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素质相对来说去有所下降,且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参差不齐。他们当中不少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有不少被告父母宠坏;还有些业自单亲家庭。这些学生要么被家长宠坏;要么被中学老师边缘化;要么不思进取,所以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学习成绩差,一般都难于考上本科院校,最后只能进民办高校。到了民办高校后,大多数同学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还有点上进心,可是过不了多久不少学生又开始重复以前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说脏话、沉迷、网络、抽烟、喝酒、纪律散漫等)和不良学习习惯(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逃课、不预习复习、不做作业等),这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加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又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缺乏上进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等新困难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靠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然而,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根据笔者长期从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研究,认为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换位教育法:
《论语》有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去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人是“已所不欲,施于人”,而“已所欲,不施于人”。如何才能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做到“已所欲,不施于人”和“已所不欲,施于人”呢?
把这种换位教育方法应用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设置某种特殊的日子。比如,班主任让那些经常逃课、上课睡觉等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自己也来当一天班主任或者纪律管理者,并且对整个班当天的到课率、卫生、安全、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和排名,对排名倒数的“班主任”进行惩罚。学生自己以前没做过班级管理工作,所以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些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感。通过“换位”,使学生能够理解班级管理工作,并支持、配合班级管理工作。这种教育方式比一般的批评教育方式应用更有效。
同样,老师也可以通过“换位”来体验一下自己学生的心理。比如:假设我自己现在是学生,那么我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呢?只有这样老师,才知道学生希望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其实当好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易,特别是当好一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不容易,毕竟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存在角色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老师也需要“换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只有学生和老师都能“换位”,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想想,才能使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应有的实效,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适当的“惩罚”教育
在“爱心教育”、“微笑教育”占主流和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惩罚教育早已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个头疼的难题。因为,一方面,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在中学就养成了不良习惯,而且有些习惯不通过惩罚性教育很难改;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又强烈反对学校实行惩罚性教育。如果不给民办高校教师一定惩罚权,那么民办高校很难把思想上本来就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的学生教育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民办高校的教师越来越咸到光靠“爱心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因为怕被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违纪规行为不得不“视而不见”,这让很多老师感到很痛苦。虽然我们不主张“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也不完全相信“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但是,教育有奖就应当有罚,一种只许表扬不许批评、只许鼓励不许惩罚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爱的教育”不应该变质为“溺爱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犯了过错,而是为的是使他不再犯”。
第一,关爱学生是惩罚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适当的惩罚学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受适当的惩罚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老师惩罚学生是因为爱学生,要有“罚在学生身上,痛在老师心里”的感触。因为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责任,也才会去实施适当的惩罚。
第二、适度惩罚是惩罚学生的基本原则。惩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惩罚不适当就会变成伤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错”与“罚”相当,惩罚不能超过了所犯的错应受的处罚;二是必须考虑到学生承受力,毕竟惩罚也是关爱学生的一种手段,既然是关爱学生,就不能反而伤害学生。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惩罚学生的工作方针。惩罚教育要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了解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而不能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这生犯同样错误,我们不能采取同样的处罚,而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学生不同的情况或不同性格作充公的分析,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和改正的办法。
总之,对学生的惩罚过程中,必须把“关受”、“适度”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惩罚教育不至于变成体罚,而是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当然,从学校角度来看,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其他途径,比如转变民办高校办学人的思想观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但是,我们不可能一步把所有事情做到位,而只能一步步改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尽心尽责地探索研究同,并付出行动,那么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金生钹.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报告会或者报纸、杂志等形式完成的,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断涌现。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分析,肯定了网络课程、微课堂、公众号、讨论群等新形式在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与旧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学生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或者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比较与研究。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开报告会或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实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内容设置上,更多的是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及基础知识,而且很多课程的讲解是照搬理论或教材,实际案例比较少且时效性较差;双方力量对比上,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信息不对称,前者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权威优势,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途径及渠道单一,宣传范围及力度有限。另外,大学生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讲解来获取信息,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二者不能接触到共同的学习途径或者资源,课外即使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及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合理的宣传教育,抓住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结合。如互联网进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大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内外交流。在高校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专题网站来补充学习,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名注册,通过分析学生的注册数目、访问次数或者点击率来改进工作;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微课大赛、论文征集和表彰等活动,有效地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新颖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及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组织专题学习,甚至借助于微信或者其他载体设立专门的讨论组、讨论群,实现师生自由、及时、有效的沟通及交流。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新途径、新手段,这并不是对原有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手段、方法、思维进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新时期理应以一种新面貌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途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变性、创新性、风险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与创新意识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互联网的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有鉴于此,高校在强化自身“把关人”角色的同时,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网络环境下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态。同时,高校还需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自主能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性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无论采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或载体,根本目的都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应该直面问题,主动出击,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谢玲.“互联网+”视阙下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4):39-4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结合
高校作为继续教育,所教育的学生,是我国未来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在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高校的管理中,学生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的结合,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关系辩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大作用,使学生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使之成为具有高思想觉悟的人才。学生管理,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与生活上的有机管理,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如果仅有教育而缺乏管理,则会使教育变得空泛无力,教育过程与结果都无法掌握,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就无法保证。而如果仅谈管理而忽视教育,则会使学生的管理出现僵化,学生对管理出现抵触和妨碍,使学生的思想管理出现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管理产生阻碍。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是辩证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忽视。任何取其一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体制尚未完善,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在许多方面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经单一,方法简单。而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与意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各阶层院系的党委角色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效果都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形式;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的设置不合理,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管理相辅相成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未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虽然有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表面上。
2.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不重视,使得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辅导员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出现缺失严重现象。辅导员自身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失,其主要原因是在对辅导员进行聘用过程中,领导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度不够,认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对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做要求,以至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第二,则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奖励机制不健全,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大部分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刻意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工作敷衍了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路径分析
3.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上提升
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要从内容上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具有目标性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学风校风教育等多项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成为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此,高效应对学生进行内容更为充实、思想更为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进行结合,强化管理育人的效果与目的性,在日常管理中,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得到正面积极的引导,对不良倾向以及违纪事件,都能得到及时的批评以及处理。
3.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相结合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校的辅导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主要载体,能够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指导与管理学生的导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巨大。可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端正态度、规范学生行为的主要目标与基本途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基本做起,使辅导员都能够具有高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实施,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增强。
参考文献:
[1]林武滔.浅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1:114.
[2]杨石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行政管理[J].邵阳师专学报,1995,01:95-97.
[3]李书安.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90-9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在国外兴起与发展,国内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实践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成为一种主导心理状态,这加强和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的提出,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为了治疗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研究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1998年,Seligman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相比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是要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作为一种充满新鲜活力激情的理念,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实现,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1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往往认为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且内容单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德育问题为主,首先提出学生常出现的“道德问题”,再举例说明这一“道德问题”并探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方法,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运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原因是理论者与实施者对道德教育工作目标有理解偏差,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消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偏离了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重要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有积极成长的能力,这种理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角度,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2 改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单纯地看成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学生被看作是完成社会规范的产物,德育也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学生只能被动成为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思想问题,并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这种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影响学生,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学生影响;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了二者的相互成长。
1.3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传统教育模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太单一,通常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无非是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道德宣传、举办道德讲座等。在传统主流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比作动物与机器,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人,认知心理学把人比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只能使主客体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只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趋于单一与贫乏[1]。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潜能无限,都具有多种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使学生愉快的学习,在学习中加强积极的情感和心态,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能力,完善品格,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创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得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积极心理以及构建和谐校园,一方面,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师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要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宿舍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健康的宿舍文化观念,提升宿舍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 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教师要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教师可通过举办座谈会,或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探讨人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形成积极心理;最后,进行榜样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2]。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要创设教育情境,触情生悟。教师可以将教师丰富的语言、优美的音乐、以及高科技融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促进积极情绪,以情化人。创设情景后,要通过情景交融,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最后,要诱发积极情感,形成积极人格品质。通过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学习乐趣,积极应对困难,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
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以发展为导向,重视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开放、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优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01:104.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
很多高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只是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网,或利用网络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只是满足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后期没有积极跟进,那将很难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网络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有的网站可能就是形同虚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2.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
在当前高校中,能够熟练地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并合理运用的专家非常少。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水平,同时能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使网络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于罔络的参与不足
由于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而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日益增大,使得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加深网络知识。再加上一些领导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很多教师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这就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产生脱节,使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两课”的教学、报告会、座谈会及社会实践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它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化要求。当前,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地运用网络的形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照搬上网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灌输”的模式。这种照搬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没有新鲜感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
5.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跳跃,在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见解。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缺乏必要的监管,一些大学生又缺乏较强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再加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感情和网络的言论所左右,所以在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和缺少必要的网络伦理道德宣传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产生质疑。
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等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娱乐性及交互性特点,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相交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资队伍、教育主体的适应程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实效。这就要求高校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才”。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奖惩机制
高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思想。重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网络知识。对于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于在学校网站出现的非法行为,或者以网络教育的名义进行非法行动导致发生恶性事故的,要加大惩处力度。
4.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由于网络教育在师生交往、情感交流和营造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距离问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应多样化并努力遵循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教育。迎合学生心理,探究一条切实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高校应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要认识到,网上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网下教育仍然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现代网络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