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第1篇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现就一个特殊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冠博(化名)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男生,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教育和辅导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里生活后,爷爷对待孩子不听话的反应是,简单粗暴,不懂得引导,经常打骂孩子。奶奶对孩子特别溺爱,在爷爷管教时总是袒护,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孩子没教育好,大人之间也有矛盾。“无奈”是结局,“照旧”是结果。爷爷奶奶经常给教师打电话,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么他在学校的表现又怎样呢?

1.课堂上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经常搞小动作,即使听课也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

2.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他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和他沟通,也听不进去,只是表面承诺,过后错误照犯。

3.经常翻看同学的东西,如果是新鲜的,就偷偷地据为己有,被别人发现也不承认,百般抵赖。

这虽然是个例,但在我们这个城乡交界的小学校来说,具备这个案例中的特征的学生有很多,是个共性问题。我校有600多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有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是本学区学生家长出外打工,这两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缺失。他们要么是缺少家的温暖,要么是深受长辈的溺爱。所以,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引起了我的探究。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及了解,我发现:

1.(冠博)有极强的表现欲。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不被大家关注,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爷爷在家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奶奶的放纵和娇惯,促使他形成爱打人、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习惯。

3.由于做了错事,也会得到奶奶的袒护,不会受罚,所以,他的心理上始终没有愧疚感,更谈不上认错。当自己做错事而没有被发现时,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继续犯错的心理。

4.当问他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物品,他说,看到别人好看的东西就喜欢,只是想玩两天再还回去,没认识到自己已经在犯错。

二、辨证施治,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我建议家长每天都和孩子谈谈学校发生的事,不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帮助他们分析对错,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诚恳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做好人做好事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做人方向。

2.利用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冠博特别想当课代表,别人发作业本时,他抢着帮忙,可是他的成绩不好,即使我选他当,大家也不服气。于是,我给他设定目标,如果他能背下英语单词,我就用他,结果他做到了。当升旗手是个光荣的任务,他没想到会落在他的头上,经过我的一番疏导,使他信心满满地顺利完成任务,大家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我还帮助他列了一个时间表,把他每天的进步都写出来,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

3.打造机会帮助他进步。过去,冠博特别自私,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我利用学校开展的爱心活动,鼓励他成为爱心少年。他回到家,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具送给了我们班外来打工子弟小超,他和小超成了好朋友。

三、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面对一些“问题生”,我们常常无视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把这些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找到病根,容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

2.心理疏导工作不容小视。有些学生虽然犯错,但是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如果我们一味地上纲上线,不是进行疏导心理障碍而是简单粗暴地片面下结论,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错我们可犯不得!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第2篇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探索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是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通过近几年对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实践,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实施“四心四导”教育,即“以爱心为主导、生活上耐心指导、学习上细心辅导、心理上精心疏导”,建立班级托管家园,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以爱心为主导,营造托管家园小家温馨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家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父爱母爱。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好他们,就必须要有爱心,实施关爱教育,做学生的慈母,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去关爱留守儿童。多接近他们,多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点阳光般的温暖。多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少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光有老师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班集群体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班集体是班级全体同学温暖的小家,学生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让所有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献出爱心,让他们享受“温暖一家亲”的温馨。一是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形式结成互助互爱帮扶对子,用学生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感受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各种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因家庭关爱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老师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任务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并细心指导,充分信任,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正常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感受班集体家的温馨。

二、耐心指导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习惯较差。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需要从生活上进行耐心指导。生活是日常琐事,细小而繁多,需要抓细节,重落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首先,是管理好吃。虽然校园的饭菜不如家里的美味可口,但也不再是“咸菜”下饭的历史,在学校内的一日三餐,已经提供了营养饭菜,做到了物美价廉,时常教育他们科学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珍惜粮食,注重节约,不乱吃零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其次,管理好住。住宿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地居住条件,教育和指导学生建设一个整齐、清洁、规范地居住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就寝纪律,按时就寝、文明就寝,寝室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建设温暖小家。第三,管理好身体。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督促,坚持做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第四,管好卫生和安全。时刻对他们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注意环境卫生,集体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青春期卫生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交通知识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防火、防雷、防溺水安全教育,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牢牢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平安。

三、细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亲情,大多数对学习认识不足,对学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重,成绩低下,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必须在学习上进行细心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进行“扬长教育”,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用他们的“闪光点”来提升他们的“精、气、神”,使他们变得更自信。其次,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切实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精心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9―01

高中时期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时期,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主观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且独立意识也在渐渐萌发,自身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高中时期学业较为繁重、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且面临着“高考”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渐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更倾向和自己同龄的人呆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事更加愿意自己做主,造成他们觉得老师、家长的管教太过多余,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产生抵触心理。

(2)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如浮躁、攀比之风,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与责任意识有限,自然会产生厌学、逆反情绪。

2.家庭原因。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由于高考压力,造成了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往往没有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些事情。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现在有许多班主任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所以,班主任在疏导学生逆反心理前首先要做的是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其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家长、老师大可不必对此大做文章,而是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件事,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学生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之后就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疏导学生了,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出较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做;什么是错误的,不应该继续延续。然后让学生自己正视自己的逆反心理,当出现逆反心理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当面对那种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尝试着与这些学生沟通,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情来感化自己的学生。当然,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挑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疏导。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强自尊 成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1】“老师,小孩说逼他读书他就去跳楼”――一个无奈的家长的电话。

【案例2】“我小孩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不知道他想什么”――很多家长感言。

【案例3】网络媒体等报道“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案”“陶汝坤毁容案”……

心理学认为这种极端脆弱和自私是“强自尊”心态的结果。“强自尊”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满足自身虚伪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唯我独尊,不接纳他人的建议,对错误不屑一顾,忽略他人的感受;敏感、懦弱,不自信。

现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具有“强自尊”心理的学生,使教学与生活管理出现很大的矛盾,如教师的控制与学生的不可控,教师的理性与学生的感性,教学的规范与学生的自我,教师的预期与学生的现状等。

二、“强自尊”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子女发展最初和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控制孩子的一切。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悲观、消极、被动、依赖、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各种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亲友关系等。它给高中生提供了生活条件,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认知、性格、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养成。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学生的是非观,部分学生不能明辨是非,从而产生盲目追求、享受虚荣的自尊心。

3.教育因素。学校的规章制度制约学生特立独行的个性,长时间的压抑使他们感觉与学校制度、班级制度格格不入,而与同学之间攀比,可以让他们获得“乐趣”,提高在同学中的地位,从而满足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当下“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主流选择,惩罚成了教育教学中不敢触及的“高压线”,于是,“强自尊”心理的学生动辄以出走相胁,逃避批评和责任。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性格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脆弱,自认为思想成熟却缺乏判断能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遇事容易冲动,不容许别人的轻视及不认可。

三、“强自尊”心理的疏导对策

班主任在有效疏导学生“强自尊”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掌握学生思想、学习、身体、家庭,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能跟踪发展动态。因此,疏导“强自尊”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是重要因素。经过笔者数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发现通过行为示范,把握好情感尺度,运用好心理学原理等方式是可以有效疏导“强自尊”心理的。

1.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的师德、专业素养、人格修养、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性格差异,理解和宽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积极构建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新型管理关系,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管理行为导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学校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1】小尤上课迟到,不写周记,不叠被子,他会突然给同学重重一拳,经常将虫子偷偷放到同学抽屉里,晚自习故意将臭脚伸出来发出怪声,骂脏话……和他多次交流,他总说:“老师,周记我不会写,其他的习惯我初中就这样。”要求同寝室的纪律委员负责监督他,根本起不到效果。后来,有学生写信给我,列举小尤种种行为,并表示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策略及效果:笔者决定利用这封信作为教育契机,就把信在班里朗读了一遍,要同学说说心里话,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意料之外的是,大家没怎么说,小尤站起来质问笔者:“你凭什么叫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凭什么对我发表看法?你这是对我的侮辱,你必须向我道歉。”笔者内心激烈地斗争着,放下架子,认可自己方法过激会怎么样呢?当着全班同学笔者承诺:“只要其他同学不再受到无聊的打扰,你能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我现在就道歉,不告诉家长(学生很反感老师给家长告状),不要你检讨,更不对你置之不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慢慢地,他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无所事事和脏话连篇。笔者借此机会,决定让自己融入到小尤的生活中去,继续帮助他和同学友好相处,逐渐让他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于是,以商讨的口吻和他作了两个约定:

(1)交换随笔法。笔者并不是文科老师,但坚持每天写随笔给小尤,一段时间后,鼓励他也写一些话和笔者交换。渐渐地,他写的随笔从寥寥数语、流水账转变成现在的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2)体验法。将他军训时干净整齐的收拾内务的照片翻给他看,重温军训时全程拍的视频。进而安排他当寝室卫生习惯监督员和“好习惯改变人的一生”的宣传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他学会了接受他人的意见。

这之后的小尤,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热心参与班里活动。学期结束的时候,小尤跟我说,那天他确实觉得自己的自尊受伤害了,但没想到我真的会道歉,他觉得班主任向学生道歉是更丢脸的事,却给了他足够的面子,更没想到我仍然陪着他改善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也要努力帮我找回我的脸面。

启示:

(1)批评学生应该私下沟通。现在的高中生都很爱面子,家庭、社会、自身等因素造成了他们的“强自尊”,遇到学生违纪,教师应冷静地处理,维护好学生的面子和自尊。当众批评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多年的习惯已经养成,靠同学监督或者自己改变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亲力亲为,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帮助学生改掉坏毛病。

2.把握情感尺度,戒“冷伤害”。规章制度能否最终执行要看学生是否从心底认可和接受。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学生关心的问题,把道理讲明白,让他们信服。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变成学生自觉自主的行动。

【案例2】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是班主任头痛的问题。

策略和效果:手机问题是近几年讨论最多的话题,但靠没收手机收效甚微甚至会引起对抗情绪。笔者采用家校联通的形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部分具有“强自尊”心理的学生一直拒绝上交手机,甚至与笔者产生了冲突。

分析及对策:家长联系孩子离不开手机一直是手机禁不了的客观原因。而拥有“强自尊”心理的学生往往也是与家长对立的学生,他们更需要与朋友联系。于是,笔者发动全班同学,以班会、拓展等集体协作的方式,让他们融入班级,在班里找到要好的朋友,手机自然而然就淡出了他们的生活。

3.运用“镜像原理”疏导学生心理。心理是否健康与“强自尊”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此运用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是有效方式之一。其中,通过心灵沟通呼唤起指示事物的“镜像原理”比较适合。

【案例3】“老师,小孩说逼他读书他就去跳楼”“没什么好讲,我什么都差,他们也不会尊重我的想法”。

策略:第一, 引导性原则。开展主题班会《尊重》,模仿对方动作构成镜像关系。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尊重,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第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直面自己的弱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运用“镜像指示”正视弱点,挑战自我,解决心灵深处的问题。

效果:模仿对方动作构成镜像关系,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尊重”和“自尊”,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尊重。实践表明,通过“镜像原理”创设环境,帮助“强自尊”学生解决心灵深处的问题是有效的。

4.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庭教育。学校、家庭教育的配合,关键在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致。父母与子女应该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重点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家长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多沟通,多了解就能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

【案例4】“家长会开什么?考试成绩又没有出来?”学生和家长带着满腹的疑问来参加了班级家长会――“亲子活动”。会后,家长发来短信:“老师,谢谢你。”我孩子嫌我们罗嗦,不情愿理我们,更不要说一起玩,今天的亲子活动拉近了我们。

分析:曾几何时,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不愿意平心静气说话,不愿意被“管”,不愿意听唠叨,似乎和家长呆在一起就是“没断奶”。事实表明在教室里读家长来信时,学生一个个都翘首期盼会是自己父母的问候。

策略:

(1)建议家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给孩子爱以及放手给小孩实践的机会。给孩子再多的钱不如给孩子时间。留守儿童心理自闭,不愿与人交流,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叛逆,需要有人关爱,建议家长至少一人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2)加强家校联系。建议家长经常与孩子联系,常到学校来看看,利用周日进行亲子活动如爬山比赛等,让孩子既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学生心情自然会开朗起来,精神振作斗志昂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每到节日老师就提醒学生向家长问候,让他们学会感恩和学会倾听。

“强自尊”的学生缺乏适当的疏导因羡慕虚荣和严密的自我保护变得虚伪,害怕自己受伤而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及不够重视引起的。找到“强自尊”成因,就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老师应该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正确地引导学生而不是对他们的小毛病置之不管。

四、思考与建议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多个学生的出走或自残,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到他们的情感需要、自尊需要、成就感需要等心理要求。家庭不缺失温暖,家长足够重视孩子“强自尊”的疏导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就能健康发展。而学校老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强自尊”心理状态,多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思想健康教育,宣传正确的教育导向,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加强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让他们在镜像体验中知道“强自尊”的危害,学会尊重别人,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尊心。

教育的价值体现不是学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引导学生走出“强自尊”心理,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状态;教育对策

一、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庭人际关系失控,父母无休止的吵闹造成孩子心理的创伤,无形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的小学生甚至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粗鲁。在和同学相处时动辄就是粗言鄙语,甚至打架斗殴,易产生冲动行为;2、性格内向。对任何人都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是面对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也是冷漠待之。3、性格怪癖。自卑感强,形成孤僻的个性,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4、性格怯懦。做事被动,缺乏自信心。5、注意力不集中。好多学生父母离异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6、情感抑郁。容易产生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我教过的一个孩子仅仅6岁就知道了怎么讨好新妈妈以及跟新妈妈一起来的姐姐,唯恐被抛弃,让人看了无比心酸。7、嫉妒心理尤为突出。

二、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离婚这一事件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儿童本身,但是通过各种随之而来的感受、认知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离婚,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心的时期,而父母往往困扰于自己的感情巨变而无法集中精力照顾子女,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从而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其次,多数情况下,离婚给家庭结构带来的破坏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有些父母会对自己未能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而愧疚,会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偏激,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的离异家庭家长反应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后遗症。

(二)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生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更加依赖学校的生活。同学们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接纳程度是影响其适应的重要因素。如果同伴因其家庭破碎而歧视他疏远他,这样会使其父母离异对他们心里的伤害更加难以平复。

(三)社会因素

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目前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对离异家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远大于对普通小学生的影响。目前的社会氛围容易给离异家庭的儿童贴标签,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以家庭教育为主体,细心呵护孩子受伤的心灵

“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要调整好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家长自身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怨恨发泄到孩子头上,多和孩子交流思想,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他们的伤害。

1、关注孩子,继续给予孩子爱的关怀。

父母亲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支持,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孩子与谁生活在一起,父母双方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和一体感,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要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父母无尽的关爱中长大。

2、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父母离异的阴影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但是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这些挫折之中锻炼自己,而变得更加自强、自立,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交往,孩子同样也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以学校教育为辅助,竭力弥补情感上的缺失和性格发展的不足

为了能够更好的尽快的使离异家庭的儿童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大限度的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老师应该: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担负起沟通孩子和父母情感的桥梁的作用,应该为离异家庭的儿童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鼓励表扬他们。

其二,小伙伴的理解和接纳也是消除孩子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老师应积极营造班级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友好相处、鼓励、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氛围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

最后,还可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给予专业的心理个别疏导与咨询,可以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给予其心理支持。

(三)以社会关爱为依托,共同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

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些社会上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就极易发展成心理障碍。所以全社会应该倡导正确的对离婚的认识和舆论引导,摈弃对离婚现象以及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歧视认识。

我想通过学校、社会、家长以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孩子们头脑中的思想偏差,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人爱的关怀,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性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我们的孩子将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永良.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1),34.

[2]董萍翠.对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的初探[J].当代教育,2010年(01).

[3]赵忠心.“家庭教育漫谈”之四,减轻家长离异对孩子的伤害[J].班主任.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