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法治教育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公民教育是指传授公民必要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从狭义上讲,公民教育是指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使公民增强民主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公民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等公民能力,成为与民主法治国家相适应的现代公民。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多数国家将公民教育作为本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来说,加强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明确基本内容和核心课题。
结合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三个基本方面。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公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应引导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应引导公民在价值取向、道德选择、行为得失上形成正确判断,不断提高公民自我调节的能力。
当前,应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公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开展公民教育过程中,各国均把学校教育作为主要平台。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公民教育的途径是多样和综合的,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来进行。
显性教育的方式是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从小学至大学普遍开设“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课,把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并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持续实施。这是公民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因为它能把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以知识传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从而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隐性教育的方式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体说来,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学生与老师自由讨论的方式营造平等氛围;通过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等。
[关键词]法治视域;物流管理专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
自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予以高度的重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看,无论是精神价值层面还是政治理想层面,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并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先驱,这就对新时期的高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法治视域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应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进行考量,高等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容,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在当前法治社会背景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息息相关。从经济发展及社会长远进步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充分展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功能所在。
(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一种殷切希望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几个层面中,法治和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之间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基础保障,如果缺少这一坚实的精神保障,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要素自然无从谈起。
(三)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载体
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针,到十的“三个倡导,”法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将依法治国理念充分地践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本上的法律法规保障,如果缺少了法规的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无法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开花结果。
二、法治视域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思想,“天行网,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即便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同样不容忽视。
(一)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党和政府强调通过法律为其提供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在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均需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提供有利条件,促使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步,获得长远的发展。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根本目的是在社会改革进程中为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提供更为坚实的价值依据。
(二)外化为自觉行为和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深入落实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法治的推进和保障十分关键,通过法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立法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形成更具建设性的制度设计,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法律内涵和特性,切实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
三、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策
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通过对不同阶层上的引导和规范,提升凝聚力,共同朝着目标前进。总的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明确物流市场发展中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法治视域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思想上的认同,提升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认知,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同时配合政策上的保障、制度建设和法律约束,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提高法律知识储备
在法治视域下,由于法治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发展现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三)强化现代法治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法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应该追求更高层面上的实践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为浓厚的法治氛围,提升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去践行法律要求,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扶正祛邪,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为后续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在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明确当前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目标,有针对地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法治作用,促使广大学生欣然接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推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晨,李卫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2):121-122.
[2]王忠宝,杨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J].现代教育管理,2015,14(11):124-128.
[3]姜仕华,汤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31(4):144-145.
关键词:中职学校;“三化”;德育管理;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我校教育者提倡赏识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坚持“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实践,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应对挑战,深入问题探析,实现德育创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三化”德育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德育工作向着更加规范化和先进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三化”基础上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是现阶段中职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主要事务。
一、德育活动主题化
德育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在活动中建立责任意识。德育活动主题化主要是指针对素质教育从不同角度、层次选择、围绕一主题的活动特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德育工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建爱国主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气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和谐健康的校园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德育体验活动设置中,除了开设的几十个选修社团课、文体活动、社会调查、企业实践外,为了促进德育管理的主题化发展,还利用纪念日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在适当的时间如清明、9.18等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合唱红色歌曲,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江山岛战役遗迹、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此外弘扬传统文化,参观台州博物馆等,了解相应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和经典作品的认同、传承,促进爱国情怀的发展,进而促进德育管理的主题化发展[1]。
2、重视法治教育
中职阶段的学生是正确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学校通过政治课向学生灌输法律常识。特别是当今网络迅速发展,学生微信聊天、QQ上网上当受骗、好奇阅读不良网站、沉迷游戏、散传谣言、网上发威胁等时有发生,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请检察院、公安分局等法制人员来校做法治安全报告,开展法制课程,为学生们讲解赌博、吸毒违法的危害。还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普法演讲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在做到守法的同时提高自身法律知识体系。
3、注重日常行为教育
日常行为教育是从细节之处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好7S管理,督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德育处、值周老师、学生会干部注重平时检查,每天将纪律、早读、卫生等存在情况及时反馈,班主任及时整顿,通报评比结果,使班与班之间展开竟争,培养学生荣誉感。针对男生偷偷吸烟严重,将控烟纳入日常行为教育范围,并开展一系列控烟教育活动,如控烟征文竞赛、吸烟有害板报评比等,来激发学生控烟的健康文明心理,保证学生日常行为的健康发展。此外,学校注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如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节约一滴水、一粒粮、一度电;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参与食堂打饭打汤,为教师洗车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等义务劳动,把德育融入各项关爱服务中,在实践参与中提升自己的精神理念,使其日常行为得以规范[2]。
二、德育工作具体化
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具体化管理,为了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具体化管理:
1、教职员工德育量化标准
教职员工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必须建立相对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如《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课堂常规管理》、《校园日常管理制度》等[3],通过标准的制度对教职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在德育工作开展中贡献一定的力量。同时,学校应将“授权管理”与“放手管理”有效结合,形成自我管理为基础、指导管理为要点的管理模式,为德育工作的展开做出良好榜样,以便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2、学生德育量化标准
制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不仅在教师中使用,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学校在《中学生行为规范》基础上进行更加条理化的制度设置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学生奖惩条例》、《德育量化评分细则》、《优秀班级、学生评比条件》、《学生、家庭、学校联系册》等,通过量化对学生整体进行管理,要求学生遵守的同时,实施中更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保证在和谐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4]。
三、德育管理规范化
实施德育教育,制度为保证,管理为先导。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在实际情况中,不仅要规范班主任的工作管理,还要重视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1、规范班主任工作管理
班主任在整个德育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过程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应当做到“三抓、三查、一指导”,“三抓”指抓管理目标、抓学生考核、抓评比,“三查”指查班主任工作落实情况、查乱收费行为是否存在、查歧视行为是否存在。“一指导”指做好班主任指导工作,努力做到早到班级、晚离班级[5]。展开来讲是学校按照教学目标将评分条件量化,每学期定期考核,根据考核分数做好班主任的评比。
2、重视德育“四落实”
在实际情况中,第一,要做到德育内容的落实,除了学校布置的德育工作和活动外,各个班级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学校的要求和标准落实到位。第二,做好制度落实工作,在班主任监督下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第三,做好学生、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联系工作,通过微信、QQ群建立“通联”交流方式,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第四,落实德育活动时间,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规定时间要落实。因此,德育“四落实”工作十分重要,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鉴于中职学校“三化”德育管理模式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应当随着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思想变化,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制定德育制度、规范德育管理,不断反思、修正、调整,并严格监督和执行,加以约束,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保证德育工作能够在“三化”模式的基础上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华利,王娟,赵宏梅. 基于“三化”模式的德育实践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2:100-102.
[2]吴志强. 创设“三化两性”的德育微课[J]. 基础教育研究,2014,23:9-11.
[3]徐晓霞. 创设“三化两性”的微型德育课程[J]. 中国德育,2014,13:71-73.
在新的一学年里,政教处的工作将在学校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协作下,在班主任的辛勤劳动下,以“拼搏奉献,争创‘示范’”为主题,进一步落实“两日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全面育人”为宗旨、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创市级示范校”为工作重点,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抓早、抓细、抓实、抓薄弱、抓反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效性,力争使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巩固“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成果,为“创市级义务教育示范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政教处工作将以“一个目标(学会做人)”、“两个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个重点(创示、素质教育、安全)”、“四个突破(环境卫生、寝室管理、两操质量、文明礼仪)”、“五个场所(教室办公室、寝室、操场、食堂、休闲区)”、“六个渠道(课堂教育、班会、读报、课余活动、板报、广播)”、“七种方法(说理疏导、榜样示范、实践教育、情境熏陶、心理咨询、规范约束、集体会诊)”、“八步程序(稳定情绪、了解情况、思考对策、发现优点、寻找缺点、沟通落实、跟踪反馈、调整策略)”作为本年度的工作目标,扎实细致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自治化、有效化、特色化。
三、落实措施
(一)强化德育网络、队伍建设。
1、强化德育教育网络建设。
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教务处—教科组—教研组—教师(科研课题);寝室管理员—楼长—室长;卫生管理员—劳动委员—自愿者;学生会、团支部——班干部—自愿者;家庭—学校—社区;教室—寝室—食堂—操场—绿化场地等,点上着眼,线上延伸,面上拓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会管的德育网络和德育队伍。以各类德育活动为载体,全面、全程、全员、全方位展开德育工作。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①、班主任队伍,首先培养一支能力强、讲奉献、有爱心、师德好的班主任队伍,其次培养一批有上进心的班主任后备队伍。为新老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提高的机会;改革班主任考核办法,班主任的考核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类政策、评优、先进、晋级等对班主任做尽可能的优惠和倾斜。最大限度调动班主任和后备班主任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认真总结他人教育的方法措施、程序,并善于创造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全体科任教师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②、学生干部。努力培养学生干部,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创设各类岗位,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干部,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楼长、室长、自愿者,通过推荐、竞选、自荐等多渠道安排到各类岗位,加大培训力度,提供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
③、门岗保卫。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严格管理,耐心解释,热情服务,定时不定时对校园进行巡逻,细致认真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门岗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使学校成为社会治安的一片净土,保证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放心读书学习。
④、寝室管理员、值班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格检查,周到服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寝室文明、清洁、安全、温馨。
⑤、卫生管理员严格认真执行学校的卫生管理办法,创造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食堂工作员,严格认真执行学校的食堂管理办法,按有关规程做好工作,确保学生吃得放心、舒心。食堂工作员也应当加强培训,以理待人。
(二)实施法纪、安全、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网络和德育队伍全面实施法纪、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教师学习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学生学习增强抗干扰能力。
班主任、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有关法规,不进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室等不适合青少年学生进入的场所;加强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教育;提高学生的自防、自护、自救能力,确保未成年人在校内外健康成长,用好班主任工作手册,加强学校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的安全工作,禁止下河塘洗澡,注意交通、楼道、运动、女生等安全知识培训,每周一个主题常抓不懈;加强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加强晚自习后学生的管理工作;加强住校生的教育管理,严禁翻越围墙,严肃纪律,发挥值周老师、保卫的职能,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常稳定,把一切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校园巡逻,认真做好半封闭管理,严格执行校门出入管理制度,保证校园安全,做到警钟长鸣,堵疏结合,排除一切不安全的隐患。
加强学生各种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法纪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努力做到学生在违法犯罪为零,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贯彻执行有关文件,写好八节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做好上课记录。
(三)、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
1、七年级要进一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八年级要继续重点抓好班集体建设,使全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结合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转折点,班主任应真心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做好防差转差工作,以防两极分化。九年级要重视“三观、四有”教育,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时事、国情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因人而异,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关键词】高校 思修课 教师 对策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的发展策略”的初步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经历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社会思想日渐多元化,贫富差距突出,民众仇富仇官心理隐现,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着象牙塔内的教师与学生。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精英,其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对象。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这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达资本主义各国,皆在大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或类似课程。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放松教育,这事关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的授课教师,必然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遭遇全新挑战。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现实环境,传统思修课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授课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不足
1.授课手段单一,枯燥无味
部分思修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缺乏说服力,自说自话,索然寡味。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原则,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一部分思修课教师热衷于局限在象牙塔,忙于上课与科研,接触社会不多,对社会缺乏深入、具体的认识。在讲授思修课时难以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很难使学生信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心智已趋成熟,社会参与较多,已经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独立判断力。他们会对脱离实践的授课方式产生看法,往往会认为其“大而空”,与自身关系不大,产生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主体角色不清,传统填鸭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对授课教师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学生评教制度,部分思修课教师没有压力,得过且过。
2.思修课教师使命感不强
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目前思修课教师承担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承担着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崇高使命。部分思修课教师虽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责任感,但并未上升到党和国家要求的高度。他们将上思修课视作课程教学任务,将这本教材教给学生,学生考试成绩良好,就成功完成任务。存在如此思想,在教课活动中自然或多或少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备课不下功夫,上课手段单一,枯燥乏味。只管自己讲授,不与学生互动,照本宣科,得过且过。对大学生要求不高,本着互相容忍、互相照顾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将课上完,不去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追求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关心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一言以蔽之,这部分思修课教师缺乏强烈的使命感。思修课教师要对工作有激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随时随地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总结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这样才能使课讲得更透彻、更生动、更吸引人。
3.思修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卷面测试,而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考核,这种评价体系的实质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并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考核。有的大学生思修课考试能考高分,但其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却差强人意。实践中各高校对思修课设有30—40分的平时成绩,但这部分分数主要考核日常上课时大学生迟到、旷课、作业完成等情况,并无其他内容。学期末思修课成绩评定,只需结合确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那么大学生的思修课成绩就跃然纸上。但问题是,成绩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党和国家需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提高,并不需要合格考试成绩。高校辅导员经常接触学生,较为了解学生,但思修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许多思修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不主动接近学生,不与学生交朋友,课后从不联系。由于相互了解不深,所以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难以有实质性影响。
4.重道德轻法律
目前大学生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国家教育改革后设置的新课程,其取代了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内容仅占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列于最后部分。受总学时限制,一些教师往往讲完思政部分内容还没来得及讲法律,学时已满。学习该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但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政治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年大学生犯罪人数约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17%。违法犯罪只是对待法律的一种极端表现,此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法律无知、冷漠,其中部分成为潜在的违法犯罪者。这种现象当然有许多原因,但部分原因或为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我们认为,道德与法律从来就高度融合,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不讲授法律内容,不仅影响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而且对于本课程教学目标而言,也不符合基本的教学目标。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多且复杂,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教师本身或者高校都失于客观。我们认为,其原因有:
1.教育体制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的问题,如体制比较僵化,缺乏创新,政府干预过多,教师相对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在短时间难以根本解决,这都影响到思修课教师水平的发挥。
2.现有评价机制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考核教师主要以科研为主,教学虽也有考核,但难有硬性标准。大部分思修课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疲于奔命,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可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思政课在高校属于公共课,每个思修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研,的确缺乏充足时间钻研教学技巧。各高校应当逐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对思修课教师个体的德、勤、能、绩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任务,促进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整体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对思修课不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今年逐渐开始重视大学思修课,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专项资金投入仍然不足。高校在职称评审、评优等活动中没有明显照顾思修课教师。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长期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而不重视思修课,认为该课程是“副课”,对其考研或就业意义不大,但又是必修课,不学又不行,于是混混学分,得过且过,不愿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厌屋及乌”,伴随着对课程的偏见,也对思修课教师产生偏见。再加上个别思修课教师水平不高,更加深了大学生的这种偏见。
对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改进策略
目前高校思修课教师问题虽然不少,但有改进的希望。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对新时期的思修课同样寄予厚望。我们认为,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的素养与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
1.切实重视思修课
重视思修课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停留于口号。思修课是高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载体,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思修课考核作为各高校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各高校应当统一认识,充分落实思修课的重要地位。应当进一步增加思修课的学时,加大对该课程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高校思修课教师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任务,切实起着塑造大学生灵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作用,其重要性也应进一步加以肯定。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经济待遇的同时,应当在其评优、职称评审时予以适当照顾。
2.加强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要有大师,思修课也需要大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出色的专业素养。应当逐步提高思修课教师的入门门槛,打造一支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思修课教师队伍。授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洞悉社会状况,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作风正派,勤于钻研。思修课队伍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并且在以后逐步减少兼职教师数量。激励思修课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鼓励思修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促进其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围绕提高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关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和学生关系密切的事物。普及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举行辩论会、模拟审判等活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定期邀请警察、法官、刑释人员等作报告或讲座。要求任课教师经常联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关注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教育。教师应坚持“表扬为主”的评价理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高校应与地方看守所、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思修课教育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
4.完善高校思修课教师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