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制造业的认识

对制造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 概况 影响

一、引言

世界机械制造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并受制于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既表现为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又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性机械制造业突出表现为在大波动中发展,显示其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是防止经济“泡沫化”的基础;机械制造业贸易呈现极强的地区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贸易差距,发达国家在机械生产和贸易领域继续其霸主地位。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不仅在于其在本国工业中生产、出口、积累、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率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是经济结构高级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

二、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及发展

世界机械制造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并受制于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既表现为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又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性机械制造业突出表现为在大波动中发展,显示其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是防止经济“泡沫化”的基础;机械制造业贸易呈现极强的地区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贸易差距,发达国家在机械生产和贸易领域继续其霸主地位。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不仅在于其在本国工业中生产、出口、积累、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率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是经济结构高级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

现在随着世界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地球的各种资源不断的减少,有些资源甚至已经开发殆尽了,资源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故此机械业应尽一份义务,应和世界的需要,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如此,便有了绿色理念,绿色创想,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生产和绿色处理等新的研究方向。就我个人而言,似乎又一股潜在的力量推动着我我对绿色机械和回收再利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我想有可能的话我以后会从事绿色化方向的研究。

三、自动化技术的概况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始终是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率和赢得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20年代出现以来,逐渐走向集成化、智能化、敏捷化、虚拟化、清洁化等五个方向。综合自动化常常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概念相联系,它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旨在全面提高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集成化方向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是2l世纪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CIMS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分系统组成,通常划分为以下5个分系统:工程技术信息分系统、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制造自动化分系统(MAS)、质量信息分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Network & DB)。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制造系统可理解为由智能机械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决策等。

在智能系统中,“智能”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极好的“软”特性(适应性和友好性)。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法,使之具有较大的柔性;对于人,智能制造强调安全性和友好性;对于环境,要求做到无污染,且能源和资源充分回收,对于社会,提倡合理协作与竞争。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敏捷化方向发展。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虚拟化方向发展。“虚拟制造”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虚拟制造是以系统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集现代制造工艺、计算机图形学、信息技术、并行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是一项由多学科知识形成的综合系统技术。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的措施,从而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清洁化方向发展。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的两个基本目标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造业;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制造业进行内部控制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制造业内部的财产安全,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通过采取各种方法,从而提高制造业经济效益。我们从认识制造业、认识制造业内部控制、制造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制造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认识制造业

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正在逐年的稳步增加,东西方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要把握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也要留心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和问题。制造业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实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对于加强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点。所谓制造业企业,主要就是指通过对制造业中的设备、技术和资源等等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制造,从而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的一系列企业的总称。这些制造业企业普遍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提供工业性和劳务性作业为主要的日常任务,而且相关的运营规模也是十分的巨大,涉及到了制造资金也极为庞大,市场产品的生产周期也比一般的日用品要长久许多,因此,资金的流动也相对缓慢。利润永远是企业追逐的首要目标,制造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进行合适的内部控制,从而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制造业内部控制

早在很久之前,我国的财政部就联合证监会等部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规章制度,从而有效保障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条不紊。这一《规范》改变了以往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无章可循的局面,让制造业企业有了新的指导方略和奋斗目标,在《规范》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文法和章节规范,有效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企业对于市场风险的预防和应对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盈利空间,在总体上来看,这一做法也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捍卫了公平正义。所谓内部控制,主要就是指事业单位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和措施,有效保障公司的资产,同时确保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保证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内部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措施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空间和市场运作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让内部控制工作变得科学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才能够在全局上对企业的资产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从而保证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盈利空间,进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制造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制造业内部控制机制管理不足。制造业内部制度得不到完整的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监督与评审主要是依靠内部的审计部门,这是比较单一的一种监督与评审方式,但是仍然有一些制造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制造业自身的财务部门来协助完成的,这就会造成多个部门一人领导的情况。

(二)制造业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制造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内部控制非常不符合实际,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各个部门之间的责权结构划分非常不清晰,在管理层制定了公司的长远计划与目标后,由公司的董事会来负责决策,因此这样使得公司的决策与执行大部分掌握在内部人的手中,这使得制造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办法像是自己的权利。

(三)制造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国制造业内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制造业真正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按照实际的要求进行,只是当做摆设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的实行起来,导致了会计信息与事实不相符,各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常有发生。由于部控制机制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导致制造业内部控制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

(四)制造业内部控制的意识有待加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在拥有多种机遇的同时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是目前的制造业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比较薄弱的阶段。因此,制造业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风险机制,确认高风险的各个领域,加强制造业的管理。

四、制造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和优化内部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目前,我国制造业内部的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业的资金是制造业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足够的制造业资金进行周转,那么这将非常不利于制造业的未来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制造业会计制度的完善与推行,对制造业的现金收支业务及其银行存款收支业务进行管理,我们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账单进行定时的核对,这样便于制造业内部各项资金的监控和管理,避免制造业出纳人员对资金乱动手脚,产生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加强制造业会计制度的完善与推行,实行岗位分离,保证制造业内部运行的合法性。

(二)加强对于业务各个阶段的管理和控制。制造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给予这个方面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加强制造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功能,除此之外,制造业的内部监督能够鞭策我们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从而减少出现纰漏,外部监督有利于制造业监督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在相关的制度范围内加大监督的力度,避免制造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摆设作用。

综上所述,制造业内部控制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充足的原材料以及各级政府对其的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使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计、强国之机。2015年国务院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决定了中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而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在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中国制造型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资源,更离不开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活动。许多中小型企业内部现存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多的是行政部门,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工资分配、档案管理、考核升级等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而人力资源部门所应包含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绩效考核与反馈、薪酬体制设计与创新、人员培训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则被忽视。这是因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本身对于企业来说是所有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当成是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

(二)员工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失严重。在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面临的另一大长久存在的挑战便是员工结构不合理,且人员流失严重。中小型企业内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从业人员:普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员工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普通工人总量大但流动性也大,而中高级技工和管理人员则缺失。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如下:普工的受教育水平低,其就职行为受薪酬因素的影响大,若发现有更高薪酬的工作,则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跳槽”;中高级技工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一是因为这两类员工的培养周期长,很难在短时间内上岗。二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不能满足这两类员工除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因此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对这两类员工的吸引力小。

(三)缺乏专业有效的员工培训。在人员培训方面,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虽然也注重对员工培训,但培训内容多集中在产品培训方面,目的是为了提高促进员工对所生产产品的了解,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大型企业相比,仅仅注重产品生产本身的培训则显得相对单一。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培训项目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将减少培训费用视为企业缩减成本的重要途径。二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及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往往局限于企业产品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企业员工自身的培训。

(四)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仅仅是工作报酬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内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必须尽可能的节省成本和减少各项开支,而员工工资往往是企业支出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很多“薄利多销”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选择降低员工工资水平,延长工作时间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一)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思想误区的存在是因为缺乏对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当做是具有思想的工作机器,着眼于如何最大程度的让员工创造最大价值,而忽视了员工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当作企业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引导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尊重和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的目的。

对于一个想做大做强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目前的人才状况,以及企业对未来的人才需求,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包括流进和流出。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二)人岗匹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及岗位说明书的准确与否,对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普工岗位、技工岗位还是管理者岗位,都必须对其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制定岗位说明书,以此作为人员分配的基础,从而达到人岗匹配。针对普工的流动性大的特点,可以选择让其在不同的岗位轮岗。实行轮岗,一方面能够丰富普工的工作内容,增加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普通员工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利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与调整。中高级技工缺失则应当采取建立内部劳动力与面向人才市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

(三)建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培训体系。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一整套员工培训计划。培训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所设计的培训流程不仅能满足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不断循环改进提高。

(四)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外在报酬;其次是需要考虑员工的内在报酬,虽说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型企业那样,建立起十分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但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符合员工自身需要的薪酬福利体系。

结论:促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展是我国建设中国制造强国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可以说,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而我国中小型制造业的发展与壮大,关键还是看中小型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升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增加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创新能力,既能促进本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又能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献力。

参考文献: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物流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外部资源,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其他专业化公司运作,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力的功能,而把其他功能交付给外部专业化资源完成,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我国物流外包市场有待成熟

中国对物流外包和专业化服务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但由于很多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转变而来,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等,导致了我国的物流外包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物流外包现状有以下特点:

1,物流外包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较快,第三方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大多数企业物流需求量处于增长状态,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

2,物流业务外包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从地域上看,目前需求主要来自东部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行业上看,电子、烟草、医药等行业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小于机械及原材料行业企业;

3,生产企业自营物流的比例偏高,导致物流业务外包的有效需求还不足。企业物流供应一般都由企业自身或供货方来承担,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的较少,据统计,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生产企业成品、商业企业的物流外包所占比例分别为15%、47%、47%;

4,物流外包需求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一般依次集中在市内配送、仓储、干线运输等;

5,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难以满足需求企业要求下的信息系统无缝链接,从而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的目标。

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物流外包市场尚未成熟,供需关系极不稳定。

制造业的物流外包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而物流业又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当前,制造业物流没有转化为社会需求,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降低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同样制约了物流业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加速融合促进了物流业增加值的快速回升。更多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手,从供应链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为1.47万亿元,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目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制造企业业务流程改造、适应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和能力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环境营造等方面。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选择物流外包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成本。物流成本在制造企业整体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是许多企业选择物流业务外包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信息网络以及配送节点上的资源优势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如缩短订货周期,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等;

第三,一体化运作。第三方物流可以在兼顾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库存投资和操作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制造企业对上下游的物流管理和运作需求。

在国际上,现代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大规模、批量式、订单式生产,市场上存在高竞争、低利润、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与材料消耗的压力,采用推式和拉式共存的生产模式、准时制(JIT)管理、基于采购的生产全程一体化管理等特征,制造业物流更多地涉及到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等。对此,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完成上述不同类型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及其有机结合的能力。两业联动的现状与趋势

“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被确定为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为两业联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两业联动具有以下特点:

1,两业联动的政府推动作用明显,各地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提高,一些地区的部门分工、政策措施、推动方案等已经初步形成;

2,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两业联动出现可喜发展,如青岛、上海等,但是,我国两业联动发展与无联动发展将会相对并存较长时间;

3,两业联动发展的综合环境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速度。具体体现在:物流企业深度介入制造业的战略性考虑和能力缺乏、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战略性选择及其物流业务分离和外包的动力不足、政策制约、人力资源匮乏等。

与此同时,我国两业联动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各界对两业联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会进一步提高;

2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制造业物流运作分立和制造业物流业务整合外包将逐步形成趋势;

3,物流业主动深度介入制造业,物流业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参与制造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的全过程,将促进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企业重视和应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与技术;

4,我国两业联动的国际化视野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突破地域壁垒,逐步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全球联动和全球资源支配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5,我国两业联动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特别是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会进一步提升;

6,国际两业联动成功企业的示范性作用加大,国外制造业物流服务介入国内制造业物流服务的趋势会增强。

国外两业联动中的物流外包启示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两业联动具有参考价值。

例如,作为全球家具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高效、敏捷、低成本的供应链成为宜家的核心,“宜家供应链”的实现依赖于遍布全球的供应网络及其协作。据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的统计,宜家产品面向世界100多个国家销售,在40个国家建立了267家商场;2009年有5.9亿人到宜家商场,销售总额达215亿欧元。宜家有1220家供应商分布在全球55个国家,全球最大的3个采

购地区分别为:欧洲67%、亚洲30%、北美3%;在全球5个最大的采购国家分别为:中国2tPA、波兰18%、意大利8%、德国6%、瑞典5%;全球最大的3个销售地区分别为:欧洲80%、北美15%、亚洲和澳大利亚5%;在全球有5个最大的销售国家分别为:德国16%、美国11%、法国10%、英国7%、意大利7%。不同地区的员工分别为:欧洲99700人、北美15500人、亚洲和澳大利亚7800人;不同行业的员工分别为:零售94200人、宜家木业(自营)15000人、采购、物流和批发等13800人。宜家在全球26个国家设立了3l家贸易代表处,全球有28个商场配送中心(DC)和11个客户配送中心分布在16个国家,每个DC建有自动立体仓库;产品设计部门在瑞典,每年设计1000余种产品。面对如此复杂的物流链、资金链、信息网络和人员配置,为了协调生产、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矛盾,宜家采用了制造外包、DIY设计、平板包装、自动立体仓库存储、集装箱运输等策略,其核心在于遍布全球的配送中心及宜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技术。

从“拥有”走向“控制”,已成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宜家供应链”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例如,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商的选择、包装运输等环节大多以“外包”的形式运营。换言之,宜家在自营部分占有的比重较小的情况下,控制着整个供应网络中成千上万家供应链节点企业,使之为“宜家供应链”服务。作为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一种趋势,“宜家模式”值得重点思考和深入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在从“拥有”走向“控制”的物流外包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思考和解决如下问题:

1,拥有与控制的认识高度:涉及价值的认识、追求目标的研究;

2,拥有与控制的战略选择: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3,拥有与控制的关系问题:涉及必要性、轻重、比例等的研究;

4拥有与控制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涉及供应链集成、信息分享、风险共担等的研究;

5,拥有与控制的衡量指标和评价考核问题:即经济性、技术性、社会性、机制、风险、信用等的研究。

我国两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思想认识、集疏运一体化的整合、供需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的存在是两业联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对发展我国丽业联动的建议如下:

1,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鼓励作用,不断提升各界对两业联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整合和优化,特别是我国物流节点城市和主要沿海城市的集疏运一体化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和优化工程;

3,鼓励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物流运作分立或物流业务整合外包、鼓励物流业主动深度介入制造业并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不同程度和层次的物流业务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4,进一步加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发展战略,提升基于供应链物流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制造业全球供应链采购,进一步重视和鼓励我国制造业符合资源科学使用和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树立和组织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特别是在列入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产业中积极推进两业联动,争取把两业联动作为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把推进两业联动列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投入不足、物流成本较高的现象;

6,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平动发展研究,促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首先以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的产业变迁为案例,考察其制造业生态与其国家兴衰的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制造业生态的完善决定国家的兴衰。以此实证结论为依据,提出完善我国制造业生态的政策建议,强调完善制造业生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制造业生态;产业转型;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57-02

近年来,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而忽视了“中国制造”,我国制造业“空心化”现象已现端倪。然而,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本文首先通过总结国际历史经验,认识制造业生态的完善与否与国家兴衰的联系。其次,分析制造业产业生态体系的完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就如何发展和正确认识我国制造业生态提出建议。

 

1国际案例

综观世界帝国的兴衰的历史,从产业体系变迁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制造业生态的完善决定国家的兴衰,这一经济规律。以下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的产业体系变迁,与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关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1.1第一个世界工厂——英国的兴起与衰落

自18世纪的产业革命起,英国率先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动力经济,推动经济迅猛发展。1760—1870年的11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19世纪的前70年里,英国的进出口额分别由1801年的3180万英镑和3490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25880万英镑和19960英镑。英国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霸主。然而,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将经济重心向金融、创意和教育等高端服务产业倾斜,制造业日渐衰落,大量制造业企业被迫转向亚洲地区发展。虽然英国现在仍是位列世界第六位的制造业大国,但其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已不到3%。

 

考察英国经济的衰落过程也可以发现,其经济上的滑落基本上与其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不断下降是吻合的。英国的工业生产从1870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32%一直下降到1913年的14%。到20世纪末期,德国和美国的制造业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规模上说都已经比英国更有竞争力,英国的经济增长也比德、美两国缓慢了许多。

 

近30年来,英国制造业比例依然不断下降,2010年占gdp比例仅11%;与此同时,gdp增长率也不断下降(如下页图所示)。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英国经济持续衰退,金融等原高利润行业已无法继续支撑其发展,英国政府又开始重提“振兴”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由此可见,制造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动力。

 

1.2第二个世界工厂——美国的崛起与衰落

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来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为英国的两倍。1895—191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产量上涨一倍,同一时期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上升近5倍。在这期间,美国政府对制造业非常重视,其标志之一是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报告中就对制造业是强国的根本的强调。同时,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是唯一的由国内市场支撑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

 

近年来,美国宣扬其正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产业发展应以服务业为主,虚拟经济决定着各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制造业开始不断下滑,走向衰落,把资金大量投入到金融、互联网等虚拟经济,导致资本市场泡沫,最终出现金融危机。2000年后,美国的服务业占gdp比例已经比制造业占gdp比例高出达6倍以上。

 

现在,美国需要不断地进口诸如农机、纺织品、造纸、发动机、印刷和产品处理等机械。在这种情形下,美国的诸如农业、服装等部门,也会因为得不到最能满足其需求的机械,最终失去技术优势。美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导致了美国大量的财政赤字;同时,随着其他工业国家货币走强,美元开始走弱。简单而言:产业空洞化—贸易赤字—美元走弱—通货膨胀—更低的生活水平,极大地弱化了美国未来的国家竞争能力。

 

1.3中国香港繁华与衰退

中国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后,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崛起,并在六七十年代迅速膨胀发展,最终成为香港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和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随后,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总而言之,香港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了制造业外移和产业轻型化的特征,而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又促进了香港经济增长和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多功能世界级中心城市的确立。

 

然后,在1997年香港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一蹶不振、增长乏力,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状态。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香港金融业再次遭到重创,经济再次出现负增长状态。由此可见,香港产业结构的极端化和单一化,使其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倚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过程中,使整体经济失去了制造业基础的依托,服务业也因此失去可服务的基础对象,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和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英国、美国这两大曾经的“世界工厂”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兴起与衰退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生态体系的完善与国家或地区的兴衰紧密相连。如果不重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然会导致国家或地区的衰退。制造业不仅仅可以用来维持经济发展,它还承担着其他的社会责任,比如稳定的就业,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等,缺乏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也就失去了支撑,没有了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那这个国家或地区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与根基。

2完善制造业生态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国家战略

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至少还需要数十年的努力。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

 

然而,目前劳动要素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税的提高以及各种资源、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等因素都一再推高了制造业成本,民工荒、电荒、最低工资上调、贸易摩擦引起的配额设限、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以及出口退税政策下调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政策冲击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如此多的困境,中国是否应当放弃制造业,转而向第三产业如金融业、it业等行业发展呢?如下图所示,近年中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值

所占gdp比例逐年上涨,甚至有超越第二产业发展的趋势,可见我国对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

 

中国三大产业所占gdp比例示意图

有专家认为制造业已经不能代表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今天应重点发展服务业,甚至不少地方政府在编制发展规划时,都明确规定经济总量中服务业的所占比重要提高多少个百分点,制造业的所占比重要下降多少个百分点。

 

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产业结构上看,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在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之前,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今后20年内,中国至少要保持5%到6%的增长速度,如果降速过多,如像西方国家常见的2%、3%左右,那就业、贫困、国家安全等问题就会变得十分突出。在可以预见若干年内中国的科技创新还不可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下,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还是离不开制造业。

 

3政策建议

如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完善我国制造业生态体系,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本文提出若干建议。

第一,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尽管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但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国情,不能以知识经济发展代替工业经济发展,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

 

第二,要从历史与现实、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全新视角,充分认识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制造业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度关联。即使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载体仍是制造业,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也还是制造业。

 

第三,要站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制造业存亡兴衰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观点。要不间断地对国内外制造技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日等国历史上曾轻视制造业导致经济大滑坡的惨痛教训,借鉴美、日、德、韩等工业化国家,因十分重视制造业发展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成功历史经验,政府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我国制造业生态的完善。要认准目标,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让制造业生态的兴盛与完善,成为实现我国民族复兴大业的永恒根基。

 

参考文献:

[1]李毅.从组织结构演进的视角看日本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教训[j].现代日本经济,2008(6):6-10.

[2]吴彤,李建庄.对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的政策认知过程的系统透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65.

[3]谢富胜.中国的“离制造业”现象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