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影视翻译;影视翻译语言;特殊性
一、引言
电影电视自其诞生之日便注定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欣赏他国他民族影视作品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和沟通,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途径。随着近年来外国影视作品的流行和我国对外国影视作品的大量引进,影视作品的翻译也逐渐兴起。与其他形式的翻译相比,影视翻译的历史还很短,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也很薄弱。相对于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影视翻译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的不足。
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但它往往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影视剧是一门“有声有型,形声结合”的艺术。其中的画面与声音起着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译者在选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再现原片的思想性、艺术性,以保证翻译语言准确生动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长短、节奏、换气、停顿、口型张合、剧中人物的表情、口吻一致等保持一致。这当中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译者对影视翻译语言特点的了解程度。
二、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
1.综合性。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的视听艺术,演员的对白与表演相结合,配以画面、音乐、音响效果等。声画统一的综合性是影视语言最大的特性。对于影视翻译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演员的对白和表演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后者对前者不仅起着辅的作用,也起着制约性的作用。
2.瞬时性。与能够反复阅读的书面文本所不同的是,影视作品都是一次过。影视作品这一特性决定了影视语言的翻译要把握好易懂的原则,译文必须流畅通顺,意义明了。但流畅通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观众都能听懂,因为观众的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常识性的东西都容易理解,但对于比较专业的问题,观众可能听的很流畅但不一定真正理解。
3.聆听性。聆听性是配音译制片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观众主要通过演员的对白跟上剧情的发展,除了让观众听懂,还要让观众听得舒服,这就意味着译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能否反映其身份、个性,是否富于情感色彩,能否充分表现人物形象。简言之,译者要把握好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和感情化的原则。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译者及相关人员才能在翻译、配音的创作过程中做到“对号入座”,观众听其声便能识其人,这在群戏中尤为重要。
4.无注性。文学作品中,对于读者难以理解之处,可以增加脚注或尾注,但影视片的翻译不可能采用加注的手法,只能在不影响影片的宏旨的前提下采取意译、解译、省略等变通的方法。
5.通俗性(大众性)。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除了极少数实验性的作品之外,绝大多数电影和电视剧是供人们观赏的,因此影视剧的语言基本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要求能一听就懂。要求影视对白通俗易懂,不仅仅由于其瞬时性,更由于影视观众面之广。这就要求影视语言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对白不能过于典雅,太晦涩。当然,“通俗”并不是“低俗”,也不意味着“平淡”,关键于译者能否将其译得准确而富有活力。
6.简洁性。“简洁性”是指影视作品的翻译在字数受一定的限制。影视作品中,除了写实和记叙的影视作品之外,大多都采用随意的对话方式,其特点是多以片语句、缩略句、省略形式等出现。原语长,译入语太短,给人的感觉是“拖”;原语短,译入语太长,给人的感觉是“赶”。基于影视语言的这些特点,译者在翻译时,有时就必须考虑到语言风格的继承,以目的语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影片语言的魅力,否则会因译入语的晦涩难懂、矫揉造作影响影片原有的魅力。
7.融合性。语言的“融合性”指的是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音乐及动态画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密切联系、融合在一起的。演员的形体语言,如点头、摇头、手势等也是影视语言的一部分。这是与一般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而且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口头语言是形体语言的基础,而形体语言对口头语言起着限制与补充作用。
8.角色性。在影视语言中,除少数旁白无角色特性外,大部分的语言都和角色的特点分不开,儿童的语言带有童趣,执法工作者的用词严肃,老者的语速较慢且富有哲理,这些特点都是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发现的,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一特点译者也要特别留意。
9.文化性。“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或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法律和社会关系等。由此可见,文化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影视剧不仅仅是一种影视语言,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同文化的传播功能。如果没有贴切的语言来表达,影视作品终将是苍白无力的。影视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其背后文化的传递。
10.口头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大多是写在纸上的,读者用眼睛去欣赏,而影视剧的语言主要是通过演员用口说出来的,观众必须用耳朵去听。也就是说,在欣赏一部影视剧时,看画面听语言二行为同时发生。语言与画面同时出现更能体现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便于受众理解影视人物的对白,进而看懂整个影视剧。
11.省略成分多。影视语言的翻译与一般文学作品语言的翻译相比较,其省略成分要多的多。一方面,这是因为影视剧中的人物间交流通常都是面对面对白的形式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是受影视翻译语言简洁性的特征所限。正是由于影视剧中人物间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形式,翻译语言中很多的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以及前面已涉及的内容都经常省略。
12.口型化。口型化是要求译文在保证准确、生动、感人的前提下,力图在长短、节奏、换气、停顿乃至口型开合等诸方面达到与剧中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口吻相一致。
13.人物性格化、情感化。人物性格化就是准确把握剧中人物个性,使译文言如其人。情感化则要求译者把自己带入角色,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把握其内心世界,从而领会其言语的确切含义。
三、结语
总之,影视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影视翻译中,所有翻译技巧的应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语言特殊性的制约。要达到译作与演员高层次的吻合,就必须考虑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与文化背景,个性和语言特点以及演员的面部表情等等。由此可见影视翻译语言的特点再现对影视译作的重要性。(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Yxm2014018
参考文献:
[1]杜志峰、李瑶、陈刚,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佟晓梅,影视翻译语言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8卷第5期。
[4]毕文成,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5卷第4期。
[5]张燕,影视翻译语言的融合性[J],电影评介,66。
[6]陈杰平,互联网时代下的影视翻译[J],考试周刊,2010年第34期。
关键词:电视电影;个性化;创作
1996年电影频道正式开播,1998年参照国外电视台为电视播出拍摄电影的经验启动电视电影的拍摄,十年来电视电影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习惯了打开电视看电影的娱乐方式。吴贻弓:“夫‘电视电影’者,顾名思义,就立意、创作、摄制、传播乃至接受诸端而言,既有别于多集电视,亦另类于影院电影。”电影追求以大投资制造视听奇观;电视剧以长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现阶段电视电影的个性化创作。
一、利用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十年来,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电视电影,以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迅速反映生活,给观众带来最鲜活的感动,形成了电视电影自身的创作特点。截止至2008年底,电视电影产量达1108部。现实生活题材占81%,革命历史题材占4.5%,古装武侠等占12%,其他占2.5%。许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超过2%的有三百三十多部次,其中现实题材一百五十多部次。
在电视机前,人们身处家庭环境却有切实的自我意识和现实感,完全不同于身处影院中的那种暂时遗忘自我的状态。由此,我以为电视电影的独特意境需要更多来自日常生活实况,来自大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包括相当宽泛的世界范围的现实社会动向和人类相通的情感。因为普通观众喜欢看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他希望从电视电影当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写照,找到对当下情感的一种需求和体验。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节目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吸引观众;只有利用新闻题材或热点问题才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使得电视电影能够更好的发展。它以小投资、短周期,精制作为生产方式,保证这类题材的时效性以及一定人群的收视率。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系列剧对于新闻纪实性作品的创作相对于电视电影创作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电视电影要以现实题材和纪实性风格取胜,记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接近大众的生活,侧重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增强文艺类型的吸引力;改编真实案例,追求逼真、恐怖、纪实、刺激,兼有打斗场面。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惊险性,注重故事性、细节表现和叙事张力。通过不同领域现实题材电视电影的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农村、工业、军旅、城乡文化等多个领域,叙述或平缓或急促、或轻盈或厚重,与中国观众的审美实现了对接,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二、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提升艺术价值
塑造有魅力、有价值、有生活的人物,反映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是电视电影发挥其独特美学特质和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手段。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内容去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也符合为最广泛的大众拍电影的创作需要。电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提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得每个人物都能够鲜活的生活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之中,作品中的人物应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鲜明的唯一,让大众沉浸在主人公的故事世界之中的同时,更受他们经历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怀,对人格魅力的吸引,制作更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生动可感的人物和现实深刻体验传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影片《金牌工人》中全国劳模徐振国的现代工人气质以及新时期改革者常局长的远见。《督察队长》中的督察队长沈泉和刑侦队长朱豪是观众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新警察形象,有很强的职业素养,也和普通人一样遭受着生活实实在在的压力。《天籁》中的新“草原姐妹”央金和她的同学根嘎、扎西,还有那影响着藏区人民生活、忠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天籁之音拉姆。
电视电影更多地选择现实题材,选择小人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也是由电视电影低成本所决定的。如李迅所讲,低成本既是一种限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面对当下中国的观众,满足当下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三、依靠完美的叙事增加可看性
电视电影在将电视媒介与电影相结合后产生了新的特质,即在媒介和内容结合后形成了新的艺术定位和审美品格。相对于电影而言电视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小”的,不会像电影那样依靠视听奇观来达到震撼的效果,走超现实主义的路线,但这种“小”只是指电视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是日常化的。题材贴近现实,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给人创造的是幻化的世界,除了本身就是魔幻题材的影片之外,其他题材的处理也都是非日常生活化的。但也不能像电视剧那样用很长的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电视电影所讲述的“小”故事更加凝练,情节更具有吸引力,表现自己的独特审美特质。所以要想吸引电视屏幕前的观众就必须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故事结构、戏剧冲突、风格化的表演来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并深化故事的主题。如影片《十八个手印》影片构思巧妙、影像完整大气、对白精彩,利用不同叙事线索的铺陈与推动,将那个风雨欲来的特定历史时刻完整准确的定格于荧屏。《生死抉择》、《横空出世》利用剧烈的情节冲突,在矛盾和斗争中展示丰富的人物性格。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注重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照搬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认为,“电视电影的一个特征是造型和影像需要较高的表现力,需要一定的电影味儿和影调效果。它不像长篇连续剧主要用情节和台词去吸引观众,影像方面平淡化处理亦能奏效。电视电影虽然由于成本限制,但它们需追求一部电影的所有艺术指标,只是要躲避大场面、奇观化、超惊奇的视觉效果。”
从艺术标准方面来看,专门为电视电影创作的剧本既要区别于电影的题材,又要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较高品位的内涵,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电视电影要找到自己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空间,注意发挥艺术的个性,在叙事方式、节奏和文化含量方面向电影靠拢;选材方面还应具有平民视点与国民视角,避免庸俗化。注意电视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从画面的构图、镜头运动、视听节奏、音乐构成等方面营造一种电影感,形成一种风格化的形式。电视电影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影艺术文本的一种补缺,甚或是电影艺术文本另一种形式的再生。所以,对电视电影的艺术要求必然趋近于电影艺术的普遍标准。
一、利用热点题材吸引观众注意力
电视节目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人们身处家庭环境却有切实的自我意识和现实感。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电视电影具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特点,形成了电视电影自身的创作特点。电视电影的独特意境来源于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来源于日常生活实况,可以使人们从电视电影当中找到对当下情感的一种需求和体验。现实题材的电%电影投资小、周期短、时效性强,同时具有一定人群收视率。电视电影记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追求逼真、纪实,涵盖了农村、工业、军旅、城乡文化等多个领域,以现实题材和纪实性风格取胜。据统计,电视电影取材以现实生活题材居多,它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某些心态,深受观众欢迎,具有良好的收视成绩。
影片《人在囧途》就是一部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这是一部让人流着眼泪同时在笑的电影,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禁让人们联想到自己出门漂流的这些岁月。每年春节买火车票一票难求,回家途中我们遇到的情况也许比影片中的他们还冏。虽然有些故事情节属虚构,是有些夸张,笑料百出,比如:买彩票竟然能中个面包车;牛耿(王宝强饰)在开车,呼噜都打上了,还说自己没睡等等,但是影片的大部分情节还是来源于生活,确实反映了春节回家难的现实问题。每年春运都是一票难求,买到了票,坐上火车,也是人挤人,有时甚至是人踩人。一幕幕挤火车的情景浮现在脑海,有些没怎么出远门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人生很多阶段都是处在冏途中,在人的一生当中要面对无数个突如其来的难题,有时候我们真的无从选择,只能面对现实,找出解决之道。像《人在冏途》这样取材于现实的优秀影片有很多,他们虽然不是大制作,却唤得起人们的同感,深受观众喜爱。
二、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提升艺术价值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电视电影作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编剧在力图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同时,还要力求使人物更加深人人心。
(一)塑造有价值、有魅力的人物
有价值、有魅力的人物可以反映各个领域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通过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个性人物,是电视电影表现其独特美学特征的主要方法。电视电影作品要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必须加大对重点人物刻画的力度。电视电影的投资具有低成本性,它赋予了电视电影新的生命力,因此可以将小人物作为主角,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要求。
(二)塑造个性人物
塑造个性人物,本身就是电视电影发挥其独特美学特质的重要手段,符合为最广泛的大众拍电影的创作需要。电视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应当使每个人都成为典型,但同时又是鲜明的唯一,让观众受他们经历的感动,被人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影片《金牌工人》情感真挚、催人奋进,尤其是片中“金牌工人”许振超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锐意拼搏、勤学苦练、敢于创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影片生动记述了他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平凡人生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位当代产业工人“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生动形象。《糖豆八部》这部片子充满喜感,十分流畅,节奏明快’让人一边微笑一边揪心。影片的人物分为公司内部和欠债客户两部分,内部除了正直领导王总和腐败总监杰森外,就是八部的邱少和三名同事;外部就比较复杂,从打算虚假上市的老总到“包二奶”的奸商再到勤勉的小店主。虽然人物众多,但不显纷繁杂乱,大大小小角色二、三十个,演员表演都很到位,亲切自然、不突兀也不矫情。故事推进和细节描写接地气的感觉让人感动,每一个有过业务经验的人都会点头称是,就是这么不容易,就是这么辛苦。
三、依靠完美的叙事增加可看性
电视电影没有影院电影震撼的视听效果,但它所描绘的画面更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虚幻世界的影院电影相比,它反映真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主要靠故事情节取胜。与长篇电视剧相比,电视电影讲述的内容必须十分精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从艺术标准来看,电视电影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又具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注重挖掘自己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空间,从平民视点与国民视角观察社会问题,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化的形式。电视电影在媒介和内容结合后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它避免完全照搬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艺术上的锤炼,它通过特有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真实的表演来描绘出个性鲜明的人物,使影片的情节更具有吸引力,使故事的主题得以升华。
影片《失恋33天》是一部很典型的带有浓厚电视剧导演色彩的电影,影片以时间为线索,从失恋第一天开始,在失恋第三十三天结束。生活是以时间为轴去慢慢发展,同时爱情是存活于生活之中,爱情一旦遇到长时间就会变得平淡。如果本片只是一部为了描写平淡爱情的电影,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扣人心弦的情节了。但是,在我们观看过一部这样的电影之后,它的情节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平淡是我们生活中所能预见的,现代人活得清楚,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斥的平淡。《失恋33天》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的故事,黄小仙很倔强、高傲、础咄逼人;王小贱很“娘”,活得很“精致”,这两个人是同一家婚庆公司的搭档,可一直吵嘴。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男男女女,分分合合。女生因为自己的高傲,男生会因为自己的闷声不响,失去了有彼此的未来。最后我们终究会明白,往日的倔强,会使自己后悔。不要让自己后悔莫及。
四、注入时代内涵,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
当前,不少电影刻意追求大投资、大制作,却淡忘了影片的人文精神。在影视作品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电视电影坚持倡导主流价值观,注重作品的逋俗性和大众性,力求创作出体现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成为独具美学特征的电影产业。电视电影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作品应该增强社会文化价值’顺应和谐文化的要求。国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电视电影追求生活质感,它走在时代的前沿,在作品中正视和化解矛盾,在叙事过程中去体现时代感。作品的启示不是来自于说教,而是来自于大众媒介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来自于真切的人生故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它要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在电视电影这样的流行文化领域,它在传播的内容上也应当恪守相同的文化观。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电视电影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价值,努力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
影片《亲家过年》也是以叙事取胜的作品之一,电影讲述的是一对80后小夫妻,为了创业偷偷卖掉了家长给置备的新房,谎言却像雪球越滚越大,一连串的“冏”事终于令小夫妻无法招架。影片制造了一个非常情境,将天南地北的两亲家集中到一起乱炖着过个年,都是最平常的爱情和亲情,这种小影片很用心,那些平凡琐碎的情感纠葛和家庭互动也更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的拍摄手法很简单,单线条平铺,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习惯了中国式封闭叙事的传统观众算计着,打造的,家长里短,老少通吃。
关键词:影视;音乐;互通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04-01
一、听觉上的极致享受和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一)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其实就是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中创造出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的产物。它具有以下的特性:
1、音乐艺术的非实体性
作曲家创作这些曲子为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现这些音乐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包括思想、情感、愿望、理想,音乐就是它们的物态化、对象化。所以音乐又具有非实体性。
2、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
音乐的物质媒介既然是声音,它就不会像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具象”,它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他对于生活的感悟,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地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说音乐又具有“非具象性”。
(二)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对于我们而言要比音乐艺术更熟悉些,因为它是最普泛的大众文化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性:
1、影视艺术的跨文化性
古老的艺术都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去解读,但是影视艺术以“画面”这一世界性语言因素,使人们可以很轻易的去解读。影视艺术可以通过“画面”这一语言因素使世界上语言不通、不了解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轻易地看懂它想要表达的东西。
2、影视艺术的科技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广角镜头,我们不可能看到《公民凯恩》中那样经典的景深画面,没有后来的斯坦尼手持摄影设备,我们也无法看到王家卫《重庆森林》等电影中的快速不规则运动的镜头。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影视艺术是受科技限制或影响最大的画面艺术,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艺术。
二、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共通性
(一)都是流动的艺术
无论是音乐,还是影视,都属于动态的艺术。无论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还是时空的艺术(影视),它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音乐是靠流动的旋律来作艺术对象的;而影视则是靠活动的画面和声音来作艺术对象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艺术感染力的贯通
影视艺术是通过画面这个语言因素来使人们看懂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节奏、旋律使人了解作曲家的喜怒哀乐。比如通过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梁祝》,两人的情意绵绵,全在大小提琴和鸣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影视艺术更是如此,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要传达的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
(三)艺术功能的异曲同工
《乐记》中早有记载“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音乐教化人心,使社会上的人都去朝着好的一面发展,不去作恶,社会就会很和谐。而对于影视来说,它也具备这样的功能,看一部好的电影,会从中吸取到很多阳光的东西,就会更加的努力去往好的方面发展。
三、声影映画——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完美结合
(一)影视音乐—以电视剧《恶作剧之吻》为例
影视音乐指的是专门为影片创作而被选用的音乐作品,属于音乐的一种体裁,是影视艺术表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一部电视剧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收视率的暴涨,而且电视剧中的服饰、发型以及音乐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在《恶作剧之吻》中,主旋律一共有三段,分别为《SAY YOU LOVE ME》,《靠近一点点》,《听见》,以及经常在剧中来的主题曲《恶作剧》,很多歌曲在电视剧播出之后大红大紫。
(二)音乐电视:视听艺术的极致
音乐电视,又称music video,俗称MTV。MTV在20世纪末诞生,它的最终目的是在表达音乐所特有的情绪。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音乐始终都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它是从属于画面的,音乐形象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或使剧情更加完整而出现的。但是,在音乐电视中,音乐形象却是被表现的主体,而那些画面创作反主为仆地从属于确定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数字技术冲击;摄影艺术;新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摄影是人类传达历史知识、充分了解历史变迁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传播世界文化的关键手段之一。它可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种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面广,涵盖力极强,形式也越发丰富,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有新闻媒体纪实摄影以及图片编辑等,同时也涵盖着商业运作和平面设计等因素。由此可见,摄影这门艺术形式极具综合性、系统性,是一项较为高深的艺术手段。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数码”这一词汇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数字时代的到来给摄影艺术行业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同时更是掀起了一场摄影技术的革命。
一、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的差异性浅析
(一)存储介质及成像原理的差异性。传统相机的影像一般是以化学方法记录于卤化银的胶片位置,而数码相机图像的生成方式则存储于磁介质之中。传统相机的摄影方式大多是借助银盐的感光作用,将其作为数码摄影的成像原理,这一过程中,光会通过镜头将相应的影像传输到传感器,而后对其进行转换。转换为模拟电子信号,通过转换电路将其转为二进制代码数字信号,再把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和处理,储存到存储器,这样就完成了将被摄体变为数码信息予以记录和存储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数码摄影的成像原理,笔者所提及的前者属于化学成像方式,后者则属于物理成像方式[1]。
(二)制作工艺的差异性分析。传统相机使用过程中,一般会将胶卷作为拍摄的载体,而后需要对胶卷进行特定的冲洗,最后才能获得照片。运用传统相机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拍摄人员无法对照片的拍摄原理进行查看和分析,确定最终的拍摄效果。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通过数字化方式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存储,拍摄完毕的照片可以对其效果直接进行观看,对于不满意的图像可以立即删除,拍摄之后借助计算机的作用,将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相连接,即可进行后期的制作和处理[2]。
(三)输入和输出方式的差异性分析。用传统相机拍摄图片,需要在暗房中进行冲洗,若想对其进行高效处理,要应用扫描仪器,将这些影像传输到计算机之中,此时的图像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数码相机同时可以把自然界之中的全方位景象简洁地拍摄下来,而后可为电脑提供直接的数码影像,同时在电视等诸多媒介之上得以显示出来[3]。
(四)拍摄技术手段有极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应用景别的过程中,传统的摄影方式需要结合作品的意境,对相机光圈、景深或是快门等予以适当的调节,而数码摄影的光圈通常都会体现出一定的自动化特征,其实际景深也较大,很难将一些特殊需要的景物表达出来,所呈现的拍摄效果也相对较差[4]。另外,加之电子元件以及电路运行中会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对于光线的表现力也不及传统相机的效果,特别是针对逆光景物的拍摄方式更是如此。通过对数码摄影成像原理和传统摄影方式加以分析,我们看到,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光学镜头感光成像,传统的摄影方法都会借助感光胶片的作用对图片予以记录,而数码摄影则是借助COMS或CCD的作用,实现数字信号的传输,将其存储在储存卡的位置。
二、数码摄影给传统胶片影像带来的冲击
摄影技术从始至终,相关的摄影人员都会将银盐作为基础材料进行记录和表现,这也是多年来摄影界专业人士所熟知的技术种类,这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式可以借助计算机对其进行放大观察,而后还可以对其中易出现的诸多问题予以了解和掌握,但是银盐记录的影像点阵会呈现不规则的形态,同时是间隙的、模糊的,在此过程中,也会掺有一些杂质。如果此时的扫描照片篇幅较小,随之而来的问题会凸显出来,所应用的感光材料经过扫描和冲洗环节之后,它的失真度也会逐步增加,经过影像复制之后,无法达到零损失的目标。此时,器材品质也会体现出一定的限制,很可能造成影像品质的失控问题,广告摄影还需要尽可能做到高效和快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冗余环节。通过数码摄影的方式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实施高保真的拍摄,这已经成为摄影艺术发展中的必然途径[5]。实际的新闻摄影工作中,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传输,数码摄影和传统的摄影方式相比较,省略了诸多的繁杂程序,这将数码摄影器材的应用优势明显地体现了出来,因此数码摄影广泛地运用到了摄影行业之中。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二者之间各有优势和缺陷,很长一段时间会保持着共同发展的趋势。但不管是专业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员,还是仅仅是业余爱好,数码摄影的应用,无疑给传统摄影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传统的摄影方式和其他图像相比较,将会体现出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从拍摄者的角度来讲,操作比较繁琐,无疑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人们在实际拍摄图像过程中,需要经过较为繁杂的冲印环节,这样才能更为直接地观看效果,这一过程也会增加一定的工作成本,且无法随意地择选自己所偏好的照片予以印刷。而数码摄影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对这些问题高效地予以解决,这也是人们手工劳动过程中进行艺术追求的最主要技术种类。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数码摄影和传统胶片摄影将处于共同发展的状态。尽管佳能专业数码单反相机的像素已经超过2200万,但是它和大幅、中幅胶片相机的影像仍旧有一定的差异性,短期之内,胶片对影像细节予以记录的方式并不会被数码影像所取代。虽然有观点认为数码相机在逐步趋于普及,发展理念及技术都是尤为重要的,数码影像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胶片时代的成果予以更新,但如果仅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都将会导致影像艺术的发展面临巨大阻碍[6]。在数码技术和数码器材技术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摄影文化的实际价值主要是体现人的审美情趣、理念以及情感等要素,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极具震撼力的摄影作品去感动人类,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情感的愉悦,同时还会对人们思维模式的构建产生影响,逐步向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迈进,以此凸显摄影人工作的价值追求。数码摄影虽然给传统的摄影技术方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仍旧要意识到人的因素的基础性,专业图像的质量提升需要技术支持,但人的因素是基本要素。同时在完成图像拍摄之后,还要对各类图像处理软件的版本高低情况予以认知,避免出现影像处理过度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进行分析,可知摄影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胶片摄影方式已经逐步被数码摄影所替代,但笔者认为,数码摄影虽然给胶片摄影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二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仍将共存,传统胶片摄影方式和数码摄影各有优势。应当正视数字化时展的趋势,而后重新审视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摄影艺术的发展更为稳健。
参考文献:
[1]蔡艳华.谈数字技术冲击下的摄影艺术新形式[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2,14(4):82-85.
[2]刘笑言.新闻摄影在数字时代的真实性考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2):143.
[3]钟丽茜.从数字影像到符号经济——论数字技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冲击[J].社会科学家,2012,34(7):131-134.
[4]王敏民.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J].艺术科技,2013,26(4):242.
[5]孙璐.论数字时代影像文化的转型[J].电影评介,2013,18(22):7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