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1国外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养、教育机构的建设、相关专业课的开设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他们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多是从单方面着手分析,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十分完善。由于国内外护理专业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国外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并不完全适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的经验,制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目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个别实验性的对比研究,没有具体成熟的健康教育措施。现在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多,结果也不尽相同。周英等[2]对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比临床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但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并且1年级、2年级、3年级护理本科生心理状态比4年级学生差。申蕊娟等[3]对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但高于大学生群体水平,且2年级、3年级的护生心理状况较好,4年级次之,1年级护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虽然两者的调查结果有些差别,但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同并能说明事实的是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比较低,且各个年级学生具有特异性。在年级差异方面,早期的调查结果与近期的调查结果存在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护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较少,就业前景好,不存在就业压力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社会各方面对毕业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故其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实施得当有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学习和未来的护理临床或教育工作。张运生[4]以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进行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3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使实验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护理这一特殊职业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稳定、乐观的情绪和宽容的品质、且善于交流。孙巧云等[5]在心理健康公共选修课对护理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公共选修课的开展对提高护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帮助,利于培养护生积极地交往、良好的心态,对于日后护理职业工作中与病患的交流有很大益处。

2.2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2001年和2002年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建设性的规划,但在实施方面仍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当前发展的需要。目前,虽然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对入校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等,但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些问题[6];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也是由非专业非专职人员承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只是入校新生的事情,且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科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3.1科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及讲座

在课程方面,可在开设《护理心理学》的同时加开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还要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心理发展需要和可能面临的具体心理问题,将《护理心理学》的知识系统化展开,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领悟、理解和应用[6]。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旨在开发个体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7]。

3.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新生应从入学时抓起,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每年至少1次的心理普查,对高年级的护理专业临床实习生应采取一定形式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有的放矢地预防,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防患于未然[8,9]。

3.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具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的功能,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理想、信念、人生观、恋爱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其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其解除心理困惑,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觉调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10]。

3.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护理专业是一个集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一门特殊的专业,该专业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学习、生活、就业环境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教育者必须熟悉护理专业的学科特征、临床护理工作性质及护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因材施教[11]。所以,应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逐步实施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形成一个专业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教师团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4QNRS044)。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门化”与“全员化”两种模式实现[1],“专业化”模式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人员承担,强调专业性,但目前中小学专业心理教师配备比例低,导致发展受阻。“全员化”模式认为“全民可为”,学校各项活动皆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从理论与实践上,两种模式表现出了矛盾,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二者的纷争与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若能因势利导,整合与利用“专”与“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显活力与实效。教师团队能够整合学校资源,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基于此,提出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以使两种模式走向整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全员化”模式简述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模式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模式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种模式。欧美发达国家大多采用“个体模式”,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都需接受严格、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训练,并获得相关部门的资质认定,以职业的身份进入学校心理健康领域。如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要获得职业资格,首先必须在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再接受三年的心理学学习,其中包括一年的实习,实习中必须包含1200小时有督导的实践,且600小时是在学校进行的,之后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学校心理学专家”,在此基础上经过五年的学习和一年的见习获得博士学位,然后通过州资格考试最终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各个国家尽管要求不一致,但都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及实践经验作为准入“门槛”,所以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模式具有极高的专业化程度。课程模式主要在中国大陆实施,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专门课程的形式展开,由心理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担任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也较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模式

“全员化”模式认为,所有具备心理健康因素的学校成员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这一模式的诞生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受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学者倡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常态化,在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第二,学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甚至部分学科(如艺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载体。基于此,学者倡导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辅导员、班主任所从事的管理活动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且他们与学生有着直接的、即时的接触与互动,因此,学者倡导在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全员化”之间的纷争与困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与“全员化”的理论纷争

从理论上来说,全员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二者存在一定的理论冲突,这一点可以从“全员化”与“专业化”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上看出。专业化道路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其他任何专业与学科都无法替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专业化”人员才能承担,很明显,“全员化”模式下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人员无法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钻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咨询师职业资格与标准,强调胜任力特征与能力结构群,另一方面又淡化专业性,认为“全民可为”,这一做法仅仅从理论构想上即可看出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从理论建构上说,“全员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导致二者相对抵触、相互否定。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与“全员化”的现实困境

“全员化”与“专业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现实困境。专业化模式倡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心理学家”承担,且需按一定的师生比配备,但目前的调查[2]研究发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各级学校专业心理教师尚处于“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也可预计未来较长时间也将处于这一阶段,短期内尚不能实现“按学生比例配备专任心理教师”的目标,“专业化”模式的实践受到较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全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模式却也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效果。无论学者如何淡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全员化”模式落到实处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心理操作,这些具体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理念和相应的技能作指导。现实的困境即在于此,学校全员在号召下加入“渗透运动”,但缺乏专业的、即时指导,造成目标定位不清、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方法单一、效果评估手段缺乏[3],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还由于各种原因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师源性与学源性心理问题,结果适得其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全员化”模式的整合

1.树立共同的理念,构建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首先需要树立共同的理念――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在共同的愿景下,建立具体的团队目标。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成员须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矫正消极心理问题作为双重目标,前者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后者在于促进学生适应生活与学习。

2.建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组织形式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专任心理教师数量较少,很难建立职责清晰、界限明确的学科组、年级组、教研室,因此必须建立起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能调动学校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科教师为主体,教辅人员组织与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模式。首先,专任心理教师主导。以专任心理教师为带头人能够起到主导作用,这主要由于专任心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能够担任个体心理辅导与课堂教学,同时能够对学科教学、管理与辅导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指导和引领。其次,学科教师主体。学科教师在专任教师指导下进行学科心理渗透。在专任心理教师的引领下,使科任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界限,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衔接与沟通,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努力开发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最后,教辅人员的组织与协调。由于教辅人员的特殊身份与地位使其成为连结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桥梁,能够在团队中起到沟通与协调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管理、学校环境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营造和谐、温暖的学校、班级氛围,增强学校归属感与班级凝聚力,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等,还需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发展困惑,及时将其向专任心理教师反馈,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科教师的配合下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3.建立配套的评估与反思机制

任何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都建立在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及反思机制之上。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绩效也需要一定的评估机制加以衡量,这一评估机制的实施可以是学校的相关行政机构,如教务处、德育处、学生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评估前后结果的差异作为团队绩效的反映;也可以是教师团队成员的自我反思,专任心理教师的督导与评估,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成员的自我反思,总结成功经验,修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增强教师的主体性,最终达成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绩效优化的目标。

结语

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是化解“专业化”模式与“全员化”模式间理论与实践冲突的一种现实性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师团队建设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弥合“专业化”与“全员化”的纷争,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8期,第57-59页。

[2]肖F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2005。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川省革命老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南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专职少。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其他的全是兼职,专职率仅约为4%。2012年,教育部公布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1],对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2007年广东省编办与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要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并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吉林省借鉴广东的做法,认为要保证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吉林省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真正建立起一支能够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部分,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由于诸多原因,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通过查阅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而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专职的少,而且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系统和技能。

二、四川省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

专业化,一方面是某一专业的从业人员达到该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指其成长为专业人员的静态发展结果[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川省革命老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发展较好的地区虽然同等重要,但在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上有所不同。四川省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对不同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某些治疗方法和行为矫正技术[4];并能对自我心理进行调节。

其外延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由于革命老区在经济上的制约,所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近几年还不能普遍的实现。二是兼职教师学习专门、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发现问题并及早预防与治疗。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开展活动。四是学习评价与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手段,避免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五是较强的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地域性,它既有共性,更有个别性、特殊性。教师应研究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制定出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加强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探索符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以研促教[5]。

三、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高校相应的对口援助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高校成立对口援助工作领导小组,并委任校级领导任组长,由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宣传部、国资处、招就处、后勤、团委、相关系科教学系负责人为成员。小组下设心理援助办公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心理援助日常工作。

2.召开专题会议,落实专项经费

学院领导讨论通过对口援助南江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将开展对口援助工作所需的资金纳入财务预算,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对口援助工作。

3.积极深入调研,双方认真协商,拟定详细方案

组长率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亲赴南江,与南江县教育局领导深入交换意见,召开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对口援助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师资培训、朋辈心理援助、指导编写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派心理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并将援助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二)培养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革命老区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一旦培训成功,他们可以对学校其他教师甚至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讲,这样可以节约资源,产生实效。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学院选派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及初等教育系的专家前往南江为广大教师授课。培训以讲座形式开展,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共开展了五次讲座,主题分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技巧”、“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策略”等。南江县教育局安排各中小学1至2名老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参训老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2.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性、教育性,所以教育应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因此,在培训中教师们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特别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开展。

3.举行示范公开课

学院选派2名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南江开展了3次心理健康示范课。他们分别以“融入集体”、“我能、我自信”、“学会承受挫折”为主题进行了示范课,200余名师生观摩了示范课。示范课为教师展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送出去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程度如果要提高,送出去培训是另一种形式。而且培训的期限将延长(在美国培训的期限将由一年延到两年),培训方法更多地采用模拟的方式,以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6]。

(三)自主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这是一种专业化的体现。

1.利用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网络的发展,增加了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获取知识的渠道。

(1)对口学校组建心理援助专家团,建立网络心理交流平台

心理援助专家团由对口援助学校分管领导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主要是利用QQ群,建立了“1+1心灵花园”网络心理交流平台,两校百余名教师加入了QQ群,实现了资源共享,案例探讨及督导。

(2)通过网络向经验丰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心育门户网站―首页,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http://njxljy.com/陶老师工作站、宁教授工作室,http://xljy.zje.net.cn/镇江市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北京师范大学牵牵心理热线等也已经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购买资料

(1)杂志介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杂志栏目分为:学术空间、人物专访、一线快递国际传真、科研实践、师资培训讲座、专题讨论、教师成长、课程思考、个案分析、动态。

其中中小学教师特别应该关注的是一线快递、科研实践、专题讨论、课程思考。一线快递是对全国各地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等进行报道,或刊登某地区、学校、个人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等。科研实践是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的设计;刊载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调查报告。专题讨论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多方争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方发表不同见解。课程思考是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总结;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内容新颖的活动设计方案。

(2)书籍介绍[7]

通过当当网可以找到83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商品,在此特别给教师们推荐以下几本书。

由谢维兴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8月1日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推荐理由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迄今走过20年左右的历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中较突出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有很多路径,培训与自我进修无疑是基于目前现实状况所能选择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式。但作为培训与自我进修最基本的“载体”――教材、资料、参考书等,能够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并不多。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组织了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实践者,编著了该书。

由林甲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8月1日出版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推荐理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书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对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理念及操作方式给予了全面阐释。

由徐岳敏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6月1出版的《学生心理扩展训练教师实用手册》。推荐理由:本书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

由李权超、谢玉茹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实用团体心理游戏与心理辅导》。推荐理由:本书精选了62个切合团体实际、能够广泛推广的团体心理游戏和心理辅导项目。每个心理游戏均在现场进行过试用,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了完善。

3.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学习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艺术中的艺术,通过培训学习,虽然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心理问题的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在不断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继续借助学习资源平台,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水准。

(四)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不是任意科目教师都可以担任的,更不是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属。

革命老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才能使革命老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际的效果。

(五)给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恰当的身份与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近年来,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逐步认识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而且还会通过生物的和社会的途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全面性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年龄段的人———学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可能遭遇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各种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也越来越多。当前,随着媒体对一些存在极端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个案的披露,公众才了解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2002年3月,媒体曝光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故意“伤熊”一事。这起事件令人深思,也促使人们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发生在刘海洋身上的事情绝非个别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人民网在报导这起伤熊事件时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伤熊事件再次说明,真正的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其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这种案例近年来屡见报端,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死4名同学,也是一个例证。像马加爵这样的大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在师生面前是好学生,在村民眼中是好青年,为何成了命案的制造者呢?

而且,被他杀害的都是自己的同窗同学,他如何下得了手啊?这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马加爵事件暴露了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漏洞。当前,在高校里,由于老师平时工作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大,老师对学生顾及不了那么多,特别是关心不够,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自控能力差,老师处理的方式比较简单等,这是普遍存在的现状。所以,像马加爵这样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不能释放出来,如果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就可能产生极端行为。令人忧虑的是,像马加爵这样的血案随后又时有发生。当我们看到媒体以“又一个马加爵”为标题的类似报道时,作为教育者,我们被震动了,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和袖手旁观,必须关注身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材,而不是夭折在校园里。

现在,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沙师范学校已升格为高等院校,目前生源情况不一,有初招生,有高招生;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城镇的,再加上大多数学生的年龄偏低尚处于未成年期,因而在来校深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不适应而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反映几乎在每个班均能发现一些心理或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尤其是学生工作干事、辅导员和班主任们,由于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而对他们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老师也反映,目前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有些学生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学校的初招生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由于在入校前就学业成绩不良,入校后仍然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这些学生往往在各个方面对自己降低要求,有的还以“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待一切事情。这些学生实际上已经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格障碍———极度自卑、自我认同度低等,因而在金钱、美食、漂亮衣服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而走上歧途。再者,学校的女生比较多,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生,这种性别比率失衡的情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还有,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入校后就开始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也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

二、调查研究

(一)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系别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被试348名。其中教育系176名,英语系57名,音乐舞蹈系25名,美术动画系59名,信息工程系31名。

(二)工具

采用王征宇翻译的SCL-90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包含:躯体化(somatization)、强迫(obsessive-compulsive)、人际关系敏感(interpersonalsensitivity)、抑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敌对(hostility)、恐怖(phobicanxiety)、偏执(paranoidideation)、精神病性(psychotism)和其他(others)等10个因子。

(三)方法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由各班辅导员按班级统一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制定统一指导语,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施测者能正确解答研究对象的疑问。测试于2006年4~7月间完成。原始数据严格按统一格式录入,最后由研究者进行数据汇总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信度检验

我们用Cronbach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与Spearman-Brown的分半信度s来考查SCL-90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SCL-90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7~0.91之间,s在0.73~0.88之间,整个量表的α系数为0.97,s为0.97,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我们采用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检验SCL-90的内容效度,采用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是否超过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检验SCL-90的结构效度,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SCL-90各因子分的相关在0.607~0.830之间,各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809~0.922之间且均大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非常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三)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4可见,在本研究中有39.4%的学生存在各种轻微的不良心理反应,有6.0%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并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和偏执等症状。这一结果与国内大量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

(四)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由表5可见,本研究样本SCL-90的所有因子分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五)不同性别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

由表6可见,女生在SCL-90各指标上的得分和男生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六)不同系别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

由表7可见,各个系之间,除恐怖因子外,其余9个因子并无显著差异。教育系和英语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恐怖因子上要显著高于其他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来看,英语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因子得分较高,音乐舞蹈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因子得分较低。

(七)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

由表8可见,除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和其他因子外,其余6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来看,高年级学生比新生在各因子的得分上更高,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四、讨论SCL-90是心理卫生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工具之一,近年来被大量地应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测查,因此动态地评估该量表在不同群体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分半信度为0.97,各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809~0.922之间,其中有7个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858以上,显著性水平均达0.0001以上。据此我们认为,SCL-90至少在本研究范围内是评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靠、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