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4乡(*、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两大景区和*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旅游小镇
*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创造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四是成立*文工团。大力挖掘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壮家独特的民居、民俗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氛围。五是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结合旅游业开发,走建管并重的路子,提升森林覆盖率。六是品牌营销、以节促旅不断提升*旅游知名度。自20*年以来,持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壮族传统的、盛大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情歌对唱,泼水狂欢,竹筏漂流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曲靖市知名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七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六个一”的开发利用,即开发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桌菜肴、一本画册、一个故事、一支舞蹈、一首歌曲、一份纪念品。加大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服饰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二)特色农家乐
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采取政府扶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一批传承了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壮家风味和优质的服务,生意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水寨、*小法块80余家具有“农家乐”特色餐饮企业,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存在困难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紧缺,以旅游开发公司等为业主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欠债3000余万元,欠债压力过大。
二是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对主要景区投入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投入不足,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不够,农户投入自觉性较差。
四是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
四、请求事项
(一)请省市旅游主管部门把*乡村旅游列为全省重点地区给予项
关键词:香草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到十上同志提出 “美丽中国”,同时到2020年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难度在于农村,在于美丽乡村打造。现今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为农村经济突围撕开了一道口子。但是现状传统、粗放的乡村观光休闲振兴农村经济效益有限。特别是宜业问题显著,产业化程度低,资本和劳动力分散,农民以及企业开发积极性低。
由此,作者想到了中国方兴未艾的香草发展,香草因特有的四季飘香的“香水瓶”特性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情愫被人们所热爱。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广阔的产业链使得香草的旅游开发成为现实。利用香草产业强大的产业链条及其纵深性和延展性,以“产业的概念美化环境”,不仅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香起来,更能通过其产业延伸性,打造主题化、产业化、多元化的乡村综合体。
1 香草植物简介
香草泛指兼有芳香、观赏、实用和药用等共有属性的草本芳香植物类群,还包括少部分半灌木、冠名类群。它不是植物学或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一个约定词汇[1]。香草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有柠罗勒、蚊净香草、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等等。
2 香草种植发展状况
2.1香草种植在国内发展现状
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省区已建成重要香草的栽培基地。如江苏、安徽的薄荷、留兰香,广东的岩兰草,新疆的薰衣草等[3]。但是这些香草种植地以生产为主,尚未进行旅游开发。
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台湾香草联盟,并出现了一批种植香草和以香草为主题休闲观光公园和主题餐厅,甚至有些台湾在大陆进行了香草农庄的投资,如安徽的小团山香草庄园。
总之,香草旅游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在国内属于刚刚启动的诱人产业。香草植物用途广泛,通过示范推广,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致富有作广泛而深远的作用。
2.2香草经济效益
香草适应性强,既可地植也可盆栽,丰产,很少有病虫害。若用香草作为保健蔬菜,一般亩产嫩茎叶2000公斤-3000公斤,按每公斤保守价格20元计,亩收入可达4万元-6万元。若做成香草盆景销售,从播种到上花盆,两个月就可以上市。种子加花盆成本1元多,而市场销售价最低也在1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10,亩产1万盆,亩收入可达8万元-10万元。如果再进行深加工,提取香精,生产香水、化妆品,收益则会更高些。
3 香草用途
香草是集香化、美化、绿化于一体的天然芳香植物,不仅可做景观绿化、香草花镜、观赏盆景,而且可以作为食品辅料、香草茶、保健蔬菜,还可以美容美体,制作香包、香枕等工艺品。而化妆品、餐饮、医药行业对香草的需求量大,需求增长都在10%以上,同时在园艺绿化市场亦是迅猛增加。
4 香草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4.1乡村旅游开发中香草种类选择
香草种类繁多,特性不同,应用不同,通过资料查阅以及成功案例实践研究,作者认为神香草、柠檬香茅、百里香、薰衣草、迷迭香等五种香草最适合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用。
神香紫色花,草叶子芳香,其精油可用于制作香水或为药用价值。柠檬香茅,多年生草本,全株具有柠檬的香味,可代替柠檬作为柠檬水用途。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百里香,是一种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芳香草本植物。百里香为半灌木,花色有白有粉有红,茎叶有香味,常作为花镜、花坛、岩石园、香料园栽植或向阳处地被植物,很适合作为食用调料,并且医用价值很高。薰衣草花色紫色,香味特殊,可用于制造香水、香皂、化妆品等,其香味可使人心情放松,达到舒缓安眠的效果,其花可制作饼干也是泡茶饮用的最好材料。迷迭香花色有白、紫、淡蓝等颜色,香味浓郁,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具有增强记忆力的功效。将其制成茶泡水饮用,可帮助睡眠、治头痛、去除胃胀气、加强心脑机能、增强记忆力、风湿头痛等。
4.2观光采摘产品开发
通过规模种植形成香草观光园,可打造写生绘画、婚纱摄影基地。为增加趣味性,可利用香草与其他彩色花卉结合,打造多彩大地、大地书法、大地图案等等。
针对城市人对绿色养生食品的重视,可发展香草保健蔬菜,开发礼品蔬菜、养生素材。也可模仿开心农场,划分土地,实现线下偷菜采摘。
同时,由于香草具有杀菌作用,随着乡村四季仙果采摘产品的推出,可发展林下经济,在果树下种植耐阴的香草,从而达到驱虫的效果,为发展有机果蔬提供新思路。
此外,可利用香草绿化、美化、芳香化景观,提升景观品味。可发展香草饲料,开发小香猪、香草奶牛等产品。
4.3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利用闲置民居,通过政府统一租赁转租给艺术家以及文艺工好者,内部以香草诗画、香草盆栽、插花干花等与香草有关的产品进行装饰,从而打造极具艺术气息的乡村香草主题精致民宿。或者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理念,以香草绿化房前屋后以及内部,打造纯净乡村(无蚊、空气清新)。
除此之外,还可结合香草特性发展香草茶文化会所、香草书吧、香草庭院吧、香草酒吧等等多类型的产品。
4.4养生美容产品开发
与美容机构合作,制造香草润肤产品、香草精油、香草沐浴、香草护肤等产品,开展水疗SPA、香草蒸汽浴等活动,为爱美女性提供休闲、护肤场所。
与芳疗机构合作,研发香草药物,形成香草康疗社区、乡村香味医院,利用芳香疗法为亚健康或者特殊人群提供疗养场所,如结合乡村老年养生社区的发展,可设计药草园,从而为老年晨练运动、舒缓神经乃至亚健康提供康疗服务。
此外,可结合乡村绿道的建设,发展香草绿道,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芳香植物,形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游步道,满足不同游客的健康需求。
4.5科普教育产品开发
主要是香草种类科普、香草加工展示,可发展香草展览馆、工业旅游(香草加工),如通过香草精油提炼工坊的参观,了解精油的生产。
亦可通过香草园的开发,形成科普教育基地;教授游客香草产品的制作,如干花制作、插花学习、香草点心制作、香草工艺品的制作等等。
4.6餐饮购物产品开发
香草本身具有食材蔬菜及辅料特性,与香草有关的产品丰富多彩,如香草冰淇淋、香草饼干、香草稻米、香草鸡等等,可利用香草广泛应用开发香草主题餐厅,形成香草全宴。
香草家居用品及工艺品丰富多彩,购物市场前景广阔,如香草干花、盆景、手工制品、纪念册等等。根据需要可利用民居,立面改造后发展香草产业购物街,如:花人之舍,出售香草风景明信片以及各种香草纪念品,以及薰衣草盆景、苗木、种子等;千花之舍,通过各种艺术造型展示各种香草干花;香水之舍,用独特的配方调制薰衣草精油,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水,游客可近距离观赏香水制作的过程。蒸馏之舍,利用薰衣草提炼精油,游客可现场观察从紫色的薰衣草提炼出琥珀色精油的蒸馏过程。还设置了香味儿指南的角隅,让游客认识并识别各国薰衣草的香味。花品之舍,主要出售香草甜点小吃,如薰衣草蜂蜜布丁、薰衣草奶油泡芙、薰衣草可尔必思(Calpis)乳酸果冻、香草花茶等。
5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以及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以休闲旅游的理念发展农村,以景观艺术的概念经营农业,以产业融合的观念教育农民,通过产业(香草产业)来美化、香花乡村,以香草为主题渗透吃、住、行、游、购、娱、体、医、闲等各要素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为乡村度假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造血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士诚,张绍扬.芳香植物名录汇编(二十四)[J].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9(6):47-48.
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是示范效应,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将为广西各地方市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结合本地自身资源特色、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来决策选择适合的开发经营模式。
一、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现状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发展,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主要形成了以地域发展模式和开发经营模式两种模式。
(一)广西乡村旅游地域发展模式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模式主要收区位论、交通条件和经济地理的影响等影响因子来进行划分的。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地域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种模式:
1.环都市发展模式
环都市发展模式是依托毗邻都市的区位优越条件、发达的经济和交通条件,利用近郊的优美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乡村景观等来吸引都市市民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突出特点是都市市场稳定、交通条件好、自驾车方便、回头客多、参与性强、花费不高等特点。这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桂林大圩毛洲岛、草莓岛、桃花江鲁家村、阳朔荷兰饭店等;柳州市添发花果山生态园;南宁市美丽乡村、乡村大世界等属于这种类型。
2.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乡村农业景观资源或民俗民族文化为依托,突出乡村农家风情风味特点,重在参与体验一种发展模式。如桂林阳朔兴坪农家乐、遇龙河农家乐、月亮山历村;桂林龙胜龙脊梯田的金竹壮寨、黄落瑶寨、龙脊古壮寨、龙胜温泉大唐湾民俗山寨以及钦州三娘湾农家乐、北海银滩周边的农家乐等,这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
3.远郊型发展模式
远郊型发展模式是远离中心城市或为城市的边缘或山区,区位条件不明显、交通不便,地方经济发展不发达,但乡村乡土景观、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明显。这种发展模式对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如桂林恭城红岩村、灵川江头洲村、阳朔石头城、兴安秦家大院、柳州三江程阳八寨、贺州黄姚古镇等乡村旅游点属于这样发展模式。
(二)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模式现状
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开发经营管理模式,每种模式各具自身的开发经营管理特点,其重点都侧重突出当地社区的参与管理模式。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主要形成以下4种经营管理模式:
1.个体经营模式
个体经营模式又分为当地农民投资个体经营和城镇企业老板投资个体经营两种模式。
一是当地农民投资个体经营。主要以农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开展旅游接待,这种经营模式适合开展家庭旅馆、餐饮、农副产品、手艺品等旅游服务项目,他们除了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外,还可为其提供参与农村劳作和挑夫、向导、讲解等服务。因投资少、经营灵活,农活和旅游服务可以兼顾,是农民开发旅游行之有效的起步方式。如柳城县沙埔镇景泉农庄就是该村农民蓝柳屏尝试投资农业旅游成功的例子。该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约230万元,200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种模式约占全区乡村旅游点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城镇企业老板投资个体经营。这些投资者原先经营着自己的一份产业(如房地产、培育果木种苗、或做生意有了较好地积累等),从中拿出一部分投资旅游项目并直接参与经营。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桂林临桂县刘三姐茶园等。
2.股份集资模式
股份集资模式一般以乡村为单位,或若干个家庭(个人)自愿集资、出资源、出劳力,组成产权明确,资产、责任与利益相关联的联合开发、自主经营的旅游区(点)或旅游企业(如有限公司等)。这是一种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形式,实现了资金、人力和智力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的有效形式。如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宾阳蔡氏书香古宅、融水县四荣乡田头村等。
3.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指导周边和旅游区内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公司与农户各司其职、各有所为、各得其利,既解决了资金来源,又能使较少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
这种模式把城市旅游企业的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乡村中的景观资源、人力资源和物产资源结合起来,是城乡结合、旅游支农的一种新形式,亦是统筹城乡旅游互动的一大创造。如桂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龙胜龙脊的平安壮寨、黄洛红瑶村寨的合作;龙胜森林旅行社与龙胜镇金车村的合作,桂林蝴蝶谷景区与当地瑶族村寨的合作等,均为此类经营模式的成功范例。
4.综合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模式是指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县、乡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要求,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与服务。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恭城红岩瑶族生态新村、南宁杨美古镇、钦州灵山大芦村等。
二、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渝东南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5301
0引言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较为成功的有法国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整合”模式、英国的“多景点联合互补开发”模式、美国的“乡村旅游基金(NRTF)支持模式”、日本的“生产、研发、休闲一体化农业农园模式”等。中国自1986年成都首个农家乐“徐家大院”诞生后,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涌现出了成都模式、贵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典型模式类型。相比之下,处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地带的渝东南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肩负着旅游扶贫和城乡统筹的政治使命。基于渝东南在资源、区位、资金、政策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经营模式对于深度剖析问题、设计开发路径意义重大。
1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1.1资源基础
渝东南地处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森林、洞穴、峡谷、草原、冰雪等是重庆主城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苗寨、吊脚楼、风雨桥、花灯、西兰卡普、摆手舞、啰儿调、哭嫁等更为渝东南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载体。目前渝东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
1.2区位交通
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与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受大湘西旅游带、黔东南旅游带的形象遮蔽,以及远离客源市场,渝东南区位劣势突出。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相继开通,乌江航道整治和国道319线改造完工,渝东南交通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乡村旅游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黔江舟白机场投入运营,武隆南方喀斯特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渝东南旅游集散双中心开始显现,旅游客流迅速增长。
1.3资金投入
由于渝东南地处民族特困区域,社会和政府投资不足,从而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近年来,渝东南整合农村建设、村庄改造、高山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扶贫等多项资金,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目前,渝东南启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88.89亿元,项目用地191595亩。
1.4政策支持
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集老、少、边、穷等特征与一体。除了享受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特区等若干优惠政策外,在产业布局、项目扶贫、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事业发展、金融信贷、税费优惠、财政转移支付、人才引进等方面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提出重庆旅游发展“一心两带”的布局规划,确定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2010年以来,重庆市政府更是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在这一背景下,渝东南的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崛起。
2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2.1“农户自营”模式
农户自营模式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农户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多在景观突出地带、交通节点等地独立经营乡村餐馆、旅馆,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如黔江冯家渔滩人家、武隆茶园山庄、秀山花灯寨等。该类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模式,投入少,易开发,但吸引力弱,交通区位要求高。由于“农户自营”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低水平粗放式的开发,而且农户间相互模仿,很多地区忽视了环境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性受到了破坏,市场效果也不如人意。
2.2“政府+农户”模式
政府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详细规划,投入部分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和景观打造。按照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资助标准,引导农户集中迁建或原有建筑风貌改造,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或者移民新村新建与改造。农户参加政府组织的乡村旅游培训,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接受乡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一模式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项目中广泛采用。如彭水周家寨乡村旅游接待点、石柱石家石龙山寨项目、武隆新华村乡村旅游等。由于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2.3“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
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餐饮住宿联合运营模式,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乡村旅游品牌。合作社对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宣传、指导、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农户是主体,其以土地、房屋等多种形式入股。政府在基础配套、资金补助,信贷优惠,房屋改造等方面予以支持,实现经营者、投资者等多方利益共赢。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重庆市扶贫办将过去全部用于补贴农户的经费分为两部分,其中50%仍然用于补贴农户,10%作为合作社的工作经费,另外40%则用作基础
设施改善,包括环境绿化、新增健身器材等。目前渝东南山区正积极探索发展该模式,如石柱黄水人家、彭水县长生镇、秀山县金珠苗寨等。
2.4“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由政府招商引资引进具有相关能力的企业整体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中社区和农户拥有一些资源性产权权益,可通过公司和农户直接合作,农户既可参与公司统一运作下的部分项目经营,又可获取部分资源所有权收益,同时公司通过培训,吸纳农户就业。典型代表有武陵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濯水古镇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彭水摩围山樱桃井等。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其他模式资金不足的困境,有利于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但在渝东南山区的实践中农户参与程度较低,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利益链的底层。
3渝东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产品结构简单、内涵狭窄
从开发现状不难看出渝东南乡村旅游产品的资源支撑体系单一、缺乏综合性的整合开发,因而乡村意象表达不充分。例如以高山蔬果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农业景观型与重庆主城及其渝西板块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以农业功能为主,旅游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休闲农家型乡村旅游,消费内容多以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农副特产为主。高山度假型观光、娱乐、体验功能欠缺。最具综合开发潜力的民俗村镇型也大多依附于大型景区生存。
3.2资源提炼不足、盲目模仿
渝东南虽然拥有大量近乎垄断性的特色资源,但自发式的农家乐开发和景区化的相互模仿,乡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后,渝东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开心农场”和黔江开元村“QQ农场”等均表现平平。在传统民族古村聚落的开发上,渝东南遍地开花。青石板、吊脚楼、木板房、摆手舞、六口茶、西兰卡普是各个民族古村的共性表达,而文化特色却表达生硬,缺乏个性。
3.3扶贫项目多、计划大于市场
重庆市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渝东南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这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远离市场,扶贫意义远大于旅游意义。从资金来源上看,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2]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50.
[3]孙其勇.国外农业生态旅游对苏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借鉴意义[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421422.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