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河南省;高等師范教育;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扮演弱,指导有偏离

(一)河南省高师院校分布不均衡

目前,河南省共有高等师范院校62所,其中省会郑州30所,占全省将近一半,其余焦作3所,商丘4所,新乡3所,开封3所,漯河3所,其他城市只有1—2所。可见,河南省高师院校分布不均衡,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高师院校师生数量相对较大,他们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大多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国家应充分考虑分布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师范院校比例。故而,政府需要加强合理规划,整体统筹安排,改善现状。

(二)高等师范教育法制尚不健全

高等师范教育只属于高等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高等师范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更关注重点在于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由于在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在办学指导方针、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等存在诸多问题。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师范教育评价和河南省整体状况不符甚至相悖,这样一来,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高等师范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由于政府对高等师范教育投资的责任不明确,许多高等师范院校资金短缺,发展缓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河南省虽然加大了高等师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地方财政拨款按高等师范院校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标准来衡量却远远低于,高等师范院校学费收入占学校整体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学校生存为了自身的发展,只得通过增加学生自身负担增加学费和低分数低层次来广开渠道来扩招以增加教育经费。同时,实训大楼在审批手续、经费筹集等存在诸多问题,实践培训的教育资源短缺,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校企、校地的合作,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由于投入不足,高师办学硬件软件设施落后,教学条件设备陈旧简陋,教师只能通过传统的简单的教学,阻碍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因为教育经费不够,教师不能参加正常的培训和轮训,教师专业知识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更新,导致教育水平低,学生择业难就业难。因此,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非常及时,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政府没有对高师院校进行监督

因为各地地方政府是高校的主宰者和管理者,因此他们必须积极履职,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给予充分评价和监督。但是,从我省各地政府目前情况来看,他们并没有全完履职,切实尽到对高师院校进行监督职责。如何办学、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模式、教育经费划拨、实施等监督均不能到位。由于政府资金有限,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中资金需求无法满足。因此,出现了用连年扩招增加学校经费收入、缓解贷款办学困境,导致学校债台高筑,严重影响学校发展。虽然国家投资每年随经济增长都会增加,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监督被挪用或者借用,无法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导致了本来有限的资金的滥用,无法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教育上来。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

目前,从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使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办学宗旨办学思路不明确

不少高师院校盲目设置专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并非“精致”,缺乏特色的专业建设。尽管一些学校开始重视校企校地的合作,开始服务于地方,但所学专业与现实脱轨,学生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的需要。究其原因,还是学校定位不准。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联系与沟通,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及时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充分利用现有高校有效教育资源,打造高等师范教育响亮品牌。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具体

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相对单一,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虽然大部分高校注重了服务于地方,开展了校企校地联合,但明显受到地方区位经济、区位产业的影响与制约,导致不同产业与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之间的不和谐不平衡。故而,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忽略了地方发展态势,存在着重基础学科轻实用新型专业、严重偏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上落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缺乏精湛的优良的实用技能,导致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毕业就业难的难堪境地与局面。

(三)师范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培养机制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职称型”教师,教师在获得教师执教资格证的同时,又获得了另一项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短期内对高学历一专多能的教师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博士或博士后高学历年龄又趋于低龄化,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普遍重视高学历,在人才招聘方面使得一些学历低和工作经验少而某些方面某些专业有特长的教师难以进入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这样直接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加之目前双师型教师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测评体系有待提高,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三、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偏低

(一)人们对高等师范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教育教师待遇没得到全面落实,加之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社会上许多人对高等师范教育有成见或者不公允的看法。由于这种认识片面,当这些学生经过高考,选择进入高校学习时,由于分数不理想,高师院校各专业成了他们无奈又痛苦的选择。此外,当毕业生走上社会就业时,学生会受到各个雇主歧视与慢待。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师范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成为受人敬仰的行业,这种歧视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各种招教、特岗考试所录取人数凤毛麟角且待遇薪水很低,社会地位仍然没有太大改善与提高。而随着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规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源短缺,教育特色不明显,导致高等师范教育在独特教育理念独特教育特色方面尚未形成。这样,形成了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对高等师范教育缺乏公开性

经过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今天近三十年艰难曲折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社会接受度并未得到提高。人们仍然认为,高等师范院校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关键在于高师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人们对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缺乏深入的认识。它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普遍缺乏很高的认识。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要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和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重用程度,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们才开始逐步认识到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师学生 师德意识 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及步骤

1.调查对象。笔者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4所高等师范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9个专业680名师范类本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660份,回收率97.06%,有效率100%。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被调查的高师院校分别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校园分别地处广州市区、粤东和粤西,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调查样本构成:女生454人,男生206人;大一149人,大二144人,大三185人,大四182人;文科357人,理科303人;学过教育学的277人,没学过教育学的383人;参加过教育实习的人182,没参加过教育实习的478人。

2.研究工具。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广东省高师学生师德教育调查问卷,分问卷一、问卷二。问卷一的调查用作归因分析。问卷二包括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三个调查表;在调查内容设置上,主要围绕教师和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本身的道德关系等四方面的内容。问卷二采取五级量表的计分形式,正向题按“肯定―否定”的程度分别给予5、4、3、2、1分,反向题按“肯定―否定”的程度分别给予1、2、3、4、5分。正向题的内容反映积极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反向题则反映消极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从统计层面分析,师德意识水平高则体现为得分高;师德意识水平越低则体现为得分越低。广东省高师学生师德教育调查问卷二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forwin.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二、广东省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现状

1.高师院校普遍高度重视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大部分高师院校高度重视对高师学生进行的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但不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高师院校大多通过开设《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门课程来训练和培养高师学生职业技能。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还经常举办“课前十分钟”活动、举行“说课比赛”、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培养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2.师德教育依托课程较少,课时不多。调查发现,目前高师院校普遍不开设《职业道德》课,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只是作为《教育学》一个章节的内容或纳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或通过“两课”教学的教师在进行德育过程中进行讲授和渗透,在其他课程中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少。同时,不同高校的师德教育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一样,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是占比较少的学时。因此,很难把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讲述清楚,更谈不上进行实践体验。

3.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内容涉及不多。由于师德教育所依托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和“两课”。因此,在内容上主要涉及的是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及教师职业道德的部分基本理论。比较少看到对高师学生作为准教师的职业角色认同、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对“您认为您所在的高校对高师学生的师德教育的内容能紧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吗?”的调查中,仅有26.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高达32.5%认为“不是”,41.2%认为“说不清楚”。说明现今师德教育内容对传统师德内涵有较好的传承,但缺乏与时俱进,有滞后于时展、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迹象。

4.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目前广东省高师院校进行师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学》和“两课”进行讲授及通过教育实习进行实践。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对师德知识与规范进行硬性灌输和空洞说教。在对“您对您所在的高校开展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方面如何评价?”的调查中,仅有22.3%的学生认为“有很强的针对性”,大部分受访的教师和48.3%的高师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针对性,但较随意”29.4%的高师学生认为“没有针对性,形式主义”。说明师德教育的方法出现误差,导致沟通不顺畅,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实效。

三、高师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

1.相当一部分高师学生职业理想信念不坚定。从“您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调查结果看,只有17.7%的高师学生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在问及“如果有转行不再做教师的机会,您如何选择?”时,80.4%的高师学生表示一定或可能会跳出教育界。当问及“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您是否感到自豪和骄傲?”仅有10.9%表示“很骄傲也很自豪”,47.1%表示“一般”或“一点也不自豪”。这表明许多学生并非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而就读高师院校,这直接导致高师学生从教信念上的偏差,反映出背离“爱一行,干一行”这种正常的社会职业态度的现象。

2.相当一部分高师学生的师德素质发展不全面、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高师学生不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教育法规,在教师职业态度和纪律方面没有坚定正确的行为意向。在对“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否了解?”调查中,非常了解的仅占9.3%,17.7%比较了解,64.5%了解很少,8.5%一点不了解。“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基本内容是否了解?”非常了解的仅占4.2%,另外16.7%比较了解,55.6%了解很少,23.5%一点不了解。“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本内容是否了解?”仅有4%非常了解,而21.4%比较了解,55.6%了解很少,19%一点不了解。“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是否了解?”仅有6.3%非常了解,而30%比较了解,48.3%了解很少,15.4%一点不了解。“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内容是否了解?”仅有5.7%非常了解,34%比较了解,49%了解很少,11.3%一点不了解。可见相当一部分高师学生师德素质并不全面,虽然教师职业技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但在职业理想与信念上距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差较远,在教师职业责任感,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等方面均未得到良好的培育。

3.广东省高师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水平总体评价。广东省高师学生师德意识的主流是好的,师德意识水平整体上是积极的,大部分高师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表明大部分高师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进行积极的职业准备。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高师学生师德意识淡薄,师德认知出现偏差,师德情感消极,师德行为意向不够坚定。大部分高师学生在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感,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等方面均未得到良好的培育,教师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意向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参加过与没参加过教育实习的高师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和师德行为意向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较小,不显著。男生和女生在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意向等方面相比,总体而言,女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水平要稍微比男生高一点。

参考文献:

[1]肖平.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

[2]伏建平.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师德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为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推进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明确的实施导向。

模具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80%以上的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的零部件,90%以上的塑料制品、日用五金及耐用消费品都是采用模具生产。培养一大批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目标之所在。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开办时间较早、招生规模较大、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尽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实施多年,但部分高职院校却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课堂上传授课本的知识,学生课下多因忙于社团活动或兼职工作等事宜,无暇复习巩固课上所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弥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传统教学的不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理论传授依然是主要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掌握到系统的课程内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课堂教学沿袭着以教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接受程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好学生的层次特点,无法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没办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形成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上,一方面是教师尽心尽力地讲解、演示,而另一方面学生却无心恋学,味如嚼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有机地融合成一体,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随后,学生应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进而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其对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传统教学是按照“先教后学”的模式来实施的。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内化。由于课后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一旦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知识内化的效果,不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长久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翻转课堂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重构了学习的过程,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两个过程反转,使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的全程陪同及参与,有利于促使“知识内化”达到最优化。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这些学生面前毫无吸引力。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模具的结构类型、加工方法、装配工艺、动作原理等内容综合融入到微视频的制作当中,使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本学习,生动直观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再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借助模具动画、教学实物、模具配件进行讲解,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划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对实施教学,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吞不下”的情况,这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精心准备及制作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视频内容简明扼要,消除了传统课堂需要45分钟的时间授课而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的弊端。学生在课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观看视频过程中,对于存在疑问的内容可选择重复观看、回放等方式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知识传递的单向性弊端,改变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节奏,节省了知识传递的时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可通过完成视频中提供的练习或相关的设计任务来检验初步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则通过答疑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大大提高了课堂45分钟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关键条件之一。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教学往往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实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创造了有利的平台,在这种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新型模式之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已在课前观看视频之后碰到的问题在“师生”或“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探讨,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更多的是转化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合作者。这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面对困惑时敢于大胆向教师寻求鼓励与支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施的条件

(一)重塑师生课堂角色是基础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转变。学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对话机会及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天性及优势得到自然的展现,让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差性和理解程度的差别化,把握好怎样为学生提供差别化的“一对一”辅导,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有效解决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应摆脱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主动实现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职生。由此可见,师生角色的重塑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前提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使得他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要想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中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才能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进而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创作出符合教学需要及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视频,这也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课堂“知识内化”的实施与结果。所以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软件应用的能力,才能通过计算机终端、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有效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及相关的练习,并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即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习的进度与步调,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理解视频中所涉及的内容,才能在下一阶段的课堂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在教师及同伴的帮助之下建构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四)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是保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工艺经验积累,其涉及的课程内容枯燥、模具结构复杂、机构动作抽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在上课之前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除了课程相关的微视频等教学资料之外,应该为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能近距离了解模具组成结构、机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工艺等,加深对课程和专业的感性认识,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而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针对自身的设计任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训场所的实训设备进行相关操作或结构分析,与指导教师一起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完成一个结构合理、动作可靠、操作简便的设计方案。因此,对学生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可以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翻D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熟悉典型塑料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软件设计塑料模具结构,并绘制模具工程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知识枯燥单调,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机会,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确定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施教学模式改革,首先从教学目标入手,根据塑料模具的结构类型,将整门课程整合为9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要求完成一套典型结构模具的设计任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学会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模具结构。本文将以其中的“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组织与应用。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包括:①掌握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②会选用大水口模架及其他标准零部件;③会设计较复杂的阶梯分型面;④会设计组合式成型零件;⑤会设计潜浇口结构的浇注系统;⑥掌握斜导柱侧抽芯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会设计斜导柱侧抽芯机构;⑦掌握推出机构的结构类型,会设计推杆推出机构;⑧会设计常见结构的冷却系统;⑨掌握模具材料的性能要求,会选用模具材料;⑩会选用注塑机的技术参数。以上知识与技能涉及到制品的结构工艺性、模架类型及其他标准零部件、分型面类型、成型零件结构、浇口类型、抽芯机构类型、推出机构类型、冷却形式、模具材料性能、注塑机的技术参数等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整理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将其内容设计到教学课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理论讲解:可以参考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分成几个小部分,重点讲解与本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内容。

(2)动画演示:借助 FLASH 等制作软件,用动画的方式模拟演示模具的侧抽芯机构动作、推出机构动作等,让学生掌握模具的动作原理。

(3)视频示范:教师采用常用的设计软件,按一般工作流程把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进行示范,并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下来,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

2.学生预习

学生在课前要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任务并观看教学课件,通过“理论讲解――动画演示――视频展示”等三个环节,使自己先了解侧抽芯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然后理解模具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最后弄清楚侧抽芯注塑模具的设计流程与设计要点。在理论讲解部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观看,对在之前其他教学项目出现过的部分可以直接略过,对陌生的部分则要认真学习。如果观看教学课件后觉得模具结构部分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自己通过查找图书、网页等形式对不明白的地方作更进一步的细化研究,直到弄清楚为止。如果觉得动画演示的模具动作原理表现得不够直观,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记录下具体的疑问等待课堂上解决,也可以到实训场所拆装教学模型或模具实物,还可以到生产现场观看模具生产过程,用这种方式实现课前预习效果最大化,初步实现课程内容的知识内化。

(二)课堂活动

1.教师活动

在“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性格特点,将班级学生按照4人一组进行分组。同一小组的成员完成同一个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则对每组成员任务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协助学生解决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工艺、软件操作、图纸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工作内容。

2.学生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开展方案讨论,初步拟定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作内容,并将课前预习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学习任务中,逐步完成项目的设计内容。在实施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组内成员或指导教师进行讨论,不断优化项目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项目后,组内成员或组与组之间进行成果评估和经验交流,扩充课堂学习内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并与指导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弄清楚侧抽芯注塑模具的结构组成、动作原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该类注塑模具的设计要点及其工程图表达方法,实现课程内容的知识传递,加深课程内容的知识内化。

(三)课后总结

课堂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互评意见进行总结,并找出个别典型作品进行单独点评,分析作品结构方案的工艺性,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各种结构方案的特点,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并根据学生所完成作品的结构方案合理性、工程图纸的规范性以及课堂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另外再将通过成果交流总结整理的内容充实到教学课件,力求使教学课件包含的知识要点能更全面地涵盖该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困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寻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2(11).

[2]张玲,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2(06).

[3]巩隽.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格;生活价值观

女性的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们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则具有三重性,即女性、大学生、师者。因此,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是提高女性个人和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嬗变。女性角色决定了女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取向。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的总称,它是生活基本问题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婚恋、职业以及金钱等生活基本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研究女大学生生活价值观是提高女性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女大学生成长面临的两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女大学生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生要求自立、自强,追求自由恋爱、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和事业有成等,希望能有和男生一样的社会地位。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又存在矛盾。

(一)主观要求自立与生理依赖的矛盾

在高校中,女生主观上渴望和男生一样独立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施展才华和收获喜悦。但是,往往又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想到的就是找人帮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缺陷。

(二)客观要求自强与社会习俗的矛盾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女生和男生一样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女生强大,则会被人扣上“女强人”的帽子。社会习俗认为,女生就应该比男生弱,过分强大的女生往往会被男生这个群体冷落,而又不被女生这个群体所接受。

二.性格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性格是影响价值观的基础。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一个群体的人受共同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在趋同性的情况下又包含着差异性。往往这些差异性又是高校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关键。

三.高师院校女大学生群体特征对生活价值观的影响

高师院校的女大学生除了具有高校女大学生普通面临的矛盾外,他们还具有特殊的群体特征。新时期,由于价值取向多元化和高校生活环境自主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较为突出。

高等师范院校女生人数多,占有绝对优势,生活环境中的价值取向又较为趋同,这使得女大学生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笔者以师范专业抽取一个班(45人)的素质测评排名为例,汇总学业成绩排在前10名男生数,2008、2010年1人, 2011年2人。

(一)学习竞争激烈,压力大。5年下来,每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成绩排在前10名的基本都是女生,女生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能稳住学业排名,有很多女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生怕比别人差。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导致压力巨大,心理问题多。

(二)人际关系复杂,矛盾多。女生之间问题较多,女生不团结的现象较多于男生。部分女同学由于心胸狭窄,产生嫉妒心理,内部意见纷争较多,使得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在班级工作中容易产生小团体意识,导致班级工作难以开展,思想工作效果差。

(三)生活取向多元,问题多。由于高校环境较为宽松,部分女生在学习压力和大环境的驱使下,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主要表现在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盲目的进行生活攀比。包括恋爱、择业、消费等方面都与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和导向存在很大的分歧。

这些特点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生活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影响。高师院校的女生大多学习刻苦、工作认真。一方面,女生在高师院校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体现出女大学生具有的活力。通过活动使女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另一方面,带动学风建设的同时又推动了校风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值得褒扬的。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正是由于女生矛盾较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才会滋生很多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女生之间的生活攀比,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一旦在恋爱观和择业观上树立了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这就会给高师院校的日常管理、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教育对策和方法

(一)运用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正确运用灌输理论,反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运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向广大女生生动活泼的灌输科学的生活价值观,增强科学价值观取向的渗透力和感染力。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影片展播、文体活动,宣传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广大女生通过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寻找个人定位和价值,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其次,抓好正反典型事例。运用集体讨论,单个交流等方法提升女大学生明辨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在高校学生事务中,通过校报、橱窗和QQ群等载体大力宣传正面典型,激发女大学生成才动机。广泛开展女生问题大讨论,让女生在讨论中认识是非,明辨是非。在正确的是非观的指导下,才能端正金钱观、恋爱观和择业观。需要注意的是反面典型最好进行单个交流或特定范围交流。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引导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社会、学校要形成合力,关心女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各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法制部门要加强法制建设,重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女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主流的进步生活观念,批评落后的、腐朽的、堕落的生活价值观。劳动和保障部门要理顺劳资关系,保障女工的基本权利。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广大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校要制定符合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规律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要能支持女生、关心女生,重视女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指导,让他们科学认识到男女性别差异的客观性所带来的不同,帮助女大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正面引导女生从实际出发,理性择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师院校中积极开展女大学生特点研究,对于女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正视与男性的差异,形成健康的心理,完善人格和道德水平,提高婚恋问题的处理等都会有很大帮助。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其生活价值观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珊.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