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行业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智慧旅游理念;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关键词】南平大武夷旅游业;现状与趋势;从业人员分析;人才培养对策
1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1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南平市辖区十个县(市、区),又称大武夷,是世界茶都、中国竹乡、南方林海、福建粮仓、闽越文化、朱子文化、大圣文化、茶道文化发源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之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卓越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加快培育千亿旅游产业为目标,吸引社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已成为全南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50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12.46亿元,分别比增18.9% 、20.9%。南平市大武夷旅游业有关部门围绕旅游产业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1 为高铁时代到来做好准备
为迎接2015年7月高铁通车,围绕让游客“进得来、行得畅、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能消费”,提升旅游的吸引力、承载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总体工作要求,着力推进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保障体系建设。
1.1.2 培育“千亿旅游产业”
2014年全市共有在建重点旅游项目25个,迎高铁旅游项目93个,同时积极组织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新增四星级饭店和精品酒店5家,新增休闲集镇4个,特色旅游村6个等。
1.1.3 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为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刺激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开展了“清新福建行・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共接待游客289.77万人次。
1.1.4 着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全市积极有序地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武夷山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同时,邵武市、闽北大饭店、华阳山景区、南平中国旅行社被列为首批省级标准化试点单位,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加大,对武夷山竹筏“黄牛倒票”、“阴阳菜单”和“野导拉客”等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
1.2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南平大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培育千亿旅游产业为目标,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武夷”意识,努力实现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力争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0%以上,以后逐年增长20%左右。
1.2.1 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在项目引领下策划生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吸引力,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田园乡村和养生度假旅游综合体项目;要全力组织实施《培育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武夷山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邵武和平古镇、邵武天成奇峡、顺昌宝山大圣文化旅游区、大武夷智慧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和产品设计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武夷旅游产品体系。
1.2.2 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模式
要持续开展“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着力推广大武夷“茶文化”体验之旅、清新“洗肺”之旅和乡村休闲之旅等系列旅游套餐,促进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型转变;持续利用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加大旅游营销推广力度,高频率举办旅游节庆与体育赛事活动及多品种印制旅游宣传资料等,让游客充分体验南平大武夷旅游的魅力。
1.2.3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
要加快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以各高铁站为节点,辐射各景区(点)的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努力为游客提供便捷、准确、实惠的智慧旅游服务;要完善诚信消费体系建设,重点解决旅游区餐饮、购物、娱乐场所“阴阳价单”等问题,打消游客消费怕宰的顾虑,解决游客“怕消费”的问题。
1.2.4 强化旅游行业秩序监管
要通过开展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有力地保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分析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尤其是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策划营销、酒店管理等,现有从业人员难以满足旅游养生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据统计,截止2014年6月南平大武夷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总数2.98万,今后每年将以10%以上递增,从南平大武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人才需求来看,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2.1 层次不合理
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中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对南平大武夷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5.17%,高中、中专占35%左右,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到0.3%,中级职称仅占20%左右,现有这些层次远远不能满足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 专业结构不全理
从现有从业人员看,在这些大中专毕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他们没有受过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抽样调查显示,与旅游业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没有经过学校的系统学习或培训,这就极大地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数量不协调
从需求量上看,在旅游从业人员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和职能管理人才如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业务总监及部门经理等虽市场需求量虽但紧缺,熟悉和了解旅游企业一线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如外联、导游和酒店一线员工等市场需求量大,特别是具有掌握地方特色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缺。从业人员的这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在实施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中,需要大批的旅游专业人才,政府要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是:
3.1.1 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对南平市现有旅游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旅游院校、旅游协会和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以赛带训和以会带训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1.2 创造机会,培养人才
充分利用企业争创星级酒店、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及各类比赛、外出参展、专家讲座论坛等机会,选派人员参加,通过实际操作学习锻炼,提高导游员、经理等人员的综合素质。
3.1.3 招商引资,引进人才
通过精心策划的旅游项目,热情服务业主,使一批旅游大项目招商成功,使一批国内国际一流的旅游团队进驻我市,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提升奠定基础。
3.1.4 保障服务,留住人才
各级旅游部门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创业环境,用真心真情感动从业人员,为人才的发展提供空间,通过高薪聘请高管留住人才等。
3.2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酒店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酒店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运用“派出去”的方式,分期安排专业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锻炼,强化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教师的旅游服务操作技能、设施设备应用技能等,选送鼓励教师到高校进修和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适应于教学工作。
3.2.2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要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融入相关的国家级、省级职业技术比赛内容,在保持基本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淘汰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课程,引人急需的相关专业课程,同时 编撰具有南平大武夷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职业培训教材,使课程建设具有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引领南平大武夷旅游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
3.2.3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构建校内校外的实训双基地,向深层次校企合作推进,搭建与南平大武夷旅游行业全方位、多领域 、深层次结合的校外实训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抓好学生实习,注重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缩短学生上岗的适应期。
3.2.4 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除通过院校培养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外,还要积极开展函授、自考及非全日制中专班等成人教育,使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学历得到提升,对从事一线工作的员工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乡村旅游项目所在地县、镇、村干部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
3.3 充分发挥旅游职教集团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
我市旅游职教集团于2010年成立,有近40家企业、行业协会及学校组成,集团成员间就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教师进修和科研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管功能,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和研究活动,开展培训及认证工作。旅游企业和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承担研究课题,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双方互惠互利。如我校实施的校、企“双主体”模式:一是,把旅游行业活动引入校园,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提升技能,老师在和协会沟通交流活动中业务得到提升;二是,把企业实体引进校园,企业投入相应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人员资源等,引企业进校园,实现了从“仿真”到“真实”的飞跃,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而构建了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平台,充分发挥旅游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
3.4 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多种形式培训人才
行业协会在学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中,在学校和企业合作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行业协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对全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人才需求情况最为熟悉,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很好地扮演专家、管理者以及媒介的角色。南平市武夷旅游协会在打造千亿旅游产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率先在全省首次从全市2000余名导游员中筛选出200名优秀导游员进行集中培训,将课堂移出教室,把学员带到现场,途中由车导讲解,介绍各地的基本情况、旅游资源、人文历史,在景区由老师进行现场实景导游教学讲解,增强了学员们的现场感,丰富了讲解的实战经验,同时又为学员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此外协会还通过在星级酒店对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开展餐饮、客房培训,组织会员外出参观考察,在活动中开展培训,通过各种会议以会代训、以赛代训等,对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发挥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颂书.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5(1).
[2]扎西达吉.旅游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方法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调查发现,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够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识,学习各地的艺术文化,了解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地区名胜古迹的人流量持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项目开始扩展,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都必须要做出重新的规划。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对旅游工作重新开展研究,展现旅游的新面貌,促进学科的发展与演变。
1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演化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模式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也是随之变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业形式,到研究旅游资源,再到研究乡村旅游,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在求新,求变,不断与时俱进。
1.1 旅游业的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形式的演变,从以往的单个城市的旅行不断延伸为多样的旅游形式。
其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过地区资源和优势特点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相邻地区还可以组成联合,沟通合作,谋求最佳发展。如,杭州乌镇、哈尔滨黑龙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其将旅游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各类会展的举办,为地区旅游开拓了商机,强调了品牌战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重点向此倾斜。
1.2 注重旅游资源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旅游行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各地区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发者要重视减少资源浪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结构,用优势项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1.3 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补充,也是当下热点旅游的新去处,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对质朴的乡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的“本土化”特点,开发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发展的思想开发旅游,对行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演化
要研究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化,就可以对旅游管理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从年份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根据年份出现词汇量次数不低于30次的词汇,做出了详细的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主题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一词汇贯穿始终,而后是旅游业和旅游开发。另外,主题词汇的演变也使概念维度发生了变化,理论基础从抽象词汇变为了具体词汇,整个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不仅对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出现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主题词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词汇相互交叉,内涵不断延伸。
3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谓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学科走势、数据资料、未来发展等情况的对策,对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识更为有效和关键。
从数据显示和信息总结方面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即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与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受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揽为主要办法的研究形式开始进入旅游管理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朝着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实际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确认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动态化的状况和百姓需求,从多个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学科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并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后,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应用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4 结 语
作为我国百姓娱乐、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现如今,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了很多高校必设的专业,本文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演化,总结了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娟,宗乾进,袁勤俭,等.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经济地理,2013(1).
[2]黄国阳.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旅游纵览,2015(6).
一、沪嘉旅游合作基本概述
由于嘉兴与上海自古以来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而且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互补性,两地之间跨区域旅游合作先天基础良好,两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积蓄着强烈的合作意愿,近年来也频出政策和措施旨在不断推进两地的旅游合作以实现互惠共赢。例如,近年来嘉兴市以“创意驱动”的思维推出了一批以环大都市为目标、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初步形成了以对接上海为导向的“环大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由此沪嘉旅游合作的概念和构想逐渐引起各方关注。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城市承载力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上海正寻求向外围地区进行产业扩散,一些加工制造业已经先于旅游业扩散转移至周边江浙地区。如今,上海正逐渐呈现出这样的旅游空间格局:外来的旅游者进入上海的核心RBD(城市游憩商业区)游览,城市内部的居民和一部分中转游客到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由此形成了“外面的旅游流进入都市,都市的旅游流扩散至外围”的“围城”效应。为此,《上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城市的外围地区建设“与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区域旅游相协调的杭州湾北岸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带”。这种客流空间模式的发展演变趋势无疑为嘉兴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坚实的客源保障,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嘉兴的旅游发展。
不过,尽管沪嘉两地旅游业之间具备资源互补和交通便利的自然条件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发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业优势。实际上,就沪嘉旅游合作目前总体的实践内容和效果来看,两地之间的跨区域旅游合作还处于比较初浅、低水平的阶段,合作意向多,实施内容少,深层次的区域旅游融合举措相当缺乏,还并未给沪嘉双方旅游业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获。以入境旅游接待为例,2014年,上海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791.3万人次,而嘉兴接待海外游客70.7万人次,可见上海当年接待的海外旅游客源选择中转至嘉兴旅游的不超过10%。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嘉兴的国内长途旅游客源市场上,从上海中转至嘉兴的来自国内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游客比例也一直很低。
针对类似沪嘉旅游合作中出现的这种困局,不少专家和学者从行政制度、组织行为、市场失灵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有针对性的分析。但是,除了制度、市场等层面的原因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合作双方在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所导致。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活动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大型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以往的实践和研究对沪嘉区域旅游合作的运行规律、方式方法都缺乏一种系统化的分析和思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困难,合作过程中充满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迄今为止沪嘉旅游合作基本还是停留在以联合宣传促销或旅游推介的形式为主,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链接和表面化的呼应,并未真正深入到沪嘉旅游合作的实质。
二、系统论与“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构建
对于沪嘉旅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现代的系统理论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系统学原理中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目标和特定功能的整体。毋庸质疑,区域旅游合作就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可以将其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旅游系统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区域旅游系统。站在旅游合作主体的角度,此融合过程实际是各地的旅游相关要素进行相互作用的系统运动过程,这种由多个合作主体组成的旅游合作系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形成自身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
基于系统论的这种思想可以构建出一个特定的“沪嘉旅游合作系统”(实际上该系统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质上是上海和嘉兴两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旅游系统所融合成的一个更大区域旅游系统,具备特定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根据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普遍规律和沪嘉旅游合作的特定对象,沪嘉旅游合作系统可以解构为以下四个一级子系统(为论述方便,在不致引起混乱的地方,以下将它们简称为系统):
(一)沪嘉旅游合作对象系统
沪嘉旅游合作的对象系统是由沪嘉两地参与旅游合作的各方要素(主体)所组成,系统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这些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运行,因此,明确合作对象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是构建整个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首要条件和基础保证。
由于合作行为一般都讲究层级对应,因此现实的沪嘉旅游合作活动划分为比较明显的三个层面:以“大旅游”为对象的宏观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合作、以旅游业本身为对象的中观的旅游行业合作和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的旅游个体合作,由此形成一个沪嘉旅游合作活动体系。与该活动体系相对应,沪嘉旅游合作对象系统的构成也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宏观的合作对象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各地的相关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是由与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相关联的交通、金融、电信、新闻媒介、文化艺术等产业或部门所形成的一个集合;中观的合作对象是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各地的旅游业本身,是旅游行业层面的要素集合;微观的合作对象主要由旅游企业、机构和其他旅游相关的个体所组成。
对沪嘉旅游合作进行系统认识和系统工程的目的,就是将其客观存在、未经人为影响的现实的、原始的合作对象系统(简称“现实的对象系统”),转化为我们所期望实现的、理想化的合作对象系统(简称为“实现的对象系统”,即期望目标)。
(二)沪嘉旅游合作过程系统
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于这类系统需要基于时间顺序进行阶段的划分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过程系统,它是系统所经历的所有阶段或步骤及其所有活动的有序集合,现实的对象系统经由过程系统最终转换为实现的对象系统。
根据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一般要求和运行规律,沪嘉旅游合作过程系统由以下的阶段过程所构成:一是需求识别。将沪嘉两地旅游业自发产生的、模糊的旅游合作意识与需求经过专业而系统的分析,转换为完整而准确的沪嘉旅游合作需求表述,即对通过合作拟解决的问题与期望实现的目标予以准确界定。二是系统分析与设计。对旅游合作的目标及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主要明确沪嘉旅游合作活动的参与对象、合作内容及期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细化,重点对系统目标及系统实施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计划和安排。三是系统实施。不同的合作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各异,就沪嘉旅游合作系统总体发展过程而言,基本遵循这样的进阶顺序:政策协调与合作引导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建设阶段―旅游市场互通共融阶段―旅游要素全面融合阶段(沪嘉旅游一体化)。四是系统目标测评。在沪嘉旅游合作活动阶段性结束或者新一轮合作启动之时,合作的参与者需要对照系统设计时所设定的目标,对该阶段性目标或终极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据此判断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沪嘉旅游合作组织管理系统(系统协调器)
沪嘉旅游合作系统若要在变动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系统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功能,这就是组织管理系统,即系统协调器。
由于系统的组织体系设置与对象系统的性质、过程系统的模型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沪嘉旅游合作系统也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来考虑设立相应层面的组织形式,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而且,因为管理活动在整个系统中居于支配性的地位,所以组织管理系统同时还是整个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大脑,即决策和控制中心,它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为对象系统确定一条理想的运动轨线,并且通过应对来自系统内外的干扰来校正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偏差,使之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作为整个系统协调器,沪嘉旅游合作组织管理系统的稳定和效率至关重要。
(四)沪嘉旅游合作支持系统
沪嘉旅游合作活动涉及对象众多、过程错综复杂,为了保证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克服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系统自身还必须具有完善的支持系统,它是沪嘉旅游合作活动中各种支持措施和方法的集合。
沪嘉旅游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外部支持要素为数众多,其中,内部支持要素除了前文分析的组织管理系统之外,主要还有内部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并由此构成了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内部支持体系。而对沪嘉旅游合作系统具有重大影响的外部支持要素可以主要归纳为政策、投融资、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四个方面,它们构成了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的整体外部支持体系。
由此可见,整个沪嘉旅游合作系统由上述四个一级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自身又由更为具体的次一级系统组成,由此形成具有相应层次结构的沪嘉旅游合作系统体系(图1)。
三、加快沪嘉旅游合作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构建和分析沪嘉旅游合作系统及其构成联系,可以完整而清晰地把握沪嘉旅游合作活动的全貌。通过寻找造成系统不完整性、无序性的原因,将导致目前沪嘉旅游合作诸多问题的原因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为两地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在实际工作中,沪嘉旅游合作进程的主导者及参与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场个体,都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无论旅游合作活动规模大小、层次高低,首先需要明确该项目的对象系统(期望目标)、过程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和支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其中各项内容并逐步实施。这不仅能够提高合作实践的有序性和成功率,还有助于弥补当前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缺陷。
第二,现实的沪嘉旅游合作对象系统划分为三个层面:以“大旅游”为对象的宏观的旅游产业、以旅游业本身为对象的中观的旅游行业和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的市场个体,三者相互依托,互相支持。但是,三者在旅游合作实施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作用大有区别: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策划、引导并参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合作,其主要职能是为旅游合作创造具体实施的条件和环境,而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基本细胞是沪嘉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主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则。因此,沪嘉旅游合作应当是政府积极引导参与和企业主导运行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政府主宰、政府主财、政府主干而企业配合的角色错位或缺位。
成熟的沪嘉旅游合作系统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应当具有“内向开放普遍化”和“外向开放整体化”的特质。“内向开放普遍化”要求沪嘉两地各个层面的合作对象围绕共同的目标打破各自为政、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局面,共同促进区域内部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交换,从而形成系统自身强大而稳定的适应能力和维持能力。“外向开放整体化”是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出发,要求沪嘉两地的旅游产业、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上下各方面紧密配合,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流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稳定有序。
第三,尽管沪嘉两地在主观上一直都对双方的旅游合作存在比较强烈的需求和期望,但这种需求和目标大多是模糊或不完整的,这也是导致沪嘉旅游合作活动无序和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沪嘉旅游合作过程系统的运行规则,任何沪嘉旅游合作活动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先要识别、明确彼此的合作需求及实现的可能性。
沪嘉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按照嘉兴市政府“接轨上海”的战略要求,嘉兴市旅游管理部门需要仔细研究、分析上海现在和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并由此明确嘉兴市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上海市和嘉兴市各自制订的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可以发现沪嘉旅游业未来发展一个重要的共同抓手是乡村度假旅游,不过上海主要侧重于将其作为上海居民向外扩散游憩的载体,而嘉兴更多是把它作为吸引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资源。因此,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是沪嘉两地旅游业发展目前最可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切入点。但是,要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嘉兴市旅游业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智慧,一方面是因为嘉兴市目前已建、在建的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还很不成熟,相对于上海居民这方面的旅游需求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嘉兴市此类旅游产品与上海周边其他地区(例如湖州、苏州)相比目前并无明显特色和优势。因此,提升和强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品质与特色,是近期嘉兴旅游业接轨上海具有现实意义的重点工作。
另外,就沪嘉旅游合作目前总体发展状态来看,基本还处于“政策协调与合作引导”与“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并举阶段。一方面,需要双方政府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旅游合作的总体规划与政策突破点,积极引导和宣传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两地需要协同建设或无缝对接区域内与旅游发展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旅游交通、电信通讯、信息服务等。沪嘉两地当前的旅游交通协同建设重点并不在道路、车辆等硬件方面,更主要的是需要尽快完善旅游交通衔接和服务。两地间其他诸如通讯漫游、轨交衔接、交通卡“畅行”等现实问题也亟待解决。
第四,对于沪嘉旅游合作这种多元化、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合作各方之间的协调与控制无疑是整个系统的最大难题之一。从长远来看,建立并完善沪嘉旅游合作的组织管理系统必不可少。沪嘉旅游合作的组织管理系统由多层次、多元化的各种跨地区组织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管理机构,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都必须遵循“避虚就实”的原则,即具有切实可行的合作目标和明确切实的人员、权责及跨界管理职能。
【关键词】 全域旅游;旅游需求;营销
引言
“十三五”规划中的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泛时代(旅游资源全领域可利用)、+时代(旅游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创时代(旅游是一个创意产业,深度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的崭新阶段,即“全域旅游”阶段。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营销要更加接地气,“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国家政策方针,选择正确的策略进行营销宣传和推广,是现今面临的重大议题。
一、全域旅游综述
(一)概念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指的是在某一区域内,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该区域内各种相关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和升级,从而使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香瓜产业的融合发展、社会的共建共享等成为现实可能,以此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进行“全域旅游”改革的原因
1.“景点旅游”模式不再能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的需要
“景点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胃口,现在更多人倾向于全民旅游和自驾游。旅游团队的概念逐步弱化,自助游正在兴起。在这种趋势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不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实践。
2.国内旅游行业急需转型升级,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前传统的旅游模式,以景区旅游为代表,格局小、形式简单、封闭低效,尽管曾经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负面影响也非常恶劣。现今旅游业遭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亟待转型升级,需要探索一条能够保证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产业融合的需要
全域旅游更能实现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能够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的,旅游发展成果由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更加亲民,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融合与集成作用,形成全新业态。
4.发展全域旅游,在国外有推行经验,在国内有实践基础,是大势所趋
现代旅游业起源于欧美国家,很早就具备“全域”的特点。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的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化模式;在国内,很多地方在“十三五”之前就积极尝试实践。例如桂林的“两江四湖”建设;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海南省琼海市的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河南省栾川县的“全景栾川”的发展思路等。发展全域旅游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有着比较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全域旅游在我国各省市地区的落实现状
全域旅游的提出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各地积极响应,业界频频点赞。各省有关部门多次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中加以强调和重点讨论, 部署有关工作,将全域旅游提上重点发展和关注的日程。
全国首个进行全域旅游创建尝试的是海南省,他们的工作思路主要是按照“点、线、面”的结构推进。打造处皆风景、处处可旅游的新景象,让游客从始发地到目的地,皆有美好的旅行体验。大目标是要将全省的19个地市都发展成为全域旅游新阶段。
云南省大力整合旅游业和体育业资源,探索全新的“旅游+体育”模式。以三个领域――健身服务、高原训练、赛事活动为主抓点,形成三个主要的旅游类型。使旅游业同体育产业更深层次地融合,促进消费全面升级。其正在进行的健身训练游、康体休闲游和观赏体验游收获了满满好评,对全域旅游的探索效果初显。
江苏徐州将以全域旅游为平台,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全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途径包括:在发展战略上全覆盖、在体制创新上全覆盖、在旅游规划上全覆盖、在项目建设上全覆盖、在产品布局上全覆盖、在宣传营销上全覆盖。
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这是广大群众的民心所向,势必引发旅游行业向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变革,为我国方方面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正效应,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营销思路探索
在市场经济下,即便是由政府主导的行业变革也需要打开市场,需要运用正确的营销思维促进其纵深发展。对于全域旅游新形式,更加需要合理而恰当的营销策略的辅助。
(一)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全方位渗透旅游形象
在体验经济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营销模式,树立大营销理念,全面整合线上和线下营销。线下将航班、高铁、高速等交通路线作为宣传重点,大力开拓省外旅游市场;线上利用各种平台建立一体化网络营销体系。借助有效地营销整合,优化消费者体验,提升用户粘性。
(二)抓住“旅游+”机遇,助推跨界营销
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实现旅游产品同其他行业产品的跨界融合,助推全域旅游资源的跨界整合营销,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开发“旅游+文化”营销、“旅游+生态”营销、“旅游+互联网”营销等新模式。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旅游产品营销机制和体系
由政府主导,建立一种整合力度更强的营销模式。建立健全省级-市级-县级公共营销体系,吸引企业、社区、游客等其他主体主动加入,创造支撑旅游全域化的营销共同体。
(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行差异化营销
全域旅游是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的无缝对接和联合行动的同时,要强化不同旅游功能区的发展定位,鼓励多元化的营销模式,显现旅游品牌的差异化,有效盘活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
四、结语
一方面,全域旅游在我国早有发展;另一方面,在这一概念正式在我国提出之前,其发展和应用还比较零星。从国家的方面统筹推进,有利于形成系统的体制,更好地指导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由政府主导,合理运用营销策略,能够更有效缩短国内旅游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