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文第1篇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 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特色 专业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课题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3-02

专业作为高校培养各种人才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其中,特色是专业的生存之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形式下,加强特色专业是一个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2012年西安翻译学院增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作为学院新增专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关于学前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活跃发展态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无论从学生规模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或是办学效益上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而另一方面在开办学前教育高校林立的现实情况下,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经验、发展基础和平台上都较为薄弱。所以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更需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思路,以特色立足,以质量固本,以成效壮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与优势分析

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的前提,同时,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办学特色的凝练。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 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2]因此,在西安翻译学院总的办学特色为指导的前提下,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对自身的特色建设给予了相应的定位。

一是突出依托西安翻译学院母体外语环境优势,强化双语幼教培养,建立中高端幼师培养体系。西安翻译学院的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培养“学前+外语+技能”的双语幼儿教师,是我院学前教育最大的办学优势之一。在同等情况下,双语幼教更受社会和家长的青睐,因而在职场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着力强化双语幼教培养,无疑是我院优于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

二是以大平台多方向的培养模式,打造学前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多能一专人才。即在确保学前教育学生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前专业开设四个特色方向:1.音乐舞蹈方向;2.绘画美工方向;3.双语教学方向;4.早期教育方向。在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早期教育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鲜明的特色独具就业竞争优势。

三是立足社会需要,建立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全方位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四是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建设体系。聘任部分省内外资深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幼儿园教师作为我校的专业师资,确立一些具有影响和特色的幼儿园作为我校的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实现教学的开放性。

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专业建设目标

《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从2011-2013年,陕西省新增幼儿园2428所;而到2014年到2016年,全省建设450所幼儿园,每年各建150所。[3]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 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4]而在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教师的补充与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和艰巨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为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制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加强省内省外交流,注重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1.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建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校发展依靠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的良性局面。为此,必须优先建设若干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把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落到实处,增强发展的内涵基础。

2.坚持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实践的需要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走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为幼儿园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从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获得办学资源和发展动力。要处理好高端需要与中低端需要、未来需要与当前需要的关系,立足中端需要和当前需要,着眼高端需要、未来需要,以专科教育为平台,培养高层次适用型人才,在本区域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要认真研究经验,反思专业和课程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立足专科层次,着眼本科层次,突破学科建设,不断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

“人”的发展,既是专业建设的条件,也是专业建设的目的。要坚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下最大力气,创造最好条件,引导教师从事专业教学,进行专业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要坚持在专业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的理念,面向教学实践,提高学术要求,丰富学科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化。要沟通学校与研究机构、幼儿园的联系,积极引进社会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幼儿教师的角色互动,优化专业建设路径。

三、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实现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条件,正确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才能找到适合的方式搞好特色专业建设。[5]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中体现特色,实现特色专业建设。

1.探索系统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育理论课程,根据高职学生教育特点,教学内容把握住“必须、够用”原则。强化技能型课程及加强教育实践课程,使方案向更加有利培养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实践型人才方向靠近。

2.坚持特色引领,积极打造特色方向班,实现真正意义多能一专

建立本专业综合测评模式,通过测评模式对学生基本条件和技能能力进行细分,打破班级建制,开设音乐舞蹈方向、绘画美工方向、早期教育方向、双语教学方向四大模块,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素质教育模式。

3.建设教学团队,造就一支优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服务学前教育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师团队的结构,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团队,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承担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任务和有效地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4.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建设省级、院级精品课程,提升专业内涵

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联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实践课程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步骤,在实践课程中重视理论课程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当前时代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程的职业技能要求,重视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

积极打造院级精品课程,以进一步实现省级精品课程推荐,积极鼓励结合客观教学实际进行教材自编。

5.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从教能力

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及发展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教学比例。使文化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及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调整和改革课程实施方法,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方法体系,特别要加强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与模拟教学,构建快乐、高效、灵活的,能与幼儿园教学对接的教学方法体系。

6.加强校园对接,构建“校园合作,学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整合校内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建立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仿真幼儿园教室等实训中心。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建立一定数量的以幼儿园为主体的见习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不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需要,探索学校和幼儿园之间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7.改革考核方法

学前教育的成绩评定,不应遵循其他专业传统单一的纸质闭卷理论考核的方式,应提倡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加大平时的专业竞赛成绩、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成绩的百分比,折合在内。这种考核方式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幼儿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以赛代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班级范围内、年级范围内、院级范围内,定期组织弹琴、唱歌、跳舞、画画、手工、幼儿双语教学展示等。通过比赛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提升学生对于基本技能的运用。

特色专业建设对高校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意义,但它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形成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稳定性和动态性,不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打造出特色化、创新型成功的特色之路是我们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8,(4).

[2]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3]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http:///news/qitawenjian/201411/05/8531. html.

[4]郑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分析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4,(8).

[5]王淑文.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及途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4).

作者简介: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郝伟(1968-),女,陕西西安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4-0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工程管理教育与工程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全面。许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体系不清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岗位知识及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实验室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应对工程实践提出的挑战,工程管理教育需要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并通过实践教育环节验证和巩固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甘肃省特色专业,学校按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以增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能力。同时提出了三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强主干”和“重创新、高素质、强技能”的教育思想,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通过“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以精品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依托“工程经济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精品课程体系,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手段,通过典型生动的工程案例与精品课程教材的结合,将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专业知识。

2.四大平台促进学科融合

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领域对工程管理学生的要求。为了与市场对接,满足“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四个平台”(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技术型培养体系。

(1)技术类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原理、建筑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

(2)管理类课程:管理运筹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

(3)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

(4)法律类课程: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

通过这四个平台的建设,使得技术型培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扩展,同时促进多学科多专业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度。

3.以课程设计强化技能

项目管理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本质。作为管理类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制定课程体系平台的同时提出了基础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强化的教学手段,将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练习。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交通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风险应变能力。在多次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对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形成。

4.多种考查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传统的学习效果检验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但这一考查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弱化集中考试、强化多种手段的考查形式。配合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课题大作业、团队讨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团队合作、分工负责等形式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枯燥的考试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能力逐渐形成。这一创新在“工程识图”、“工程财务管理”、“交通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得到实验和推广。考查形式的改变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得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改善,“教”与“学”变得轻松和谐。

二、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模拟演练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问题构建方案

问题是PBL 的起点和焦点,是影响PBL 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问题构建方案如表1所示。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合理且贴近实际的问题创建与选择,既能够与培养目标中基础扎实和勇于创新的要求环环相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踏实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

表1 问题构建方案表

问题情境 案例资源 解决途径 目标要求 参与实施课程

什么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项目管理施工组织案例 项目管理沙盘实验 熟悉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及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变更及风险防范案例 斯维尔项目管理软件 土木工程施工

怎样做好工程项目概预算 工程预算案例 广联达算量软件 掌握编制工程预算及投标书的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

纵横预算软件 设备安装工程概预算

交通工程概预算

案例资源是影响PBL 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充足的案例资源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避免学生陷入无思路、无头绪的困境之中。

2.PBL演练组织实施

结合项目施工分工协作的特点,在实验前将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形式分组,并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模拟施工企业某项目部,每一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人员,每组选一个组长起协调作用。

在完成团队组建后发放实际工程图纸,图纸一般为框架结构的图书馆、幼儿园、餐厅等施工设计图。团队在接到图纸后开始读图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利用实际工程案例获取相关知识,并讨论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并由教师组成的团队模拟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按照团队制定的工程方案,小组成员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小组成员就需要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源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果遇到施工风险因素或工程变更就必须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断改进。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施工的精彩与艰辛,体验承担责任的乐趣与烦恼,进而体悟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

实验结束后,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3.绩效评价检验能力

绩效评价是对实践操作能力检验的必要手段。在小组提交结果后,利用工程对量软件和评分软件等工具对演练结果进行分析评分及成果展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相互答辩,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横向对比,直观展现成果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校企合作促进市场对接

为了改善大学生在校实习机会少的困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成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施工生产实习的需要。学校设有下属的勘察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为师生的实践提供了便利,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以确保实习效果。

1.小学期专项训练

为了增加大学生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在第四学期末实行小学期专项实习计划,学生在没有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深入工地和实习基地展开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与认识实习等专项训练,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熟悉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和管理方式。学生在实习中通过与工程管理人员的交流,既丰富了实践经验又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的对比强化知识结构,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以竞赛促进技能提高

利用广联达算量大赛、工程测量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竞赛和沙盘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与其他院校的学习交流。学生通过竞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在实践”的实践教学目标。

3.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

在完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后,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掌握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第八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圆满衔接的培养模式。前4周为生产实习,毕业生提前进入已签订的就业单位实习并且接受岗前培训,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经验;后13周为毕业设计,通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的实战演练,使毕业生在实践中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同时,这一措施也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4.效果反馈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均在 97%以上。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中交集团、中建公司、中铁公司等单位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通过效果反馈来看,以目标为导向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然而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对实践能力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不同工程阶段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参与方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领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工程类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学英,王恩茂,黄山.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49-53.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89-94.

[4]李文莉.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及绩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99-108.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63-0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和问题或任务挂钩,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着重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分工合作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该研究过程中采用唐林兰教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教材,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2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1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选用PBL教学模式有何优势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最大特点便是通熟易懂,贴近生活,对于部分学习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好的认知和体验。例如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的内容,大二学生已具备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结合对自身的了解,课程开始导入问题:在某教育局的网站上报道了某幼儿园开展幼儿拔河比赛活动的新闻。透过“热烈的场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幼儿园是否适宜开展诸如拔河、踢球、长跑等剧烈运动,原因是什么?对儿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里?再如课程第三章“学前儿童营养卫生”的内容,课程开始导入问题:对于偏瘦的孩子,怎样调理才能让他身体更结实?对于偏胖的孩子又怎样让他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控制好体型呢?无论是“豆芽菜”还是“小胖墩儿”在调理时都要重视营养膳食,那么什么样的营养膳食才能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该课程的每一章都有这样的问题,由于此类问题都较为贴近生活,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自己的亲生经历和认识,对待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想法,各抒己见,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而讨论过后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并有确切理论依据,则需要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最终做出总结,得出结论,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学生对问题均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看法,开展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最终达到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开展PBL教学模式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体验,能对学生未来的幼教工作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经验是开展PBL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该研究中选用的教材,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集中体现了政策理论性、时代创新性、实践应用性,以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开展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2.1 教师备课

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和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博学,更要机智,需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评价,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灵活处理,要求教师必须能达到一定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在整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完成任务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确定问题。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起点和焦点。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如是首次进行PBL教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不必太大,太深,应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施PBL的根本保障。随着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最后,对学习成果提出具体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学习结束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材料。

2.2 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问题:问题确定后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展前的2~3周提供给学生,一边其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引导,如帮助学生列出问题的研究提纲、相应的参考目录, 以方便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性研究。

(2)小组讨论:分组一般按照班级实际人数进行,以每班30人为例,5~6人分为一小组较为合适,这样即方便组内讨论,又可避免有人偷懒。学生可以自行结伴成组,并选出本组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将具体的“小问题”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工研究。组员要拟定出自己负责问题的解决方案,积极搜集和整理资料,做好读书笔记。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与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获得的学习资料。学习讨论中着重应注意几个问题:其一,把握好讨论的重点, 应紧扣主题。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偏离主题的,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其二,强调每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并要努力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其三,为了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一般一小时为宜。其四,要有专人负责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2]。

(3)小组成果汇报:在充分讨论后, 一般由组长将本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 每组要提供一份该组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该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的结论。并将其中最有价值的观点或成果呈现给大家。成果汇报的方式可多样化,汇报的内容可以是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介绍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讲授、情境表演、现场操作等。汇报完毕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回答不完善的地方,组内成员可继续补充。

2.3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主要包括小组内总结、自我评价和教师整体总结、评价。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自组内的总结、反思及自我评价。小组内每个成员均要发表意见和建议,主要陈述在此教学研究过程中自己的主要收获和表现出的不足之处,并有专人负责记录整理。接下来,将汇总起来的收获和不足,在各小组成员间共同交流讨论,在整个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或重要的观点,并将此观点在课堂上加以强调, 发现错误的观点则要及时的纠正,并分析错误观点的原因所在,纠正错误,澄清事实[3]。最后,教师要对该次专题研究的情况做一个整体梳理和总结,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歧义点重新组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讲解,并着重讲解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某些知识点的对点案例,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确保PBL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两个要点

(1)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从教学研究的开始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从获得问题开始,学生就需要分工协作,分头收集整理资料,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共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4]。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由于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模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在PBL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观念,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保障PBL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PBL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上,要求教师不但对该专业、该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5]。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最后,PBL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除正常上课时间外,教师可通过建立研究工作群(QQ群、微信群),BBS论坛,打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和研究进展,研究的成效等,并能及时给予帮助。

4 结语

PBL教学模式最大优点在于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有效地创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全新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课程知识理论。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课程中,有效地解决了该课程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过程和技能脱节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闰平,马祥凯.PBL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评估),2012(10):25-26.

[2] 严碧芳.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5):85-88.

[3] 符兆英,田红英,高峰.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的要素与方法及利弊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9(1):69-71.

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文第5篇

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处于重大的转型阶段,使两者关系由隔离、分化和冲突走向了整合、共建和协同,从原先的相离相弃走向了当前的相依相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两者的协同应从理念协同、目标协同、资源协同和师资协同入手,探索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生发展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协同发展

“教学服务”是要将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部事务中,做到“教学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协同创新,关键在“协同”,主旨在“创新”。简单地说,协同创新就是各协同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目标指引下,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整合各创新要素,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对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而言,就是要在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小学校成员单位之间形成发展共同体,确立共同目标,致力于推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和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这样的共同目标指导下,合作双方建立良好的共生共长的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产出丰硕的、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及任务,提出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根本,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在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明确提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应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即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高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协同,探索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以地方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增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辐射效应。实验区既是集团内高师院校的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研究基地、服务基地,又可以成为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试验田,真正实现高校与高校、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大学与基层教育、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互动,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以与高校所在地政府签订基础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契机,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持续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高校、地方政府、中小高师院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与理论优势,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行政与管理优势,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实践基地优势,整合各部分的优势资源,旨在培养师德师风高尚、教育信念坚定、文化底蕴丰厚、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实践反思敏锐、专业发展自主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师人才。以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和以人育人的理念,深入推进以“师生关系为媒介的教学”,推动师生积极互动,在对话中促进理解,在对话中深化合作,在对话中促进学生发展。积极推行平等式教育和交互性学习改革,深入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主动求教意识,督导师生积极联系与深入接触。

二、目标协同,优化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与地方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相协同,培养方案按需定位。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与高校教务处和各专业负责人联合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针对现有方案的不足,遵照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及时修订或部分调整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高师院校本着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师德教育为先,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通相补,成人教育与成材教育相辅相成,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相通,学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促相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连相助的基本理念。加强教师教育专业职业品格培养类课程与职业能力培训类课程间的融合,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间的渗透,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类课程间的融合,加强各类课程与教育见习实习的互动。2011年,教育部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措施,并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系列文件,对教师培养、准入、培训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等进行规范,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掀起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高师院校应合理设置各模块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实效性。依托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育实习、见习时间,设置“教师职业体验———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职业规划”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和知识领域。打造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套餐”,开设多个系列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了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应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与推动学生开展项目推进性学习、产品研发性学习和自主创新性学习,鼓励和督促学生走进实验室,鼓励学生走进中小学等实习和实践基地,促进与推动学生开展学科交叉实践、探究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

三、资源协同,提升教师教育创新能力

与地方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相协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的纵横拓展。充分利用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地方政府及地区中小学应积极参与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行地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制度,建立“师徒制”,对高师院校的实习生进行全程指导和实践考核。高师院校应与地区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发研制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教学案例、高师院校管理案例、名师教学实录,各种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竞赛课等的实录。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高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平台,有效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从师任教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和“大创计划”项目为抓手,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遵循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培养,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提倡开展“服务性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区,通过为基层社会提供支援和服务,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探索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坚持专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一体化建设,发挥基地的创业培训功能。加强基地管理,通过规范运行、年度评审、定期回访,使基地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为学校开放办学和与就业单位联系的有益纽带。

四、师资协同,拓展教师教育服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