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都知道想象力对于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自己的宝贝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想象?“想”是动词。意思是要求我们努力去思考。“象”是形象、图像或画画的意思。简单地讲,想象力就是开动脑筋,在头脑中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幼儿期是大脑想象力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最容易形成大脑的思维模式,并可永久保持,所以是孩子智力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
做好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然而智力开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把一些成人的知识和观点过早地灌输给天真的孩子。从生理上讲,儿童时期孩子的左大脑还未发育起来,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过多过深的知识是他们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的,自然不会感兴趣。让孩子去做一件他不喜欢,也不明白的事情将是多么愚蠢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右大脑发展比较快,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的头脑中天生就充满了各种幻想,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右大脑进行及时地开发,恰恰符合了儿童智力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活动,这种智力开发更能使孩子的右大脑与左大脑形成融会贯通的状态,使他的思维更加活跃,头脑更加灵活,也就是越来越聪明,这将为孩子长大以后的成才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有利基础。
开发右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想象本身。而且只有美术教育才能很快地将孩子引入创作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这里永远有新的课题、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永远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感受、不断寻求自己的观念和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是其他学科(音乐、英语、书法等)的训练所无法比拟的!孩子在了解了一定技法以后,就能很快地进行独立的自由创作了——不受任何时间、空间和内容、或是固定规则的限制。或许他还能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来,而儿童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无拘无束,想象丰富。其实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从某种意思上来讲,儿童最具艺术价值。
一、以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理论基础
以美术教育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脑科学研究、创造结构研究、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批评(欣赏)理论等理论的相互结合而共同得出的结论。因此,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在理论上具有天然的可行性,这也为美术教育的实行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指导幼儿美术教育朝着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
1、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幼儿的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动手画画和进行手工制作,充分利用幼儿的双手,以手的动作来带动脑的发育,并且能逐步地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激发脑的想象力。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因此在学前阶段,充分把握幼儿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早期开发幼儿大脑,早期培养幼儿创造力对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2、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借鉴艾斯纳批评理论,不仅要重视幼儿的美术教育,而且要特别强调趣味美术的重要性,通过趣味欣赏、趣味绘画教育、趣味手工等来增强幼儿的感知、欣赏和观察能力,虽然艾斯纳强调的是趣味美术教育,但终究还是强调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所指的趣味美术教育是对美术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和研究,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以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实意义
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知识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期就进行很好的美术教育对艺术才能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同时又而还可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到许多与自然、社会、科学等相关的知识,全面促进幼儿知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美术教育还可以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是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完善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方式。
3、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案
幼儿在进行美术教育中可以很好的陶冶情操,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活动大胆的表现出来,他们的天真和无邪可以淋漓尽致的活跃在纸上。教师通过幼儿的美术作品很好的把握幼儿的个性特征,并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幼儿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幼儿教育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对加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几点思考
1、提供空间激发创作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大胆夸张的方式来完成美术作品,使孩子所有的想法都能在他们的笔下表现出来。孩子的作品中的想像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会更夸张,想象也就会随之更扩张。从而更加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2、自然是个大课堂
大自然具有丰富的资源,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在自然中直接学习体验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在大自然中充分陶冶幼儿的情操,在蓝天、白云、动物、植物等这样活生生的事物前,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随之喷发。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的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3、感官体验的引导
首先发挥视觉的重要作用,“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视觉可以有效地刺激幼儿的想象力。其次,嗅觉也发挥重要作用,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还有触觉,可以让孩子在不见物体的情况下触摸各种不同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听觉也是重要的感官系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和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利用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的感受,将各种感觉都调动起来,充分刺激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各种感觉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 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 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因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幼儿的想象增加素材。有一次我带领我班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不禁大声喊: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 我问为什么啊? 我想吃啊,好甜。 那是棉花糖啊! 我抬头望去,这片片白云蓬松、柔软,多象一块棉花糖! 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经常吃棉花糖。 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那不是棉花糖,那是我爷爷放的一群绵羊, 原来这个小朋友的爷爷在农村, 养了一群羊,怪不得幼儿对羊的记忆表象特别清晰。可见,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幼儿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幼儿个体的经历不同,想象的内容也有区别。
2 给孩子留下幻想的空间
想象力其实就是孩子开动脑筋的一种表现。当一种创意变成现实时,人们都会称赞;一个创意没有成为现实时,人们又会嗤之以鼻。 儿童世界的想象,往往是无中生有的,所以经常会让人感到幼稚、可笑。于是,在我们的藐视甚至讥笑声中,孩子的想象力可能正被我们做父母的或做老师的亲手扼杀在襁褓之中。 因此,为保护和增强幼儿稚嫩的想象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如:教师热爱关心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各种不同的问题,即使说错也没关系;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给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幼儿因好奇做错了事或者因好心办坏了事,可以适当给以宽容等等。这样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得以实现,自信心增强了,其想象力也会随之萌芽。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儿时曾因顽皮被学校开除,只能由其母亲在家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有一次,其母亲看见他把鸡蛋放在自己的屁股底下孵小鸡,对他的举动不但没有训斥,反而给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正是由于母亲的理解、宽容,才使得他的想象创造思维得以不断扩散, 以至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3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关键词: 《创造学思想录》 创造学 基本精神 人生感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发展是离不开想象的,怎样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我们学习《创造学思想录》,学习创造学的一些基本精神,从中会得到人生感悟。
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启迪人生的经典法则
放松: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地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有必要的。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叙述了一个打破常规获得成功的例子。亚历山大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创造”二字的真谛。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死结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打开,既然上帝跟我们开了个玩笑,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超乎寻常的非凡手段。亚历山大大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多问几个“假若”:“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用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离奇的问题都是奇思异想,这种奇异的想象表明了人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多问“假若”是为了寻找新的途径,奇思异想就是要不照规则,如果遵守规则就不需要想象力,而没有想象力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
使用你的想象力:是讲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保持想象力的重要性。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问题,就可能有所发现,走出新路。文中的“第一个”就是勇敢创造者,面对前人没有尝试的事物,有人发挥了想象力,打破了规矩,取得了成功。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谈的是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文中的“箱子”的意思就是文中所说的“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也就是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然后通过实例启发人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看到画面之外: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机遇,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文中的农民没有想到这条铁路将会给他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市场,更没想到这条铁路将把他拖入竞争。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顺其自然:也是来自生活中的感悟。“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告诉人们的是,办事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二、鲜活事例,随手拈来,妇孺皆知的生活故事
放松,我们可以收集到这样的例子: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黄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黄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多问几个“假若”:我们可以收集到这样的例子:现代高能物理在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有结构以后,196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说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
使用你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收集到这样的例子:孩子是富有想象力的。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答案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这是唯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孩子的想象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想”。“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没能保持艺术家的灵性?“长大成人”是不是就一定会丧失想象力?
顺其自然: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专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顺其自然。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发人深省。
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教学后,让学生去收集、思考、争辩,使创造思想在其思维中发展、完善、升华。
三、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的语言特色
本文比喻生动形象,设问发人深省,有利于开拓思维;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隽永含蓄,有生活气息。
“人们对重大的事情态度严肃,但事事都板着脸孔则无此必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重大事情是正确的,但心态却应该平和轻松,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无论大事小事都紧张严肃地对待,则会于事无补。
“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每个人在孩子时都有许多美丽的梦想,但长大以后往往会变得实际起来,但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就得保持美丽的梦想和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创新。
在铺天盖地的喧嚣中,家长很难仔细分辨以上论调的对错,感觉“让孩子早点学东西也没什么不好”,便顺应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那么,孩子能不能、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这得看家长对孩子人生的预期。假如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那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假如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起跑先后,没人太在意,大家看重的是马拉松选手不断超越其他人、最后冲过终点线的一路精彩。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路漫漫”,恰如长跑,要诀是后劲要足;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缺一不可。与此相类似,儿童学前教育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而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被人们无限放大了。其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喊响,与社会上某些从业者们的利益不无关系,他们让这个“教育理念”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再到小学,到了幼儿园。诚然,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但让幼儿园小朋友过早卷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是急功近利,这会让很多孩子失去美好的童年。教育需要长远规划,学校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并不代表人生全部的教育内容,“成功学”“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一个人的起步并没有社会宣称的那么重要,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虽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推广,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忽悠”。
最近,一条关于德国立法禁止先修学校的微博引起网络热议。德国《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原文: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这里的“先修学校”,类似国内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儿童学前培训机构。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小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教育要符合孩子天性,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小学前非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常识,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超越逻辑,知识渊博而没有想象力只能复述前人的发现。所以童年时期的教育应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