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8-02
一、引言
随着高中新课改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课程中需要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形成紧密的生活关联,借助于对不同问题场景的生活化营造,可以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对问题内容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让生物教学可以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具体来说,在对教学环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一方面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缔造兴趣点。
二、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其中,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既注重于对实际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对教学软件设施进行优化,比如对教师的管理与设置,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理论,让教学技术优化与进步伴随着教学主体即教师本身的发展。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将感情投入其中,使得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成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形成思维活动的频繁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可以说,创设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内容深入理解,进而提高自我的生物成绩。当然,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的时候,也要明确对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的认识。
三、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 选择问题答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到教学成效的有效前提,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提高教学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环境更具答疑性与研究性,特别是针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化存在,教师在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于全面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学习特性与能力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成为问题内容的解决者与探究者。
2. 注重于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物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生物教学需要引导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成为一个整体,让生物知识生活化。基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与其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金缪相关,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较高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为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乐趣,让生物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比如,在对DNA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针对于其遗传信息的内容,可以在对教学场景进行创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位置的组合,使得学生成为碱基的代表来引导学生对组合形式进行思考。当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的时候,就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学习成效也就能够得到极大提高。再者,在对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与减肥这一概念相联系,以此来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距离,让知识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源于社会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有关糖类代谢、细胞呼吸的知识纳入其中。学生不仅理解生物学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学生能感觉到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乐趣。继而使学生养成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学探究能力。
3.借助教学多媒体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能够为生物教学活动提供直观的教学体验,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到对生物学科理论的深入了解,让原本存在于书本中的枯燥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另外,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尽量地简单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促使学生可以将所需的学习知识深入理解,借助于直观教学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成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让图像、视频信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例如: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并结合形象、精练的语言讲解,使学生把握有丝分裂不同阶段的特点,同时形成有丝分裂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并使学生掌握此过程无明显的时间界限。运用这样的直观的方法可把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化静态为动态,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活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生物教师利用好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使得传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得以深化改革,把生物知识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学以致用,利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教学,在情境中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在情境中培养能力,在情景中领略科学家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从分析生活现象进入生命本质,也能让生命本质得以展现,提高情景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萧琼.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2):147.
[2]王艳生.试论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J].神州(上旬刊),2013,(7):187-187.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为有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寻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熟的生殖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以人类生殖细胞为例,如果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对生殖过程中不同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探究和分析:假如两性成熟生殖细胞的生成方式是以有丝分裂来实现的,其的染色体数与卵细胞的相同,均为46条。当受精之后,受精卵内染色体数为92条,那么个体的后代体细胞内染色体数将以怎样的方法增加?这一结果无疑会对生物的遗传性状造成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有丝分裂并不能成为决定有性成熟生殖细胞生成的直接因素。问题分析到这里时,学生深刻了解自己认知上的不足,他们的心中便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可趁机提出:“如何实现亲子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变?”学生回答:“确保生成的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时机提出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恰当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直观情境,引导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不理解时,或者是教师对某些问题无法顺利表达时,可以借助相关展示图、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实现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配合上教师的语言讲解,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复习“细胞的增殖”时,由于单一的静态图片无法让学生观察和发现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的数目、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染色体组数的变化等,影响正确构建数学模型曲线,再加上教师照本宣科的话,只会让学生的认知变得更加模糊。所以,在教学前,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flas和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看动画,将曲线与细胞分裂的对应时间结合起来,并适时停顿在某一画面让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复习的效果更为显著。课尾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找出不懂的地方,教师再为学生进行讲解,能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由上述教学不难发现,利用相关投影、图像或课件等方式将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出良好的直观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知识点有深刻印象,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尝试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教学无疑如鱼得水,功效倍增。
三、实验情境,发现知识
实验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25%左右的比例。生动有趣、直观性强的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分析,设计说明性和代表性强的课堂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如教学“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事先准备一定量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盐酸、试管、量筒、烧杯、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热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等实验材料和器材,然后将学生分成A组和B组,分别让两组学生展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实况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讲解,并指出正确的实验方式。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等进行评价,并让两组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总结实验成败的原因,掌握实验过程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不利的条件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酶活性造成影响;当温度和溶液的pH值接近最适标准时,酶的催化作用才可以彻底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通过实验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知识的学习之中,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识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明白实验的基本原则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在高中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能盲目的对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而是深入思考如何合理的、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走入教育误区,盲目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将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所以,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问题情境创设基本原则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适应性的原则,要求问题情境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后适当的增加一定的难度,使得学生可以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还需要注重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保障高中生物教学成效。在问题情境创设完成后,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若是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死板的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述,在自己设置问题情境后,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不仅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具有的优势没能展现,学生的兴趣也会受到非常不良的影响。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可以多感官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以往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高中生物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依托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依托教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更多的是应用论述性的语言,一些生物教学内容也过于抽象化,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高中生物教师想要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那么就必需依托教材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众多抽象化的、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的对学生进行呈现,激发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在讲述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扩散现象和渗透现象,要求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扩散与渗透存在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让学生以小组谈论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三、紧扣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生物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物课堂上创设学生熟知的环境,增强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具有的吸引力。紧扣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多优势,可以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应用科学的眼光去解析生活中存在的众多现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众多教学内容,转变为自身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情境进行有效融合,才能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找寻生活中存在的生物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精心的设计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述《遗传与进化》生物知识时,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讲述:同学们我们知道有的同学长的像自己的妈妈,有的同学长得像自己的爸爸。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一些狗血的情景剧中主人公很小的时候被父母丢弃了,等到长大了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然后进行DNA验证,查看是否存在血缘关系,这其中存在的原理与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课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然老师也会为你们布置一些问题,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知道基因存在的么?基因与染色体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基因应用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你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也需要切合实际。”这样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加强了学生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了生物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合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述,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生物实验具有的教学价值,以实验为基础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自己对实验进行操作,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并且记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一定的尊重。在教师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能够被一些较为新颖、奇特的现象所吸引,学生心中也会产生众多的疑问。例如在教师讲述细胞结构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实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着教师所布置的众多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例如:细胞结构探索实验设计注意要点有哪些?是否所有的生物细胞都具有一致性?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哪些不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生物实验,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感受生物知识学习的魅力所在。
五、利用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社会关注热点,对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述光合作用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当今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从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为切入点,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优势进行阐述,提升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结语
生物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师需要应用有效的措施保障教学成效。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情境创建的有效路径,从而保障生物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宗琦.试述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45
1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演示动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情境之一,如果能将多媒体展示的动画过程设计为学生的游戏活动,那么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遗传与进化”模块中DNA分子结构的教学。
对于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关系,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将这一结论强加于学生,不管学生理不理解,只要能记住就行。长此下去,学生很可能不是主动的感兴趣的去学生物知识,而是死记硬背,生物课堂变成了“死”课。对于这一知识点,教师没有忽视,而是寻求突破口,开展小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模拟成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左手握拳代表磷酸分子,躯干部分代表脱氧核糖,右手代表碱基和氢键。教师简单演示后,学习小组(8人)按要求演示:各4人平行起立,面朝黑板,模拟DNA的两条链,一条链上的4位学生分别将左手搭在前一位同学的左肩上,另外4位也同样表演,模拟DNA的基本骨架;8位学生分别把右手手掌张开,五指并拢,右手臂平举,并与身体在同一个平面上,模拟碱基及氢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代表DNA两条链的学生站立方向相同,那么碱基之间氢键都在学生身体的同侧,也就没法实现两列学生之间的握手,即碱基的互补配对。经过这个小游戏,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必须两列平行的学生站立方向相反才能实现碱基的互补配对,也就意味着DNA的两条链必须是反向的,才能实现两条链上的碱基配对。2创设动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
创设动作情境就是让学生制作生物模型。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中只有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DNA分子模型,太单调、太少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可以创设多种动作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感悟能力。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氨基酸分子结构模型、ATP分子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分裂模型、DNA的转录、翻译模型、受精作用模型等。正所谓只要教师敢想的,就会有学生敢去做的。
案例2:“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有丝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的教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6-8人),每组分到红、白吸管各4支,进行建立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建构。原本教材中设计用橡皮泥的方式模拟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橡皮泥远没有吸管方便。因为橡皮泥要先塑造成染色体形状而且活动中容易变形,而吸管本身的形状就类似染色体,它中间能弯曲的点可以看作为着丝点,用双面胶可以固定两支吸管的“着丝点”,非常直观的表示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同时购买吸管和透明胶既便宜又方便。
无独有偶,教学中发现,用吸管这一材料代表染色体来开展“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活动更好。有了“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有丝分裂的模型建构活动做基础,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分别用红、白两种颜色的吸管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用剪刀改变吸管的长度来代表非同源染色体。教学中像什么同源染色体、四方体的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现象无需教师多讲,只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建构,学生能顺顺当当地将活动单上的要求演绎的淋漓尽致!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吸管上贴上标签,标上基因,就可以模拟“基因在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直观的观察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从而顺利的归纳出遗传规律。
3 创设记忆情境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通过创设记忆情境可以提高记忆质量和效率,有些巧妙的记忆情境甚至有可能会使学生终生记忆犹新。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形象化记忆情境,如施莱登的“莱”有个草字头,所以他是植物学家;一般称将房子在地下的为地下室,所以心脏上半部称心“房”,下半部称心“室”;单侧光照射会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称为“背多分”(贝多芬)等。这些鲜活的记忆实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创造,使更多更好的记忆情境得以诞生。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口诀、数字记忆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案例3:高中生物知识中常用的数字提示情境。
(1)ATP与ADP转变:一个反应式,两个方向,三个来源,四个去向。
(2)原肠胚的特点:一孔、二腔、三胚层。
(3)DNA分子结构特点:五种元素(C、H、O、N、P)、四种单位(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三种成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两条链、一种结构(双螺旋结构)。
(4)DNA的复制过程:一个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两个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三个步骤(解旋、以每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四个条件(模板、原料、酶、能量)。
4 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具备了实验能力才具备探究能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并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实验激情,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实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案例4:“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差速离心法”的理解。
组织这一知识点教学时,笔者当堂演示生活中的一个小实验:将一把雨伞淋湿,打开后,慢速转动伞柄,使整个伞面以较慢的速度迅速旋转起来,甩掉一些大水珠。一段时间后,就没有水滴被甩出了。此时只有加速转动伞柄,使伞面以较高速度匀速旋转起来,才能抛出更细小的水滴。之后再学习“差速离心法来分离各种不同质量的细胞器”这一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案例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操作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的理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如下推理:(1)观察的是微小的细胞,所以要制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2)因为DNA和RNA是不显色的,不能与其他物质结构分开,所以观察之前要进行染色;(3)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细胞膜对它们有阻挡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染色剂与DNA和RNA顺利结合呢?就要用盐酸对其水解;(4)用盐酸对其水解后,细胞内的物质都有盐酸附着,染色剂不易染色,怎么办呢?就要用水冲洗玻片。借助这样的推理之后,学生就能巧妙地掌握该实验的步骤了。
5 创设材料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经常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从而获得新知,是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案例6:“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导入。
教师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思考DNA结构,并归纳它的何特点。
材料: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大生科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大向世纪盛典公司定做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造价6万元。合同签订后,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支付来了款项。但是展览将近一个月后,一位教授发现双螺旋结构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信息反馈给了北大,左旋方向的不被北大认可。考虑到大会即将召开,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并向北大提出了给付二次制作成本费用4.8万元。但是北大拒绝了,世纪盛典公司将北大到了法院。
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DNA分子结构。
案例7:雌性激素的作用。
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雌性激素有何作用?
一、情境教学的具体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或场景,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实现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良好目的。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到具有广大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来寻找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当然,提问的问题也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我个人认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最好时机,因为它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虽然时间短暂,却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如果我们设计的课堂导入语新鲜、有趣,就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设计的导入语苍白无力、抽象空洞,就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一整节课都在走神、开小差,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的开始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这章内容时,在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一位女演员在读了著名作家萧伯纳的作品之后,对他心生爱慕,于是她给萧伯纳写信希望和萧伯纳先生结婚,信中是这样写的:你这般聪明,我这般美丽,倘若我俩结合,孩子必会继承你的聪慧,继承我的美貌,这样岂不是很好?萧伯纳幽默地回道:如果生下的孩子继承了我的容貌、你的智慧,那岂不是很糟?"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表现得兴致勃勃,于是我继续说道:"同学们,对于他们两个人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你们想不想学?"学生异口同声得回答:"想!"这样,我们通过在课堂一开始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情境,马上激起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热情,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式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实际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而又丰富的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有利于打破事物内部矛盾和学生认知的平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捕捉涉及生物知识的生活现象,并将其积累成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其建立起联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我并没有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生物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肯定经历过这样的现象,水果储存太久,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空心;蒜瓣在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重量会变轻;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会觉得有烫手的感觉……你们有没有想过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反应,然后,我顺势引导,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样,我们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与生实际联系的印象,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高中生物也不例外。而且,高中生物教材中某些生物结构和生理过程只单纯使用"传统教具粉笔+黑板和口授"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不易正确理解和把握,甚至还会觉得生物学习枯燥乏味、死板单调。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具备、能静能动的特点,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能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以生动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到生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