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篮球运动作为我国基础运动项目之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对抗性等特点,同时篮球运动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人的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人们十分重视它的运动的价值,更是受到青少年们的青睐。此文根据篮球运动的特征和青少年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健康中国 篮球运动 青少年 身心健康 探究
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状调查分析
在我国青少年中大部分都属于身心健康者,但仍然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问卷中显示62%的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心理压力。其中有35%的青少年会选择篮球运动来放松身心。
(一)人际关系得不到协调发展,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封闭自己的内心并产生自卑自卑感、孤独感,最后导致造成不良的倾向。
(二)情绪上的影响,少部分青少年因学习基础不扎实而产生厌学、、逃学易怒等一系列情绪上的不稳定,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青春期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特征,青少年往往做事不考虑产生的后果,自我意识相当薄弱。例如,沉迷网络游戏、早恋等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在加强青少年增强身体素质、增加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特别注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能够真正健康、茁壮成长。
有32%的青少年会选择篮球来减压。篮球运动是一种增进人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通过篮球运动增加自身锻炼,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篮球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使人体机能得到改善,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形成优良的性格、品德起到积极作用。在篮球运动中,能够充分提高篮球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使青少年通过篮球这项运动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篮球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团体协作精神,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普遍有自卑、自我轻视、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的现象,这主要是受父母、老师、同学以及身边朋友的影响。一场真正的篮球赛,它是以最终得分多少来作为赢输的界线,因此,每个球队的每个队员都会全力配合,力争不拖集体后腿,使得各队员自愿协同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同时青少年将学会怎样尊重、信任和关心身边的人,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人齐心协力,合作共事。不仅培养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而且增强了集体观念,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转变,为以后学习、沟通、成长提供了空间,从而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显示35%的青少年喜爱篮球,其中男生占25%。我们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对篮球运动有极大的兴趣。
2.篮球运动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精神健康、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3.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特点和健身性特点使得对青少年身体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4.篮球运动还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建议
1.面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大幅下降,教育部门应采取措施,从兴趣爱好入手。
2.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不同类型的、广泛的活动小组,鼓励学生加入。
3.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并面临各种学习、考试压力,一时间无法找准方向,更没有自我调节能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尤为明显。所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应抓住青少年时期这一特殊的阶段,大力开展篮球运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健康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2016.
[2] 夏云建,陈松娥.学校卫生学营养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孙氏冶,孙玉林.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胡红梅.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校.2002.
[5] 成惜今,张锡庆.论培养和强化球队团队精神[J].广州体育学院报.1999.
[6] 薛岚.论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7]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8]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10] 于基晓.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教科书的分析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11] 薛玉龙.篮球运动对兰州地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12] 林超.上海市街头篮球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w育学院.2014.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体育需求;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7-03
一、问题提出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而且能促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已成为实现和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学校体育则成为培养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体育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形成学生个性特征及增强学生体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扮演着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其完整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健康的体魄都不容忽视。但是,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陆雯,201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是“知而不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对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非常重要,且健康习惯会移行到中老年期(Pate et al.,2005;王正珍,王娟,周誉,2012)。
如何解决中学生“知易行难”的问题,促使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和活动成为当今学校体育的难题。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dtheory)认为,提高个体的行为参与,就要提高其行为参与的自主性动机,关键是满足个体的需要(Ryan&Deci,2006)。就中学生而言,促进其身体活动行为的增加应该从教学项目的设置和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两方面满足其需要。
首先,学校体育的项目一般遵从体育教学大纲,由学校行政制定,若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不能再以学校行政人员单向拟定各种意见与期望,而必须接纳学生的意见和愿望,并拟定恰当的学校计划,以期使其制度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民主,这样的大环境强调人性,保障个体生存、尊重个体价值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具体做法应该考虑:体育课应从强制性的原班教学必修体育课,转变为尊重学生需求的兴趣分组的体育课,而兴趣会因性别的不同出现差异。而校内体育活动与比赛,除了传统的运动项目外,更应该增添许多新鲜、刺激好玩的内容。这些改变目的无非是通过设置刺激有趣的比赛和游戏,吸引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
其次,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也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体育课程设置是现代多元体育概念发展中的一部分,也是最具基础性、学习性的一环,是全世界各国体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国家体育内容。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多元,除了体育教学外,还包含早操(课间操)、校内外体育活动,校运动队训练等学校体育工作。所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归纳成三大领域:一是体育课:为各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拘束性非常强烈。二是校内活动比赛: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表演;课间活动;体质健康测试等;校内比赛、运动会。三是校外比赛(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种比赛)。
尽管学校体育课程相关规定中,均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制订实施办法,然而受体育场地或体育设备所限,能完全落实实施的似乎不多。而面临校运动队训练、参加校外比赛或校内体育活动的参与,学生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看法与意见,这些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济南市具有代表性的十所初中学校的学生500名进行问卷发放及回收,问卷回收465份(男n=226,年龄=14.34±.99;女n=239,年龄=14.15±.89),回收率为93%。并抽取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使用自编《中学生学校体育课程需求问卷》,问卷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82。其中体育课需求问卷有5个维度,分别为情意目标学习需求、身心健康发展需求、运动能力发展需求、认知目标学习需求、教师教学需求;校内体育活动需求问卷有4各个维度,分别为校外体育活动需求有4个维度。
访谈法:本研究访谈了相关高级职称的中学教育专家5名,具有中学体育实践教学经验5年以上的教师10名,初中学生50名(男女各半)。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整合。
三、结果与分析
学生的基本统计数据如表1。
表1 学生基本统计数据
■
由表1可知,男生女生所占的比例相当。但是,就有无校运动队经验而言,有校运动队经验的学生仅占13.4%;无校运动对经验的学生占大多数,达到了86.6%。这与中学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一)中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需求
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校内体育活动和比赛、校外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学生对不同的学校体育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中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的需求数据见表2。
表2 学生体育课需求统计性数据
■
表2结果显示,中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需求最强烈的应属身心健康和情意目标维度,对于运动能力如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求最低。该结果说明,体育课最首要的目标还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和积极情绪的产生,体育课应重视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生对校内体育活动和比赛的需求数据见表3。
表3 中学生校内体育活动和比赛需求统计数据
■
由表3可知,中学生对情意目标学习的需求最为强烈,且该维度的平均数与其他三个维度的平均数差距甚大。说明中学生更愿意通过校内的活动和比赛获得情绪的愉悦体验。至于执行法令需求、活动的规则和经济价值好像不是他们特别需要的。该结果提示,在举行校内体育活动和比赛时,应追求满足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重在培养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乐趣。
中学生对校外体育活动和比赛需求数据见表4。
表4 中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和比赛需求统计数据
■
表4的结果显示,中学生对于校外体育活动和比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竞赛规则和竞赛利益,而对于辅导和情意目标的需求则不是最重要的。结果说明中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追求比赛的公正和适当的经济利益,因为这一点在校内可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这一点与现实情况实相符的。
由学生和教师的访谈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和教师,均认为从校内体育活动比赛的参与,能培养荣誉心、团体合作、身心健康、积极情感等(情意目标需求、身心健康需求)。“我觉得运动会很好啊,它可以让小孩多参与运动,他们会觉得很快乐,可以经验到运动和比赛的乐趣,也可以在年轻的岁月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我觉得我们学校每次比赛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让我们想去都没办法去,只有比赛的班级自己打而已,很没意思”;“我也觉得学校的比赛太少了,只有篮球和运动会而已,尤其像我们三年级了,根本没有比赛,很可怜,一点乐趣都没有”;“每学期的体质健康检查很不错,也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中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需求因活动性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就体育课而言,中学生对身心健康和情意目标表现出了最强烈的需求;而对校内体育活动的需求,中学生在情意目标需求维度的得分远远超出了其他维度;中学生对校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则重在规则和经济需求。结果提示,体育课程设置和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重在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其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情感,并保护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乐趣;而对于那些愿意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中学生,则要注重比赛规则的公平公正和设置一定的经济奖励,从而满足其需求,保护其参与校外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动机。
(二)中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需求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对于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会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性别对需求的影响。
表5 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课学习需求的比较
从表5获知,在体育课学习需求的五个方面中,认知目标学习的需求维度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结果提示男生在体育课学习需求方面中,对认知目标的学习需求高于女学生。而在身心健康发展需求、情意目标学习需求、运动能力发展需求和教师教学需求等维度上,并未显示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学生在此4个维度上的需求情形趋于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对学校体育课学习需求情形
(1)济南市中学生对学校体育课学习需求共有情意目标学习需求、身心健康发展需求、运动能力发展需求、认知目标学习需求和教师教学需求等五个方面,对五个方面需求均很高。且只有在认知目标学习需求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存在。
(2)学生对体育课学习需求程度以运动能力发展需求最高,其次依序为身心健康发展需求、情意目标学习需求、认知目标学习需求,最后为教师教学需求。
2.学生对校内体育活动比赛需求情形
(1)济南市中学生对校内体育活动比赛需求共有情意目标学习需求、执行体育法令的需求、体育活动规划的需求和竞技特殊价值需求等四个方面。且在体育活动规划需求和竞技特殊价值需求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体育活动规划需求平均数低于女生,在竞技特殊价值需求则高于女生。
(2)学生对校内体育活动比赛参与需求程度,以情意目标学习需求最高,其次依序为体育活动规划的需求、竞技特殊价值需求,最后为执行体育法令的需求。学生家长对校内体育活动比赛参与需求程度,以情意目标学习需求最高,其次依序为竞技特殊价值需求、执行体育法令的需求,最后为体育活动规划需求。
3.学生和家长对校外体育活动比赛需求情形
(1)济南市学生,对校外体育活动比赛需求共有运动竞赛利益需求、学生辅导需求、竞赛规划需求和情意目标学习需求等四个方面。不同性别的学生,并无差异存在。
(2)学生对校外体育活动比赛参与需求程度,以运动竞赛利益需求为最高,其次依序为情意目标学习需求、学生辅导需求,最后为竞赛规划需求。学生家长对校外体育活动比赛需求程度以学生辅导需求为最高,其次依序为情意目标学习需求、运动竞赛利益需求,最后为竞赛规划需求。
(二)建议
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比赛的规划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安排体育活动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因人而异。建议后续研究过程中,应丰富研究方法和扩充研究对象,从而使研究更深入。
参考文献:
[1]陆雯.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形成及其对锻炼行为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王正珍,王娟,周誉.生理学进展: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35(18),1-6.
[3]Pate,R.R.,Ward,D.S.,Saunders,R.P.,Felton,G.,Dishman,
R.K.,& Dowda,M.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high-
school girl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5(95):1582-1587.
[4]RYAN R M,DECI E L.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utonomy:Does psychology need choice,self-deter-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是以美陶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艺术教育对学生德育培养有着特殊的功能,能呈献给大学生蕴含着人类道德与智慧之光的珍品;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在艺术美的享受与陶冶中净化心灵。因此,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培养,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建构健全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能帮助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完美个性,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我国高校实施艺术素养教育,却是近些年的事情,在1988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各级教育部门开始对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给予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提出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在2002年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各高等学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程。2006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被列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在开设选修课、创新奖励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改革学生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选读课程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把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等艺术类课程普遍纳入公共选修课范围。选修是指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的方式。而限选则是介于必修和自由选修之间,指学校或各院系对学生修习的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几门课程或某一领域中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的几门课程进行修习的方式。目前,我国高校中一般都包含了必修、限选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一般都要求文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理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无论文理学生都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初步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学习的系统和深入,学生对美的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样通过艺术素养教育,使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以此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快速发展。
总之,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是针对所有级别的学校,艺术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在各个阶段不可分割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专门艺术教育模式,这实际上为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
三、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这些素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渗透。
首先,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通过接受中西方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教育,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并通过艺术的审美体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感,不断形成一种文化积淀,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潜能开发,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教育并非是对在艺术上有特殊天分的人的专门技艺教育,其重点是提高普通学生的素养、陶冶情操、锤炼品质、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教育对智力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能更多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悟性和灵性,这种潜能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靠艺术教育来实现的。
再次,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身心健康已被视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一。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乐观向上的品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起到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充分领悟美的无穷魅力,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艺术活动。目的是培养出有艺术涵养的高素质人才,向着内在美的和谐均衡方向发展。
最后,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有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差,认知与行动相矛盾。艺术教育具有多元价值和功能,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完善高校艺术教育的方法与措施,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个性差异,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很有益处的。
总之,高校的艺术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艺术胸怀、文化视野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艺术教育承载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应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2).
[2]封钰.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江苏高教,2002(4).
[3]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摘 要 结合高职院校特点,阐述体育文化内涵以及在体育教育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影响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文化 影响力
一、前言
国务院总理同志在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今我国教育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如何将体育教育科学合理地落实到素质教育中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通过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给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思想和意识上不断提高。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必须从培养综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角度出发,不断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照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成为一名新时期下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以及体育欣赏等方式手段进行的身体练习和体育意识培养,具有教育性、健身性、竞争性、导向性和娱乐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体育文化意义
2007年1月7日,总书记针对社会各界的来信作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因此,我院体育工作者在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在体育教学改革上进行探索,以“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注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树立体育意思,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社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其中,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直接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意识产生重要性影响,对提高大学生意识和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高职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一)对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含三个层面,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首先,带动物质文化发展。随着我院体育文化的迅速发展,学生需求越来越高,在领导的支持下修建体育馆、田径场、器材设施以及宣传栏,增添大量体育类图书、影像资料等物质,说明体育文化对我院场地器材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次,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体育文化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体育竞赛、体育娱乐等活动中遵守行动准则和规程,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规则下教学比赛、对抗,有利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健全;再次,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精神文化,良好的体育氛围、体育传统与风气深刻熏陶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人生世界观、价值观。
(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地方,大学生将直接面临就业的挑战。想要尽快适应和投入到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就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三)对大学生人文意识培养的影响
体育文化基本目的是促成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具有育人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博爱宽容胸怀。体育文化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了解,促进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的博爱宽容胸怀。体育竞赛包含了一种不断超越,奋力拼搏的人生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奋力拼搏的精神,能完善其人格, 塑造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体育活动能够将身心和精神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促使身体、意志、精神在内的综合因素协调发展。
(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
体育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开展,成为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纽带。比如我院在举办一项体育活动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组织者在对活动进行设计规划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又体现了操控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提高了身体的速度、力量、协调性、灵活性、竞争性,遇到困难不低头、遇到失败不气馁的顽强拼搏精神,同时也改善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在大学生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综合提升了职业能力。
(五)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高职大学生今后发展方向主要就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加强社会适应力的培养,顺利融入社会,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娱乐性、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忘却烦恼;激烈对抗性可以使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集体性可以使学生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在遇到体力下降困难时,更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永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
四、小结
体育的本质是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了体育认知、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制度、体育理想和体育物质,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始终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科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所体现的是体育与文化相结合、教育与运动相结合、锻炼与娱乐相结合、参与与欣赏相结合,对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及促进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有着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为培养新时期下社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捍东.校园体育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 丁有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高职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高等院校;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人本质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精神表达层面的本质区别。茶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可有机融合,可从物质表象可以深入的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减少而导致空余时间的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导致的“亚健康”,这两个方面都是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下文以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茶”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
1.1发展条件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且旨求和谐清雅,基儒道,倚佛缘,奉道法,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健康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关健康教育的概念初步形成,但至今仍未得到准确的定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健康教育的概念首次由美国的一所儿童健康机构提出,当时涉及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等是一切影响到个人、群体和社会有关的健康知识、方式和态度的经验整体。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文件中每年都有记录有关高等方面的理解:“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差不多,也是对人们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转变有关。”具体来说,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使身心保持健康。我国众多学者也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给予一定界定。比如,贾庆山等人在《高校学生高等教材》中对高等教育定义为是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防止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作了分析。高等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增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理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且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1.2发展目的
1.2.1使个人或群体维持身心健康;1.2.2促进人际交往和增进个人修养,引导和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1.2.3深刻人的高等思路与理念,维持良好的身心素质。笔者认为,良好的高校教育应该利用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2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
2.1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指定学年目标应该说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内容,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健康学习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该生制定设置具体的、高水平的、且具有挑战性,但又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帮助共同设置短期的、易完成的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高校体育教材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高校学生指定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并参照如下三方面依次展开:2.1.1高校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类型可多样化,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不同时间内,用不同的方法和速度完成。因为指定或选择在实现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武术套路五步拳的学习”,总体目标是教师提出的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协调能力较差,对武术接触较少的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基本步法和基本手型的掌握,能独立的完成单独的动作,适当降低要求;有些同学协调能力比较好,有一定的基础,以协调流畅性为学习目标,要求动作到位、有力。2.1.2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如场地器材、书本、体育比赛、网络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合理利用体育资源进,培养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体育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音乐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2.1.3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既可按照课时安排,又可按照学期安排,阶段并无约束。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能力情况和适应性,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合理的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音乐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在观念方面有所改观。
2.2教学策略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一部分,深层次的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蕴含的精神。笔者认为,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2.2.1引发高校学生的饮茶动机行为动机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饮茶活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针对高校学生身心特点,提高高校学生在进行饮茶质量,适度改变饮茶价格,满足高校学生求实求廉的动机;还有针对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激励高校学生自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根据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学的动机,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发、引荐一些新兴体育活动形式,如越野田径、攀岩爬山等。2.2.2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因长时间持续练习与巩固自然而然固定下来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则是特定情境刺激(如运动环境等)与个体之间经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若情境因素出现便可自动表现,即习惯成自然。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方式。2.2.3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改观高校学生休闲饮茶态度积极的意义重点在于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积极的饮茶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时,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也需高校学生对休闲饮茶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通过休闲饮茶活动取得健康的生活方式。2.2.4增进高校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鼓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原始驱动力。倘若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从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积极情绪。体育兴趣是高校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基本之一,它影响着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强度。许多高校学生刚开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兴趣很高,但缺乏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往往是他们对休闲体育活动失去信心的重要一点。因此,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影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说明我们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寻求而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此一来,便可以真正让高校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2.2.5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高校体育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引导者,他们是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的至关因素。高校体育老师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纽带。仅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是不够的,高校体育老师的自身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品性将直接对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的思路造成影响。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并自主完成如下几点要求:(1)不断扩宽掌握理论知识的阈值,时刻注意德性、修养的培育,并深谙当今社会主流体育项目和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方向;(2)面向高校学生,加大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明确的体验观念;(3)汲取课余时间充分组织各项体育活动,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进来;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与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可相互融合。高校的体育文化必然以校园为基础,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不断丰富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则是将休闲体育内容正式引入,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作者:万绪鹏 牛健壮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1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黄春雷,赵旭.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剖析[J].福建茶叶,2016(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