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理论与教育

思想理论与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理论与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理论与教育

思想理论与教育范文第1篇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思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新媒体;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学方式、教师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1.1传统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概述方法好似黑夜里为行人照明的灯笼。传统的思想教育教学的方法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学生则是非常被动的接受,这种方法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制,导致教育效果的弱化,使教育大打折扣。

1.2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受教育者的真实状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重形式、轻实效、耗费时间长,声势大,却收不到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力量,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

1.3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在新时代的发展下,随着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发生变化,教育者的转变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很多隐形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过多的把时间放在课本理论的讲解和文件的学习上,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有利教育相结合。特别是愈来愈多的信息以因特网和多媒体为载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容出现老化,无法与新媒体等技术接轨,“05方案”的施行更是推动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转变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与时俱进,更新发展。

2开放性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研究

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将学生的思维彻底解放,挖掘他们的主动创造力,提高积极参与感,使他们从内心开始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开放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人的开放,开放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加强互动。其次,信息的开放,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整合网上的教育资源,关注实时动态。

2.1开放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及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放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受教育者也有开放性的学习思维,教学地点不仅仅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开放性教学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轨、教学与学生主体脱节的现象。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开放性教学方法的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创新性、耦合性。

2.2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要求在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传输知识的观念,采取互动式教学,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自由表达不同的观点,发生思维的碰撞,提高同学的参与感。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实物演示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在理论和实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案例教学法也是实用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维,全方位地去看事情,开发创新性思维。

3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地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其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为社会所欢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注意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授课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的主要目标,主动适应新媒体的环境,抓住其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1新媒体教学的优势新媒体的使用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约束,信息交流更加便宜,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自由度更高,有效加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下学生获得交流信息的方法、途径更加宽广、容易。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生动有效的信息向学生传授和中国化理论的实用性,使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2新媒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路径传统单一讲课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变得愈来愈淡化,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新媒体技术,QQ、微信成为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应用软件。针对这些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媒体技术,和高校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包括对一些社会热点的感受和观点,从而制定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教学内容,使个人思想和教学理论相结合,正确树立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最终使其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有助于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以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贴近时代的进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2]赵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

[3]郭冬梅.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思想理论与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契合

针对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科任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笔者对当前有关文献的查阅发现,诸多观点仍然聚焦在课程建设领域。包括根据校本原则来重构课程观等前沿思考,实则也未必能实现问题讨论的初衷。

笔者认为,应该将所讨论的问题简单化。即针对提高中学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根本还在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教学形态。之所以这么讲,可以归因于这样几点理由:1.中学思想教育的目的使然;2.目前中学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使然。当然,笔者从未否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而只是强调: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应建立在理论、实践二者相契合的基础之上,从而抛弃以应试为主导的功利性。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文章主题展开探讨。

一、目前中学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师自身面临的挑战。中学思想教育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质,并且,中学阶段并不要求突出诸多理论问题,这就为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建立了原则导向。然而,科任教师往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忽略了将现实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涉及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时,如何理解当前的通货膨胀现象,对此许多教师也是含糊其词。实则不然,学生更多的会受到父母观点的影响,父母对于物价上涨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们。由此可见,教师自身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2.课程设计面临的挑战。正如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学经典要精、要管用;其实,这一要求同样用于中学思想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便体现为课程设计问题。在课程设计上,诸多教师过于突出课程教学在形式上的展现,及时在建立师生互动环节也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与此同时,课程设计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领域,而对于课外实践任务的布置却不重视。

由此可见,目前所存在的“挑战”也为构建“契合”规定了切入点。

二、理论与实践契合的内在要求

1.校本原则要求。校本原则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具体而言,中学可以从区位上划分:城区中学、农村中学。尽管这两个区位的中学都使用同样的教材,然而中学里的学生却体验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这就意味着,来自不同区位的中学生,他们对于现实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城区中学生也许关注的是“物价问题”;而农村中学生也许则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校本原则的要求下,适时的引入思想教育的实践素材。

2.课堂内外要求。正如上文指出的,目前中学思想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领域。在此背景下,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能正确理解当前的社会动态;然而回到家后则在父母的负面情绪下,否定了对自己在课堂上的理解。由此可见,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保证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关键。

三、内在要求下二者契合的路径构建

1.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对于教师素养提升而言,笔者强调:应突出自身对时事政治的把握能力。理论是晦涩的,但实践之树则是常青的。因此,教师惟有关注当前国内、国际所存在的各项事件,才能从容应对课堂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结合知识点的讲授,针对性的借助网络搜寻相关信息。如,对于通货膨胀的讲授,教师可以把政府宏观调控的思路进行总结,以及调控后的效果进行记录,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课程设计内容的拓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不存在太多问题,并且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还将使其优化。这里应突出课堂教学向外延伸的课程设计内容。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教师在讲授完通货膨胀知识点以后,应布置具有“问题导向”型的家庭作业,如要求学生收集某农产品近一个月以来的价格波动情况。当然,这里可以通过向父母咨询来获得。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在全班宣读,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3.校本课程建设的推动。这里便涉及到城区中学与农村中学的具体情况了。如对于“价格波动”知识点的讲授,政治经济学指出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造成的。那么,如何将这一结论与城区和农村中学生的切身体会相融合,便需要满足校本原则。其实很简单,城区中学生的家庭往往以商品的需求方而存在;农村中学生的家庭则反之。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特点来突出某一事实,便能使他们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相契合应成为中学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以上,便形成了笔者对这一目标实现的路径构建。这里笔者还想指出,中学思想教育不仅需要从教学上来体现,还应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推动下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来促进二者契合的产生。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彭大兴.农村中学思想教育模式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5).

思想理论与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宗教信仰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思想理论与教育范文第4篇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面对现实难题予以关注,面对弱化原因予以分析,这是实现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抽象化与疏离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是由于认识层面上实践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操作层面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实践教学认识有偏差、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性缺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错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断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主要因素有:实践教学态度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因素与成效的交互作用等。为此,由龚惠香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书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该著作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大部分。教学篇包括二十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析、基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谈《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新探、马克思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理论的新思考、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在教育篇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如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高等学校依法管理与维护学生权益的利益平衡、浅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探讨与思考等。

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路径主要有: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提高教育者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活动课题指南,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战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改革任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第四要转变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最后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思想理论与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职教育 思想政治 理论教育 影响对策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它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改变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向,对他们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也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网络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络文化。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多、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在无“网”不胜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这种“第四媒体”对于玩酷追星、表现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一代而言,实在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都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更直接也更深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新的育人环境、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

网络和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也会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身心俱长、思想不稳、观念待定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是不能忽视。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竞争激烈。网络文化又是一个多元快变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评判。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一些高职学生已有的观念,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呈现部分异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降低,道德的维持难度加大和新道德问题不断产生。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在信息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网络及其形成的网络文化的确在改变当代的青年,也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多元复杂的网络文化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主要通过个别谈心、集体宣讲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来进行,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过去的那种靠简单说教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让学生信服。网上信息异常庞杂,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的主动权极大,课堂的说教以及一些传统媒体上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在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过量”的信息量面前明显降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2.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素质提高提出了挑战

虽说网络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但许多大学生往往利用网络来交友聊天、玩游戏等,挤占了大量阅读书本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得相当一部分网迷的专业课程和外语等亮起了红灯。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过分地依赖网络,视网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个人总结、论文等都从网上寻找,长此以往,不仅对各种基本能力养成构成威胁,也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巨大的冲击。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综合素质的确有下降的趋势。

3.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冲击

网络文化有着隐匿性与虚拟化的特点,它所构筑的世界把人置于一个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虚幻不实的环境里。在网络中,尽管大学生的需求或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这种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却脱离了现实生活。长期下去,大学生与家人、同学、朋友的关系疏远,逐渐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缺少人际接触的世界,也容易使之情绪低落或患上孤独症,这也造成了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另外,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很多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减少,很多方面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极易产生焦虑、自卑、抵触心理。

4.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挑战,说到底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因网络中蕴含着庞大的信息量,许多大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要对这样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教育者首先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对信息的分析、加工、整理、概括提炼的本领也要更大,要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否则,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工作中,就会失去主导权和优先地位,也难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网络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带来空前的挑战,这已被严峻的事实所证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化也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1.网络大大更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利学生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网络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文化范畴和文化精神,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动向。这在客观上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网络使学生工作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普及率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这些都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的教育平台和载体。因此,充分利用好网络,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3.网络使学生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遗。这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了。同时,学生工作者也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有益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在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策

既然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机遇,那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就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务实创新,努力消除网络文化形成的负面影响,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创新的局面。为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熟悉信息网络技术,又具备较为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更新观念,民主、平等地在网上与学生接触,从而在双向互动的基础上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模式由强制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建构式,由静态、抽象式转变为动态、情境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要着眼于构建培养学生道德主体人格,形成大学生分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此外,要利用网络创设由单向的传播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形成生动活泼的虚拟现实生活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途径。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自主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信念与习惯评价相结合、网上与网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效果评价,改变单一的笔试型评价模式。

2.营造网上学生的精神家园

高职院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用高科技手段创建教育阵地奠定了基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的建设力度,营造学生网上的精神家园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构筑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开辟网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阵地,网站在形式上要注意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提高网站的亲和力。在内容上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把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放进网站,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和牢牢把握正面舆论的导向作用;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信息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改变网站形式单调、表现力弱的缺陷,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以增强网站的竞争力。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