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少数民族;油画创作;民族文化;民族题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可以用来进行油画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可谓丰富多彩,不仅结合了油画创作的很多技巧,而且也表现了少数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表达了对少数民族的敬意。然而,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本文通过简要分析目前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面临的问题
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油画为我国的油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同时也产生很多优秀的油画作品,然而与国际上其他的优秀艺术文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少对少数民族题材内容的深入挖掘
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来讲,主要表现的是少数民族的内容,应该将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从而进行内容的深入挖掘,这样才会使得创作出的油画更加具有表现力,然而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目前以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油画并没有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如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惯了解较少,那么以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就会缺少丰富的表现力;第二,为了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不仅仅要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且需要对少数民族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现代气息,更加符合现代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二)需要进一步体现多元化的创作方向
从目前的状况来讲,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多国家的文化都体现出了多样性,同样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来讲,也需要进一步与世界油画融合,更好地体现多元化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还需要继续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很多创作者认为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油画创作只需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即可,不需要考虑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创作的油画中仅仅表现少数民族题材,没有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缺少未来发展的潜力;第二,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如何能够更好地面对文化的冲击,进一步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力,这是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继续发展。
二、促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作用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可以考虑参考以下几点意见:
(一)重点突出少数民族的特点
每个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外在特征,很多时候通过少数民族的服装或者配饰,就能够说出少数民族的名称。所以,在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少数民族的特点,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内在精神的重要体现,为了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更加具有表现力,油画作者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需要将其内在的精神特征以油画的形式更好地表现出来,这样能够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更加具有表现力,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内在涵义;第二,体现少数民族的外在特征,内在的精神风貌对于少数民族外在的特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同时穿着的服装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有着不同的搭配和花色等,所以体现少数民族外在特征的表现方式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油画创作者能够将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特征和外在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少数民族题材,需要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特点,选取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虚实相结合的创造手法,这种创作手法是油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同时也使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具有多元化的趋势,很多油画创作者认为将虚实相结合的创造手法运用到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过程中,能够让少数民族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第二,个人情感融合的表现手法,在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的创造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了解并认可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有着浓浓的热爱之情,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油画创作,所以很多创作者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感情通过油画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仅单纯地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同时也体现出油画创作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敬爱。
(三)对于少数民族题材优化创作的探索和发展
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是我国油画创作的重要分支,同时也为我国油画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从而促进其不断发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挖掘,从而能够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以及其重要的形成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具有更深的内涵,才能够使得更多的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和认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第二,将时代特征更好地融入到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过程中,我国的油画创作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现实意义的表达离不开当前时代的大背景,因此需要在进行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时代的特征融入进去,才能够促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不断发展。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关键词】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文化建设;必要性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的统一、发展,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文化体系。基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文化事业的关注,从而增强我国的软实力。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由此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一、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加强对于群众文化的关注,保障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关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开展的现状,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文化基础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祖国大陆遍布的少数民族存在数量多、总人数少、文化差异性大的特点。在这样的状况下,各少数民族在地区隔绝的状况下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民族文化。事实上,这些文化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领域广泛的特点,其涉及建筑、音乐、舞蹈、语言、节日、风俗等领域。但事实上,尽管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存在丰富多彩的特色,但是民族地区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于上述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进而导致少数民族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单一状况,不利于民族文化渗透至群众的生活中,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导致群众的热情不高,群众文化建设的参与人数较少,缺乏必要的群众文化宣传专业人才,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各项效益的取得。
(二)忽视民族群众文化开展
作为衡量民族发展水平的依据,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在经济价值方面产生影响,还有利于社会价值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对于民族文化经济作用的发挥,并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民族地区的经济作用日渐凸显,但是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却被忽视,进而导致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难以有效地开展,民族文化的特色性也渐渐丧失。不仅如此,民族地区过分关注民族文化的经济效果,也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专业性人才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稳步开展,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实现民族、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但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法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群众文化的建设,故而导致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工作举步维艰。此外,各地区在民族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性较强的群众文化工作人才,不利于引导群众自发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成为了制约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我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多相互掺杂的国家,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有其特殊性。关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事实上,随着汉文化圈的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在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汉文化的框架体系中,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宗教、语言、习俗、思想为核心的独特文化。事实上,民族地区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传统汉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借鉴、继承与弘扬,并依据时展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文化事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形成了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一文化资源的出现也为群众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促进了各项效益的取得。
(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
民族文化并非独立发展的,而是在与中华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壮大的。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借鉴,才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体系的博大。通过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各民族的文化存在明显的交互影响的特征,诸如,藏族、蒙古族都具有神话传说《格萨尔》《江格尔》,而两种神话传说在内容、体例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总而言之,民族的独立发展导致各民族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纯真与原始性,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渗透也促使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但并未造成对各民族原有文化底蕴的动摇。
(三)民间习俗的制约
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性,而导致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事实上,各民族流传至今的生活习俗也实现了对于其原有生活方式与文化风貌的保持,但传统生活习惯也保留了迷信、陋习的部分,故而不利于现代化群众文化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神灵崇拜、生活禁忌、丧葬习俗等都会对群众文化的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对于新生文化、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影响群众文化发展。事实上,文化习俗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获得改善,而习俗也会朝着现代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以及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发展,文化的融合趋势日渐明显,而各民族文化也存在相互吸引的特色,并由此实现了民族群众文化可塑性、可变性的提升,实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也逐步形成了多元与统一的特征。
(四)市场经济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民族地区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地区经济、政治以及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此,市场经济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对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为例,该地区在发展地区文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并以此获得了文化发展的契机,促进了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补性,说明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到经济的影响,而地区经济的进步则有赖于文化的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获得了不断完善,并由此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并由此带动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效结合,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状况,故而无法凸显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无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基于此,各地区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将群众文化资源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并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现它的价值。
三、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民族地区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工作,保障群众文化建设效率的提升。关于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措施,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各级政府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调动民族地区的人民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事实上,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广泛参与到当地文化的建设工作中,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民营资本的投入,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力,并由此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我国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科学妥善的保护与发展,并为群众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引导群众了解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并不断地挖掘自身潜能,将民族文化与基层的群众生活实现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群众文化生活方式的丰富,带动群众文化激情的提升。由于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在建设推行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故而该类文化资源在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群众文化对于人民的吸引,鼓励民族地方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三)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带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稳步开展,有关单位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实现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从而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同时,强化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具有号召力、魄力的骨干文化人员的培养,以此为基础保障群众文化队伍的高质量,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就该类文化发展的特点与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措施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理念的创新,我国的民族文化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何晓薇.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研究[J].满族研究,2013(3):79-82.
[2]文兴吾,何翼扬.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发展文化变革:“生活型社会”建设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11):131-135.
[3]粟岚.民族文化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助推器”——普洱市群众工作的文化视觉解读[J].创造,2012(8):60-61.
[4]李新.民族复兴背景下民俗文化发展的必要性——以西安地区社火文化为例[J].艺术科技,201(7):6-7+27
[5]王平.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路径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6.
针对调研中梳理出来的问题和困难,笔者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疆地区双语教育事业进行了深入思考。改进和加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事业,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1.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语言是文化、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是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交流融合的介质。实施双语教育,推广中华通用语言(汉语普通话),促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对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对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新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基于这样的战略性意义,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要把双语教育事业作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千秋基业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2.科学制定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双语教育的各项保障机制。从调研情况和新疆双语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是新疆普及并实现双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20年后的双语教育,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语言环境都将发生根本转变。因此,要立足于打攻坚战,科学制定未来20年新疆双语教育的长期规划,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双语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其重点是定居点工程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财政保障和科学的教学大纲建设。
3.高度重视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把新疆双语教师培养纳入国家师范教育规划之中。国家要加快制定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尽快将双语教师培养作为特需人才纳入国民教育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加大培养力度,以尽快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需要。
4.着眼当前新疆双语教学教师缺乏的突出问题,制定优惠政策,放宽编制限额,尽快解决“老教师出不去,新教师进不来”的问题。调研了解到,在兵团乃至新疆的各个中小学校,都存在因过去从事本民族母语教学、现今年龄偏大,已不适应双语教学要求的问题。进而,受编制定额限制,这些老教师既无法安置、新的本科毕业生又进不来。这种情况既十分普遍,又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避免。解决的办法只有给予新疆中小学更多教师编制,以缓解这一突出矛盾。
5.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为少数民族青少年接受双语教学提供就学保证。能否落实双语教学,各族青少年能够入学成为必然条件。如果牧区少数民族依然是逐水草而居,依然没有相应的定居点,双语教学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要把双语教学作为改善民生的系统工程,从推进牧民定居点工程抓起,为双语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各族青少年都能享受现代教育成果,都能就近入学并接受双语教育。
6.广泛开展以“同在蓝天下,互助共成长”为主题的各族师生“手拉手”、“结对子”互助互学活动,推动双语教学全面发展。在着力抓好双语教学落实的基础上,应认真总结新疆和兵团在全社会普及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科教文卫等领域,广泛开展语言交流、文化交流,通过“同在蓝天下,互助共成长”为主题的各族师生“手拉手”、“结对子”互助互学活动,营造普及双语的良好社会氛围,使课堂双语教学在社会大环境下得到巩固和延伸。
7.拓展教学空间,加快普及幼儿双语教学。要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有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学前教育,都要全面实施双语教育,使各族儿童从小就具备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母语”基础。只有这样,双语教学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第二代民族政策” 文化理论体系 民族共享文化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以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等民族学界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民族政策思路。此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民族学界的广泛反响,还获得了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民族学界(不乏大家)和少数民族的质疑。因此,“第二代民族政策”引发了学术界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试图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作为切入点,并利用国际关系领域秦亚青教授构建“文化理论”的方法,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状况的实际分析了构建民族共享文化的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文化结构、文化力和文化单位,对“构建民族共享文化”作了初步思考。笔者认为当前中国56个民族还没有系统的共享文化,这制约了各民族对国家的最高认同,若以某个民族的文化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政策”或“策略”。只有“构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才是实现“第二代民族政策”目的的路径,才可能实现“国家”、“民族”的最终目标。
一、由“第二代民族政策”所引发的思考
“第二代民族政策”倡导推行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倡议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加强国家认同,即:一是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平等的向每个民族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二是经济上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推进各族公民混居杂居;三是文化上坚决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个民族进行文化改造,大力推广普通话,防止宗教极端主义。促使人人争当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国民,以工作为天职,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的发表引发了学术界的两种对立观点,它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例如中央统战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以其“在居民身份证中取消“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第二代民族政策”;环球日报陆续出版了一些文章来响应“第二代民族政策”。而纳日碧力戈教授则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是继承了旧日的同化思想,从学理上犯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要和国家的边界一致(熔炉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文化中心论)”和“对美苏国情误读”三个错误。郝时远教授认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市场形成、城镇化人口流动、社会权益均等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通过“第二代民族政策”设计的一系列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容许”来强制实现的。
笔者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一体,以减少民族矛盾,达到民族团结。其主观愿望是好的,甚至也是我们民族学界一直致力的方向。但是因为“第二代民族政策”超前判断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符合民族实际,所以对解决民族问题起不到实质作用,有可能还会造成有些少数民族的反感和学界的批评。
二、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构建民族共享文化
既然“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显得过于超前,笔者认为,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为实现“民族融合”,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文化目前呈多维复合体状态,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也各自强调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少有吸收其他族文化之优点、弃不足、共建共享文化的思想,所以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难以铲除。就当前中国民族研究界的成果来看,强调民族融合的多,而对构建共享文化的思考却少之又少。
构建共享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民族团结是民族融合之前提。众所周知汉族由若干民族逐步融合而成,其所谓的融合就是众多的民族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汉文化。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不同民族与中原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兼收并蓄,中原文化也利用自身文化的精深博大与厚重向其他民族渗透,这是形成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汉族的历史过程。鉴于这一历史事实,为了化解中国的民族矛盾,构建各民族都乐于接受并以此为荣的共享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共享文化是什么呢?
在今天,文化交融是文化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渠道,文化生命力的强弱也在于此。在交融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会在各方面发生碰撞,形成许多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新文化的产物,是参加碰撞的各方文化所共同认可并为其民族成员共同享受的。这种共同的文化成分就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民族共享文化。
三、建设民族共享文化的方法探讨―使用国际关系领域构建文化理论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理论
构建民族共享文化是一个浩大并复杂的工程,其范围之广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语言文字、、行为方式等方面;促使共享文化形成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要构建民族共享文化是需要文化理论的,为便于分析,本文借鉴了秦亚青教授构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以期达到构建共享文化。那么,为什么可以使用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构建理论方法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呢?笔者认为:
第一,国际关系学领域追求和平,致力于各国共同发展与民族学界寻求解决民族问题,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体国家和民族也有相似之处。
第二,本文只借鉴了秦亚青教授构建的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和结构,且并非按照其模式生搬套用,而是充分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目前的状况。
所构建的文化理论结构大致如下:
在各族文化交流过程中,行动者在相互实践活动之前独自持有的观念,即私有文化就会形成行动者均认可的共享文化。
这其中包含三个概念, 即: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文化的形成势必包含文化结构和文化单位这两个因素, 文化单位之间的互动通过文化力的推进形成文化结构和改变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影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单位。
(一)文化结构。
虽然不存在系统的共享文化结构, 但民族单位文化结构是存在的。如果我国各个民族作为文化交流的行为体, 其身份多为自身文化结构建构的,这主要是作为历史上中国朝贡国以及间接管理(使用土司制度)或直接管理的对象以及在经济贸易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所导致的。而如今全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下,民族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决定某个民族对身份的认同不仅仅是本民族文化结构,还有各民族交往和构建的共享文化。如果共享文化结构和单位文化结构都会发生作用, 那么什么时候前者发生作用以及什么时候后者发生作用就成为需要梳理清楚的问题。
提出设想:如果民族体系两种文化结构是共同存在的,那么共享文化结构与单位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许共享文化结构和单位文化结构之间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 整体的存在不是个体的消亡, 个体是整体的部分和缩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体系主导文化结构绝对不是某个民族单位的私有文化,否则那样会沦为“文化中心主义”例如,在我国,大体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是走在各民族的前端的,但不表示主导文化就一定是汉族的私有观念。
(二)文化单位。
本文认为民族是构建共享文化的基本单位,但民族单位绝对不是单纯地呈现某种文化特征,因为民族单位存在三个方向的拉力,一个方向是力求保持并固化本民族的文化结构,例如,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如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以及民族院校从事民族研究的老师。另一个相反方向则是在国家内部因为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出现空前的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融入全国民族交往的熔炉中的群体,例如,通常为生计奔波的某些少数民族老百姓。还有一个方向无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文化单位,这里暂不探讨第三个拉力。
(三)文化力。
私有观念是否能够上升到共有观念, 主要取决于文化力。
那么什么构成了文化力? 笔者认为是权力。权力又有软硬之分: 硬权力是强制性权力, 它可以帮助推进文化观念, 例如国家对文化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奈[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权力”(Soft Power)概念而闻名。]提出了软权力,即为同化性权力。软权力是靠对其他行为体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推进文化的传播。例如,某些民族单位心甘情愿地去做认可和接受其他民族单位的文化,彝族的毕摩主要通过念经来替人驱鬼、保佑丰收,而贵州某地区的彝族因为受到外来传教人士的影响而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与毕摩文化显然有冲突,但是该地区的彝族选择信仰基督教肯定是有这方面的信仰需求。
在我国,硬权力体现之处很多,例如法律所赋予的“所有公民不论(民族)成分,一律平等,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所有公民均享有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迁徙、生活、工作的权利(包括加强官员的异地交流任职,加强学生的异地就业等)”,这能强化中华民族意识,淡化分属在汉族和各少数族(族群)身份的族群(民族)意识,淡化了本身的族群身份和族群认识,无疑会加强对法制文化的认同。硬权力有国家这个强大的推动者,而软权力的推动者则是各民族交往时影响力较强的一方,即一方行为体受到另一方行为体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使软权力产生作用。
四、对私有文化过渡到共享文化的理论探讨
构建文化理论的三要素的分析大致阐述到这里。另外,民族单位私有文化通过文化力以何种路径过渡到民族体系共享文化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存在多种路径的情况下, 是什么力量使私有观念通过某种特定的路径而没有通过另外的路径, 是什么力量使私有文化成为体系层面的某一种共识而没有成为另外一种共识。又如, 文化力虽然不是政府的垄断物,那现在存在由我国一些非政府力量或由个人提出和倡导的,并且在其提出和倡导之时,无硬权力强行推进最后又修成正果从而成为民族体系层面的共享文化吗?那么民族单位中的个体在民族体系共有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是什么?
五、结语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做一个总结:
第一,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可作为取代“第二代民族政策”中的激进措施的重要替代方向之一。因为民族本身就是文化共同体,共享文化的缺失会制约各族对国家的最高认同。共享文化的构建是合理和可行的,因为目前就能寻找到很多共享文化成分,只是未形成系统。
一、宣传内容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寺院、进军营、进市场的“八进”活动,宣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学习、民族文化讲座、民族干部代表座谈、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民族团结图片展示、民族团结万人签名活动、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健身运动会等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唱响民族大团结时代主旋律。
二、主要工作
按照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施方案的要求,将每年11月、每年11月第四周、每年11月24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县局各股、室、所和稽查局要按照县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方案的责任分工,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
1.今年中央召开了第四次民族工作会,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会,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各部门要利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的有利契机,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好有关会议精神和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取得实效。
2.各部门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采取悬挂横幅、布置展板等方式,利用网络等载体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
3.要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利用开展宣传教育、认亲、共建共创、同心同向等工作的机会,深入村、寺庙扎实开展党的十届四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和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宣传活动,确保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取得实效。
4.县局人事(监察)股要牵头在单位内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宣讲团,深系点乡村、企业、寺庙等开展宣讲活动,宣讲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扩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
5.县局人事(监察)股要牵头组织各部门干部职工参加州创建办组织开展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万人签名”活动。
6.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县局人事(监察)股做好典型事迹的收集、总结和上报,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个人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按照县创建办的要求,县局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所和稽查局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周、日主题宣传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创建办),创建办设在县局人事(监察)股,由县局人事(监察)股具体负责抓总,县局机关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抓好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