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厌学的心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业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据开展的调查显示:有21%的留守儿童被问到为什么学习的时候,孩子的回答是“父母要我读的”,有16%的孩子的答案是“不读书不知道干什么”,有28%的孩子回答“要等到初中毕业之后,才能出去打工”,还有24%的孩子回答“为了使自己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必须掌握一些知识”,其余的孩子回答了其它的答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
(二)学习态度不够积极
相关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寒暑假作业情况很不理想,几乎大部分孩子的假期作业没有做,只有24%的孩子能够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余的孩子在临近开学的时候抄袭同学的寒假作业,有的甚至不写,因为孩子在开学的时候,很少被问到寒假作业的情况,可见一些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
(三)父母关注学业的情况堪忧
据相关资料显示,看过孩子成绩册的父母只占调查的82%,这样的数字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堪忧。甚至有15%的孩子父母对学生的成绩没有任何反应,只有29%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并对她们的学习寄予希望。当有些孩子被问到“父母能不能辅助自己的学习”时,其结果是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家长都不能辅助孩子的学习。
(四)厌学思想比较突出
现在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厌学的现象,他们认为不需要读高中,直接上技校,学得一技之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条件辅助孩子的学习,也不能更好地监督学生,督促他们进行学习。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使得学生与同伴、教师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学生厌学、辍学、逃学的现象出现。
二、对策探讨
(一)创新教育机制
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级”,这样能够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可以邀请有一定心理教育专长的教师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为了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于一些劳动力比较集中的沿海城市,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学校,满足城市农民工孩子上学的需求。
(二)完善心理救助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的就业问题对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的相关心理情况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客服自己在心理上的困难,这也是有效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种途径。
(三)父母的亲情教育
父母的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应当经常回家看看,及时关心留守儿童的情况,这样在心理上是极大的安慰。如果没有时间回家关爱孩子,应当通过电话、书信与孩子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变化,避免孩子在这几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孩子的父母可以委托给相对有能力和责任心的监护人,这样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况。一些父母认为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比较重要,缺乏足够的时间关心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学校教育
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具有良好的教育,应加强学校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关注学生,保障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应当聘用专业的心理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班主任应当加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都有全面的了解。
(五)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19-02
初中阶段,家长们关心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笔者在心理咨询室碰到学生们咨询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只有加大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学校的心理教师, 我认为初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1.不能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她们总喜欢背地里说我,我总感觉每天他们都在我背后指指点点" "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2.学习压力大
总怕家长骂,因而产生厌学心理。望子成龙,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每次月考都排名,学习压力大,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好的高中,","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从乡下来城区读书的,如果学习不好,我无脸见父母","有时真想不读了。",于是厌学感、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3.自信心欠缺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
有些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较早,开始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渴望,导致"早恋问题",现在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20%,"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5.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爱我,怎么办呢,我就出去找那些看起来好像很关心我的人,往往就是带坏他的那些人。我们曾对学校的两千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全校有95个单亲的学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来心理咨询的时候,大多同学都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
6.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
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家里的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7.电脑游戏导致学生们荒废学业
虚拟世界是非常适合中学生,生活不顺心,学习压力大以及很强的逆反心理等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了一个发泄的空间――虚拟空间。他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去做平时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这时,电脑游戏就像鸦片一样,使得许多学生越陷越深,逃课、夜不归宿、睡眠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厌学心理就更重了。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针对以上我在心理咨询室碰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多进行个体辅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和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经常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要进行团辅导:团体活动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同学们在懂得珍爱自己的同时,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与关心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的氛围,懂得珍惜。
(3)开展专题讲座:推动或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4)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对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道出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但这个健康,人们常常侧重于身体有无疾病,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认识越来越清晰,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那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能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心态,心理教育就首当其冲了。我是一名中学教师,面对的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他们,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充满希望又令人烦恼的时期,更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重视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还应当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对广大初中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历经这十几年的教学和深入接触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总结,本人归纳了初中生常见的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等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1 探讨、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频繁出现。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心理上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使得扔中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的偏差。2008年6月份,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有41%的初中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20%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初中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嫉妒自卑、任性孤僻、学习不良、考试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青春期闭锁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饮酒、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网瘾、玩游戏等。从我校初中生的现象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2.1 学习类。学习作为学生时代的主题,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亦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我校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
2.1.1 厌学、逃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完善,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更为自由。但是,我们也常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1/2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准能成学习尖子,可是他就是贪玩。讨厌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以致于逃学。”在我学校不乏这类学生,这都是心理有困扰造成的学生厌学。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2.1.1.1 来自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学生人格缺陷是造成目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厌学学生的人格障碍大致有以下四种;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优越,甚至于无后顾之忧,他们缺乏理想和积极的生活目际。②我父母是农村的,那个年代大字不识一箩筐,我也是遗传了这点,我天生就是笨,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虽然勤能补拙,但那毕竟需要时间,别人都走远了,我要赶也来不及了,不如放弃。存在这类想法的学生有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某一事上,显得比别人落后,他们更显得消极。③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怒哀乐形于色,与同学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也容易产生矛盾。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抵触情绪。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优越的家庭生活或父母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他们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波折就后退,以致无法自己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这种人格缺陷不仅是造成他们当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且更是有碍于他们的继续发展。
2.1.1.2 来自学校教育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过去,我们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是“主演”,要求学生听从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一些学生就会厌学。再者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教”,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输,基础稍差、不想学、或者精神差的学生就在这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中度过,结果到头来还是不懂,最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干脆逃学。可见老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获奖率,忽视学习困难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学还是没有摆脱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成绩评优、评奖,以致许多老师在班级授课制中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这些荣誉。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甚至于每个学期开学都织组一次考试,按成绩好差分加强班、优等班、普通班、职业班。这大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觉得在职业班就是恶劣学生的表现。
2.1.2 考试焦虑。一是大部分学校的考试体制是一期一大考、一月一中考、一星期一小考。期末、期中、单元、各类比赛,甚至出现考试泛化现象。以上问题是由学校的教育结构、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方针的影响而形成。从理论上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但是给学生的感觉是时时都处在考试的紧张状态中,无形地给学生的心理加重了法码。造成对考试的恐惧。其次,我国目前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机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了升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升上重点高中就
等于一个脚踏入大学门坎的思想,这种情绪反映在学习上,就会感到学习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出教育内容过难、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因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到网吧、游戏厅等地方寻找不正当的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2.2 人际关系。
2.2.1 与父母的关系。我们常听一些家长埋怨说:“我这孩子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和我们家长说,宁愿跟同学诉苦或者与老师谈。”这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完整、和睦、民主的良好家庭给初中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归属港湾,孩子们时常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父母的关怀,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才愿意和父母沟通:相反,一个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从来不考虑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接受,这就造成孩子们只知道听从、接受,而不会和父母谈自己的理想。从而造成了孤僻、专横的性格。另外,父母离异、家庭中的种种伤痕。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人研究认为:父母不和睦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的恶劣性,不和睦的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有一种被人抛弃和愤怒感觉,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并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们憎恨父母、家庭,认为家庭是造成不幸的根源所在。
2.2.2 与教师的关系。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也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据调查反映有72%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生活中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他们相处,希望老师对学生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初中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就成了学生心中的理想目标和公正代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对待学生冷漠,甚至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到严重的创伤,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压抑、消极的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2.3 与同学们的关系。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班里学生更是一家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同学之间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彼此关爱。初中生和小学生、高中生一样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在同班或同级里获得被同学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所以和同学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有时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况又会使他们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却因为苦无对策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青春期心理。
2.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都日趋成熟,有些学生不善于跟父母、老师、同学沟通,心理的困惑和疑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表现出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较为特殊的问题。闭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处于消极情况控制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它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2.3.2 情绪、情感激荡,或彰显、或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初中生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一个微笑可以使他们的情绪飞扬、极度兴奋,一段感人的话语会使他们激动无比、心潮澎湃。然而有时有的学生不管内心是激动、高兴还是苦恼、消沉,都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面对老师和父母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变得焦虑与抑郁。
2.3.3 早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身体发育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出现性发育迅速趋于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现代的初中生与过去相比眼界宽了、想的多了,早已跳出了学校这个“圈”,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又处于青春期,难免会有青春的悸动。特别是受到社会上歪风的影响,他们认为谈恋爱是时尚、是一种潮流,不谈就是落后。再者从小学升入初中,意味着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可以不接送了,但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做好过渡工作,放手过早,又疏于管教。以致学生获得了很多可特别利用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另外,部分家庭的离婚大战和离异现实导致学生失去情感寄托和生活监护,从而为早恋创造了条件。初中生早恋具有自发性、隐蔽性、盲目性、矛盾性等特点,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3 学校教育对策。
3.1 开设心理辅导课。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就理应从心理上去排除,只有困扰得到了及时的排解,才会更有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领导应将心理课纳入课程日程安排,侧重心理卫生知识学习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用脑训练,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生活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处理自身身心发展变化和调节心理的技能,排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克服如情绪、社交、休闲、消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可进行升学与择业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
一、老师要具备足够爱学生的能力
不断提高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的高尚情操,不断体现的人格魅力;真心真诚的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尊重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佩服你崇拜你。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不喜欢成天板着面孔装腔作势,一副道貌岸然相的老师。当老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真实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真诚的与学生交谈,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虚情假意故作高深,而是表里如一。加上你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良好的综合品质,学生很快就会接近你接纳你并喜欢你。
二、教育学生养成好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人刚生下来本质是善良美好的,差别也不大。但是在以后的环境、教育方面就因人而异了。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是很不容易的。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假如一个孩子的家教失败,老师就要耗费更多的心血。如果老师再放弃,这个孩子就毁了。孩子大了,就容易做出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事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对子女只知呵护不知教育,这是大人的过失,老师对学生只管教书,不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习惯,是老师的过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强盗,到处抢人家的牛羊,烧人家的房子,无恶不作。在被执行死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娘最后一面。”县太爷便叫人去把他的母亲叫来。他母亲一见儿子立即抱着儿子痛哭不止。可没想到强盗儿子却狠狠地咬下他母亲的一块肉,流着泪说:“我恨你在我做错事的时候没有好好地打我一顿,如今我想悔改也来不及了。”强盗之所以会落到如此 的下场,他的父母有一半的责任。而为人师者同样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教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地明辨是非,心存善念,懂得感恩,学会担当,不欺小凌弱。尤其是跟正能量的人交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我约束。利用闲暇时间做一点有益身心的事,积少成多终生受益。
三、注重W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孤僻心里;健康成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加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农村中学生暴力冲突,抢劫杀人、打架流血死亡等事件屡屡发生,而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引发这些问题的内部原因。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中学生心理表现出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发展,理想初步形成,认知能力有较大进展。这些表明,学生正走向心理成熟。但是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因此中学生心理疾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如自卑心理大,厌学心理,情绪波动性大,心理脆弱,、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早恋问题的困扰,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原因
在农村的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当遇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都习惯于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或是自己的准绳去作出是非、对错的简单判断,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2. 家庭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就我们农村地区来讲,父母关心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导致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更有许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仅靠年老体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生活,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情感气氛冷漠也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协调教师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班主任也可以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