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疗知识点

理疗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疗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疗知识点范文第1篇

森田疗法的理论认为,神经症(过去通俗的称之为神经官能症)是具有特殊素质的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这种特殊的素质称为疑病性素质,它是神经症发生的基础。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易于对自己的心身过分地担心,求生、求全的欲望强,过于关注自己的健康,将一般人常有的某些感受、情绪、想法等误认为是病态而过分注意,甚至为此很苦恼、焦虑。实际上并没有超出常态的表现或感受,却在主观上渐渐地认为是病态,从而紧张、恐惧。由于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这种疑病的感受上,故使此种感觉更加敏感,过于敏感的感觉又进一步导致注意力更加集中并逐渐固定,这种情状被称为精神交互作用,它在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人的主观和客观、情感与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又常有矛盾,这被称之为思想矛盾。如用理智去解决这些矛盾会导致和加重精神交互作用,也即思想矛盾是促使精神交互作用发生和持续下去的动力机制,逐使疾病迁延。

由于神经症患者的疑病情绪,使之对事实的判断失去真实性或将其歪曲,所以病人的主诉与事实有很大差距,这被称作是神经症患者的“虚构性”。神经症患者的这种疑病性素质还表现在对“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特别强烈,前者包括自我的本能以及获得被认可和向上发展等的社会心理欲望,后者则涵盖怕引起失败、怕疾病、怕失去和怕死亡等的担心、焦虑与恐惧。生的欲望越强烈,死的恐怖也随之越发明显,这也是神经症病态的根源之一。两者平衡则身心健康。

森田疗法的理论还认为,神经症患者的疑病性素质是其精神能量的源泉。这种精神能量如果指向建设性的人生目标,发挥出来的形成生的欲望就是健康人的状态。如果因某种情况受到挫折,精神能量仅仅指向自己的心身变化,就会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等的心理机制产生焦虑,使之注意固定于自己的心身变化,而不再指向外界。森田疗法正是将指向自己心身的精神能量转变成指向外界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使之形成良好的认知评价,精神活动不再陷于上述恶性循环之中,从而达到缓解病情、恢复疾病的目的。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简述为一句话:“顺应自然,为所当为。”顺应自然是指对症状养成顺其自然的态度。让病人承认并接受症状的现实;不把症状当成自己的心身异物,不加排斥,也不设法排斥;对感觉到的症状认为无特殊之处,视其为平常的体验,这样反而会使症状逐渐消退。为所当为是指除了对症状采取顺应的态度外,还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是说对自己的一切活动放任自流,对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听之任之,而是依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即在症状存在的情况下,既要忍受“痛苦”、接受“症状”,还要努力将注意力和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向外部世界。这样,集中在行动上有助于打破恶性循环,其症状就会逐渐淡化,达到治愈的目的。

理疗知识点范文第2篇

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给予盆底电刺激疗法,2天1次,每次20分钟,2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73.68%,总有效率为97.36%,对照组治愈率为31.38%,总有效率为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盆底电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比较肯定,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盆底电刺激疗法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28-02

压力性尿失禁是临床上女性中的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费用较高,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对我院7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盆底电刺激疗法,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6例,年龄在51-68岁,平均为53.2岁,病程为2-9年,平均为(4.7±1.2)年。尿失禁Ⅲ度患者23例,Ⅱ度患者17例,Ⅰ度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内科严重疾病或者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经实验室检查均明确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选择盆底电刺激治疗仪,参数设置为:频率5-100Hz,电流0-25mA,治疗时间20分钟,波宽200-500s。患者膀胱排空后取仰卧位,把探头消毒后置于患者阴道内,调整电刺激强度,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限度,一般刺激强度为10-20mA,使患者没有痛感的同时感受到盆底肌肉跳动,刺激20分钟,休息间隔为8秒。2天刺激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者症状加重,漏尿减少程度少于30%或漏尿次数不变为无效;漏尿减少程度大于等于50%,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为有效;护垫实验和抬举实验检查阴性,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2]。

1.4统计学方法。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虽然手术是胆管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出现转移或复发以后,往往只有通过化疗才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可选择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丝裂霉素C、阿霉素、顺铂、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ABC-02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2],奠定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在晚期胆管细胞癌的标准地位。在此研究中,该方案有效率25%,疾病控制率79.1%,PFS与OS分别为8.4月和11.7月,获得了将近一年的中位生存期。当然,GP也给患者带来64%的Ⅲ度以上毒性,因此,在保证疗效不低于GP的前提下,进一步减轻化疗毒性是治疗晚期胆管癌的研究热点。

Eckmann等的回顾性研究表明,GEMOX双周方案可以达到13.9月的中位生存期,而且Ⅲ度以上毒性发生率很低,有鉴于此,临床实践中GEMOX有代替GP方案的趋势。ABC-03试验[3]就是以GEMOX双周方案为基础,268例晚期胆管癌患者以1:1的比例予以单纯化疗或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结果显示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改善了近期疗效,两组中位生存期均为9.5月,但Ⅲ度以上毒性发生率仅为4%。结论认为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厄洛替尼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晚期胆管癌的治疗选择。

国内早期的回顾性研究[4]认为传统的化疗方案对胆管癌无效,需要选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等新药;在最近发表的研究[5]中,显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Xelox方案有效率12.5%,PFS2.1月,OS7.0月;由于各方面原因,国内还是以3周的GEMOX方案为主治疗晚期胆管癌,古伟光等[6]的近期临床观察则显示,3周的GEMOX方案有效率20%,Ⅲ度以上毒性发生率在30%左右;林俊等则观察到有效率21%,Ⅲ度以上毒性发生率在20%,PFS与OS分别为3.7月和6.5月,总体而言患者例数均在20-30例,疗效均不甚理想。

在本临床研究中,在40例晚期胆管细胞癌,创新性地采用2周的GEMOX方案,达到了22.5%的有效率,PFS与OS分别为6.9月和12.6月,Ⅲ度以上毒性发生率在仅为7.5%,在国内报道中疗效比较优良。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的双周方案可能具有较好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在晚期胆管癌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在临床酌情选用。由于国内胆管癌患者数目有限,大规模的随机临床研究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根据患者和药物的特点,从疗效和毒性预测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些基因检测的可能性,以利于我们在临床可以针对胆管癌选用合适的化疗药物,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Razumilava N, Gores GJ.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angiocarcinoma[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S1542-3565 (12):01050-01056

[2]Valle J, Wasan H, Palmer DH, et al.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versus gemcitabine for biliary trac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0, 362(14):1273-1281

[3]Lee J, Park SH, Chang HM, et al. 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with or without erlotinib in advanced biliary-tract cancer: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12, 13(2):181-188

[4]李方华,陈晓勤,骆卉妍.8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癌症,2009,28(5):528-532

理疗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胃镜检查 胃柿石 高频电 碎石术

资料与方法

器械:应用Olympus CV 240电子胃镜,Olympus PSD-20高频电发生器,胃镜用注射针,自制高频电切开针,高频电圈。

本组58例资料来自我院2000~2004年间以上腹痛、消化不良、黑便等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病例。胃柿石直径为3~10cm为入选病例,有黄褐色、棕绿色、黑绿色等颜色,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4~51岁,平均41岁。病程5天~2个月,胃柿石最大直径达10cm,普遍存在溃疡,溃疡直径>2.5cm者15例。位于胃体部56例,胃窦及胃底各1例。

方法:常规胃镜检查准备,抽吸胃内滞留液,所有病人均在胃镜直视下用自制高频电切开针打3~4mm孔10余个,以胃镜用注射针向孔内注入5%碳酸氢钠1~3ml,使其渗透进入柿石内,可见较多气泡溢出,让柿石变软,并以自制高频电切开针向一个方向呈线状剥除柿石呈槽状,然后应用自制圈套器碎石,使柿石变碎。个别患者由于石头内部较硬,需重复进行,部分小块柿石用网篮经食管从口腔取出。每次治疗后口服5%碳酸氢钠30ml,1日5~6次,20%甘露醇250ml,至胃柿石全部从肠道排出;同时口服洛赛克20mg,1日2次,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酸度保持在pH4以上,加之碳酸氢钠的应用,使胃柿石形成失去必要的酸性环境,亦可防止破碎的胃柿石再次胶合,还可使溃疡愈合。有学者认为胃动力减弱时有利于胃柿石形成,可给予吗丁啉口服[1]。

结 果

所治疗58例均经第2~4次胃镜复查,胃柿石消失,有2例溃疡患者在术中有少量出血,予去甲肾上腺素2mg+生理盐水50ml局部喷洒后出血停止。术后当天口服云南白药或生理盐水50ml+去甲肾上腺素4mg+云南白药2.0g,1日3次,第2天停用。以黑便就诊者3~5天大便转黄。每次碎石时间为0.5~2小时,术后观察所有病例无肠梗阻、胃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溃疡患者洛赛克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均愈合。

讨 论

陕西关中地区盛产柿子,系胃柿石高发区,因其鞣酸、柿涩酚含量较高,在胃酸作用下易与蛋白质胶合形成分子较大、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鞣酸蛋白再与柿子中的树胶及果胶一起,将柿皮及柿核等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而迅速形成胃柿石[2]。加之进食大量咀嚼不充分的高纤维食物或同时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蠕动缓慢,则更易形成结石。

胃柿石治疗的目的是祛除柿石和预防复发。目前,经内镜诊断胃柿石合并肠梗阻、胃穿孔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对胃柿石内注入碳酸氢钠等碱性药液使胃石崩解,也可用三爪钳、圈套器、网篮等将胃柿石碎后取出或送至胃窦或幽门内。但往往胃柿石难以变碎,既往曾有应用微波、激光烧灼治疗胃柿石的报道,文献有用中药排石的方法。我们试用对胃柿石较大者效果差。我院曾开展微波治疗,但因该操作不好掌握,容易造成胃黏膜灼伤,甚至穿孔、胃出血,因而被高频电取代。高频电打孔后注入碳酸氢钠可使胃柿石变得较松软、易碎以利排出,这种方法治疗胃柿石非常安全,特别是对于病史长、质地坚硬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胃柿石多为两层,外层较硬,内层疏松,所以自打好的孔内注入碳酸氢钠更能发挥疗效。本组患者治疗后无1例发现并发症,术后恢复快,无需住院,患者在当天可进流食。有出血时亦可高频电止血治疗。胃镜下高频电治疗胃柿石操作方便,且费用低,比手术等治疗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同时教育患者不要空腹进食柿子,达到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理疗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胺碘酮;老年人;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脏器功能减退,尤其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心脏传导系统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易发生心律失常。胺碘酮属III类抗心律失常药,是非竞争性的α及β类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且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1],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其抗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4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52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4.5)岁,经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证实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130~220次/min8例;其他房颤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60~200次/min6例;室上性早搏24例,室性早搏6例。原发病中主要合并有冠心病3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30例,2型糖尿病22例。

1.2方法 在针对原发基础疾病治疗的情况下,给予静脉和(或)口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快速心律失常如快速型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影响到血液动力学障碍及引起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静推和静脉点滴胺碘酮注射液(12例)。具体方法为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0min内注入,20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仍无效予以0.5~1mg/min静脉点滴,维持24~48h,24h总量

1.3疗效判定 ①显效:心电图或Holter显示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90%,早搏20次/min,或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偶有短时间心动过速发作(数秒至数分钟),但能自行终止;其他各类心律失常早搏数量减少>50%,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改善;③无效:房颤心室率未下降,用药前后各类心律失常未纠正,或早搏数量虽然减少,但治疗后早搏减少

2结果

2.1疗效 本组64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总有效58例,总有效率90.6%;无效6例,占9.4%,见表1。

本组中用药效果最快为数十分钟,多为急性快房颤及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静推胺碘酮后心律失常很快消失,继续给予静脉点滴12h后停药,未再复发;用药最长者间断用药长达6年余1例,每次停药后早搏即复发,再用胺碘酮后早搏消失。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要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尤其是对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单纯追求心律失常的纠正。

2.2不良反应 1例在静推胺碘酮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给予减慢速度并加用多巴胺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治疗后4个月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给予减量动态观察,1个月后恢复正常。未见肺间质纤维化、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无明显肝功能异常,无眼角膜微粒沉淀,无皮肤色素沉着。

3讨论

3.1病因 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分为三大类: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患者的生命。

3.2诊断 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

3.3治疗 老年人心脏植物神经退行性变,各脏器功能减退,合并症多,易发生心律失常。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同时具有交感神经调节作用,无负性肌力作用。在临床应用中,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目前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统一胺碘酮的使用剂量[2],胺碘酮的剂量应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疾病等调节,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之,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临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理疗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胺碘酮;心率失常;护理分析

心率失常是由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异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率失常患者148例,其中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3例),观察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35~68岁,平均(53.65±8.87)岁,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硬化22例,原发性高血压19例,心肌炎17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对照组男37例,女36例,年龄36~70岁,平均(55.35±8.99)岁,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硬化20例,原发性高血压18例,心肌炎18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护理14d 1疗程,观察组则采用胺碘酮注射液(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070056,规格:3ml:0.15g/6支)进行治疗,剂量1 mg/kg,30 s内静脉注射,继续予0.15 mg/(kg・min)静点,最大维持量为0.3 mg/(kg・min);并进行护理干预如下:护理人员按时嘱咐患者服用药,帮患者做好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环境进行治疗;合理的安排患者的饮食习惯,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多给予患者食用高营养、高蛋白、易消化和清谈的食物。护理人员应讲解胺碘酮注射液作用于出现静脉炎症状的不良反应情况,注意事项,增加患者配合度及患者防护意识,减少药液外漏。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的心率和血压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3-4]。

1.4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例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心率、血压情况比较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数值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数值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率失常发生后近期内心房扑动心率减慢,快速心房纤颤及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减慢是导致发作的关键[5-6]。而心率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肾动脉供血不足及心功能不全的现象,而心力衰竭是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的病症一种[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护理后心率、血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分析是:胺碘酮是治疗心率失常一种有效的药物,能够阻止钾离子负极化电流,通过增加折返波长抑制心率失常的发生与发展,达到有效的控制心率失常。因此,使用胺碘酮药物前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检查,同时准备好关系急救用品,用药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并加强对患者巡视,出现不良症状时及时进行治疗,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出现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现象。护理人员应熟知心率失常的紧急处理方式,仔细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发现情况时及时的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处理。同时,观察结果显示: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的静脉炎、低血压症状、头晕恶心症状及呕吐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分析是:胺碘酮注射液pH值偏酸,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血管缓冲应激能力,增加血管通透性,局部的渗透压及代谢改变,影响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从而发生静脉炎。因此,患者出现低静脉炎不良症状时,护理人员应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解局部用药的有效性,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消除焦虑不安情绪,缓解患者精神压力。并在输液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局部出现药液外渗、红肿异常时要及时进行处理,采用0.25%洁尔碘棉球3次/d擦拭局部皮肤;利用高渗作用采用50%的硫酸镁进行热敷,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有效的治疗静脉炎症状出现的皮肤红肿情况,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胺碘酮治疗心率失常患者并实施护理干预,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伟林.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效果[J].医学信息,2014,27(8):272.

[2]耿雪梅.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318-319.

[3]王晓荣.胺碘酮治疗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和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2):226-227.

[4]邢华,白彦夫.心律失常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3):125-126.

[5]窦防修.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98-99.

[6]李进.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5):967-968.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理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协

实用医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市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