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军事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61-02

军事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它体现了实践的本质特征。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的标准。丰富的实践为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动力。实践论告诉我们,理论不是先验和预成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确证和提升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一条必然性根据,即分析、研究各种思想意识、思想过程的产生、发展变化,只能在社会存在中去寻找根源;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思维活动也必须以“人们思维着的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为基础。研究官兵的各种思想认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从官兵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官兵参与的军事实践活动出发。官兵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动因,归根结底来自于军事实践活动和军队发展的需要。官兵的思想,虽然是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但它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发展变化的动力,只能是实践活动。

军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对官兵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深刻影响。它不但对官兵起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且促使官兵产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它具有对人的思想的改造功能,为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直接来源和检验标准。本文军事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军事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军事活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时,内在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以及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前,对围绕军事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研究集中在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执行任务中政治工作和战时政治工作。但鲜有学者关注到军事活动本身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军事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促进作用。军事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又未自觉开发的新领域,对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空范围的扩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和整体特征的转换。开发军事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上的创新,空间上的突破,领域上的拓展,形式上的丰富,特别是找到了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新的重要的结合点。军事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宝库,军事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新形势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受着各类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清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更是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二、明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用指导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培养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不断以科学水平的提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1.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在行为上,追求自主决策;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然而,当代青年学生自身也存在缺点和不足,比如,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等。针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积极跟进、引导,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做人道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尽快成才。

2.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2.1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和竞争的特点,开展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互动。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创建和谐积极的育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授受两者的互动,积极构建生态教育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获得,需要高校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有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作支撑,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作载体[1]。

2.3加强网络教育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效率与效益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重要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因此,应进一步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讨论等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2.4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过低造成的。高校要实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和观念,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坚持不断创新,结合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建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12.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第3篇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并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一)从思想上疏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有着较强接受力的群体,对社会新事物、新思想充满着好奇心。随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凭借着各种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信息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高校学子从思想上去认识区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会如何汲取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也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不再只是群体,个体变成真正意义上群体的组成部分,是形成群体的基本元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个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形成统一体,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从其需要、利益出发,将他们视为目的而不是工具,促使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为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我们必须实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一、当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的思想上进行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做事动机。而需求和利益是动机产生的根源,一定的思想动机形成特定的思想,并在该思想支配下完成一定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只有改变或满足人的需求,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反对个人私欲的追求,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它是以“社会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调价值观导向的绝对性,培养“螺丝钉”精神,让人无法表现出合理的需求,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后,人们的需求呈现出空前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彻底改变,国家逐步鼓励个人在合法前提下追求合理的需求。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重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然而,到目前为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目标要求与实际存在差距;(2)功利化的教育倾向满足不了受教育者的多层次的需要。

2、单向灌输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互的教育,单向灌输很难起到效果,单向灌输忽略了从认知到行为的情感熏陶、意志锻炼、信念树立三个要素,因此制约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无法实现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全面发展。然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灌输为主,平时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一种说教形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严重忽视因材施教

创造力是建立在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由于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偏离了培养人才的根本方向,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时代诉求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不再是政府,政府和经济运行主体不再是依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培养出来的独立自主性,加快了独立个人的生成与发展,培养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而人的独立性、个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人格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才能得到很好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不断满足人民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以人为本”是当代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个人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下,人们更加崇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自由选择。在面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他们不再一味地服从集体,而是先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在主体意识较强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定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地强制灌输,一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终影响实际效果。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方法

1、社会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的一致性

我们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上确立社会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相一致,并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第一,在考虑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时,将个人成长成才目标置于社会目标框架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要在培养中实现个人价值,也要在培养中促进其发挥社会价值。第二,以个人成长成才目标为推动力,社会目标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使一个个鲜活个体对自身成长成才,同时也必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社会价值。

2、采用双向互动式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启发学生讨论式学习等等。第一,教师从“要学生学”转向“指导学生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本身的需求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最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第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双向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形成互动的教育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尊重、理解、关心学生

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问题。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平等教育。老师必须坚持把学生看作学习主体,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培养正确的思想。第二,教学中多注重换位思考。多以对方的身份思考问题,尽量能从对方的角度来了解对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掌握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第三,注重关心学生,做到感情育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关爱学生,动之以情,施之以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

4、坚持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相互协调全面发展,还要使其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注重培养其优良个性的发展。第二,注重整体教育与层次教育、阶段教育的统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重教育要求的整体性,同时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整体性,用单一内容、统一的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按照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深入调查研究,正确地认识了解和区分学生的思想层次,然后科学地确定教育方针目标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必须“以人为本”。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社会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的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实现双向互动式教育方法,重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以此来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

[2]李建平,崔建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之我见[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2):114.

[3]张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2):63-64.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从来世间万物,无一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绝对脱离社会生活的物事存在。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网络行为的主体——人,同样也是高度社会化了的社会人。虚拟的网络生活空间,正是现实生活蓝本的临摹。因此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而单独议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不从社会学角度去进行积极思考、不考虑进屏幕背后的社会因素,窃以为都是不切实际的。

无可质疑,网络问题仍是社会问题。缤纷繁杂的网络行为,亦不应区别对待,仍然坚决地固守于社会现象之列。因此,网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其间紧要,莫过于从这些形形的现象之中找出主要的东西,把握住其规律性,但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本文意图从此角度作些理论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模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人对网络热情的持续升温以及网络问题的日愈多元化、复杂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理论涵容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等诸多缺失。人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否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度过,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而影响物质文明的建设。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人所共识。

1、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现实性方面,总结起来,莫过于强调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内化是关键,是外化的基础。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观念形态的人,而非现实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张将人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行分析,他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 在这里,人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是出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个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它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2]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一切以现实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理论构建依据。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其理论起点亦应在此。因为网络问题的最终归结,不论它形式上多么变化多端,仍然要靠现实的、社会的人。人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然要考虑进表面上隐藏而实质上支撑此类问题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的因素。诚如上述,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主要在于实现其理论基础从观念形态的人向现实的、社会的人的转变。

2、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受教育者自身的自省、自习、自度等内化过程,方法上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简单生硬,僵化陈旧,缺乏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全面、合理把握;忽略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对个人成长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在新时代新问题下,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理所应然。

网络空间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延伸,网络问题的本原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因为网络问题背后的操纵手,乃是活生生的现实人。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客观上必然要求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网络是科技进步的标志,但“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代价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乎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面对层出不穷的种种网络新问题,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来审视它,以新的方法来改造它。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由于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的主体能动性,仅仅将之作为一个简单的受教客体,将教育主体所希望的、或者统治阶级所希冀的道德规范采取“灌”、“输”的手段强加于受教育者,一方面可能导致对教育对象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严重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则导致其产生某些逆反心理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

3、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乃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先忧天下,后乐天下”的整体主义思想。这种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它都激励和团结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同患难,共甘苦。但是,既然人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那么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伟大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有思想和判断的自由,每一个人应当是“他自己思想的主人”。他说:“思想分歧矛盾的人,若强迫他们只按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是不会没有可悲的结果的。就是极有经验的人也不知道怎么缄口如瓶,更不用说一般大众了。”[4]

综上,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要求在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我们既不能摒弃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或集体主义,同时亦不能单讲个人主义。因为单一的集体主义不利于个体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完全的个人主义则是利己主义。最好的切中点,则是“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从集体和集体利益中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价值追求,而个人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又必须同时维护集体的利益。”[5]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我们仍然需要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时注重把握这一原则。

二、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

认为,任何问题、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同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看到引起问题产生的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网络问题的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人际交往及社会文化特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和网络化发展特点及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看到,网络问题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一类,属于特殊;解决这一特殊问题,得借助于一般社会问题的方法论,这是找共性。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单一的个性所蒙蔽眼睛,更不能只注重这些问题的共性而采用一般的、泛泛的方法。如果我们混淆于一般与特殊之间,将一般问题特殊化或者将特殊问题一般化,无疑于都会陷于思想工作方法简单僵化的境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和发生着巨大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断科学化、现代化。因此,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时时兼顾一般与特殊,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方法保证。

三、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指“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评判的一项活动。”[6]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性、客观性、相对性等特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起到及时的调控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客观上也需要构筑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因为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本身而言,也就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可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得失成败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可以说,二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

1、以党性原则为指针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纵然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即使网络空间鱼目混杂,清浊难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征,在于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西方品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将个人利益紧密结合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之中。基于此,在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我们要在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上反映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这就是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要坚持的党性原则。以党性原则为指针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有利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纠偏作用。

2、以客观原则为准绳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对这一过程的客观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这就要求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必须要坚持客观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情感。因此,以客观原则为准绳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就必然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统一的规格要求与特殊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广泛接受群众意见,在兼听中求得真实,获得客观。

3、以历史原则为基准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以历史原则为基准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就是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评估必须将现在与过去的情况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决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现状,审视过去,预测将来。坚持历史原则,就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评估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从中找出评估对象与社会历史条件间的内在联系。网络虽然是社会新生事物,但产生网络问题的思想根源,却有其固有的历史继承性。对产生网络思想问题追本溯源并分析其思想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合理地评估这些问题,从而根据历史经验制定出有效的评估指标系统。

参考文献:

[1] [2]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年,第237,341页。

[3]《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79页。

[4]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