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居民迁移;基础设施;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在我国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为非污染生态影响类。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依靠自然的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为了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很有必要研究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一定数量的永久性与临时性的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公路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在农田的质量方面,公路建设项目对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应着重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一)公路工程的环保功能
公路设计选线和施工时,必须按照交通部的行业标准,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严格执行,新建公路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就会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路基土石方工程,包括取土场、弃土场、挖方边坡、填方边坡等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取土和弃土,不允许扩大超规定的征地范围,同时对取、弃土场和边坡坡面采取各种形式的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等。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是公路工程的一部分,不但能保护公路工程本身,而且能减缓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能从环境上起到保护沿线基本农田的功能。
(二)公路沿线的环保功能
公路上的安全设施,不仅能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还必须能防止车辆由于交通事故而飞出公路界,起到保护基本农田的功能。公路设计必须有相应数量的通道和跨线桥等,以有利于沿线人民对基本农田的有效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的质量不降低。
(三)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1]
在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和环境空气等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的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弃土造田等都直接与沿线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有关。
二、公路建设的居民迁移与再安置
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前期所涉及到的沿线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计划,是一项不可避免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公路建设单位或公司或指挥部不会直接处理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的事宜[2]。但是,这部分工作涉及到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配合,认真听取意见,真正做到把事情办好。使拆迁户在居住条件上得到相应的改善,在生活质量上有保证。在选择拆迁户安置住址时,必须使新的安置地远离拟建的高等级公路,避免在营运期受交通噪声的污染影响。
三、公路沿线基础设施与资源的利用
在公路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均会对公路沿线的通讯、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都会产生干扰,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施工过程与沿线基础设施发生干扰时, 应根据交通部相关法规的规定,采取先通后拆的原则。尤其是公路施工中破坏或占用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必须在当地农事活动之前修通;若暂时不能正式修复时,应修建临时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不误农时,适时进行农耕及其农事活动。
公路施工过程比较突出的是对文物资源的影响。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任何人不得私自占用和倒卖,否则应负法律责任。在公路设计阶段,路线布设对地面上的文物资源多采取避让的原则。对于地下埋藏的文物资源,当地文物部门也很难勘察的十分清楚,若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必须立即中断施工,及时通知业主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报告。文物部门必须积极协调,抓紧时间处理,待文物处理好后再恢复施工,从而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四、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新建公路与现有的低等级公路或县、乡公路相距不远,此时必然会存在下述影响:(1)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会造成现有公路上汽车流量的大量增加,明显地干扰现有公路的正常交通秩序;(2)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难于都用蓬布遮盖,运输途中难免会在现有公路上出现泄露或抛散散状筑路材料,从而增加公路上的扬尘,造成环境空气下降;(3)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会使交通噪声的污染加重,甚至会影响现有公路两侧居民夜间的正常休息、学校的正常教学;(4)独立大桥下部结构施工阶段,会影响水上的航运秩序,特别是具有航运功能的河流上还可能出现撞船、撞桥墩的水上交通事故。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中所提出的环保措施,减少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环境的影响,保障施工作业的正常有序进行。
五、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公路建设时期必须对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和教育,这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具体落实。因此,必须注意:(1)公路设计阶段,对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尽可能地避让,不能直接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穿越;(2)公路施工阶段,必须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大施工范围,不允许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严禁狩猎;(3)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必须加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教育,尽可能不采用爆破作业,有利于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其鱼类资源的保护;(4)改变公路廊道效应的负面影响,增设环境保护措施的手段,如修建动物通道、动物桥、动物隔离栅等,创造公路两侧沟通的条件,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和隧道工程的施工必然开挖山体或掩埋山坡或填高路基,造成局部地形的改变,产生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取土场或弃土、弃渣场。这些新产生的坡面面积,除了公路的路面修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予以覆盖外,其他坡面在施工前期基本上处于状态。在雨季,尤其是暴雨天气,降雨将对坡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此外,有些沿河溪路段或沿泄洪沟路段,修建公路的弃方堆弃在河岸边未采取任何处治措施,个别地段会占用到部分河水水面或泄洪沟,致使过水断面减少,大雨时将造成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甚至淤积河床。对此,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及综合防护措施均能得到落实[3]。
七、公路建设的声环境与振动
(一)路基路面施工的影响
目前,公路的路基路面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已是相当高。然而,各种施工机械在作业时必然会产生噪音,从而影响具体操作的人员和距离施工点50m以内的居民集中点、学校教室以及医院病房等处人员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设置稳定土搅拌站或水泥混凝土拌和站或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时,为了减少这类点源噪音对附近声敏感点的污染影响,站址选择必须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2)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或必要时采用爆破作业时,振动可能会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危害。因此,在实际作业时必须注意对可能造成危害的建筑物进行监控,严防建筑物损坏时对建筑物内的人员和家养动物造成伤亡事故;(3)夜间进行机械作业时,由于环境噪音限值夜间要严于昼间,则必须在22:00~06:00这一时间段中断机械噪音辐射强度高的设备作业,给施工点附近的人们创造一个夜间入睡的环境。
(二)桥隧施工的影响
桥隧工程施工阶段噪音的主要来源是爆破作业、空压机、装载机、搅拌机、发电机、截木机、刨木机、锯木机和钢筋加工机械等。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这些作业点的选址必须注意与附近的声敏感保护目标,如学校、医院、居民居住区等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施工作业噪音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2)采用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施工技术。桥下部结构施工或桥台施工中尽可能不采用爆破工艺;非采用不可时,必须对附近的建筑物以及人员采取安全措施,严防事故的发生。
八、公路建设的水环境
高速公路由于线形要求高,且纵坡有一定限制,同时还涉及到诸多建设条件的限制,则公路沿河修建、经过水库边或水库上游建桥、修建公路占用水塘和鱼塘的也不少见。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
1.不允许将公路施工中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地,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2.在桥梁施工的初期,对相应水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定不能向江河中排放钻渣及油污物质;
3.桥梁施工人员的集中驻地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必须经过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4.隧道工程的施工废水,在排出隧道口后必须采取多级沉淀处理,才能排入受纳水域,否则将会对受纳水域的水质造成污染
5.隧道施工中一旦发生地下水泄漏,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6.服务区或管理处的生活污水,靠近城市的应纳入城市管网,不靠近城市的应安装污水处理设备,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7.对于公路接近饮用水源的路段或独立大桥,管理单位必须制定有毒有害运输的应急计划,并与地方的公安、环保及相关部门组织一个应急的机构。一旦发生运输中有毒有害物品泄漏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事故造成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九、公路建设的环境空气及其它
公路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空气可能产生污染,主要是施工所产生的扬尘。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中必须注意采取措施降尘,如施工车辆途经的道路上洒水、采用硬化施工便道、运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篷布、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拌和厂采用除尘设备等等;其它如公路建设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性、人行通道、风险评价等等,均必须在公路建设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十、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可知,交通基础建设通常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即高速公路建设会引起一定的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污水和废气等污染,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在筹建高速公路前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在高速公路建设时期要尽量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尽量进行治理;对一些有人文、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动植物保护地,高速公路甚至要“让道”,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
1.广东省的梅河、阳茂高速公路等公路工程都是以“回归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
梅河高速公路项目对沿线路基范围、取弃土场、水源等进行专门绿化景观保护设计,使之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阳茂高速公路沿途种满了知名或不知名的各种植物,一路上绿意盎然,让人仿佛进入了物种丰富的植物园。其中阳茂高速公路边坡的绿化采取草木共生、野花组合等绿化工艺,使沿途边坡景致昂然,地毯式的绿色坡面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以挂三维网植草、喷混植生大面积取代传统的浆砌边坡,或是栽植攀援植物遮盖边坡的护面墙;改变单调的喷播草籽绿化边坡的方法,在边坡植物中大量加入灌木、野花波斯菊、二月兰、蜀葵、小冠花、长春花、白三叶等品种,使边坡绿化回归自然,草木共生;改变中央分隔带每10公里一换,以大红花、红绒球、黄榕球、灰莉,尖叶木犀榄组合台湾草皮、金花生、紫花马樱丹、矮杆大红花等进行栽植;在全线隔离栅内侧平台、挖方边坡坡顶、填方边坡护坡道大量栽植马占相思和乡土植物番波罗,使高速公路掩映在绿树之下;在超挖段、填挖交界三角地带栽植33处小景。因此,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观念发生重要变化,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意与环境融为一体。
2.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构成生态环保高速公路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是全国高等级公路网――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高速公路的一段,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为广西境内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的终点,沿东南方向经广东省廉江市的高桥镇、营子镇、安浦镇、遂溪县的沙古镇、洋青镇、遂城镇,止于湛江市麻章区黄略镇,接广州至湛江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3km。
为了建成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的生态环保路,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生态公路”的研究课题,形成沿线公路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特点:
(1)项目建设按照“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同时保持乡土植物的绿色基调。由于乡土植物对本地气候、土壤等具有明显的亲和力,成活率高,抗病虫能力较强,还具有繁殖快、取材容易、减少成本、生态特性稳定等特点。为了加大路域环境绿化范围,中央分隔带绿化取消了桥涵构造物上的防眩板,代之以防撞墙之间填土种植灌木的方式,取土场、弃土堆全部绿化。
(2)对沿线50~100m范围内居民点紧密栽植5~8排乔木,形成林带,隔绝噪音、粉尘、尾气等污染。
(3)互通立交的低洼处修成周边圆顺的水池,水边栽上芦苇、蒲草等乡土植物,山坡上群团栽植乔灌木,改变了传统的大图案、大色块做法,有的以水景见长,有的以片林取胜,在互通区范围形成立体的绿化效果,更加融合周边的山水田园环境。
(四)为了保证边坡稳定,沿线采取设置护面墙措施。因此,在护面墙顶栽植一排蟛蜞菊,在墙顶就增加一条绿带;墙脚处加植一排爬千虎,通过植物上挂下攀,以此点缀生硬的砌体面。对于植草绿化的边坡,则改变传统的单播草籽的做法,加入大约40%的灌木种籽,使边坡形成草木共生植物群落,一方面让发达的灌木根系深深扎入土中,更好地保护边坡,同时也可使边坡四季常绿,景观更加生动。在一标段、八标段部分边坡,直接栽植了本地植物,如野生黄花、紫花马樱丹、桃金娘、仲柄菊等;在边坡播草中还加入一些野花组合,使边坡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玫丽景象,地毯式的绿色边坡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湿地资源;现状;威胁;原因;保护对策;甘肃临泽
中图分类号 P94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72-02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作为与森林和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1]。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湿地成了人类开发强度很大、活动剧烈的地区。但由于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正在减退[2]。
近年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等多种生态失调问题,因此积极研究、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十分重大[3]。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4]。
1 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
临泽县境内的湿地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我国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区域,湿地总面积11 222.56 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1%。全县有4个湿地类,11个湿地型。全县湿地维管束植物有46科,131属136种,以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植物为主,其中胡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临泽县水鸟、两栖、爬行类、兽类和鱼类113种,湿地无脊椎动物30种。
1.1 河流湿地
该类型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2个类别,面积4 427.35 hm2,主要分布在黑河及其一级支流梨园河(包括大沙河)沿岸,包括低洼草湖、沼泽、滩涂等。该类湿地受河流的影响,以柽柳、河柳、芦苇为主的湿地植物种类繁多,是各种野生动物重要的息栖地。存在的问题是围垦现象严重,其次是河流改道频繁,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1.2 湖泊湿地
主要分布在平川镇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面积20 hm2,现仅存的只有平川锁龙潭、平川墩风燧及其周围滩地等几处。该类型湿地是由地下水涌出地表汇集于低洼地而成。植物为芦苇、红柳为主,生长茂盛,盖度较大,零星分布有胡杨等植物,鸟类以赤麻鸭数量最多,偶尔有黑鹳、白鹳、大天鹅停留。该类湿地位于沙区,周边为农耕区,近年随着农业灌溉用水量的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湖面有缩小趋势,有的甚至消失,同时风沙危害也正威胁该类湿地动植物的生存。
1.3 沼泽湿地
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在临泽县中部泉水溢出区,包括西平滩、小屯滩、马营滩、曹家湖、双泉湖等,面积为5 400.05 hm2,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年泉水溢出量达0.7亿m3,水泉、沼泽、水库星罗棋布,是临泽县中部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该类湿地地下水升降频繁,季节变化明显,春秋季节随地下水位的上升,大部分地段有薄层积水,有的地方形成季节性池沼,夏冬季节随地下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大部分地段积水消失。土壤以草甸盐土、沼泽地、盐土等为主,地表积盐明显,土壤含盐量高,pH值为8.7~9.2。植被以冰草、芦苇、柽柳为主,植被盖度在40%左右。这些池沼、水库、塘坝是鸟类活动的天堂,主要有赤麻鸭、大天鹅、疣鼻天鹅、黑鹳等,以赤麻鸭数量最多。现存的也表现为退化趋势,植被由芦苇、蒲草+冰草群落退化为冰草+鸡爪芦苇群落,地表积水减少,积盐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和大面积围垦是威胁该类湿地的主导因子。
1.4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包括水库、塘坝、稻田、鱼塘、排灌渠系等,人工湿地面积为1 375.16 hm2。该类湿地全县绿洲区各处均有分布,主要用于水稻种植、调节径流、蓄水灌溉、休闲旅游、水产养殖等。
2 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湿地保护是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项全新课题。过去,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严重不足,把河流当作提供水资源的来源来对待,把沼泽当作水洼和滩地来对待,把水库当作解决灌水矛盾的产物来对待。由于这些认识不到位,从来没有把这些重要湿地当作重要的湿地资源来加以对待和保护,取之有余,管护不足。
2.1 湿地开垦和改造存在盲目性
据临泽县志记载,临泽县历史上曾是湖泊沼泽遍布的地方,临泽县也由此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风吹草地见牛羊”、“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观已不复存在。人口的急剧膨胀,盲目地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湿地用途改变,还使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湿地物种失去了发展场所,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4]。
2.2 湿地污染加剧
湿地周边的工农业开发活动加剧了湿地污染。在湿地周边地区,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湿地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此外,农田施肥、喷药等措施也会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河北省沽源县湿地调查表明,水量的减少使湿地面积逐步缩小,植被的退化使得湿地的净化能力不断降低,加深了湿地污染程度,湿地功能不断下降[5]。
2.3 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湿地是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等的主要水源,由于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用水不断增加,造成其他行为与湿地争水,湿地水资源量明显不足,湿地面积萎缩[6]。同时,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极大,由此而导致水资源的超量利用。挖沟排水,导致湿地水文发生变化,湿地逐渐萎缩,功能下降,甚至消失。
2.4 其他方面威胁
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着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法制体系不完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最终也会导致湿地数量和面积的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功能下降甚至遭到完全破坏[7]。
3 原因分析
3.1 管理体系不完善
管理体系不完善是目前影响临泽县对湿地实施有效保护主要制约因素。尽管各相关部门对湿地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储备资源都有相应的管理法规、政策和措施,但出现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方”的局面,这种多头管理看似大家都在管理,实则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缺乏综合协调管理和利用监督机制。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状况不能适应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实际需要。
3.2 法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尽管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或应用于湿地管理领域,甘肃省也已颁布了《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并于2004年2月2日起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存在,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的条款比较分散,未形成系统,相互交叉、重复或无法可依,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存在缺少必要装备、执法人员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临泽县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管理,制止荒地开发,废水、污水排放等相关的政策、文件,对湿地资源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对湿地实施有效管理和的要求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对违法占用、开垦、破坏湿地的行为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3.3 湿地监测体制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完善
关于湿地资源的监测体制尚不完善。2010年开展的全县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县湿地的面积分布、类型、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及湿地主要威胁等要素。但是,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调查手段落后,调查时间短,缺乏专门的湿地调查、监测队伍和机构,调查结果只能是粗线型的,对湿地水资源状况及变化、野生动物资源的变化动态、植被演替规律等深层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观测和研究。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严重地制约了对湿地保护和管理作出科学的决策。开展湿地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8]。
3.4 缺乏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
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许多服务功能属于公共产品,亟待依靠政府公共政策构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秩序,而其保护与恢复的资金是维持此秩序的关键,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经济保障[9]。临泽县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由于湿地保护缺乏必要的经费,用于人员培训、队伍建设、湿地监测、调查、管护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一些好的保护措施不能得到很好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3.5 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宣传教育可以增强湿地保护意识,使更多人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和建设中[10]。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象认识的层面上,而对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知之不多,由此而导致对湿地不自觉的破坏。提高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呼唤全社会共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0]。
4 对策
按照保护为主、突出重点、总体规划、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工程治理、封泽育草、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草)等综合措施[11-13],尽快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建立“3S”监测评估体系,运用宣传教育、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增加投入等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以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14-15]。
5 参考文献
[1] 杨永兴,吴玲玲,赵桂瑜,等.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4(12):10-13.
[2] 赵其国,高俊峰.湿地资源生态功能的调控[J].土壤,2006(1):1-5.
[3] 代栓发.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林火隐患及预肪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2(1):37-39.
[4] 蒋荣荣,姚振琴.淮安湿地现状调查和可持续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6(12):34-36.
[5] 佟守正,吕宪国.松嫩平原重要湿地恢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7(1):127-128.
[6] 郭艳波,刘世兴,崔利广.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12):213-214.
[7] 王泊,刘军辉,杨本芸.河北省沽源县湿地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2009(4):29-30.
[8]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J].湿地科学,2007(3):1-5.
[9] 张洋,张甬东,刘想,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障体系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8(5):82-85.
[10] 姜文谦.浅析湿地教育与公众参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12-15.
[11] 王卫东,隗有龙,谭德远.北京市门头沟区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3):23-25.
[12] 俞文仙,朱磊,俞浩然,等.富阳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2,26(3):48-50.
[13] 郑龙哲,朴雪飞.试论雁鸣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2):39-40.
【关键词】药用兽类资源调查评价盐城自然保护区
Abstract:AsurveyofthemedicinalmammalsresourcesinYanchengNatureReserveAreaofJiangsuProvincewascarriedoutandtheresultswereasfollows:Themedicinalmammalscover18species.Amongofthem,3speciesarethenationalprotectivewildlifeofChina,1specieisthefirstrankcategoryand2specieswerearethesecondrankcategory.10speciesareusefulorimportanttoeconomyandscientificresearch.5speciesarerankedinthelistofChinaRedDataBookofEndangeredAnimals.Meanwhilethe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themedicalvaluesofmajormedicinalmammalsinYanchengNatureReserveAreawerebriefed.Inadditi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medicinalmammalsresourceswereappraisedandthesuggestionsofprotection,managementandutilizationaboutthemedicinalmammalsresourcesinYanchengNatureReservewereproposedinthispaper.
Keywords:Medicinalmammals;Resources;Survey;Evaluation;YanchengNatureReserveArea
动物药材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较名贵的药材之一,是历代劳动人民预防和治疗人类及动物疾病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动物药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而闻名于海内外。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了蜜蜂、鹿茸、麝香、蕲蛇等的药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动物药67种[1];到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已收载动物药461种[2]。由于动物药活性成分具有药效作用强、使用剂量小、疗效显著而专一且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加上药源广泛,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在新药研发中,均十分注重从丰富的动物资源中发掘和筛选新的药源,尤其是近年来动物药在防治肿瘤等方面的研究更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3,4]。
盐城自然保护区全称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环保系统的一个大型鹤类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型保护区。保护区内区系成分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有关本区兽类研究仅限于对某些特定种类的生态及保护等方面,就兽类的种类组成而言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关于药用兽类资源的研究至今仍是一片空白。为了全面掌握盐城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现状,以便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持续利用,笔者于2005~2007年期间,对盐城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
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黄海之滨(32°34''''~34°28''''N,119°48''''~120°56''''E),由盐城市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5县(市)的海岸滩涂组成,海岸线全长582km,总面积4570km2,其中潮上带1700km2、潮间带1600km2、辐射沙洲1270km2,约占江苏全省滩涂面积的3/4,全国的1/7,而且以30km2/年的成陆速度向东延伸。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斗龙港与新洋港出海口之间,面积达173km2。区内地势平坦,河道港汊纵横交错,多沼泽,气候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类型,是我国南北方的连接区,且海洋性暖湿季风气候明显,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海洋性、季风性的气候特征。适宜的水文、水动力与气候条件以及由细颗粒物质组成的潮滩海岸,使该区发育了多样的湿地生态类型。其独特性和重要性表现在生态类型的齐全和面积分布的集中。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今天,仍基本保持了天然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滨海湿地之一,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
2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药用兽类资源
由于野生动物的野外调查难度较大,笔者在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物种组成、分布和数量的历史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访问调查、实地调查和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查阅相关文献[1,2,5~7],掌握了盐城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兽类资源的最新而全面的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本区共有野生兽类31种(不包括完全依赖海水生存的海洋哺乳动物),其中有明确药用价值的种类有18种,它们分别是刺猬Erinaceusdealbatus,大蹄蝠Hipposiderosarmiger,大棕蝠Eptesicusfuscus,南蝠Iaio,草兔Lepuscapens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eus,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flavipectus,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赤狐Vulpesvulpes,猪獾Arctonyxcollaris,狗獾Melesmeles,水獭Lutralutra,黄鼬Mustelasibirica,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河麂Hydropotesinermis,小麂Muntiacusreevesi。其中,麋鹿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獭和河麂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刺猬、草兔、赤腹松鼠、貉、赤狐、猪獾、狗獾、黄鼬、豹猫和小麂等10种是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动物);大蹄蝠、水獭、豹猫、麋鹿、河麂等5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3盐城自然保护区主要药用兽类简介
3.1刺猬刺猬又名刺团、刺猪、猬鼠等,是较原始的哺乳动物,隶属于哺乳纲食虫目猬科。刺猬是一种较珍贵的野生动物,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盐城自然保护区也有一定的资源量,是当地常见的野生兽类。由于野生刺猬资源不足,不能满足药用和食用的需要,局部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刺猬主要栖息于森林、草丛、荒地等环境中,挖洞为穴,行动迟缓,自卫能力差,主要靠夜行、逃遁、躲藏或棘刺防御敌害。杂食性。有冬眠习性。
刺猬是传统的药用动物,猬皮和胆是传统中药材,《神农本草经》[1]《本草纲目》[2]等对猬皮入药都有记载。其皮古称异香、仙人衣,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味苦、甘,性平,无毒,具有行气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固精摄尿等多种功效,主治痨伤咳嗽、反胃吐食、腹痛疝积、痔漏便血、子宫出血、遗精阳痿、遗尿尿频、肝硬化、高血脂、血栓等病。
3.2猪獾猪獾又名沙獾,为食肉目鼬科兽类,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东、华北、东北以及陕西、甘肃等地。猪獾曾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常见种类,但由于其生存环境的恶化,资源数量正迅速减少。猪獾栖息于森林、灌丛、河流旁,挖洞而居,夜行性。性凶猛,勇于自卫,有冬眠习性。食性杂,喜食各种动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中尤喜食蚯蚓、青蛙、泥鳅、天牛、鼠类等;植物性饲料中尤喜食玉米、小麦、红苕、花生等农作物。学者们已开始对猪獾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繁殖特性等进行研究,以期为野生猪獾家养提供依据。
猪獾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兽类,其肉、毛皮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特别是药用价值较高。獾油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其药理作用中医认为有补中益气、消肿解毒、润燥,治疗中气不足、子宫脱垂、半身不遂、胃肠溃疡等;外用治疗烧烫伤、痔疮、皮肤皲裂,还可养颜护肤。
3.3狗獾狗獾又名獾、天狗、山獭、山狗,隶属于食肉目鼬科。在我国,除台湾和海南省外,其它各省都有分布。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狗獾属北方亚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数量甚多,是冬季狩猎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当地经过大规模的农田整修和荒地开垦,适于狗獾生活的环境大多消失,其种群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已难觅踪迹,若不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估计该种群不久会在当地绝迹。狗獾主要栖息于森林、灌丛、荒野、沙丘草丛及湖堤海岸,挖洞而居,昼伏夜行,视觉、嗅觉灵敏,有冬眠习性。狗獾为杂食性动物,因危害农作物和破坏堤岸,一直被认为是害兽。
狗獾虽为农业害兽,但却是一种皮、毛、肉、药兼用的野生经济动物。其药用价值獾油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肠的功能,内服可治咯血、子宫脱垂等。外用可治痔疮、烫伤、疥癣、烧伤等,用其抹擦后,立即止疼,伤面复原速度快,并且不留明显瘢痕。
3.4河麂河麂即牙獐、獐子,为偶蹄目鹿科动物,是一种小型鹿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大陆近水区域,但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的干扰,其栖息地越来越小,目前我国河麂主要的4个分布区分别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江西鄱阳湖地区、湖南湖北洞庭湖地区和江苏沿海滩涂,盐城自然保护区是其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群,数量已不足1000头。河麂常栖息于河岸、湖边、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会生活在林缘灌丛,性喜水,能游泳,感觉灵敏,善于隐藏,独居或成对活动,性情温和。植物食性,主食青草嫩叶。
早在《本草纲目》以及近代的中药志等文献都有河麂的药性记载,其骨和肉均可入药。据《中药大辞典》载:獐肉“补益五脏”;骨“益精髓,悦颜色”,主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河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促进溃疡愈合等多种功能[7]。
3.5麋鹿麋鹿又名“四不象”,隶属于偶蹄目鹿科,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世界珍稀兽类。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608我国从英国伦敦的七家动物园引种39头麋鹿,在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大丰市沿海滩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麋鹿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着力麋鹿物种保护及种群恢复,目前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种群的个体数量超过1000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麋鹿也已从《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剔出,转为“珍稀”动物。
麋鹿体型较大,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能,除了肉、血、皮等可供利用外,麋鹿茸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麋鹿茸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性机能、外伤等有明显的疗效。另据北京市理化测试分析中心以现代医药科学方法实验研究证明,麋鹿角内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抗衰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体质等功效。相关临床实验也证明,麋鹿角具有滋阴益肾之功效,适宜于女子生理特征,虽短期应用,仍然收到了肯定疗效[8]。
4盐城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评价
4.1种类不多但地位较独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较为复杂的地形,保存比较完好的植被,灌丛、芦苇、草坡、沼泽、农田、水域交错分布,构成了生境的多样性,适应多种动物的栖息繁衍,使盐城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较高,尤其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据记载保护区共有各种鸟类达394种之多。而保护区共有野生兽类31种(不包括完全依赖海水生存的海洋哺乳动物),其中有明确药用价值的种类18种,种类虽然不多但其地位较独特。
盐城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和东洋界华中区的交汇区,兽类区系组成及地理分布相对复杂,在18种药用兽类中,古北界种类8种、东洋界种类9种,另有1种广布种,因而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同时,盐城自然保护区又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的栖息地和保护地,药用兽类也不例外,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并且从1998年起多次开展麋鹿野生种群恢复试验,2003年野外放养的麋鹿成功地繁殖出子二代,为拯救一度在自然界灭绝的珍稀动物麋鹿作出了突出贡献;这里还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麂的4个主要分布区之一,与河麂种群的保存与恢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地位独特之所在。
4.2生态类型多样,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物种的分布及其丰富度与地形、植被、食物资源、气候等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适于开阔地生活的中小型兽类、草食性兽类等共同构成了盐城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的基本种类组成,按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不同,这些兽类可分为以下4种生活类群。
4.2.1空中类群主要是翼手目的大蹄蝠、大棕蝠、南蝠等,它们黄昏开始活动,在空中捕食各种小飞虫,凌晨前归隐,栖居于屋檐、墙缝、树洞等处。此外,树栖种类赤腹松鼠主要栖息于混交林、针叶林、次生灌丛等多种生境。
4.2.2天然荒草地、沼泽芦苇地、天然或人工林地类群包括偶蹄目的麋鹿、河麂、小麂等草食性兽类,食肉目的黄鼬、猪獾、狗獾、赤狐、貉、豹猫等,食虫目的刺猬等以及兔形目的草兔等。它们适应于野外多种生境,构成了滩涂兽类的主要组成部分。河麂、小麂白天在白茅草地或大米草草地中休息和藏身,晚间出来觅食;黄鼬栖息于灌木草丛中,居于洞隙或树穴,捕食鸟、鼠等小动物;刺猬在野外草甸、土洞内、树木的翘根下、杂草、灌木丛中及居民区的草垛中栖息;草兔生活于荒草和灌木地带,白天躲在杂草及灌木丛中,晚上出来觅食,食性杂。
4.2.3居室和农田类群主要包括啮齿目的褐家鼠、黄胸鼠等,它们多活动于住宅、仓库、农田、草地及荒地等处,作为人类伴生动物,这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有害的小型兽类,但褐家鼠、黄胸鼠同时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4.2.4半水栖类群仅鼬科水獭1种,主要栖息于河、湖泊岸边灌丛,善于游泳和潜水,昼伏夜出,以鱼类、鼠类、蛙类、蟹、水鸟等为主食。
由于盐城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生态类型多样,它们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
4.3种群密度过小,需要十分注重资源保护盐城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药用野生兽类种质资源独特,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据调查研究和分析,本区许多药用野生兽类种群密度过小是突出问题。比如,这里是我国河麂主要的4个分布区之一,但目前盐城自然保护区的河麂数量也只有几百头,前景不容乐观;猪獾、狗獾曾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常见野生兽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数量甚多,而目前已难觅踪迹;水獭、豹猫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记载,但此次调查未发现野生实体。即使是在盐城自然保护区数量相对较多的刺猬、草兔、黄鼬等药用野生兽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其数量也都有了明显下降,面临着商业性受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药用兽类资源利用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药用野生兽类资源的保护,在进行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更应加强保护与恢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3.1根据不同药用兽类的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对于濒危或珍稀药用兽类,要严格禁止或限制对资源的利用。比如,这里虽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麋鹿也已从《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剔出,转为“珍稀”动物,但麋鹿远没有恢复其野外生存能力,不宜开发利用。对于一般药用兽类,在资源丰富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在保证资源不受威胁、能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并且对动物的不同产品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益。比如:黄鼬,其肉有治疗遗尿、淋病等药用功效,而黄鼬又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小型珍贵毛皮动物;水獭,其肝入药,有补肝和止咳功能,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夜盲等症,而水獭的毛皮又极其珍贵;小麂肉有补气、暖胃、化湿、祛风的功能,茸有壮阳的功效,而小麂肉可食,麂皮可用以制革,所以在开发利用这些药用兽类资源时,一定要注意综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4.3.2重视药用野生兽类栖息地的保护,实施生态恢复与物种保护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健康、恢复与评价是目前国际湿地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盐城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为种类和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该区药用野生兽类种群密度过小,部分种类在当地面临灭绝。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围海造田和发展滩涂养殖业,不仅使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二是当地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直接挤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滩涂湿地面积减少,导致药用野生兽类赖以生存的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三是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遭受污染,造成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滩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规划,实施滩涂的适度开发、合理开发,严格控制污染源,着力滩涂生态环境的改造,更好地实施生态恢复与物种保护工程,为野生动物包括药用野生兽类提供充足的、良好的、和谐的栖息环境。
4.3.3以科技进步促进药用野生兽类的保护和利用科学技术是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盐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药用野生兽类资源地位较独特,但科研基础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药用野生兽类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滩涂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及其在药用野生兽类的保护和利用中的应用、保护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规划及湿地生态环境改良、重要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生态分布及其演替规律、药用野生兽类的人工驯养与繁殖、药用野生兽类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综合利用等,以更好地提高药用野生兽类管理、保护、驯养和利用的水平和成效,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976.
[3]孙捷,高莉,单保恩.动物毒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3):1044.
[4]张霄峰,刘占文,党海珍.几种动物药治疗肿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58.
[5]《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
[6]《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72.
关键词:生态设计;水土保持;水电工程;恢复和再生性设计;实践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环保意识及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水电工程建设的认识和关注已不再停留在过去简单的考虑投资的巨大经济效益上,需要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电项目建设所引发的占压土地、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和景观,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产生不利影响等生态环境问题上。
在提倡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 并且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水电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生态设计的主观能动性,从生态设计入手,积极引导当地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程建设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2 生态设计的含义
所谓“生态”,就是指有生命的、适合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要适合人类的生存,还要适合动物、树、花、草及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 即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则是以土地规划为载体有意识地塑造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生态设计意味着任何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尊重生物物种多样性, 从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等生态角度,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改善人居环境。
3 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应用研究
生态设计强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3.1 保护和节约性设计理念
生态设计中保护和节约性设计理念是在对区域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节约资源,以保护现状生态系统。
⑴ 尊重自然、自然优先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同时具有比较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水分循环、植被、土壤、小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已经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布置中,要尊重自然,严格控制主体工程永久占地,尽量减少施工辅助企业、渣料场等临时占地,以及公路、水库移民安置等影响区占地;在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使其维持自我更新,尽量减少对原有地表土壤扰动、植被破坏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⑵ 保护自然资源
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应尽可能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能源、土地、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保护原始地貌。在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结合施工辅助设施临时占地场地平整的需要加强弃渣场地的综合利用,合理安排土石方调运,提高弃渣综合利用率。在料源选择及料场规划时,优先考虑工程开挖土石料和弃渣料回采利用,尽量减少工程弃渣堆放量和料源开采量,保护原始地貌,以利于水电工程建设区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在水电工程场内、外交通公路规划设计时,为了减少部分地质条件差、岩石松散、场地狭窄、不具备转运条件路段的明挖工程量,保护原始地貌,在路线设计中应适当提高桥梁、隧道的比例。
b.保护植被。植被的存在可减弱水力、风力对地表的侵蚀,对调节地表径流、拦截泥沙、固持改良土壤、维护生态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首先就要保护植被,避免大量植被占用,减少甚至避免因施工对植被的破坏;其次,对施工区和库区可能受到破坏和影响的植被进行针对性保护。
c.保护表土资源。表土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电工程施工区通常位于高山峡谷土石山区,土层浅薄,成土速度慢,种植土资源相当匮乏;工程完建后渣场、料场、施工场地及临时道路等临时占地的土地整治和迹地恢复均需要大量的种植土,在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复垦和后期生态植被恢复中,表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因此,在水电工程设计时应结合工程建设后期复垦覆土和绿化用土需要,综合考虑各占地区(原有耕地、园地、林草地)的使用时序、用地方式及表土资源与剥离条件,在施工前期对工程占地区表层土壤提出分区剥离与堆存保护措施。特别应根据需要及工程建设进度计划, 适时对主要建筑物施工中对其表土进行收集表层耕植土进行剥离,合理调运或分区集中临时堆存,并做好临时挡护措施保护表土资源,以保护土壤,为后期复耕、绿化等迹地恢复提供土源保障,避免在工程区外异地客取土成新增占地及次生水土流失,节约投资,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恢复和再生性设计理念
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工程区后期场地的特点和立地条件,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正在或者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再生性设计,即通过科学地选择植物品种和创造地形、土壤条件,并辅以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群落形成的各种辅助措施,创造出各种生境,在有限空间内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群落景观,恢复生态环境。具体设计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⑴ 乡土化设计。由于乡土植物是特定气候及地理环境下的产物, 其生态适应性强,能够反映当地的植被特色。在生态恢复设计中有意识地选用乡土植物(树、草种)作为生态恢复材料,不仅容易成活、易于养护,同时还可以降低造价、节约投资。
水电工程生态恢复乡土化设计主要表现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的原则,即在设计中通过对拟建水电工程施工区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现状、植被的演变历史和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筛 选出适合于当地土壤、气候及水文条件并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优良乡土树、草种,并进行科学合理搭配,发挥林草种的生态效益。
(2) 生物多样性设计。生物多样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护乡土物种与生境的多样性。生态设计的精髓就是生物多样性设计,表现在采用足够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动植物品种,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的生物群落,维护当地生态环境。
在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尤其是在生态恢复设计中,按照当地地带性植被的结构特点,对所选择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构建复层植物群落,并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及自然的干扰。
(3) 生态优先设计。植树和种草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最有效、最快捷生态恢复措施。研究表明,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已经植草地面比裸露地面的冲刷量减少75%~80%,草地载水为降雨量的60%~80%,而裸地仅为降水量的10%~20%。生态设计则充分利用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特定形态、色彩、风韵,而且会随季节变化发生变化特点进行生态恢复, 对有效控制施工区新增水土流失和发挥水土保持设施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电工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尤为重要。
受选址及地形地貌影响,水电工程常会形成高陡边坡,低则几十米,高则数百米。出于工程安全考虑,水电工程边坡防护通常采用以混凝土、块石等材料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工程防护措施,不仅造价昂贵,水土流失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形成大面积块状的裸露基岩或喷混凝土坡面创伤“灰色”景观与周围的环境反差大,极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电工程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仅要求控制水土流失,而且要求具有景观修复、改善和美化环境的功能。生态措施可改善环境生态因子和局部小气候,对生态环境起改善作用,因此,以保护生境和恢复生态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已经成为水电工程边坡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在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前瞻性地为植物措施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如在高陡边坡开挖过程中充分利用开挖好的马道或有意识地形成新的马道,后期利用马道修建绿化种植槽,回填种植土,栽植攀援植物进行边坡垂直绿化;保留边坡防护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养护的管道和水池用于后期植物措施实施和日常养护浇水;对边坡防护方案进行优化,把传统的干砌块(片)石、浆砌块(片)石和混凝土等护坡改为框格梁+草护坡、雷诺护垫护坡、格宾石笼护坡等综合护坡或生态护坡。在上述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⑷ 最小干预、最大促进设计理念。人类的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水电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 生态设计就是把干扰降到最低,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采取人为干预的方法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护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增加生物多样性,即最小干预、最大促进设计理念。
⑸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恢复效果。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区大多处于地势陡峭的高山峡谷地区, 土层瘠薄,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土壤和水分是影响施工区生态恢复的两个重要限制性因素。近年来, 边坡防护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在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大大提了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恢复效果,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① 由于传统的干砌块(片)石、浆砌块(片)石和混凝土护坡缺少植被生长的基质,生态效果差。近年来,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雷诺护垫、格宾石笼护坡等新型护坡方式,利用石头缝隙间留存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也较好地恢复了边坡植被,促进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② 针对部分土层薄、坡度大、石砾含量高、立地条件较差的土石边坡,改变原有撒播植草方式,采用喷播植草、液压植草、三维网植草;在部分高陡岩石边坡、混凝土边坡防护中应用TBS防护技术、植被混凝土防护技术、生态袋防护技术、绿色罩面网防护技术进行植被恢复,大大提高了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恢复效果。
③ 在植树、种草过程中,应用保水剂、节水剂、蒸腾抑制剂等保水、节水绿化新材料,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加速其生长速度,增加郁闭度。
4 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实践
(1) 在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态设计中的保护和再生性设计理念(保护原始地貌、保护植被、保护表土资源),尽可能少开挖、少占地,减小对地表的扰动和对植被的破坏。在施工总体布置时,通过弃渣综合利用造地,布置施工辅助设施;在砂石系统和骨料系统规划设计时推荐采用集成式布置;在施工营地布置时尽可能避开耕地和林地,选择荒地,最大程度地减少占地和开挖,节约自然资源。
在料源选择时,为了减少料场的开挖和占地,充分利用工程开挖洞渣,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变废为宝,将开挖出来的石料变为混凝土的骨料,除大坝采用玄武岩粗骨料、灰岩细骨料,其余全为玄武岩骨料, 料源优先考虑使用工程开挖石渣。
在水电工程场内交通设计优化中,要把“以明路为主”改为“以桥梁、隧道为主”;对外交通在进行技术方案比选时也遵循“少占或不占用耕地、林地,少破坏或不破坏植被”的原则,尽量采用桥梁、隧洞替代明路,尽管对外交通土建工程投资大幅增加,但减少了占地和弃渣,有利于运行维护及运行安全,取得了较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从保护原有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原有植被,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的角度出发。主要目的在于对施工区可能受影响的树木和库区淹没线以下树木进行移植保护,这样既保护了地方性物种,也为将来电站建设背景林、沿江生态绿化建设提供了植物资源。
(3)考虑到施工结束后各临时占地区渣场、料场、施工营地复耕、绿化覆土的需要,水电工程还积极进行表土资源的收集利用。将岸边沟临时征用场地作为表土暂存场,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表层耕植土先行剥离后堆存,用于后期的复耕、绿化,不仅可减少本地表土资源的浪费,还可减少对异地表土资源的破坏。
(4) 在水电工程土保持生态恢复设计的树种选择上,本着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选用了大量的植物品种用于工程建设区的生态恢复建设,仅仅在三坪业主营地,就选用几十余种乔木、灌木,并且广泛使用乡土树种,选用当地适生的合欢、榕树、石楠、 棕榈、董棕、鱼尾葵、杜鹃等几种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营造;通过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相结合,不同时令花期植物相结合,最终形成乔、灌、草立体植物群落体系,也较好地兼顾了景观构建需要。
(5)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工程建设对原来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减轻施工开挖和扰动造成的对地表的破坏,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工程区生态功能,在施工区实施了大量的专项生态恢复项目,对各生产区、生活营区、开挖边坡、扰动迹地以及施工闲置空地进行绿化。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施工区环境
(6)为了有效防治高陡边坡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业主还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了水电工程高陡岩石边坡、公路边坡生态护坡试验专题研究,以地区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为背景,结合室内大比尺模型实验模拟,探讨了植被基材不同配比的酸碱性、抗侵蚀性及其对固、液、气三相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在石岩边坡(大于20000m2)和场内交通公路边坡的野外现场施工试验验证,初步确定了工程区最适宜的植被混凝土基材配比,适宜混播草种配方,现已在工程区的边坡生态修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5 结束语
在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可前瞻地性运用生态设计的保护和节约性设计、恢复和再生性设计两大理念,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占压土地、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和景观等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积极为施工区后期植被恢复和景观塑造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程建设“与青山绿水同在,让青山绿水更美”的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红伟,李亚农,谢光武:注重水保方案宏观指导强化水土保持后续设计[J].中国水土保持,2007(6):11-131
[关键词]生态治河实践新理念
1引言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东南沿海,坐山拥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相互交融,形成了山、海、湖、城融为一体,城景相依的城市格局。但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流、湖泊却功能退化、水质恶化。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此类突出的水环境问题集中反映在我区河流和湖泊。河流湖泊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既是滨海城市独特的风景线,也是防洪、灌溉、排水、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水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河湖水环境生态整治已迫在眉睫。
2河流湖泊生态建设理念和目标
2.1 厦门市河流湖泊生态建设的新理念
河流湖泊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2.2 厦门河流湖泊治理的总体目标
概括起来为八个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水清”是通过截污、清淤、净化使河道水质变清,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流畅”是通过筑堤、护岸、疏浚等措施提高河道泄洪、排水能力,达到两岸保护区的防洪要求;“岸绿”是对两岸堤防或护岸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宜绿化地实行种树、种草,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环境;“景美”是结合城区、镇区公园、景点及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形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生活环境。
3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恢复和重构河流原有结构,顺其自然
传统的水利工程多是将河道尽可能地拉直,更多强调防洪功能。将河道设计成为笔直、顺畅,护砌光滑、平整,总体上来说,更象一条人工渠道,而不是一条天然河道。在我区官浔溪治理设计中,我们强调要改变几十年惯用的治河几条大直线的做法,而是根据河势,宜弯则弯,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岸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修建蜿蜒曲线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岸线模式,为改善河流水质以及水生动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2 采用生态护堤,营造柔美生态岸线
前几年,我区在河流治理中大量采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块石等,这种硬质护坡材料阻断水和空气交换,使水生物无法生存。今后河湖治理中我们强调要尊重自然的水循环,软化河底及河坡,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主要做法如下: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生态连锁块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
3.3 保护湿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是城市环境的肾。它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我区东西溪防洪体系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入海口的水闸和新建的橡胶坝联合调度,抬高河道水位并回壅至城区,营造城市人工湿地;在三忠溪、泥山溪出海口河流治理中同样采用扩大河道断面营造景观水体,并尽可能保存河湾、浅滩、深潭,有利于水质改善,并能够使水生植物得以生长,鸟类得以繁殖。
3.4 种植绿色植物带,营造两岸绿树成荫
在河堤与陆地之间设计绿色植物生长区,种植水生植物、乔木、灌木以及搭配草皮,形成点线面结合、有层次的岸线绿化带。植物带不仅过滤进入河中的水体,将面源污染大大降低,而且可营造景观休闲带,使河道景观更加优美。在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规划中,从整个流域层面上提出对水系和绿地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建立“蓝线”和“绿线”概念。规划堤防内侧边线作为水系“蓝线”的控制范围,而堤防外侧20~50米范围内都作为防护绿地控制线范围,即“绿线”范围,林带与新建工业区连接,仿佛绿楔伸入城市,形成了连接功浔溪与城市的绿色通廊。
3.5 控制处理污染源,改善水体水质
治河湖必先治污、截污,把还清水质作为治河湖的主要目标,否则水体将越来越臭,越来越脏。我区泥山溪、乌涂溪就是由于污水治理没有及时跟进,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水体臭气冲天,教训沉痛。在近来河湖治理实践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截污治污,加强管理。在河网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配套和完善城镇村集居地污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将沿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村村建清洁楼,规范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严禁倒入水体。 二是水体交换,吐旧纳新。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减进入河湖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网水体的恶化,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还需采取水体交换,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湖泊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如我区泥山溪、梧侣溪、乌涂溪汇合后的埭头溪处在环东海域工业区,为了彻底改善埭头溪水质,减轻工业区防洪要求,实施“高水高排”工程,开挖新河道将3条支流截流入海,在位时又能引海水进入新形成的埭头溪人工湖,推动水循环,工程投入运行后,埭头溪的环境质量明显改观,水质指标接近B类标准。三是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富营养化问题。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应采用生态方法解决,可利用各营养生物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控制(增加、减少或引入)某些种群,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时准备种植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高等水生植物,同时配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水生植物群落,希望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使富营养湖泊的水体变清。
3.6 修筑具有生态意义和亲水性的水工建筑物
河流上水库、水闸、橡胶坝和跌水等水工建筑物具有改变水量的分配与流态的功能。合理布置水工建筑物,可提高蓄水,满足景观、亲水、水质改善等要求。在同安东溪治理工程规划中,我们在影视城河段规划设置一座橡胶坝,扩大绕影视城的河道断面至可供游艇行驶,营造成水景,满足游客的亲水要求。在河槽比降大,对局部河段进行造型跌水处理,加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在同安东西溪、官浔溪景观概念规划中,广泛采用亲水广场、亲水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栈桥等岸边小品,增加人们的亲水面,体现“以水为本、和谐自然”的设计理念。
3.7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流湖泊的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全流域共同治理,若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则白费功夫,所以近期我们在治理河湖规划设计中强调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从源头抓起,提倡全流域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同时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现象,维护区内海湾、湿地、溪流、耕地、果林等多样化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增加蓄水保土功能,提高水土资源承载能力。
3.8 滨水地区美化亮化
河流湖泊海洋的滨水地区是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文化的生活空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山、水、城、人”和谐共处。滨水地区也要做好夜景设计,突出水与灯光的灵动效果,我区主要做法如下:首先对水体和岸线进行亮化,勾勒出大的轮廓,也可将灯埋设在近堤岸的水下,使游人在朦胧的灯光下欣赏蜿蜒的岸线;其次对桥梁、植物、小品等景观工程进行亮化,突出重点部位的照明,也可通过反射,在水面形成优美的倒影,使人产生水在城里、城在水中的美好感觉。
4结语
河湖水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又体现着现代城市独特的风貌和景观,其功能与城市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所以,河湖治理要在城市规划的统一指导下,把防洪工程建设与保护和改善水质、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绿化美化、旧城旧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与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河湖治理不仅为城市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而且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成为展示现代化城市风貌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