容,掌握基本的德育工作的方法。同时让他们对德育研修部的一些常规的培训工作和内容有更多的了解。拟开展校际之间的德育主任德育工作的交流活动。为全区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提供帮助。
(二)新任班主任培训
4月份,我们将根据香坊区教育局制定的关于《香坊区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方案》的具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素质为核心,以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对全区中小学XX年9月份上岗至今的新担任班主任岗位的教师(含在专业化验收活动中年限不够未获得任职资格证书的班主任)进行集中持证上岗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我区新任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精神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任班主任教师队伍。(具体要求见培训方案)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反思;观摩;交流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赫兴无(1976―),男,汉族,湖北省枝江人,新乡学院政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一、学习
教师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持续终身的行为,这是信息时代知识迅速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有不少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知识结构单一;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匮乏,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加强知识学习是当务之急。
从学习方式上,地理教师学习活动的进行包括两种:自学和继续教育。自学主要是指地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零星时间进行地理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教育理论、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研修。自学具有灵活性,教师可利用晚上、双休日、节日等分散休息时间安排学习;同时,自学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适当选择学习内容与方法。但也有研修课目选择不系统、时间不能保证、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等不足。继续教育主要是指地理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接受高一级的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培训。与自学相比,继续教育具有进修课目系统、学习时间有保证、学习效果良好等优点,而这正好弥补了自学的不足。
从学习内容上说,地理教师的学习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在信息时代,无论地理科学还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其内容与方法都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生着质和量的巨大变化,地理教师遇到的新问题也将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勤学,随时把握专业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果,弥补不足,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其次,要强调一个“博”字。“博”是指以地理学为中心,浏览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著作,建构地理教师多元知识结构。
二、观摩
观摩理念最早出现于《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倡导的是一种互相学习切磋,而各有助益的思想。①这种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为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公开课是相对闭门课而言的,它依据目的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诊断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诊断课;二是比较不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竞赛课;三是以引领某些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为目的的展示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师通过观摩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可以快速将他人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吸收,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素养。
三、交流
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的交流活动按交流媒介的不同,可分为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两种。所谓直接交流是指交流主体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同伴群体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交流方式的认同度是最高的。他们习惯通过个体平等的对话,随处可见的交流获取教学知识。另外,对公开课后的教学点评,地理教师也报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公开课现场的教学质疑与舞台上下的智慧互动,使地理教师不仅了解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这样观摩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地理教师的间接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同时参与各种教学论坛的探讨。
四、实践
实践是反思和研究的基础,无论是教师的教育研究还是教学反思都是围绕着其教学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地理教师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教学智慧,提升专业品质的。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分为闭门课与公开课。在闭门课中,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构思付诸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改革实验进行创新。诊断型的公开课便于教师了解自身的不足,竞赛型的公开课让教师经受了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洗礼,展示型的公开课沉淀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自身职业成长的关键期内(一般3~4年)执教公开课的频率与层次往往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五、反思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②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因此,教学反思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后练习――反思的基点
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做出判断,逐步实现课后练习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地理教师对课后练习要倾注热情和关切,这是反思的基点。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重点
一节地理课结束之后,地理教师应仔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新颖、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与启发性;教学媒体选用的科学性、现代性,演示操作的熟练性、准确性。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效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反思的重点。
(三)学生评教结果――反思的重要渠道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较高的信度。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与界定比较客观;学生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察比其他“突然出现”的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反思学生评教结果,有助于地理教师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自己,既总结好的一面,又找出自己不足的一面;有助于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反思实践中获得专业品质的发展。地理教师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这是反思的重要渠道。
六、研究
当前,教育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育研究使地理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教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就专业品质提升而言,地理教师的教育研究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以地理教学行动研究为主。所谓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为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二是应在研究中加强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合作。由于地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也由于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研究中,要加强教师与有关人员的合作,包括教师与大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的合作,教师与教研员的合作等等。
注释:
摘 要 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先进技术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网络研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学习,促进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增强教学意识。
关键词 网络研修;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16-02
网络研修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新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研修已经很快融入各学科教学中。网络研修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拉近了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交流、互动、研讨、学习。数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信息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新的挑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1 网络研修的特点
网络研修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的教学平台,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为教师、学者等提供交流平台。网络研修具有以下特点。
研修形式多样化[1] 目前比较成熟的研修平台有校园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校园网站功能丰富,可以在线交流、远程视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还可以与其他教育网站相链接,便于教师网上学习。鼓励建立数学交流微信群,各个成员可以将平时看到的好的教学理念、方法分享到群里供大家阅读,对于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传授教课经验。与传统模式相比,网络研修平台可以实现多个主体之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相互交流、探讨,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增长专业知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
网络研修方便快捷 上网学习,足不出户、不影响工作,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及学生在工作与学习的同时,闲暇时间可以网上发帖及回帖留言,或通过微信语音、视频现场解决,有利于协作学习。师生之间交流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校园网站中教师通过班级公告的管理功能可以迅速掌握班级学习问题,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见解到网络中,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感受到成就感。
网络研修促进资源分享 网络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资源共享;网络研修让教师之间沟通更加灵活便捷,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讨论、解决;也让教师的时间更加灵活、更加自主,业余时间也能够开阔眼界。
2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表现
教材多媒化 现代数学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结构鲜明。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如步步高家教机等,这些多媒体学习工具不仅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融入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学内容多媒体化,使教学课程更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源全球化 凭借互联网平台,网络研修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知识的海洋,融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供各大教育学者共享。现在网上有很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如教育网站、辅助学习的工具(步步高家教机、读书郎、好记星等)、虚拟图书馆、电子书刊等。
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使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2]。
学习自主化 现代教育理念与以往有所不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再要求教师和学生去学习某一科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方向。
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考试内容自动进行测试与评分,根据常见的学习问题设置自动诊断、回复,学习任务自动分配等。如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下随机抽选相关试题进行作答,交卷后自动评分,并对错题进行解析。
环境虚拟化 电子网络化教育的盛行,标志着现代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从课堂教育走出来。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使教学活动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教学活动可以选择在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微信群、社区论坛等场所进行。各学校为了扩大招生、提高升学率,利用局域网在校园网站上开展网上教育,有的还进行远程教育。虚拟教育成为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3 对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看法
增强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意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3]。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让数学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入人心、理解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教学,也要注重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通过网络研修学习,使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意识,态度和蔼、语言平和,以学生为主,缩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更喜欢学习数学。
促进数学教师之间的行业交流 网络研修属于网络交流平台,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学术。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吸取他人经验,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帮助其成长;可以提出问题,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可以进行学术讨论,获得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实现了多个教师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鸿沟。校园中建立的网站、博客、社交平台等都能够成为教师进行深度学习的平台,成为他们教研的中心、成长的摇篮。
降低了学习成本,保证了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就要改善教育设施和技术,提升师资力量,专门为教师提供教室、设施(桌椅、麦克风、音响等),让几十人聚集在一起上课,每天教学任务繁重,有时不方便到场学习,教室、设施空置,造成资源浪费。通过网络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与各专家、学者在线交流,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还节约了学校成本,一举两得。
4 结语
网络研修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一部分,提升了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教师的不断自我“充电”,满足了现代教育事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与继续教育网络学习是分不开的,学习让人生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雅丽.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3):82-84.
一、克服三种心理,树立课程意识
1.克服高不可攀心理,树立课程主体意识
新课程实施之初,由于原有的教育价值观“唯分数论”仍有着较大的惯性,而教师的专业能力离新课程的要求差距又较大,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望而生畏,认为新课程高不可攀,担心自己教不了而不愿承担新课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树立课程主体意识,较好地克服了教师中间的高不可攀心理。
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树立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识,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用自己的眼光审视预设课程,创造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在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要在理解课程目标、预设教育情境、熟知学生学力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尊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课程设计。
另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树立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学习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课程主体意识,师生便成为实施新课程最具活力的教学要素,课程改革得以稳步实施。
2.克服盲目跟风心理,树立课程生成意识
毋庸讳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开始时存在着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比如,朗读教学时“喜欢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大为盛行,结果学生或各抓一段,局部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肢解课文,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整篇课文这座精美的“大厦”;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出,许多教师曾一度把合作学习当作了万能钥匙,合作学习充斥各类课堂,致使许多课堂上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效果如何,动不动就小组讨论、扎堆合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树立课程生成意识,较好地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盲目跟风心理。
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要有自主意识,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盲目跟风,又不故步自封,而是以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丢掉花架子,练好真功夫,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有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使课程改革朝着真实、有效的轨道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树立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意识。课程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也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构建。
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转变。我们的教师会为实现课程的价值而不断地调整课程目标使之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会自觉反思教学行为,会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估量,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理性、科学的调整状态。
树立了课程生成意识,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大为增强,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推进。
3.克服疲软倦怠心理,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师逐步适应了新课程,但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产生一些被动应付行为,这无疑会给课程改革带来消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克服了疲软倦怠心理。
一方面,我们树立了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树立了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意识。从学生发展意义上讲,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应成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如,图书、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的方向转变。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后,不再把教材视为权威,而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范例,在课程实施中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
树立了课程资源意识,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学生学习的天地也更为广阔,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课程改革得以健康发展。
二、强化三种措施,扎实推进课改
1.强化政策措施
我们坚持在政策上激励课改突出者。在学校的《津贴分配方案》中,我们坚持对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作为和有贡献者予以重点倾斜;在工作量核算时,我们对任教校本、综实、科学、体育等难点课程的工作量予以倾斜;在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价方案中,我们把参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人员也给予了重点倾斜。同时,我们也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研修组长、课题组长增加了单项分值;我们还把优秀校本研修小组和文明办公室建设的情况都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使个体的行为直接与所在研修组、办公室的集体利益紧密相连,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也规范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我们坚持正面激励,在评优评先时,向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倾斜。总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凡有利于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一切活动,我们都坚持给经费、给机会和给实惠。
2.强化制度措施
其一,集体备课制度。我们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倡导“功夫花在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上”。集体备课活动能使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但也要防止照搬照抄,忽视学情差异,造成效益不佳。我们的做法是:主备、合备、个案一条龙。
主备:学期初,备课组长将一学期的备课任务分解给组内每位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教学单元的主备教师,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时先由主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主旨发言,包括课时划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作业练习设计等。
合备:在主备教师讲完后,其他教师对主备教师的设计进行合作研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之后,形成共性教案。
个案:每位教师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对集体教案进行增、删、改等个性处理,最后确定上课教案。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备课活动,不仅使教案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在整个动中,青年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二,创优课堂教学制度。只有教师具有了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实施好新课程。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创优课堂教学。
一是示范课引路。各级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及时组织教师研讨。学校已经形成制度,每年春季由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秋季由校级骨干教师上展示课。
二是研讨课提高。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示范课引路,要求教师人人在校本研修小组内上好专题研讨课,课后认真进行研讨,组内做好研讨纪录,教者写出教后反思。
三是评优课激励。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每年都组织了新课程教学比赛。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市级乃至省级的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或录像课比赛。
如今,这“三课”已成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常规工作,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落实“师带徒”工程,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专业引领;让中青年教师参与优质课竞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成长平台,促进他们不断发展进步;人人参与专题研讨课的上课、评课、议课,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做实了行动研究。
其三,校本研修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研修活动,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教师素质的群体优化。
一是强化教后反思。为了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上来,增强教案的实用性,我们允许教师从网上下载教案,但要求教师必须修改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装订成册。我们要求人人写教学后记,个个做教学反思,教学常规检查时,我们重点是看教者的复备,看批注,看后记。
二是专业引领不务虚。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多个方面,但我们把引领的重点落脚在课堂教学上,提出了“精心处理教材,营造民主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善于驾驭课堂”的四项要求,狠抓了“三个环节”:即课前备课要精。“精”就是要抓住关键点,要全程落实教学目标,全程关注学生;上课过程要活。“活”就是要体现生动活泼,体现教学互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后反思要深。“深”就是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反思,及时改进。
三是实行草根式主题研修。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和群体研究能力,除了已有四个省市级课题结题和正在研究的六个省市级课题外,我们大力提倡草根式研究,鼓励各研修小组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确立研修主题和研修重点,把精力用于研究那些有价值的、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让问题来自于教师,解决于教师,作用于教育教学。
四是跟进培养新教师。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共调进44位教师。为使这部分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我们采取跟进培养措施:首先是召开新进教师会,详细介绍学校情况、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其了解感知校园文化,并对他们提出要求;其次是确立指导教师,实行一带一结对帮扶;然后是跟进课堂教学。听取每一位新进教师的常规课,现场进行评课,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不适应者,采取跟进式听课,进行专项研修,促进其确实有变化和提高。
3.强化评价措施
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始终坚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下进行。成长记录袋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美育素质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思想品德分学校和家庭两部分来考核,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具体负责,一月一评,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美育素质评价,我们又整合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维度的评价,从而使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生评与师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目标多维。在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中,我们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强调形成学习能力比考高分更重要,禁止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文化素质等级这种不负责任的简单评价方式,要求过程评价的比重不得低于50%。
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方案。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欣赏每一位教职工,对存在某些不足的教师也是善意提醒,有所期待。我们肯定教师的辛勤工作,在教学成绩上坚持不下达指标,不排名次,在教师年度考核的教学成绩的评分中,任教语数外的老师只要达到了年级均P值,就记满分。只任教考核考查科目的教师的教学成绩等级,则由学校“教师教学成绩等级评定小组”来综合评定。综合考评等级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决定,过程性评价材料来源于教导处、研修小组组织的常规检查评价和听课评价;终结性评价时要做两项工作:一是在学生中进行教师教学行为问卷调查,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原始资料和记载。二是在所任教的某一班级中随机抽取10~20名学生进行考核,最后根据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等级。
我们注重过程管理,教师的教学常规等级则由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学行为抽查记录决定,凡是检查教学常规有问题,教学行为不规范的,不得评为“优秀”,年度考核时也要在教学常规项扣分。
三是开展课程评价。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对课程进行评价是一项必须的工作。由于校本课程是循环往复实施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课程目标定位是否恰当,课堂中使用的资源是否体现了教育性,学生对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等,只有对这些问题及时做出评价,才能真正促进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有效度。对课程的评价,我们一是通过课程实施前的课程审议工作,对课程做出评价;二是通过每学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三是在学期结束时,召开一次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议小组、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共同参加的研修会议,由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作出评价,谈优点,提建议,经审议后由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一起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改。
三、落实三级课程,实现师生发展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三级课程。学校实行一张课表管理,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准挤课、占课、私自挪课。
二是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新课程教学。为了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学校设有14个校本研修小组,每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研修组织。各研修小组根据课程特点和本组实际,每学期均开展一系列学科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很好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和实施。
三是致力“新三课”建设,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其一是建成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线并行”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二是念好了地方课教学“实”“新”“活”这三字经;其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规范有序,良性发展,目前正积极实施综实校本化研究。在这三课的建设中,我们尤其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了学科课程资源包,为后续课程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宝贵的资源。
2.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是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凡是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活动,我们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在全国“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市县“科技节”、省市县校四级少儿书画征文作品比赛、省市黄鹤美育节、市“红领巾”文艺汇演、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以及每年的主题读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丰富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二是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到职业的幸福。进入课改以来,各种各样的专业活动丰富了教师的生活:参加省、市、县、校四级的教学竞赛和研讨活动,上各类研讨课、示范课以及送课下乡,参加论文、案例、教育叙事、“三教征文”评比,参加教师才艺展示和演讲比赛等。学习培训、听课、研讨、竞赛,让我们的教师生活充实而愉快,使老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3.通过新课程研讨会,展示交流课改成果
作为县级实验小学,我们在课改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多年来,我们在县级以上交流课程改革经验18次之多。其中,全面性课改经验在市县交流8次,校本课程实施经验在县级交流5次,综实课程实施经验在市县交流各1次,地方课实施经验在市级交流1次,语文、数学、美术课改经验分别在市级交流2次,语文、综实、校本等课程先后为市县提供研讨观摩现场。
八年的实践与探索,八年的耕耘与收获。正是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得力的措施,有效的研修保障了我校新课程的顺利推进,促进了师生成长、学校发展。从学生层面看,学生的能力增强了,素质提高了,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优良率达到了95%以上;从教师层面看,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均发生了变化,角色也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有20余名教师分别在省市县竞赛活动、研讨会和送课下乡活动中上竞赛课、研讨课、示范课;从学校层面看,教师群体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出一种民主、和谐、创新、关爱、思考的课堂文化。学校也继续保持了“宜昌市名牌学校”的称号,被县教育局表彰为“先进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师训干训先进单位”,被市教育局表彰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漫漫课改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在今后的课改路上,我们将借鉴已有的经验,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好做法,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将课改之路越走越宽,为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创建民族教育强县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