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部报告 管理会计理论 影响
内部报告,又称管理会计报告,它是相对于外部报告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为满足董事会、 管理者及员工的决策与控制需要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管理状况的信息文件。内部报告的提出,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基本理论、框架和内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内部报告理论的提出,可以更加明确管理会计的定义与本质,从而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框架和具体内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管理会计定义
尽管管理会计的概念提出已久,然而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目前,管理会计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比较狭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第二种是比较广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的定义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施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还有一种较为中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这些定义尽管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仍有争议,然而对管理会计的本质看法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基于会计的管理,这实质上是偷换了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定义与本质上的影响
内部报告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相关性的基础上的。所谓会计的相关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相关性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则是站在内部工作人员需求的角度,侧重于内部决策的需求。企业作为价值创造实体,其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决策和控制活动,价值管理需要持续、动态的管理和控制,需要通过种种财务的、非财务的信息来对其活动状态进行反映。内部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正式的沟通媒介,通过在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方向传递,协调和沟通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从而使得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相结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
由于基于会计的管理不能反映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管理会计的本质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关于管理会计是一种会计还是一种管理的问题,首先应从会计的本质谈起。如果将会计本质确定为是一种会计管理活动,那么现在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基于管理的会计,还是基于会计的管理,都应理解为是会计。但是,如果将会计本质理解为一个会计信息系统,那么,只有基于管理的会计才能称为管理会计,基于会计的管理就不是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报告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复杂和全面的相关内部信息提炼加工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相关内部信息的提供客观要求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试想,如果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利用相关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考核等活动,那么提供这些信息又会是谁的职能?因此,内部报告的提出和体系的建立更有助于明确管理会计的本质问题,即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
三、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
内部报告的提出,对管理会计的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内部报告涉及内容的范畴看,除了提供财务信息与数量信息外,内部报告还提供一些非财务信息和非数量信息。它不仅注重历史信息,同时也关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从理论上讲,只要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内容,都应纳入它的范畴,都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内部报告应同时包含短期与长期,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具体与综合的各种与内部管理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内部利益相关者,无论是高级管理层,还是中层,甚至可能是员工,都可以从内部报告这一最集中的管理会计信息资源中获取有益于自身进行战略、管理和各种作业层面的决策。因此,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应能够更迅速地适应企业动态的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视野,大大促进了管理会计的价值思维及体系边界的扩展。管理会计边界由相对静止向逐渐变化的动态发展,对当前的管理会计有着本质的影响。因此,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角度讲,服务于内部报告的管理会计更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四、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就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谁,即究竟要向何种使用者提供信息。内部报告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系统和最全面地反映,它与管理会计在服务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而内部报告只服务于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同时也向诸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如果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涉及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则会造成内部报告对外部报告在内容上的涵盖,从而模糊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限。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说的会计本质上就是管理会计,这样造成管理会计的范畴过度宽泛。财务会计产生于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的背景下。由于股东不能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了适应股东的信息需求,财务报告应运而生,从而促使了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资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务会计,并根据财务会计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 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但两者在会计主体、 服务对象、基本职能、核算依据、方法及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如果将两者强行融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发展。与传统的仅仅满足于内部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不同,内部报告作为最系统、最全面的内部信息, 它应满足所有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仅包含董事会、经理层等高级管理者,还应包含企业中层乃至每一名员工。
五、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影响
要界定会计的目标与职能,首先必须认识到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所 规定的,而职能又是会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有了职能才能实现目标。一般认为,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而反映 又是首要职能。那么反映又是如何实现的,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通过输入经济交易和事项,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载体一财务报告。然后, 通过向外部财务报告,实现财务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 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认为财务会计的直接职能就是编制财务报告。而内部报告作为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编制的并为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保证的各种报表、附注及相关辅助资料的集中反映,它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应与财务报告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相似。因此,管理会计最直接的职能应是编制内部报告,而不是利用内部报告上的信息进行决策,如评价、考核等。
六、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框架和内容的影响
基于会计的管理,简称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和阎达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响应。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没有财务管理的背景下,“会计管理”这个概念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都有更大的概括性, 应用“会计管理”概念要比套用西方“管理会计”的概念,于理于事更为有利。而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下,过度考虑会计的监督职能,而对会计的核算职能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管理会计侵犯财务管理的职能。内部报告理论的提出,使得管理会计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即通过其直接职能一一编制内部报告,向内部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潘飞,陈振婷.《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一、权变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可以作为研究组织与环境的主要变量,以及彼此间交互行为的一般模型(general model),近年来,在了解组织中的各级次系统间的关系上甚有创见。权变理论的学者们研究组织之运作时发现,由于变量关系的交互影响,使得组织发生变化,再加上外在环境的冲击,因此,组织及其管理不可能有一套绝对最好的方法。任何方法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但也不见得绝对无效,方法的效果如何应视各组织的实际状况与环境条件而定。它特别强调组织的多变性(multivariate nature),同时也试图了解组织如何在特定的环境及不同的条件下来运作,所以权变理论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设计及应用最适合于某些特定情况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方法。
权变理论认为,任何社会组织绝没有完全封闭或完全开放的,应视其内部的次级系统而定;即使所谓的结构的或技术的次级系统,事实上亦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必须加以调整与改进。同时,组织内部的各单位,由于其工作性质的不同,其开放或封闭的程度也就不同。同时,既然对于组织不能采取两种极端的看法,就应视组织为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连续体(continuum);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这种特性,只是在封闭或开放的表现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考虑到管理方面,同样也不能采用两极理论。因为人有个别差异性,每人的思想、观念、个性、态度、爱好、兴趣等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欲望、需求各有不同,因此,管理的手段就应有所不同,绝不是单纯的“制裁”或“激励”所能奏效,管理上也不能仅仅固定采用某一方法,而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
二、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活动的影响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确定性无处不在,从图1列示了企业所面临的一些变化的因素。这些变化的因素通过对于企业的影响间接的影响了管理会计活动,具体来说,权变理论对于管理会计活动的影响如下:
资料来源:Gavin C.Reid和Julia A.Smith,2000,the impact of contingencies 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 development,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1 442
图1 企业面临的权变因素
(一)对于企业管理会计活动模式的选择影响。权变理论启示我们,在一个企业中应用成功的管理会计活动模式在另外一个企业并不一定能取得同样地成功。我们看到如下图2所示,其中左、右分别表示A、B两个企业,其中A企业运用其管理会计活动模式取得了成功,我们可以看到,A企业面临变化因素有社会条件、科学技术、组织等等;同样,B企业也面临着这些变化因素,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B企业完全套用A企业的管理会计活动模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为二者所共有的部分仅是图中所示的“相同部分”,B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只有在对共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殊性,才能实现理想的管理会计活动目标。
图2 A、B企业管理会计模式
(二)权变理论对于财务预算理论的影响。如今企业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权变管理是必备的管理技术,但它不再是平稳时期的一种偶然需求,而是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中的一种常规管理。David otley(1999)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Zimmerman(2000)认为预算并非只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控制的手段及在管理人员之间分摊决策责任的依据。预算管理决不是传统计划管理的简单翻版,预算管理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是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目标责任体系,还是整合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经营机制。
(三)关于责任成本的范围问题。按照责任会计的理论,企业内部“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考核范围,应只包括可控成本。而实际工作中,这样做反而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导致处于组织管理体系的下一级次的组织无法把握整个组织体系的成本内容及其具体的成本核算,无法利用成本压力对于其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二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下层往往会利用某些项目不计入责任中心而扩大资本性支出,势必造成收益和支出的严重不配比。按权变法则的原理,一些所谓的组织原则。譬如,在组织理论中有所谓的“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的原则,这一原则仔细研究起来,不见得绝对正确,责任成本范围的划分方法是不能搞一刀切,除了学习“责任会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外,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处理。
(四)关于其他相关学科和管理会计活动的关系问题。权变理论从本质上并不是拒绝其他的理论,而是恰恰相反,它强调研究吸收其他理论的有用性,并且倡导将社会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管理中来。管理会计活动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计算机的利用,以前较为复杂的计算甚至人们难以计算的内容运用计算机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随着财务软件的进一步普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以后的管理会计活动是愈加需要计算机技术的配合。
(五)权变理论对于管理会计活动带来积极的思考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权变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理论,其实际效果还有待检验。特别是其提出的企业没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这对于管理会计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和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到实务中,管理会计活动工作是很难进行的;同时,这对于管理会计活动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会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
在以往,工商行政部门所属的会计人员主要通过核算手段来监督企业的资金运行状况和经营发展状况,将核算结果与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对比,监督企业的资金流通是否规范。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逐渐呈现电算化的趋势,数据的核算工作由人力完成变成了计算机来完成。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的职能发生变化,从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始注重对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总结。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不断进步。会计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转移工作重点,提升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的促进程度。
一、管理型财务会计的概念
所谓管理型财务会计,就是以管理学和会计学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预测、监督、分析、评价、总结企业的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产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的。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既加快了会计核算的速度,也降低了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会计电算化趋势的日益推进,让会计人员从核算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总结当中,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事前的财务计划、事中的财务控制和时候财务总结三个方面。事前的财务计划建立在企业具有充足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在制定企业的财政计划之前,企业必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到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包括市场的饱和状况、客户的实际需求、产品面向的主要群体、公司内部的管理状况、主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等等。只有综合这些信息,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够制定有效的财务计划,规范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中的财务控制,就是企业必须根据财务管理的制度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展开分析,对比资金实际使用状况与财务计划当中的异同,纠正出现的各种偏差,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按照计划规定的方向进行。事后的财务总结,就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或工程都要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对财务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以求达到更加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转型的意义
(一)核算型财务会计的缺陷
核算型财务会计的缺陷,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首先是工作的侧重点。对于核算型财务会计来说,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遵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定,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记录进行登记,还要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上报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方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说,核算型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于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其次,在工作方式上,核算型的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追求数据的准确,能够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只能反映出企业大致的财务状况,不能表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成果,不利于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还有在工作时效上,核算型财务会计的工作时效主要体现在过去的财务工作上,反映已经发生的工作成果,不具有前沿性。总而言之,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核算型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要向管理型财务会计进行转变。
(二)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优势
相比核算型财务会计,管理型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管理效果更加明显,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也更加清晰、明确,更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的需要,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型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总结,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为企业的领导层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更加着眼于企业全局。第二,在工作方式上,管理型财务会计不仅要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提交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提供所有企业管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更加充足的信息依据,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的效果提升。最后,在工作的实效上,管理型的财务会计更加全面,囊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更加具有前沿性。对于过去的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会计要进行总结评价,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参考经验;对于现在的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会计要进行控制监督,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对于未来的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会计要进行预测筹划,为工商行政管理指明了方向。
三、促进财务会计人员转型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
为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转型,首先要转变他们的管理观念。在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中,“遵守行业法律法规,客观反映事实”仍然是会计人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的规定,按照相关的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工作,履行法律赋予他们的职责。除此之外,财务会计人员还要转变管理观念,深刻意识到会计工作的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囊括了计划、预算、监督、控制、分析、总结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转移工作的侧重点,在制定企业财务报表的同时,也要准备相关的全部信息资料,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展开工作。
(二)完善监督机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保持对企业的监督,尤其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的监督,才能够取得显著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导致管理效果有限,忽视了很多企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对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监督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措施,依照财务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去找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各种因素。其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财务预算制度,让财务预算方案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实际效用。这是为了针对现在许多企业财务预算方案流于形式,落实程度有限的问题。最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且与财务会计机构区分开来,强化对部门内部的监督和管理。
(三)提高人员素质
由核算型财务会计向管理型财务会计转变,大大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管理型财务会计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对企业进行统筹规划的大局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预测能力,制定激励政策和考核制度,激发财务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建立起一支高能力、高业务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另外,还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让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充满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财务会计的管理观念,对及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快财务会计人员的转型脚步。
参考文献:
[1]李帮月.企业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
[2]卢素琴.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J].当代会计,2014(12).
[3]杨宏伟.关于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9).
[4]刘晓民,马里.大型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5(26).
[5]李志刚.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型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3(0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价值最大化 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
2006年10月30日,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标志着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为我们打开了开拓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王军, 2006) 。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也将在新会计准则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提供给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加之我国金融改革、税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步持续深入,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会因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交互影响而得以放大和复杂化。透视影响并有效应对变化, 将成为企业财务与会计必须成功解读的命题。
一、基本层面的概述: 主流财务理论的框架
借鉴当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应该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 以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为两条主线, 按照环境战略组织行为绩效市场的经济与管理思维循环进行。
(一)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调决策有用性, 财务报告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按照法定要求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将降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主体在市场上的信息搜索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资产负债表核心地位的确立, 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与多数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等方法, 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反映企业价值。这将缩小投资者尤其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误差, 使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直接关系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同时, 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国际间的可比性, 更有利于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估值比较, 拓宽中国企业投资和融资的范围与渠道。
总之,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透明、完整的反映企业价值。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理论和博弈论等实证研究结果,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信息披露的充分, 将减少市场主体的信息搜索和监督成本, 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程度, 从而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财务约束作用的发挥, 大大改善财务管理环境。
(二)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上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构建等现实背景下, 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最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等规定, 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服务企业创新和价值持续增长;财务报表列报、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等具体准则, 可以使企业充分披露并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 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等制度, 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协调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合理进行企业价值分配。以上对我国当前阶段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立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财务与会计协调一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三)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治理的影响
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 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 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相互制衡,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林钟高、王锴、章铁生, 2005) 。
新会计准则构建和实施的决策有用导向, 能够方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促进财务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并进而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改善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状, 发挥债权人治理机制。尤其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 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的背景下,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外部财务治理的作用会因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放大。
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等新准则的增加, 有利于企业激励与约束的财务创新、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及财务分层治理机制的构建。而这些都是对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完善的表现。
(四)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战略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一般框架如下:
从上模型可以看出,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职能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全过程, 并集中体现于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方式, 深刻影响着其他子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对战略实施效果具有决定影响的战略评价的体系超越了财务的范畴, 但以企业预算和财务业绩衡量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对当前中国的企业而言, 更是如此。
如前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既改变了企业外部财务环境, 也对企业内部财务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财务战略受到企业整体战略和其他业务子战略调整的冲击, 必然要进行修正。比如,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与融资的会计制度障碍减少、资本成本降低, 可能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这样一来, 企业财务战略可倾向于采用相对稳健的筹资战略、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和低股利分配战略, 注重发挥资本运营的作用等。
(五)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严格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不允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上升情况下的损失确认等, 有利于财务稳健和风险防范。新准则关于允许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1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应用, 体现了国际趋同, 成为一个亮点。但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管理层可能会出于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获得既定盈利水平等动机, 不正当运用“公允价值”, 操作“数字游戏”, 违背新准则制定的精神和目标。而且, 使用公允价值后, 未实现收益和损失都要加以确认, 增加企业账面利润, 由于此部分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撑, 可能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 增加财务风险。
此外,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准则, 为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等环境下, 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
(六)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与列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新增了多项针对企业最新经济业务事项的准则。这要求财务与会计人员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培养学习型团队, 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梳理并改变原有业务流程,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等, 是财务管理组织建设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紧急任务。
因此, 可以预见,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财务流程再造将无法避免。新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流程再造, 一方面体现出财务组织内部分工的细化, 即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将逐步分立; 另一方面, 以财务信息化和权责分配与流程结合的跨职能协作将更为重要和频繁。新的财务组织将在体现专业化分工的同时, 突出无边界价值创造。
(七)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集团下属单位数量多且组织形式不一, 在新会计准则执行的内容和时间上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为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统一、合并报表编制、业绩评价模式等提出了新的难题。同时, 分部报告准则的增加和关联方披露的变化, 也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新会计准则实施调整期, 企业集团母公司如何协调、监督下属子公司新会计准则执行时间, 调整财务战略和资源配置, 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的财务管理问题。
二、具体决策的分析: 一个综述的视角
(一)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决策观念转变
在企业管理领域, 有一句通俗而又深刻的话语被经常提起: “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按此思想, 我们可以类推为“财务决策理念决定财务决策结果, 财务决策结果决定财务业绩”。新会计准则强调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对受托责任履行评价的支持, 突出企业真实价值的透明反映, 重视企业现金流量信息。这将对财务决策理念产生直接影响: 立足企业价值创造和持续成长, 着眼企业资产质量和良好的现金流量。
(二)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资本成本降低
前文已经提及, 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 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 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进步或成果, 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上述这些, 既降低了财务投融资的成本, 又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三)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资本结构改善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和多数国有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突出特征。这也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这一问题的产生, 缘起于股票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国有法人股的不流通、资本市场效率低、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缺失、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链条过长、产权改革不到位等多种因素。
新会计准则实施, 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 加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 与“新优序融资理论”、信号模型、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得以逐步纠正。
(四)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指标的正确评价
新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等重大方面都较原来的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准则的实施, 难以完全避免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比如, 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调整期, 有些企业出于业绩改善、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等目的, 可能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集中转回、非正规债务重组、关联性企业合并等方法, 将“非正常收益”计入企业“正常损益”, 粉饰财务报表。正是基于此, 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已经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专门制定下发了部门规章。
因此, 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 尤其是投资决策时, 要对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 进行深入分析, 特别是通过截面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掌握财务指标的真实业绩, 合理剔除非正常影响, 保证财务决策的稳健。
(五) 新会计准则与股利分配政策调整
股利分配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政策, 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而言, 还会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资产、负债的分类及部分计价方式的改变, 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的指标等发生变化。
企业的账面利润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营运业绩的体现, 还包括公司以外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即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而确认的未实现的损益。此部分利润的增加与现金流量的净增加脱节, 有可能出现按照公司法进行股利分配的现金窘迫, 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企业应考虑股利分配政策的内外部因素, 并进行相应调整。
(六)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改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 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 修订业绩评价指标, 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以利润表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需要改进。
传统的以财务业绩评价为主导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存在着与企业战略脱节、过程与结果分离、短期业绩不能反映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等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目标产生了冲突。因此,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方法也必将创新。业绩考核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考核, 除了要发挥其“保值增值”等导向作用外, 还要发挥其以下“四个导向”作用: 一是要把企业引导到加强战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来; 二是要把企业引导到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上来; 三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 四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增长质量上来(黄淑和, 2006) 。
上述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eva) 、平衡积分卡方法和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建立与改进。
三、财务管理的变革: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察
(一) 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1990年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 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论点在于企业成功的根基在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而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培育及维护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内容。
通过战略管理这一纽带, 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的支撑; 而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为导向, 服务企业战略管理, 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
1. 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资源, 是其他企业不可模仿、不可复制且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运用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张云亭, 2003) 。因此, 没有财务战略管理的支撑,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将无法进行, 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出现财务危机, 并退出市场。
2. 支持企业创新。在财务资源配置上,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等规定, 减小了企业创新投入对利润的压力, 鼓励企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投资; 股份支付、企业年金、职工薪酬等新准则的制定, 大大方便了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激励, 减少了“人本战略”实施的财务障碍。这都是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企业财务系统要主动参与创新文化的建设, 并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职能, 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3. 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 提高协作管理和无边界价值创造能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对财务人员和组织的一次重大考验。它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学好、用好新会计准则, 而且要向利益相关方积极传送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影响的信息; 提高沟通能力, 与其他部门无障碍协作, 实施新准则下的管理变革, 破除传统的囿于本职本岗的工作思维, 跨部门进行无边界价值创造。
另外, 企业在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变革时, 要注意财务能力对战略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既要关注现实的财务能力, 更要关注与企业战略保持协调的财务能力的培育、形成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王军. 2006.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新会计准则,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效能. 会计研究, 8: 1 - 9
林钟高, 王楷, 张铁生. 2005. 财务治理: 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云亭. 2003. 顶级财务总监: 财务治理、价值管理和战略控制. 北京: 中信出版社
李心合. 2006. 财务管理学的问题与出路. 会计研究, 7: 45 - 51
吴珊. 2006. 新会计准则与财务决策论坛综述. 会计研究, 9: 89 – 92
[英] 西韦尔著, 姜法奎等译. 2003. 核心竞争力. 北京: 华夏出版社
[美] 弗雷德·r. 大卫著, 李东红等译. 2003. 战略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有效市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契约理论;理论;经济后果
一、问题的提出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必然会产生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直接表现就是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即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文章的目的在于,在会计信息经济后果这一视角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得到其相互关系。
二、相关理论
(一)有效市场理论
1970年,尤金・法玛(Eugene F. Fame)依据信息所包含的范围的大小,将证券市场分类,即有效市场的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Weak Efficient Market)、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 Efficient Market)、强式有效市场(Strong Efficient Market)。特别地,在强式有效市场上,证券的现行价格反映了全部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能依靠信息垄断获得差额利润。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市场被证明是完全有效率的,所以,有效市场理论又被称为有效市场假说。依据William R.Scott的分析,在有效市场假说前提下,(证券)价格具有充分信息含量(fully informative),因而财务报表信息对投资者及其他相关的决策者没有太大意义。会计信息不会影响投资者收益(从总体或平均意义上而言);当会计政策不会导致不同的现金流,或者只要披露会计信息及会计政策是及时的,抑或投资者有能力判断各种政策的内涵,那么会计政策的选择只是“字面”差异而已,即会计信息没有经济后果。有效市场理论暗示了会计只是作为一个保证市场有效性的工具,它只是资本市场上各种公开的信息中参与信息竞争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有效市场理论似乎与经济后果理论的观点是相矛盾的,而实际上,通过后文相关理论的连接,二者是可以相互协调的,笔者以为这种连接更符合现实情况。
(二)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交易中,一种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可能知道所交易资产的情况,而另一种类型的参与者可能不知道这些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称市场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可以产生两个后果,即,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及交易合同签订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是相悖于有效证券市场的,它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旧车市场和保险市场是说明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的无效甚至崩溃和消失的典型例子。为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对信息的需求驱动市场,自动生成一些机制,使一个很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消失的市场得以继续存在并逐渐完善和有效。会计信息只是资本市场上各种公开的信息中的一部分。从会计的本质而言,会计信息是作为没有价值取向的、中立的“介质”出现,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确切地讲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即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获利),从而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据《牛津词典》记载,其表示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 a 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Clark,1998);借鉴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维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查克汉姆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后者包括全体消费者、监管者、政府部门、压力集团、媒体、当地社区)本文主要关注股东、管理者、债权人、政府、员工、供应商和顾客这七类利益相关者,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分析可见:利益相关者对贡献与回报存在对等性要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利益相关者的这种对等性要求难于实现。从后文有关契约理论和理论的分析中将会看到,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签订一系列契约而牵制。
(四)契约理论及理论
科斯(1937,《企业的性质》)的企业性质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就把某些资源配置活动转到企业内部,让企业家指挥各种生产要素,契约的本质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他才能指挥其他要素;张五常认为企业外部关系是产品交易关系,企业内部关系是要素交易关系,二者同质,都是契约关系。依此笔者认为前文所提到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及冲突通过契约而牵连,企业是契约集合体。联系西班牙杰出的数学家、法学家耶戈杰里・卡斯基洛提出的观点――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反映契约双方的法律权利和要求,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契约;由于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性,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绩效和契约责任――财务报告可能被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用来获取自身利益,它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作为财务报告依据的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可以看做一种公共契约。
理论(agency theory)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当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设计合同以激励理性的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理论中是以回报作为合同依据的),即如何签订合同来控制道德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合同的刚性和不完全性,即使有公认会计准则和审计的约束机制,也不能保证回报指标,如净利润,对合同的有用性,从这个角度亦可见。公认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而产生经济后果。
(五)经济后果理论
“经济后果”问题,是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的,斯蒂芬・泽夫(Stephen 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它认为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意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所以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它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按照Scott的观点,经济后果实际上源于“为何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进一步,经济后果源自企业签订的契约。西方大量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契约安排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说明的是,会计对企业产出(剩余)进行计量,决定了利益各方(企业契约各方)对企业产出(剩余)的分配,作为规范会计的会计准则显然会影响到计量的结果,最终影响到企业相关各方的利益,这就是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作为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的机制之一,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表现。
由此,一般认为有效市场理论与经济后果理论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是两大对立学派,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二者可以通过理论这一规范研究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理论协调起来。
三、相关理论的相互关系
通过前文对各种理论的描述,基于笔者的理解,将其在会计经济后果这一视角下的关系用图2表达。可以看到,整个系统就是一个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循环:市场有效理论带来了理想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市场中价格汇集了所有的相关信息,市场参与者依据价格就可以作出决策,财务信息作为参与竞争的、“价值中立”的信息资源之一存在;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因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市场并不完善,市场交易中存在包括信息成本在内的各种交易成本,企业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出现,是各种利益相关者据其各自的利益而签订的契约集合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对贡献与回报存在对等性要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各利益相关者的对等要求难以实现,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签订一系列契约而相互牵制;同时,信息的不对称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的问题,通过最优合同加以解决,财务报告是作为合同的最优化工具被利用的;也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的刚性和不完全性导致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核心的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会计政策的选择(黄菊波,杨晓舟提出的“会计政策”包括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宏观会计政策、企业具体会计政策),继而导致经济后果的产生,即会计政策选择会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模式发生改变,进入下一轮博弈,并继续循环。相信这种博弈循环是可以逐渐促进会计准则的完善,促进会计信息趋向于其本质的发展――信息中立,进而增强市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瓦茨,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William R.Scott(加).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3版) [M].陈汉文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温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会计政策选择[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6).
[4] 科斯.企业的性质[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赵艳,刘玉冰.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财会月刊, 2006(7).
[6] 雷光勇.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J].会计研究,2005.
[7] Stephen A. Zef. 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78.
[8] 刘小年,吴联生.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04(6):11-16.
[9] 冯国滨.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理论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