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 文化素养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氛围问题,提出和谐校园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问题,同时提出了在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研究中应特别关注的一些主要内容。
0 引言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文章频繁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和媒体,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不约而同地都将网络文化素养列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在有关和谐校园建设或者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论述中,更是将营造良好的大学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因特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网络文化素养也逐渐构成当代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但有助于现阶段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意义深远。
一些学者在网络普及初期就对网络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讨论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专门研究却时间不长,对于网络文化与和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更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还没有探索出成型的模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而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各种负面因素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摆在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这不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氛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基本状况、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借助于因特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等。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他们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作用和影响。 转贴于 其次,是分析和把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的关系,研究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特点,搞清网络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的互动,探讨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从形成到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地位问题做出判断。
最后,是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着重对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和网络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提出一套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学校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进而分析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等教学环节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
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规划和设计出一套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2 结束语
现在,各大学都把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为此而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但是在考虑和设计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时,又不能回避愈演愈烈的网络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网络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这种冲击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现在,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将来;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技能,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就成为和谐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6.
[3]钟嘉鸣,祝庚.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4).
[4]龚德良.营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计算机教育, 2009(12).
[5]高学敏.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当今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作为日后医学专业人才的后备军之一,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理应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面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中医药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网络教育于1994年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199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21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在湖南成立,网络教育成为了中医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教育已迅猛发展,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医药网络教育,无疑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的优势和特色,扩大中国教育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能为海外中、西医从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士开辟一条经济、简便、有效的学习途径。笔者认为,在中医药大学生中实行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值得推广与发展。
1利于中医药大学生全面、扎实、便捷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网络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网络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视觉作用与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听觉作用一体化可以提供形象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中医药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中医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降低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教师的精力有可能完全集中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充分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重点、要点上,既可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可增加知识量的传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可加强学生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和辅导。比如,中医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中医药大学生相对在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且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每部分知识的讲授往往只有一次,相反网络教育几乎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相关课程可以自主重复的学习,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经验丰富的全国名医名家从基础到临床应用的系统讲授,确保授课质量与水平,切实加强与提高了中医药大学生包括西医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因此,使中医药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扎实与便捷。
2利于中医药大学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与发展
过去我们常习惯的统一模式限制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正如“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亦应之”(《类经•论治类》)所言,中国之大,情况各异,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各不相同,故治疗亦各异。因此,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有思维的人,则更应如此。中医药发展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学术思想的鼎力,为中医药发展和民族健康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来自于实践并经过历史考验的学术思想,仍是现代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中医药大学生在学习了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适合自身的相关地域等中医药学术思想做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学校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网络教育作为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它的优势,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它可以自由地选择知识、选择教师、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同时还可针对一些问题通过学习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与教师或学员进行网上讨论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各取所需因人施教的目的。使有造诣的专家可以通过这一媒介实现一个教育过程,使有这方面需求的中医药大学生通过前辈的指引,少走弯路,更快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3利于强化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知识和技能,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现在中医药大学生在跨入大学之前所经历过的基础教育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甚少,远远不能适应中医药学教育的需求;在跨入大学之后,由于中医药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把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一个高度,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中医药网络教育的出现,便可弥补其不足。比如超星学术视频里就有《东方思维与辨证论治》等专题,对于中医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深入研读专业资料、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术底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利于中医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自主提高
早在《素问•疏五过论》中就指出医家应具备的四德,主要是针对医者的专业素质而言;继而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讲的“爱人知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大医习业》以及《大医精诚》中提出了内容比较全面的医德规范更是流芳千古,价值极高;发展到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提出更为具体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说明历代医学对医德十分重视,并不断地强调和深化。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决定中医药大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德育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放在教育的首位,当今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大多数学生是难以接受吸纳的,当把德育教育渗透于网络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网络学习的同时自主地接受了以医德为主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达到自觉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5促进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临床实习,包括参加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活动,是培养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临床经验,可使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少走很多弯路。如此这般的临床实习,由于医院本身的局域性,这个学习过程是随机的、不全面的,况且临床实习者是从未亲身临床的在校中医药大学生。而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临床经验却可通过网络教育这种形式,实现共享与传播,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去认识中医药临床问题。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创新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思想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要想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可以称之为文化素质。1998年10月,国家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讨会议,这也就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正式启动,经过了15年的实践过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加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不与社会脱轨。但是,在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实践中,明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与反思的。本文根据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改进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为了保证当代大学生不与社会脱节,能与国际接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了能够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首先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也就代表了传统的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需要创新与改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以培养大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体系,从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我国几千年来遗留的宝贵财富就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主要手段。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是现阶段社会与人才的主要矛盾,透过表面看其本质,就是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不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具有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将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很多高等院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学分制就是明显的改革,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拿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进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改革,非中文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同时还有几十门供学生选择的选修科目,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课时量不足,选修课程人数不够,课程教材不适合等等。
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同样需要改革与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对非中文专业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学语文》,而在这本教材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诗词与古文方面的拓展,虽然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但这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当学生走向社会时,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社会仍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大学生文化素质又是综合素质的前提与关键,那么如何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当今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工作重点。
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对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诗歌虽然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品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适当缩减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的诗歌部分,同时要在课程的内容上增加名家作品,锻炼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其次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学校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灌输,但是一旦面临就业困难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选择,很多学生会出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情况,用人单位虽然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更注重的是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很多的硕士与博士毕业后,在求职信书写方面就能看出问题,格式不规整,求职信的特点无法突出,没有针对性,用人单位很难从求职信当中判断其实际能力。再次,现今社会的交往当中,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口才是最重要的,是人们智慧与能力的体现,好的口才也能够让人们之间相处和睦,心情愉快。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准确的信息传递,那么就会给工作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会给单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比如说,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与创新的内容。
最后,就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牢固的掌握,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要,而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我们能够通过大量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来历练学生,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和国家强大的希望,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在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上,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提高与创新,重点应该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只有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保证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11-12
一、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易经》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次出现“人文”字眼是作为与天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西方“人文”的概念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与宗教神学的对立,人们为了表达对人性、自由的追求而提出来的。在中国,人文经过了与科学的对立等一系列波折后,终于在20世纪又被推上了重要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与重要奋斗方向。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存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杰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提升甚至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五重五轻”态势,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针对这一态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特别发文提出高等院校在教育中应注重塑造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做人,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国家教育部发表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文化消费时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正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是重要途径之一。
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具体体现
(一)丰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艺术知识是人文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而言,艺术知识应是相对容易掌握,且最需要掌握的的人文知识。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来获取艺术知识是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观摩剧院音乐专场演出时,往往会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赏析音乐,“批评”或者“赞许”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从何而来呢?也正是他们在进行大量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无数次的“听”、“看”和“思考”而来。
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音乐专业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艺术知识。音乐的起源比语言还要早。原始时期,人们敲打石器、木头发出信号,表达情感,这就是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劳动号子这种音乐形式来传递信息。西方音乐按时期划分最早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和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主要内容一宗教音乐为主。《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因此,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包罗万象。那么,在进行剧院文化消费时,音乐专业大学生获取的就不只是艺术知识那么单一了,还包括丰富的宗教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例如,当你在剧院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战斗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在音乐不断地冲击你的听觉时,你甚至感受到贝多芬要表达的对拿破仑称帝不实行“共和”的恶劣行径的愤怒,以及众多像贝多芬一样的革命志士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那些人文知识就无形地在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培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拥有无价的精神财富,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他们敢于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生存深渊,并去深渊揭底,去化解苦难。客观上看,协调与和谐运动是音乐艺术的总体(或基本的)特性。音乐的原始形态,具有天然和谐的特性。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乐句进行的起落、和声构置与功能的变化,乐器组合音色的调配、曲式设计、织体的变化与发展,总体都离不开由宁静、和谐到发展、变化,最终又回到新的协调、和谐与统一这一基本发展。每一个作品都源于现实、充满想象、映射多样化的生活,给观众带去感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在与现实冲撞时,往往使观众更加正能量地面对现实人生。在音乐面前,观众没有好坏之分,亦没有国界。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人们只需要真诚地享受音乐,将情感与作曲家、表演者相互交织,使内心的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并在音乐中不停探求美好和谐,寻求自我。要真正提升高校的人文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桥梁,化有形为无形,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利用音乐的感化情感的功能,认识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统一思想的功能来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当代教育中来看,即美育。
(三)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行为
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在外的体现,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来源。人文行为端正,超然物外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事和物。古语道:“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带来的人文知识的引导下,音乐专业大学生可学会“善良”、“文明”等人文精神,可询问自己“我是谁”在生活和思考中得到哲学启示,并将所学体现在对待自身之外的人、事和物上,体现“善待”、“关爱”、“帮助”等人文行为。
三、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现状
本文对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行为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并总结出以下消费现状:
1.音乐专业大学生重视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支出占额外消费支出比例大,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欲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对演出场地,演出内容的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通常前往武汉最优质的音乐厅――琴台音乐厅进行消费。
2.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受到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进行跟风消费、冲动消费、时尚消费等不良消费。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数。一旦攀比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
3.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正确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选择,但也存在轻微的两级分化的情况。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属于贫困生,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有愿望,但经济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音乐会观摩次数少,受到剧院音乐文化的熏陶较少。也有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好,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求贵、求好。
4.调查显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武汉剧院音乐文化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演出质量、服务态度和场地卫生情况的满意度分别高达83%、72%和70.3%,但对于消费价格、音乐会秩序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改善。
四、改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的不合理消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实际,认清自己的经济能力,在保证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积极、合理地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首先,大学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要避免盲从,坚持从自身实际考虑,理性消费;其次,消费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音乐专业大学生容易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或者心血来潮,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之后又发现这种消费选择自己并不需要。因此,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浪费,合理消费。“有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将正确的消费观念渗入学科知识当中,在校园中通过最常见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其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相关讲座、宣讲,还可开展消费的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等学术活动;最后,学校应与家长通力合作,学校的引导“孤掌难鸣”时,家长积极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教育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剧院应合理调控售票价格
剧院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设施”,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无经济收入、但又担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力军群体,剧院可实施优惠政策,如凭学生证买票打折、逢周末优惠等。对于贫困大学生,剧院可提供公益性演出观摩机会、志愿服务积分换取观摩机会等,俸献一份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剧院形象。
(三)建立有效的剧院文化消费文明观摩管理体制
剧院在保证场地、服务、演出质量的同时,要致力于提高观众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享受度。现在,剧院通常会在演出开始前进行观摩演出注意事项说明,但因观众不文明观摩破坏演出质量的情况依旧时常发生,如迟到、拍照、说话、使塑料袋等物品发出噪声等。剧院应加强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礼仪的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宣传会、广告宣传、网络宣传、节目单宣传等渠道。
关键词:人文素质 中外文化 对比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68-02
高等教育一定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人的需求。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并深入的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差距,以便于更好的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1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自我的有利武器,它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基石,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品德,使大学生能够具有固定的人格魅力,懂得如何做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存在某些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第一,从知识层面来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趋于下降,很多大学生除了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外,对文、史、哲知识基本不涉足,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的本专业都不想学,只想如何能够顺利毕业。第二,从思想层面来说,很多学生的人文思想缺失,精神生活空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小到公交车上不给老年人或孕妇让座,买东西不排队,小偷小摸,当二奶,大到刘海洋硫酸伤熊,马加爵杀人,药家鑫开车撞人后捅死伤者,李启铭醉酒驾车撞人后的叫嚣,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到位。第三,从人文素质培养来说,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影响,高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和学校都处于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心态中,因此只在文科等专业中会设置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但历史、政治、法律、艺术、道德知识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就属于极少接触到的知识了。尽管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比较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比如近些年在大学生中所举办的人文素质比赛,但整体来说普及的程度还不够,仍然需要加大力度拓宽广度,使我们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普遍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把这些知识吸收为自身的一部分,让我们的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 对大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教育的重要性
2.1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有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有流传至今的孔孟文化,有享誉世界的唐诗宋词,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令一个中国人极为自豪的历史文化。对这些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会极大促进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提高和整体社会文明进步。通过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发展创新精神。
2.2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知海外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中外之间的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西方的文化、习俗和观念也在冲击着国人的思想,但当代大学生对海外文化的了解仍然局限于电影、电视节目的播放,这就造成大学生对海外文化的理解片面化,进而扭曲了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盲目崇拜海外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可以使他们正确认知海外文化,从而使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中外文化对比教育能够使中国文化博采众长,自我提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应当随之而发展,不能囿于传统,不思改进,否则只能使经济退步,整个社会退步。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的摇篮,也是继承和传承文化的基地,而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就是有力的武器。在这种对比中,去除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不合时代的糟粕,摒弃海外文化中性解放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理念,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伦理、孝道、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成分,融合海外文化中优于中国文化的独立、进取、冒险等观念,使中国文化能够博采众长,得到长足的提升,使中国大学生成长为适应时展,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
3 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价值探析
3.1利用中外文化对比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意识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必须要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参与都只能是推动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一方力量,最主要的是个体有这种意识。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利用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学习方式、吃苦耐劳意志,使大学生最终形成新时代人才所应当具备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协作精神和宽容精神,并且把提高人文素质变成为自身的一种需求,一种要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人才。
3.2利用中外文化对比教育确定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到现在为止,对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已经多达数千篇文章,其中不乏各种探讨何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应如何培养等问题,但这些文章作者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却有多重看法。人文素质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精确而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对于其内容人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个人的悟性不同,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在中外文化对比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对比,使大学生自己能够明确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从而从各个方面学习多种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
3.3利用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奠定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决心
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各高校要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到首位,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说,外界的教育仅仅只是一个外力,要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决心。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可以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近些年中国开始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就对外国人进行中国文化的比试,还有每年举办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比赛也是这样,高校要让大学生了解这些信息观看这些比赛,从而能够利用这种对比促使大学生对比发现自身的缺陷,找出自身人文素质上的差距,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加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田春雷,田宏.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