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缘起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生机勃勃的学科,作为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化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被誉为“稀土之父”的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指出:“人类需要化学来创造更多、更好新物质、新材料,这是任何别的科学不能代替的。”从青铜器、火药到合成氨、人造纤维,化学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命、健康、环境、材料、能源、信息都和化学密切相关:现在很多衣服中都含有合成纤维,柔软舒适又经久耐磨;全世界之所以能够供养这么多人口,很大程度是依靠化肥、农药使粮食增产;合成材料的高效率和高性能推动了出行工具的快速发展……
化学不仅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后也仍将继续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化学医药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对各种疾病的能力,延长人类寿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而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化学又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传统资源能源的日益枯竭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应对能源危机最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化学,探索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同样,面对破坏严重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的环保事业也同样需要化学。它将使能源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总之,化学与近现代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
中国是化学研究与化工应用的大国,化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已基本上跨入世界的前列。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数目,我国在全世界已经排名第二位,超过了日本。这些论文在2005~2008年被引用的次数也超过了日本。闵恩泽院士的化学催化研究应用于石油化工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20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徐光宪院士,以奖励他在稀土元素的分离方面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这些化学科研领域的诸多成就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化学普及工作还相对滞后,公众的化学知识仍然比较匮乏,对化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缺乏充分认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人们似乎更多是从负面消息中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的影响。曾经无所不能的合成杀虫剂DDT变成了破坏环境的杀生剂;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超级病毒的出现,这些案例使得化学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程度地误解和扭曲,人们甚至到了“谈化学色变”的地步。
面对这一境况,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化学科研工作者挺身而出,通过研制环保、无毒、无害的替代品来力挽狂澜,用事实来证明化学并不可怕。另一方面,面向公众的化学科普教育也显得更加重要。应当通过普及化学让人们认识到,只要科学正确地利用和应用化学,化学依然是人类的朋友,化学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一环境下,“国际化学年”的到来,恰恰为中国推动化学科普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国际化学年在中国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电力系统还信誓旦旦地宣称“拉闸限电已成为历史”。当时那些政府部门到处鼓励用电的举动如今看来已经颇为可笑。
“拉闸限电”,一个久违的词汇,如今高频率地出现在媒体之上。“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人们不禁有如此疑问,我们的政府对此在做些什么?
弊病
“电荒”的出现,不仅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有关,更与电力行业自身体制的问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源结构失衡,火电所占比例过大,煤荒加剧了电力紧张。目前中国火力装机占总量的75%(美国火电占51%)。中国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加之铁路运力有限,煤炭和运力瓶颈双双制约着电煤供应。
“拿现在顶在热点尖儿上的钢铁和电力进行比较,二者截然不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胡大源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分析道:“钢铁早就市场化了,它自身供求的波动也很大,但这种反应是很快的。如果有这种市场需求,会很及时地反映给生产方。”
与之相反的是,电力还处于垄断时代,事先比较难预测其需求量,只有到了真正短缺的时候,这种供求矛盾才会显现出来。
胡教授认为,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制度上的问题。这种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打破这种行业垄断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高能耗的部门例如冶金、水泥、化工等产业的增长有过热的趋势;能源需求估计不足,前两年出现的电力的相对过剩,而现在却是电量总体的不足;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汽车产业和房地产的发展刺激了能耗的增长;电和煤还没有形成连动的价格机制,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电力行业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使得在能源问题凸现的时候,直接导致了煤炭市场告急。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一位研究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相比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能源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就显得有些薄弱。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对未来的局面有一个超前性的预测,但是对于短缺的石油资源,国家却很难做出有效的国内规划。这是由中国石油资源先天不足造成的,而中国目前需要2亿5000万吨石油,这是国内生产所远远不能满足的。”石油大学(北京校区)陈大恩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开源
面对日益告急的能源危局,可选择的应对方案无非是开源与节流两种。
事实上在两年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油气资源的匮乏对将来国家战略安全将会造成极大的隐忧。
自2002年4月起,国土资源部陆续遴选出一批最有前景的石油勘探靶区,以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大型骨干综合能源基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国家级油气资源数据库,努力促进油气资源找矿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在中国国家煤炭大会上,芝加哥大学能源系博士凯瑞.布劳德建议中国政府:“建议当经济发展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西方的经验来看,能源需求的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另外要发展新技术、寻找新能源,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6月24日,发改委能源局表示,根据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发展战略与政策,政府鼓励外商参与从天然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天然气发电站、大中城市燃气等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对外开放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天然气产业链。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陈大恩教授认为,能源危机的解决之道一方面是国家继续积极地对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另一方面,要提高开采效率,使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更高的水平。对于像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这样已经开采多年的油田,可以运用注水开采等新的手段来提高它们的出油率,尽管这样会提高石油生产的成本。
在继续勘测石油储量的同时,核电项目也成为中国政府的选择之一。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5月24日表示,中国核电站预计到2005年底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他说,目前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70万千瓦,共有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2003年,中国核电发电量达到43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4.8%。按照规划,2020年中国的核电要达到36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容量的4%。届时,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新增2800万千瓦,比现在增加320%。
节流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预测,未来20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有明显的增长,到2020年,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对进口的依存也将大大升高。
高世宪表示,如果再不节能,那么未来中国的战略安全将会受到能源匮乏的巨大威胁。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主席、总理对资源节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月15日,国务院召开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主题就是增强做好资源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部署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约能源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政府高层的普遍共识。
事实上,新一届政府部门几乎同时启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评价》、石油储备等重大行动。
前不久,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对外界表示,“国家能源发展中长期的总体规划和煤、电、石油、储备、走出去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我们都已经做完。”
据悉,能源局出台了五大措施,来规避石油短缺的风险。一是组织探明国内石油储量,以三大公司增加投入为动力,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二是通过替代燃料和提高燃油经济型标准,来减少工业和民用机动车的耗油量;三是以三大公司为主,开发天然气资源,力争在五年内产量翻两番;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五是规范市场建设。
摘 要: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受到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喜爱,在种植中产生了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所以属于绿色资源。本文从玉米秸秆制备酒精的几个环节入手,对预处理、水解和接下来的发酵和蒸馏展开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玉米秸秆;酒精发酵;预处理
目前世界范围内工业产业发展迅速,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以酒精来替代石油这个话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国内外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当前,玉米和淀粉等原料都可以作为燃料酒精,这些技术已经成熟了,并且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但是从长远看来,因为玉米属于一种食物,能够极大缓解粮食问题,所以不应该大量使用玉米来进行燃料酒精的生产,但是为了缓解对能源紧张问题,全世界都在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液体燃料的解决办法。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并且可再生,用这种资源生产酒精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在科研能力和经济实力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当前的情况是,玉米秸秆的利用率极低,大多数都被堆积起来,或者进行焚烧了,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形成了浪费,这是在我们国家极为普遍的一种状况。直接进行焚烧,获得的热效率很低,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如果能将玉米秸秆进行提纯,转化成真正的燃料,那么热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一来能够对能源危机有所缓解,二来也可以对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玉米秸秆在成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如果对其经过水解,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可以分解成糖分,糖分经过发酵就可以酿制成酒精。本文主要介绍这些具体的工艺流程。
1 原料预处理
玉米秸秆的结构较为复杂,纤维素、半纤维素被木质素包围,严重影响纤维素等的降解效率,水解之前应进行预处理。经预处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分离开,聚合度较低,从而提高了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水解糖化效率。目前普遍采用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四种。物理法主要采用机械粉碎、超声波处理和蒸汽爆破等物理方法,该方法预处理污染小,操作简单,但是能耗大,成本较高。化学法主要采用酸、碱或者有机溶剂等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破坏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的晶体结构,打破木质素对纤维素的包裹。该方法成本较低,但易产生化学污染。物理化学法是指在对玉米秸秆的预处理过程中同时采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二者相结合可提高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效率。如通过汽爆方法和化学添加剂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快预处理速度,也能尽量降低环境污染。生物法主要通过微生物作用于玉米秸秆,达到分离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目的,该种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在正常条件下进行,节约成本,是一种有潜力的预处理方法。
2 纤维素水解
玉米秸秆经预处理后,纤维素只有分解成糖可进行发酵成酒精,这个过程被称为纤维素的水解过程。目前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水解工艺主要有酸法水解和酶法水解两种,水解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氢键被破坏,分解成单糖供发酵过程。
2.1 酸法水解
酸法水解主要以硫酸作为催化剂对玉米秸秆中纤维素进行分解。包括稀酸水解和浓酸水解两种。稀酸水解通常采用0.2%-0.5%的稀硫酸水解纤维素,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要求较低,但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副产物且产糖率低。浓酸水解的优点是产糖率较稀酸水解高且反应过程副产物少,但反应时间较长,腐蚀性强,不仅对反应设备要求较高,而且硫酸回收工艺复杂。
2.2 酶法水解
酶法水解利用纤维素复合酶分解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纤维素酶包括葡聚糖酶和纤维二糖酶。水解过程中葡聚糖酶先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纤维二糖再在纤维二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供发酵过程使用。酶法水解相对酸法水解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且能耗低,纤维素酶的专一性高,产物单一,副产物相对较少。但酶法水解中酶的固定化程度困难,反应过程中酶的消耗量较高,导致成本较高。
3 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水解中产生的葡萄糖通过发酵转化为酒精,发酵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直接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就是直接利用纤维分解细菌发酵纤维素生产酒精,此方法不需要经过酸法水解和酶法水解预处理过程。采用适合酒精发酵的生产菌株是直接发酵法的技术关键,但目前国际上还未找到一种既具备分解纤维素又能发酵成酒精的优良菌株,一般利用热纤梭菌和热硫化氢梭菌混合菌直接发酵,前者主要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但乙醇产率较低,后者主要将单糖转化为酒精但不能分解纤维素。
3.2 间接发酵法
间接发酵法将玉米秸秆的发酵过程分为两步,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方法之一。第一步利用纤维素酶将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分解成为单糖,分解后的糖作为后续发酵所需的碳源;第二步再利用酒化酶将单糖发酵成酒精。间接发酵方法正处在研究阶段,但应用到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一步产生的单糖随着浓度的增加会反过来抑制第一步反应的进行,而第二步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也会抑制菌株的发酵能力,给发酵过程带来巨大影响。
3.3 同步糖化发酵法
同步糖化发酵法主要是为了解决间接发酵法面临的反馈抑制问题,两者原理相同。该方法最早由Gauss等提出,糖化和发酵同时在一个反应器内连续进行,将纤维素水解和酒精发酵同步进行,水解产生的葡萄糖由于发酵浓度降低,消除了高浓度糖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同步发酵法的优点是简化了生产设备,节约了生产时间,消除了抑制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反应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如何实现纤维素发酵和酒精发酵的条件兼容。
4 蒸馏提纯
玉米秸秆在进行发酵后会形成混合发酶液,混合液的成分是相当复杂的,酒精的浓度很低,所以应该对酒精进行提纯处理,将其从混合液中分离开来才能够进行使用。酒精存在着沸点低的特点,并且极易挥发,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采用蒸馏的方式来进行提纯。首先控制温蒂,让温度达到酒精的沸点,但是发酶液没有沸腾,这样就可以让酒精挥发,然后经过冷凝设备把酒精从蒸汽变回液体,就得到了高纯度的酒精。但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设置温度的时候要适中,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传统的双塔蒸馏方式虽然有着不错的效果,但是因为能耗太高而被取代,现在采用的是三塔式蒸馏工艺。
结束语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玉米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因此,玉米秸秆的产量十分巨大,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旧有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以堆积腐烂和焚烧为主的方式,那么在浪费了资源的同时,还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大量污染。目前玉米秸酿制酒精的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细节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进行优化。技术会继续发展、继续完善,所以利用玉米秸秆来酿制酒精的技术也会更加成熟起来,最终一定可以在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李关富.浅谈玉米燃料酒精生产中的节能减排[J].广州化工,2013(04).
Abstract: Energy-saving house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energy conservation, but the current market share is only 3%. Promotion of Energy -saving house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paper, setting Wuh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features of the energy-saving house itself,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market share andposes that rely on promotional strategies about low-cost and difference to seize the market and use market mechanisms to formulate the long-term power to promote energy saving house.
关键词:节能住宅;推广策略;市场机制
Key words: energy-saving house;promotion strategy;market mechanisms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97-01
0引言
当前,能源危机形势愈加严峻,社会各领域都在实行节能减排,住宅领域占社会终端的能源消耗比重不降反增,已突破1/3。2000年到2015年是我国住宅高速发展的时期,如果目前不推行节能住宅,在未来10年新建住宅的增量能耗将严重影响我们经济的发展。所以,住宅节能,是我国缓解能源供给紧张,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的重要举措。
1武汉市节能住宅推广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推广现状武汉市节能住宅市场占有率极低,大约2%~3%。这些住宅大多是不受欢迎的节能住宅试点工程,它的兴建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强制性的住宅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低,到2005年初,新建建筑只有15%~20%执行了住宅节能设计标准。开发商对开发节能住宅缺乏兴趣,施工图纸中的节能设计形成了一种摆设。住宅用户节能意识不强,在武汉市购房的住户,没有将节能纳入到考虑指标体系之中。
1.2 原因分析房屋节能与否,与房屋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没有多大关系,故没有节能欲望。市场前景不明,开发商开发风险过高,故开发动力不足。另外,节能住宅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推动,缺乏供给方和消费者的支持,不能形成节能的内在动力。总的来说,20多年的节能住宅推广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2武汉市节能住宅推广优势分析
2.1 地域气候优势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冬冷。然而,相比北方寒冷地区,武汉市具有绝佳的节能住宅推广条件。在武汉,冬天虽然较冷,但还不需要暖气供应,也就没有按用热量计费的烦恼。武汉市民若要达到较为舒适的生活状态,一般使用空调。而空调的用电量是可以分户准确计量的。受益主体明确,武汉市消费者的节能需求容易调动。
2.2 地区发展机遇优势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工作就是“节能减排”,而推进住宅节能则是实施“节能减排”重要措施之一。这是武汉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节能住宅推广的历史机遇。
3推广策略研究
3.1 推广思路①节能住宅自身优势强化。根据经济学理论,商品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差异性,第二是低成本。在住宅市场,节能住宅的替代品就是目前大量存在的非节能住宅。要使节能住宅走过市场,占领市场,节能住宅与非节能住宅就应该在节能上有着明显差别。第一个差别是技术上的差别,也就是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上的差别。如果这个差别不明显,节能住宅就失去了意义。第二个差别是制度差别,即鼓励能源消费制度与节约能源的制度之间的差别。节能不节钱的制度是不能持久的[1]。②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的充分作用,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2]。当前,用户的节能意识有限,主要是因为节能收益小于节能支出,开发商缺乏开发动力,主要是开发风险过大,投资收益不能保证。
3.2 抢占市场策略分析①节能指标市场化。只有利益,才是能够形成持久节能、自愿节能的动力。要把节能与人们利益相结合,真正形成节能的长效机制。只有当能源的消费已经影响到消费者正常生活时,消费者才会关注住宅的节能问题。节能与利益的关系就是节能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节能需要节能技术和设计,也需要节能材料,这就是消费者实施节能的成本。节能所获得的收益就是所节约的能源而得到的补偿。节能的成本大于收益,节能就会失去动力。②能源消费实行梯段价格。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通过价格竞争机制推动而实现的。改革我们能源的市场体制,形成既反映能源稀缺性,又反映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体系,就是既反映私人成本,又反映社会成本的能源价格体系。当前能源价格,与节能投资相比,实在太低。建议实行梯段价格,在满足正常消费的用电范围内,电价可维持当前水平。凡突破这一范围,即实行惩罚性电价[4]。住宅节能问题本质上是能源资源在住宅消费领域的配置的制度问题。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从制度上鼓励节能,使能源价格有效调节能源供求关系,从而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达到住宅节能的目的。③节能住宅标识。当前阻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另一障碍就是消费者不确定所购住宅是否节能。所以,急需建立住宅节能能效标识或认证制度,减少节能消费行为风险。建立住宅节能能效标识或认证制度可以使节能住宅的能效得到第三方的认证,使购买的节能住宅质量有保障,减少节能住宅收益的不确定性 [5]。
4结束语
在今天,节能住宅推广的呼声很高,而现实推广情况却收效甚微。推广节能住宅,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节能住宅自身特色加强,第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武汉市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先走一步,但在节能住宅的推广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所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电力资源,一种完全可以分户准确计量的能源。这样以来,节能受益主体明确,节能成果见效周期短,完全可以做到大量推广节能住宅。
参考文献:
[1]李东芳,何红峰.建筑节能市场机制分析[J].节能经济,2006.6.
[2]陈伟珂,冯建学.制约节能住宅推广的因素与解决办法[J].煤气与动力,2006.9.
[3]陈芬,黄俊鹏.我国建筑节能市场分析[J].能源技术,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