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素质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中学教学纲要中指出需要结合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通俗而言就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常见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内容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获得的,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起核心素养,具备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转变为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与方法,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固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手段。在此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和互动,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偏重理科性质,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是由于师生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存在众多疑问,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加上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阻碍了奠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第二,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表现机会,授课时间比过长,使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无疑是不利的,使得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获得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一些生物教师自身不善于了解最新的学科信息,在课堂只能同学生讲授教材内的知识点,使得渴望扩展自己视野的高中生变得视野狭窄,他们的知识面较为封闭,限制了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性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我根据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核心素养资料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高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使学生从对生物教师的崇敬转化到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获得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心听讲,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几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能力划分出若干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会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搜集资料以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考,之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了对教师的依赖,并在不断的独立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发现新的疑问,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核心素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54-03
【作者简介】刘海燕,江苏省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将核心素养在特定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具体化,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就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具体表现。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没有了学科核心素养,课改就没有了灵魂。但是,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确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着一场新变革。笔者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如同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的表述的那樱骸把习,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的相遇与对话,同自我的相遇与对话。”[1]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从教师的理论对话与孜孜以求开始。
1.教材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中的一节内容。这一节在概述转基因成果的基础上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食用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以论坛的形式,分别从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三个维度呈现了不同的观点与态度,使学生能多角度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几个专题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介绍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其知识和技能的成分更多些,而本节课主要是进行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具体而言,在内容上更具有广度与深度,在充分运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个观点背后的科学性;在呈现的方式上,更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将学生的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每一个问题的讨论以及辩论活动的实施都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和考察。在思辨与综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依据所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感受科技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教学环节设计。
(1)教学引入。
播放科普视频,在沉重的史实(棉铃虫成灾)与丰硕的现代农业成果之间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聚焦课堂核心概念“转基因”,即让生物体获得它原来没有的基因;点明核心技术“转基因技术”,即这种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最终使得生物得到原来没有的性状的一项技术。
(2)教学活动串设计。详见文末表。
二、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反思
1.“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把学生真正放在教育的中心,要真正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习得特点。
反思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关注“学生”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本身,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这一对象所被量化的部分――分数。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但只是为了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课堂内我们和学生一起“作业和试卷齐飞”,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都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刷题目”,更不用说还有海量的习题、各类补习班和高考指挥棒了。教师与学生都累,当教育等同于高考试卷上的数字时,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相看两不厌”的惬意而是“相看两生厌”的无趣。45分钟的课堂教学,硬生生地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我们同在一个时区,却有一辈子的时差”的感受,“素养”二字当然也是渐行渐远。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作为选修3中的一节,就高考分值而言,这节知识点可能只占2分左右,单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这节课的内容可能会被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略过不讲。但是正是这样的一节课,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当有争议的现实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再以这些生物学事实、现象为支撑,经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建立概念,通过演绎、类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基因工程”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举措不仅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我们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因为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其实往往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导入”模块,我和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基本的科学事实,那就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转基因转的是什么基因?为什么要转这个基因?转了这个基因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连续的发问快速直指转基因生物产生的深层缘由:服务于人类的生活。所以,转基因生物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如影随形,比如信仰冲突,比如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等等。生物学里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和“生态”,它们是沟通核心概念的桥梁,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在形成概念网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生物学思想,并由此达成对生物学的理解。
3.把探究过程还给学生。
探究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人文生长、精神成长。一方面从培育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物课程要特别关注科学精神的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2],探究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从寻求论证逻辑的严谨、发展理性的怀疑精神,到形成多元思考、平等讨论的意识和宽容的品质的过程。另一方面,探究活动之外的教育价值同样意义重大,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在这些探究互动活动中培养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往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递与再现”为中心,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学习,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同时培育丰富的感悟,陶冶面向未来主体的生存的人格”[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所以,无论从近期的要求,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上好每一节课,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学习的过程更富有挑战性和成长性。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蔡德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2).
[3]古藤泰弘.教育方法学的实践研究[M].东京:教育出版公司,2013.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引言:
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合性研究,其前提都离不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命题,是指“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扭转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僵硬模式,使学习的目的得以体现,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自我。
一、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虽然内容较为浅薄且基础,但依然处处充满了生命科学的基本要求,其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的明确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点:
其一,是尊重生命的生命观。什么是生命?生命是“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与生俱来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生命的生命观是要求对于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以一种审慎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解论证。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应当在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对于生命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定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能够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认识生命现象,解释生命现象。
其二,是理性的思维逻辑。生物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对于科学的思维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们具备有归纳与总结、推理与演绎、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等自然科学的思维逻辑,严谨、审慎、诚实、认真,基于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够学好生物。
其三,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生物学研究,注重实践、观察,不盲从、不轻信,以客观数据说话,以正确的实验理解。
其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科的研究,在高中阶段,尚属于基础,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性。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具备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尊重和关爱生命,尊重和爱护环境,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生物实验。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概念教学为其基础,同时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概念教学,就是理解生物教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以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在无机物那一课中,我们学习到了水的概念,知道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这两类。这一知识点的关键,就是掌握结合水、自由水这两种水的概念。什么是自由水?它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的那种可以自由流动的水,这一类水占大多数。比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当中所涉及到的水,大多数都自由水。那么什么是结合水,就是在细胞当中已经与其他的物质相结合的存在,已经作为细胞存在结构的一部分。理解这两种水的形态至关重要,他的概念清晰,不仅是能够了解这两种水的区别,更是有利于理解什么是是新陈代谢和新陈代谢中水的的变化。那么在新陈代谢旺盛的时候,自由水的含量会升高,而在新陈代谢降低的时候,自由水的含量也就随之降低。此外,还有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其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是是一种运输介质,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体温。在调节体温这一知识点上,我们知道为什么发烧的时候,人要多喝水,其实就是要加快自由水的流动,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尽快的把病毒排除。由此可见,掌握概念知识非常重要。传统对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讲的一方面,即讲解知识点,然后附带进行拓展。在新教改的背景下,这一传统的模式遭到了否定。还是在上文中对水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们对于水本身的作用进行自主学习,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举出相关的例子,然后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正确,经过这样的学习,才能够对概念知识把握的更清楚。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
与概念教学相对的,是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其本质其实是对于知识点的具体认识,以便于加强掌握。例如在在呼吸作用的实验当中,学生通过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具体实验,来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其是植物在细胞内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易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种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产生ATP,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通常来说,简单的概念教学,并不能让同学们对于呼吸作用有个深入的理解,而实验教学,则可以通过物质的测定、前后对比,来清楚地暂时呼吸作用消耗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当然,在传统的教学里面,实验教学的内容,多数以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作用主要是观察,理解。在新教改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也变成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设置实验的步骤,并进行动手实验,从而使实验的实践性大大增加。很多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理解实验的步骤,并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深化这些理解,从而加强了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所谓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将这两类教学模式变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概念教学促进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来强化概念教学,从而整体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成效。例如在上文中所说的水的分类和呼吸作用的实验当中,二者原本是不相干的两部分知识内容,但其内在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在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产生的水,就是自由水。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TP,或没有氧气参与的无氧呼吸,最终还是产生水。而与呼吸作用的实验相反,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实验,即光合作用的实验。在光合作用实验当中,植物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然后进行光合作用,呼出空气,其过程上与呼吸作用是相反的。这些实验当中,水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而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那么对于水的概念的理解就极其重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教学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概念。例如如果不能够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在之后凡是涉及到水的知识点当中,都会存在问题。而同时,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上文中,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实验,与水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教学更上一层楼。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将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所不同,新教改之下的教学方法,是将二者紧密结合,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来促进能力的提升,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当前,很多高中生物教学当中,这一方法已经进行大量的普及,其意义非凡,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针对“核心素养”进行的教学以及卓有成效,尤其是在高中生物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整合教学,在传统的教与新时代的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新的整合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由此也为高中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可供启迪的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邓永鹏. 利用“七步逐层推进法”进行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创新实验教学 综合素养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通过物理实验,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物理直观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抽象化的物理知识,同时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等等。因此,教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创新优化实验教学。然而,在如今的高中物理课堂上,讲实验、背实验、模仿操作式实验都是实验课堂上常规的教学现状,这种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对现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广大物理教师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围绕如何创新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课题研究成果。
一、创新实验教学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显著影响,在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思维会受到一定禁锢,学习能力会明显下降。相反,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显著提高,各方面的潜能也会得到有效发挥。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前通过一些方法或途径为学生创造轻松有趣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处于有利于思维活动开展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这对于优化整体实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笔者在上“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课时,就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Flas将自由落体运动的整个运动轨迹直观地展示出来,这种新颖生动的画面感立即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强大的兴趣动机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一些颇有新意的想法也应运而生。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重知识、轻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是如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记住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等理论性的知识方面,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实验创新能力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的实验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改进,通过设计实验或者对传统实验进行改进,可以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思维空间,这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宽度,提高思维的活跃度,促进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十分有利。例如,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笔者就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碰撞实验的方案,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各个实验方案进行论证总结,筛选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很多学生提出的方案都不具备可行性,但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出了一份力,都进行了积极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除了自行设计方案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现有的实验进行创新的改进,例如,在讲到“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实验时,笔者就带领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红蜡块作为实验工具演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首先准备一块画有坐标系的白屏作为背景,接下来把电动小车放在封闭的玻璃管的一端,并用单板机控制小车的驱动电机,这样就可以让小车在平面内做不同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用描点法记录下蜡块移动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的改进,不但能有效加强实验演示的效果,同时在对实验改进的过程中还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活动,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相对活跃状态。
三、鼓励学生多动手
实验是“做”出来的,教师要想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就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动手实实在在地做实验。教师可以把一些课堂上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稍加改进变成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例如,“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按照要求,这原本是一个演示实验,考虑到该实验操作较简单,实验器材也较充足,笔者就把该实验改成了由学生“操刀”的分组实验。比起单调地观察教师做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显然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并且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很多平时不易觉察的问题,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不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让学生动手参与进来,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整理实验器材,学生就能够拥有更多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触实验器材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器材的使用技巧、性能、作用等,从而为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奠定基础。除了课堂上的实验外,在课堂以外学生同样拥有很多实验动手机会。虽然很多物理实验需要借助专业器材,但还有很多物理实验完全可以依靠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自制实验器材完成。例如,用可乐瓶探究液体压强和深度之间关系,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等。只要留心,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物理实验器材的制作原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通过以往丰富的小实验,还可以对课堂实验进行拓展和补充,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努力对实验教学进行创造性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束缚,催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迸发,更有效地实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震秋.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2]韩德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课程与教学论(物理),2007.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医药类院校各专业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笔者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等综合素质教育作一点探讨。
关键字 微生物学教学 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
当前,在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市场商品经济全方位开放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出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面向现代化生产,面向市场经济,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先进国家的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贯穿整个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即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与特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尝试,现就下面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1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优秀的教材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设备,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微生物学与其它学科和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内容广,跨度大,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体系不严密、层次不分明、内容多而杂等问题,要让学生在短短五十四个学时内完全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且能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尽量突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反映出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
不过,由于《微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应用成果层出不穷,学科渗透日趋明显,故教材在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和实际生产应用方面往往会受到限制,再加上每一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本人在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比如讲到病毒一章时,我提前查阅了大量关于“非典、口蹄疫、疯牛病”等教材上没有的病毒资料,课堂上通过结合现实来介绍病毒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效果效果特别好。
《微生物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如讲到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一章时,我总是结合当时最新版的国家药典中关于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把课程的大纲和教学安排告诉学生,并在每次上课时强调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争取使每一位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以便更快地有条理地掌握本学科重点内容。
2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微生物学》在我校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在有限的课时里要达到既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学科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他们在将来的人才竞争中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融知识传授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一体,既“赠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2.1 课堂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系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思维和扩散思维的能力。如讲到细菌细胞壁结构时,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及空间结构的不同之处,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在临床上所用抗菌药的抗菌谱不同,为他们今后学习药学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2.2 组织课堂讨论,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应用问题,如自来水中大肠杆菌的检测、药物微生物学检验、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研究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全班或分组进行讨论,并指导写出可实施性方案。学生的想法很多,也很有创意,这种方式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
《微生物学》教学属微观教学范畴,为了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搞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1 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写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预习报告 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实验内容了如指掌,达到不翻看实验书也能顺利地完成实验。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对实验进行预习,我会提前对实验进行简单介绍,并有针对地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作出解答,并留一些内容让学生来讲,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会去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比如介绍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时,我会先引导大家去分析革兰氏染色的每一步对细菌菌体颜色改变的结果,从而理解了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结果不同,也让学生复习了细菌结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影响革兰氏染色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保证了实验成功地进行。
3.2 精心指导实验,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我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坚持以规范的动作完成一般示教操作,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当学生操作时,则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独立操作,我全堂巡视,细心观察,具体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3 督促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每次实验,督促学生对实验内容、物品、步骤和结果做好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我会首先问学生“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醒学生根据现象查找原因,必要时和学生一起讨论,启发学生分析现象的本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动手解决问题。
3.4 重视实验报告书写和评讲 我要求学生实验后必须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着重回答实验中的思考题,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展开详细的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对实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训练学生写科研论文的表达能力。
4 其他素质培养
由于我和以前教过的许多毕业学生都保持着联系,所以比较了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故我常利用课堂、课余时间与同学谈心交朋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
此外,还鼓励学生学好英语、计算机、写作等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总之,在整个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与特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延保.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2]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