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上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很多的高考生是非常想知道,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有哪些,必背知识点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知识点怎么复习一、研读考纲,有的放矢
语文知识比较零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像数理化那样系统,所以考生单纯地通过复习课本是难以全面涵盖高考考点的。因而,在第二轮复习中研读高考《考试大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考生只有认真细致地研读考纲,了解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及能力层级,才能在第二轮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回报。
二、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书不在多,而在精。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
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
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
三、温故而知新,总结方法
由于一个专题和另一个专题间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考生在复习新的专题时,要对过去复习过的内容不断巩固,以免遗忘。如有的考生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对前面复习过有关病句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关于考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6种病句类型有哪些,已模糊了。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对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考查中。针对这种现象,提醒考生一定要每天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自己过去复习的内容,只有不断巩固,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前面所做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中语文知识点怎么复习效果好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关联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纠错整理: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3、思维导图复习: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
1“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章节中的知识点
“本章小结”是对一个章节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表现形式可以是以单纯的文字进行陈述性描述,可以是建立层级知识框架,可以是绘制表格.学生通过“本章小结”可以明确一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2“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尤其是层级知识框架形式的“本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理科时,需要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更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本章小结”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将能帮助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习题练习.
4“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再与教科书上的“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检测,更有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反思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面以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章小结(笔者自行设计,见图1)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该本章小结,学生可以将本章知识进行数次分解:
第一次粗分解:功与功率、机械能、能量三个大知识点.
第二次细分解:功与功率分解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功率三个小知识点;机械能分解为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小知识点;能量分解为转化、转移、耗散三个小知识点.
第三次精细分解:如势能分解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细小知识点.
第四次微小分解:如将重力势能分解为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两个微小知识点.
通过这层层分解,学生明确了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的纵向关系.此外,学生会发现功与功率的学习是[HJ1.8mm]为了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进而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至此,学生也就不难发现各知识点的横向关系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势必快速有效.节省的时间自然可用于做习题练习.
――题记
一、研究背景
我校的地理位置处于本溪市郊,一直是语文“困难”校。学生的特点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功较差,又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上课的效率低,教学进度不统一、学生作业质量差,教学拓展很难实施。基于这种情况,我校领导发现,要想真正的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模式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后,大大改变了这种现状,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很多。那么,这种模式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我们的环节是我语文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分为七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新知、交流所得、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深化、总结质疑、延伸积累。其中,预习新知、交流所得、总结质疑是我校教学模式的特有的三个环节。
1、预习新知――课堂预提高教学效率。
预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把预习拿到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我校预习课的内容分为三项:
(1)工具书的使用
预习课上,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马上查找工具书标识,并在预习笔记上记录。日积月累,养成学生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正确使用辅助材料
新课的学习,辅助材料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学生已经把辅助材料当成了“拐杖”,大量摘抄辅助材料上的内容。预习课上,我们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摘抄辅助材料的哪几部分,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这样,正确的使用辅助材料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交流合作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辅助材料,形成自己的预习笔记,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起到了互相补充预习内容的作用。如:《我的母亲》一课,很多辅助材料对的评价是现代诗人、文学家,有一助材料对的评价包括了学者,大家交流过后,肯定了学者的身份,明确了对的评价。互相交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知识点。
预习新知这个环节,可以弥补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弱点,切实加强了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我校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
2、交流所得――巩固预习内容,粗浅掌握课文。
预习新知环节过后学生对于字词和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把握与牢记。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加强巩固预习知识,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检验预习情况。我校教师以小考、知识问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检验预习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不牢或不透彻的知识点,给予补充讲解,使预习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其次:互相质疑。我校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疑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质疑学生读不懂的内容。环节的主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问,学生答。如果学生有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并形成悬念,达到增加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目的。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有的学生对“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不理解,其他同学只能答出其夸张的写法,深刻的含义大家探讨不出,需向教师请教,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稍微点出,含而不露,剩下的部分形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甚佳。
3、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深化――系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以往我们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现在这几个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和学生以合作的关系完成这三堂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这三个环节,增强了学生在概括分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赏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写作技巧并感受其妙处,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4、总结质疑――课堂小结,落实三维目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结质疑这一教学环节完全辩证了“学”和“思”的关系。
(1)学
学生把这堂课学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加以总结,以小考、问答、交流等形式进行检测。
(2)思
每堂课学生要自我总结语文的知识点以及学习语文方法,如果有能力者可以串联小的知识网络。如:在讲《五柳先生传》中“便欣然归往”的“然”字,学生自行总结“然字”的所有用法:A、作代词词性,如父利其然也。B、放在形容词后,翻译成……的样子。学生把小的知识整合、串联,这对他们整体把握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质疑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5、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增加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环节,我们分为“两步走”战略:
(1)、积累
让学生积累与所学课文话题相关的格言、名句、诗词等,把这堂课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阅读课。
我校每周都有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课上不仅提供了文学名著读本,而且专门安排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这样,不仅解决彩屯地区孩子“想读书.读不起”的问题,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上就是我校语文完整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真正的改变我校教学的一些不良的教学现状,帮助我们教师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中考 复习 考点 分工
一年一度的中考迫在眉睫,初三的师生均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有些学校马不停蹄地补课,认为复习时间多多益善。其实,回过头想,这是教学中的下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要“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对于初三的教学,更是如此。初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如果不懂得“聪明地花费时间”, 整天书山题海,只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在组织初三复习时,必须讲究“章法”,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循序渐进,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构建学生的能力训练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下面就笔者2010年带毕业班工作心得综述如下:
一、明确思路,有的放矢
在中考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之前,年级备课组长召集所有成员,仔细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和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意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中考命题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更加强调积累,夯实基础;更加注重探究能力、迁移拓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信息筛选概括等能力的考查;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新思维;追求文化品位,关注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题型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答案多元化。
从近年来很多省、市、地区的中考试卷题型来看,试题推陈出新,形式多样,除了基础知识积累运用、语段阅读、写作等三大板块之外,一些省市还创造性地增加了书写题、读图题,等等,如咱们贵阳市,中考题就单独设计了书写题,要求考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但是,无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没有变:知识与能力考点。对于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语文知识点以及相关语文能力训练的考查,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正是基于此,在复习中,我们确立了“确定考点――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模拟考场”的复习迎考思路,要求将各考点(知识点)具体到每一节课,一课一点,点点过关。
二、团结一心,分工协作
1、确定考点,连点成线
考点从何而来?考点来自教材。从七年级上到九年级下的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它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初中语文能力训练要求和各类语文基础知识。
面对初中的六册教材, 首先,我们从不同的训练线索如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入手,把六册课本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进行系统的梳理,确立我们要着力复习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然后,我们对各个专题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和罗列,根据内在逻辑,将各个知识点(考点)连点成线,使我们要重点进行训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个专题的知识点有了系统的认识,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掌握,哪些只需了解。
2、依点分工,条分缕析
在明确圈定了复习的范围和重点后,我们年级备课组商议把学生的复习分为以下块:
(一)基础知识复习。包括“语音”、“汉字”、“词语”、“辨析和修改病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语言表达运用”。
(二)背诵默写。包括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名篇名句和必背课内古诗文、课外古诗文。
(三)文体文化常识、文学名著导读。
(四)图表漫画解读,口语交际。
(五)现代文阅读复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六大块进行复习。
(六)古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曲和文言文。文言文立足教材,重点落在九上、九下两册书,在知识的梳理上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常见实词”、“重要句子翻译”等板块进行复习。
(七)作文复习。按作文题型分类: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五类。按题材范围的角度可归结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三类。
(八)综合性学习。以专题组成十一大板块,即专题一:农民工;专题二:生活中的语文;专题三:关注我们的社区;专题四:交通;专题五:环保(其中包括有本市最热门话题“三创一办”及“西南干旱”和“水是生命之源”等);专题六:走近孔孟;专题七:走近哥本哈根――关注气候变化;专题八:少数民族;专题九:上海世博会;专题十:地震、海啸;专题十一:国庆60周年。
(九)模拟考试。在确立好复习板块及内容后,我们即以初中六册课本为蓝本,依点分工,条分缕析地逐项开始复习。
比如:第一大板块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分工到教师,我们由陈老师负责“语音”部分,搜集散落在1-6册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音及平时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编辑打印出来,供全年级共享,同时命好“语音”部分的考题,统一时间测试,统一阅卷,然后根据考查结果各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在共享备课组的复习资源时,各位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但是须服从全年级的总体安排,不能影响全年级的复习进程。依此类推,第一板块结束后,进入第二板块复习,每个板块均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依点分工,条分缕析来开展复习。
三、精讲精练,逐点突破
为什么要精讲精练?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技能,毫无疑问,它需要依靠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才能形成。但是,由于初三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允许我们搞题山题海,搞车轮战术、疲劳战术,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这样,既可以取得练的实效,又达到节省训练时间的目的,避免了疲劳战术。
“精讲精练”,讲什么,练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要紧紧围绕各个考点,讲精要之点、练关键之处,逐点讲练,逐点突破。在讲和练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从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学生得到的不再是零碎的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从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截取一个模块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一:景物描写,是中考常备餐,我们首先告诉学生,景物描写是指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对节气、气候、风物,景色等的描写。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恐惧、害怕的心理;鸭群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则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我们总结,中考中关于景物描写常见的题型有三种: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景物描写。面对这种题型,学生就可以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例二:诗歌艺术美鉴赏法,是阅读诗歌常用的重要方法。诗歌艺术技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抒情方式首先是直接抒情,如《观刈麦》;其次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至塞上》等。表现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写大、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等。
如: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中《蝈蝈与蛐蛐》,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写一年四季、岁月轮回的大地上鸟虫鸣唱、歌声不断的场景,而是借助最炎热的夏季蝈蝈的乐音和极严寒的冬季蛐蛐的歌儿来表现一年中大自然中的歌声不断,突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前后部分形成季节的对比,而在每一部分里又有衬托对比。首先是用“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来衬托蝈蝈不怕炎热的性格,突出蝈蝈的形象;而后用“寂寞的冬天夜晚”、“昏昏欲睡中”的人们来衬托蛐蛐的不畏寒冷,在冬夜里还在唱歌。蝈蝈和蛐蛐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我们在教会学生上述方法后,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一首诗,进行艺术鉴赏,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关注现实,注重创新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是习惯跟着老师的。甲老师喜欢一段一段地讲,学生自然跟着按序阅读;乙老师喜欢重点段落赏析,学生自然跟着跳读。第一种重点不突出,费时费力。第二种节约了时间,却造成学生对整体文本把握不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尝试用追问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上做一些突破。
一、老鼠挖洞
老鼠洞洞口很小,内部却很深广。挖洞追问法也是如此,问题集中于一个点,但思维却挖掘到文本深处。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读本》中冯骥才的津味小说《好嘴杨巴》时,我就紧扣全文杨巴只有唯一一句台词这个点。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学生初读时语调很平,没有突出重读字词。我没有立即纠正,而是紧扣这句追问:“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轻松找到第8段,抓住了“中堂大人犯怒”“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杨巴慌忙跪下”等词句。“总结一下,当时情势非常――”我故意拖长了音。学生立刻接上:“紧张。”我接着追问:“大官们当时都被吓懵了,一个买茶汤的草民杨巴非但没被吓着,还说出前面这番话,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说:“没被吓着,说明有胆量,这段话条理清晰,说明他头脑清楚。”“改成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好吗?”我又追问。学生大声说:“不好!”“那原句好在哪里呢?”学生答:“杨巴既澄清误会,又给李中堂留足面子,将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我说:“对,根据刚才的分析,大家认为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一位学生说道:“是‘不知道’。强调错全在自己。”另一位说:“是‘不爱吃’。告诉中堂是碎芝麻,不是脏土。但‘不爱吃’就为中堂前面的行为找了个理由,让他有台阶下,留足了中堂面子。”我顺势点出:“所以说啊,杨巴有一张――”“好嘴!”学生齐声答道。学生在教学追问中对文本的解读一步步深入。再次让学生朗读这句话,果然比初读有味得多了。
此时我投影出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作者题外话》中的一段话:“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接着我总结道:“以好嘴著称的杨巴作为全文的主人公,作者竟通篇只写了他一句台词。但就这仅有的一句话里,‘不知道’‘不爱吃’几个字蕴含了多少意味!刚才同学们就品析出不少。今后同学们读书时,也能像今天这样深入思考,书就能读出滋味来了。”
这个教学片段紧扣了一个点――杨巴唯一的台词。看似普通平淡的一句话,我们重点研读,深入追问,深入品读,层层品析杨巴的好嘴,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奇妙之处,在追问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文本深处。
追问的问题要围绕重点,并层层深入突破难点。学生由一句话深入到对杨巴形象的赏析,这样思维就有了深度。教学追问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看似没有讲许多知识点,但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使学生学到更多。
二、天女散花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教师随机应变的追问就要像天女散花,自由灵动。
还是以《好嘴杨巴》为例。就在大家都赞叹杨巴的机智过人、巧舌如簧时,一位学生却提出质疑。“杨巴虽然机敏过人,但人品不怎么样。”大家一愣。我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预设教案里可没备到这一点啊。天女散花,随机应变。我顺势追问:“你的依据呢?”他认为文章最后一节已经给出了暗示。首先杨七、杨巴合开的“杨家茶汤”改称了“杨巴茶汤”,而“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却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他也不想想,没有杨七的好手艺,茶汤怎么可能被推荐给李中堂,杨巴怎么会有表现好嘴的机会。杨七的手艺成就了杨巴,可他不但不心存感激之情,反倒说出如此无情的话来,足见他不知感恩,见利忘义。还是杨七老实本分。这位同学说得有理有据,同学们似乎一时竟找不到什么理由反驳。
我打破僵局,又追问:“杨七的好手艺输给了杨巴的好嘴巴,看来会做不如会说啊。大家有什么看法?”
有同学说:“做不到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杨巴再会说也不能把白开水吹成香喷喷的茶汤,做是说的前提,硬要说就成了吹嘘甚至欺诈。做是第一位的。”有人却从另一角度证明前一位同学的观点:“杨巴是会说,但是你看他说的那些话,大人有错也是没错,自己没错也是有错,让大人犯错就是自己最大的错,磕头抢着求恕罪,活得太没有尊严了。杨七靠手艺挣钱,不用讨好谁,活得硬气。比下来,还是会做好。”有人反驳:“杨七活得硬气?为伺候大人不也把手洗得快褪了皮,大人发怒不也吓得慌忙跪下了?像杨七、杨巴这样的小人物,卖手艺,卖嘴艺,都只是为了活下来,都不容易,没有谁比谁好。”我借机补充背景资料,肯定道:“清末的天津码头常有地痞、流氓、恶霸出没。小人物在这里求生存确实很不易。”我又继续补充道:“现在社会安定,我们不必为了生存阿谀讨好他人。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地说话还是应该的。”
学生的质疑虽然不在预设之内,但的确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分析认识杨巴这个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果断放弃了教案上的流程,顺势追问,学生因此生发出多样且深入的思考,对课文的品析与感悟被引向更深的层次。
天女散花式地追问不是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流程,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探讨的结果可以不同,重在培养多元性思维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有一个明确判断,那些与课堂教学无关或者大而无当,一节课都不会讲清楚的问题不追也罢,留给课后探讨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老鼠打洞式地追问,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地思辨;还是天女散花式地追问,引导学生是多元化思考问题,都有利于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一点一点养成,学生必会学得更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