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众传播; 消极因素; 当代文化塑造; 影响; 对策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文化与当代的文化相互结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当代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同时,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弄清楚中国大众传播和当代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在存在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影响大众传播消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大众传播和当代文化塑造之间的主要关系

   大众传播主要是指利用一些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对社会上的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文化塑造主要是指完善并且丰富一个时期内的文化,并且对文化进行积累,进行文化传承,不断的发展文化,同时对文化发展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大众传播和当代文化塑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将主要的信息传播出去,这样就让受众产生一个接受的心理。他们在进行传播信息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传播下去,传播的过程是具有专业化的,传播的信息受到了主观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影响。

   文化塑造对大众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的背景下,大众传播的内容开始有了很多的选择。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传播开始凑从最初的文字形式演变为多种形式,大众传播一直在不断更新新的理念。大众传播给文化塑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传播信息,让人们有意识的对某种特定的文化产生一种共鸣,同时加深受众的思想观念,对受众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更好的发挥出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文化塑造主要是与大众传播的传播信息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当代文化塑造过程中,大众传播扮演者载体的角色,推动了我国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传播信息,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大众传播消极因素产生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就是给人们传播信息,把娱乐带给大众,大众传播在当代文化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大众传播的手段具有先进性,传播的方式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开始呈现广泛性的发展趋势,大众传播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也不总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因为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因素。这些消极的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其中传播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大众传播消极因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 大众传播对文化的认识能力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运行和发展,大众传播的方式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大众传播开始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没有从受众的方面考虑问题,这样就使大众传播的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大众传播与商业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样就把大众传播与消费文化掺杂了一起,这样就导致大众传播方式出现了变化,大众传播的真正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例如:电视在播放一些节目的时候,都会追求一个收视率,这个收视率能够增强电视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网络系统的不断运行,很多的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开始出现,大众传播媒体为了提高传播的经济效益开始对奢侈品消费和物质享受进行过分的关注,这些方式破坏了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给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背离了大众传播的应尽的社会责任。大众传播主要就是为了使受众能够通过他们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好的接受各种信息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当代的文化,积极的倡导引领文化。

2.2 传播的主要方式不够完善

   大众传播的方式是不同的,其传播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大众传播在传播的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当代文化中飞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传播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传播的效果就不一样,不同的传播方式对文化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用报纸进行传播的时候,由于报纸会将一些内容强加给读者,是一种属于强制性的让受众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大众传播出去的信息到受众的心理会有个反馈的过程,如果反馈的过程不够完善,那么就会导致受众的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够全面,然而电子媒体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改变了那种单一的报纸传播的方式,但是大众传播在内容上却缺乏了一些有效措施,一些网络媒体无人管理,造成了当代文化塑造的满目性和不确定性。

3 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

   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缺乏创新

   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历史背景源远流长,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人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忽视了一些文化的真正意义。我们不能丢掉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会创新。

3.2 大众文化的炒作现象严重影响当代文化塑造

     在近几年来,一些“山寨的文化”不断出现,在大众传播的充斥下,山寨文化的身价也开始提升了,这样就给当代文化塑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炒作,扭曲了大众传播的真正价值。

4 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及对策

4.1 对大众传播的主要方式进行把关

大众传播的内容对当代的文化塑造的影响有利,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要进行把关,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传播,传播的角度要新颖。大众传播要承担起社会文化的传承能力,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2 建立好大大众传播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播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标的,要对大众的传播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控制,大众传播的方式不能只是停留在纸质的媒体上,应该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应该和受众建立好关系,大众传播应该知道受众需要的信息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对受 众具有价值。同时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度大众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进而使大众传播的管理能力发挥出来。

5 总结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的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很大,大众传播为当代文化塑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大众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为了完善大众传播的方式,为当代文化塑造创立有利的环境,那么就要积极的引导大众传播方式,进而使我国的当代文化塑造向着积极的环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11.

[2] 王玉德. 文化学.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6.

[3] 泰勒. 原始文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播 大众传播 音乐传播

人类的社会音乐实践,其本质就是音乐的传播实践。音乐的传播既是音乐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动力,又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大众传播环境中,音乐的传播已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状态,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弄清音乐传播的新特点和新状态,对于理解和探究当代音乐艺术的现实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传播,从广义上说,就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和变化”;人类的传播活动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它一般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反馈信息四个基本要素。作为音乐文化传承原动力的音乐传播,是指“乐音音响符号所负载的音乐艺术意图、音乐思想等音乐信息为人们所分享或共享的过程,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由于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在音乐传播中,传播的信息即乐音音响符号,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具有非语义性特征的听觉性符号。由此使得音乐传播的各过程凸显其特有的品质。但与此同时,作为传播子系统的音乐传播,注定会受到社会整体传播环境的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力又是持久的、革命性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的传播活动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形态到现代数字多媒体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传播的发展和进步总是受到传播媒介的制约,一部传播史就是一部媒介发展的历史。从媒介技术的发展来看,人类的传播可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数字化传播时期。从传播类型和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几种模式。在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中,传播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和特点,并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

毫无疑问,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由广播、电影、报刊,尤其是电视、互联网及摄录音像制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强力控制的文化时代,即所谓的大众传播时代。作为“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内容”的大众传播,正在经常而全面地诱导和制约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思想的信息,包括艺术活动的多样现象,纷纷随同大众传播的巨大辐射力及其快捷、直接、形象具体的方式而漂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如上所述,我们已进入一个传播媒介丰富多彩、大众传播强力控制的文化时代。与其他传播类型相比,大众传播模式更加成熟,其功能更加突出,使得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形态和信息系统。其一,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包括报刊、电台、电视、网络、音像公司等在内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其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传播学术语中的“受众”;其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其五,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其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在这样强势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当代音乐艺术传播又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和状态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第一,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尽管仍然存在“口传心授”“口头接力”等个体式的、人际式的音乐传播方式,但传播的主体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台、电视台、网络、音像公司、唱片公司等专业化媒介组织完全掌握了传播的主导权,成为了社会音乐艺术的传播主体。在当代音乐传播活动中,创作者与表演者所共同阐释的音乐作品,或被记录、还原、复制的音乐音响信息,都不是直接呈现给受众,而是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音像公司等专业化媒介组织进行传送和传播。也正因为大众传媒的强大复制功能和传播效应,昔日笼罩在“艺术”之上的神秘光彩开始褪色,艺术成为当代大众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对象而非少部分人的纯粹精神领地。其受传对象也从精英分子、专业人士走向了一般大众和普通平民,从而使音乐受众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音乐接受群体,真正开创音乐艺术传播的“大众化”时代。

第二,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艺术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结构性活动,总是同人的活动及其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杜夫海纳《当代艺术科学主潮》)从最早的“留声机”到今天的各种摄录设备,从磁带、唱片到光盘,从广播电视到MP3及互联网,当代音乐艺术传播的技术性质变得日益突出,甚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得音乐传播能够有组织、大规模、专业化地进行,但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性和技术的控制力。在当代音乐传播活动中,虽然口语传播(现场传播)和乐谱媒介传播仍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传承作用,但传播的主要形态却是以电子媒介和网络数字化媒介为主体的大众传播,由此给当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比如,一次音乐会或歌会的传播,既有演奏者(演唱者)与听众(观众)之间的现场传播和共同参与,又有电台、电视台或网络进行的同步直播,还有广播电台、电视台采录编辑的专题节目以及音像公司加工复制的音响音像制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音乐传播也呈现出一种综合性、市场化、产业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范文第3篇

1.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传播;新媒体;崛起;社会控制;破解;限制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胡正荣教授认为大众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大众传播是社会化的传播。[1]

今天的信息传播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播而成为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数字图像压缩、高清晰度电视、有线电视、电话电视、卫星电视、交互电视、数据广播、数字音频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因特网、在线业务、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电话、传真、智能网、移动通讯等等传播载体构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流。进一步讲,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写照。在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社会行为的阐释工具。如在改革开放时期首先进行媒介受众调查研究的陈崇山研究员所说:“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同样伴随着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体系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体制、技术、规模、结构和内容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变化之巨大使它成为社会变革中一个突出部,其社会功能的扩展和公众对其使用方式的变化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2]

二、新媒体传播的崛起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微博就是大众传播新形式代表之一。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博客用户规模3.53亿人;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我国而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46亿人,占中国网民人数的21.7%,而且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2012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463万。[3]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分析认为:新媒体的传播是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全互动传播、去中心的传播、去议程设置传播和自净化传播,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空前的。“社会化网络对传统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刚刚才开始显现。”

三、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诸多弊端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媒介的权力性质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而在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由简单的政治权力而向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重叠,这在某种程度上演绎了当今中国正在发生一个由“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这样一个过渡过程。从媒体自身发展的市场角度看,政治传播又过多的干预了媒体自身的宽松环境,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

(二)大众媒介的隐患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发表了《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一文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助长“社会顺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2.降低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

3.大众媒介剥夺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4.麻醉人的精神。

还比如大众传播使人产生冷漠心理、导致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等等。

(三)网络媒体的缺点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网络这个新兴的事物,截至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阶段都会面临诸如此类问题。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2.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大有人在。

四、加强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使传播成为日常生活状态,信息效用的最大化都为社会的传播效率及社会组织结构提出了不小的压力,这实际上暴露出技术理性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的限制因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加强社会控制,浅见如下:

(一)强化媒体体制改革。

大众传媒过多的与政治权利结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蒙蔽、控制与统治的手段,尤其是如果它与一定的政治权力或经济利益集团相结合或被它们操控,会是对于民主与真正的公共生活的威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媒体监督机制、强化媒体深层次制度改革。具体做法分为两方面:

1.强化传统媒体体制改革。从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整合媒体人力资源、政策和经济扶持、产业链创新等四方面入手。

2.强化新媒体体制改革。对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至关重要,处理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的关系。

(二)加快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以国家规定的形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作什么,并靠国家政权控制力量来推行,是最严厉、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完善和加强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精神,进一步加强与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完善信息产业部审批程序、建立互联网络的长期有效的监管制度。提高技术监管水平。

五、结语

J.W.凯里在《莫尼斯和麦克卢汉》一文中说:“传播媒介是‘巨大的社会隐喻’,它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告诉我们世界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刺激并愉悦我们的感官,而且通过改变我们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比例,实际上改变着我们的性格。”在现代大众传播技术条件下,新闻传媒影响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威力之处不言而喻。综合来看,对于当前大众传播环境下的种种限制,加强社会控制是可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64.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46-02

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体育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格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时代的演变中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而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传播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能够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覆盖范围,更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的同时,不断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巨大作用是很多传播手段所不及的。

一、大众传播媒介

(一)传播:汉语中,“传播”是一个符合词,是两个个联合的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传”有“运、送、给、交、递、表达、推广、散布”等众多内涵,而“播”则具有“撒种、传扬、传布”等意思。传播在汉语中是作为一个动词存在使用的,如传播新闻、传播疾病、传播消息等等。英语中,“传播”是communication,作为名次使用,意思是交流、交际、通讯;信息、消息;通信工具、交通联系等等。

(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运用特定的传播工具广泛传播信息,通过专业化的传播媒介运用传播技术和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和公开信息,源源不断的迅速传播出去,影响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的过程。英文中,mass communication的含义众多,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层意思:众多传播者;庞大的传播机构;大量复制的传播内容;众多的受众群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媒介体,是指可以向社会大众大规模的传播信息的专业信息载体和媒介组织。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大众传播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的特点,对于信息的传播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具有五项基本的功能,信息宣传功能、新闻的传播功能、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以及实用的功能。

二、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一个民族或者多个民族之间流传的体育活动的总体称谓,主要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主要有三方面的意思,一就是体育,二是民族,三是传统。

所谓体育层面,就是那些活动项目具有体育的特性,能够有目的和计划的锻炼人们的身体,是人们的身体得到健康平衡协调的发展。所谓民族层面,就是那些活动项目具有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的文化底蕴上面,来自特定的民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被广大的人群接受和喜爱。所谓传统层面,就是那些运动项目具有传承性,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在一定阶段阶段形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具有民族自身风格的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和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个体的健身鉴于和娱乐交际作用,能够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三、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策略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多样性,应该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合作,更好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传承和传播。

(一)发挥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实现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好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不同的大众传播各有所长,比如电视的综合视听与动感,有感染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传达率高的优势,但绝对成本高,干扰多,接触短暂,受众选择性差。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制作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减少重复性的报道传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各种大众传媒的交流合作,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电视方面,应从改进栏目设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其现场性、时效性入手。广播方面,可制作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节目,进行同时异地传播,在信息的多样化和形式的新颖性上下功夫,增加有特色的解说和评论。报纸方面,内容上发挥报纸容量大的优势,使民族传统体育信息更多样华和全面性,版式上不断创新,重视对标题的制作和图片的选择,印刷上要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和舒适感。杂志方面,应从专业性上着手,凸显自己的办刊方针。网络方面,网络几乎兼具各媒体的优势,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科研、锻炼、竞赛及产业的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应该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制作符合大众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增加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爱。

体育自身就是一种重在参与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其魅力在于不仅仅欣赏,又可参与,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使人受益无穷。各大众传播媒介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增强和受众之间的沟通,重视关注受众的需求,着重培养受众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中的参与性。

各大众传播媒介应由单向传播转向交互式方向发展,注重与受众的沟通,关注受众的参与。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供人所需,才能更好的根据社会需求来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信息。重视受众的需求,是把受众的“应知”与“欲知”统一结合起来,把共同兴趣和个别兴趣、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统一起来,随时关注受众需求的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自己的报道重点和报道形式。

(三)大众传播媒介应该从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示范作用,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欣赏和娱乐的需要,还要引导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唤醒和激发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知识。首先,通过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其次,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形式多种多样、趣味性强、易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全民健身中的指导示范作用;通过娱乐节目电视剧、电影等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兴趣,如武林风等等。

(四)把握好舆论导向,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并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宣传的法规和政策。

实践证明,体育事业的发展须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大众传播媒介经常出现褒贬失衡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常常过于苛责,甚至群起而攻之。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应多加慎重,注意褒贬适宜。同时,通过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舆论监督活动,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使之更好的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体育的本质在于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而大众传播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的报道也应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以更好的让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种莉莉.我国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