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总理曾在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虚实之争”进行了解读:“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仅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克强总理特别强调“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并“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列为2017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片面排斥或全盘否定虚拟经济,映射出一部分实体经济的从业者们对近年来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加剧的担忧,也凸显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已成为我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资产泡沫现象,非实体经济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严重削弱了增长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
在传统企业盈利能力下滑的当前,广大互联网企业则由于处于“风口”且盈利能力不俗而被一些传统企业家贴上了“虚拟经济”的标签。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4个方面,但并不等同于虚假经济、泡沫经济和互联网经济。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非截然对立、相互排斥,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发达的虚拟经济非但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遏制作用,相反能够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一个稳定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既能够促进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和谐,又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后续发展的根基不稳,竞争无序,政策导向性强,价格波动大。因此,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更为具体的、关键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以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借鉴。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宏观经济向好是房地产业扩张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情国力及体制改革进程,房地产投资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和居民收入、消费的增长速度。而为了应对当前因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可能造成的经济下滑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来拉动经济增长,则会加剧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从而积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各种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程度,市场垄断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失灵,市场失灵造成了房地产价格的扭曲,而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市场是否稳定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市场似乎没有形成一个令人满意的价格形成机制,房地产价格容易出现暴涨暴跌。虽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经过了多年调控,但并没有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改善,部分城市仍然存在着市场竞争无序、房地产供求结构失衡、房地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
综合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总结出了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21个因子。(表1)
三、研究方法
由于表1中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因子太多,而且各因子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因此难以对所考察的对象获得一个直观清晰的把握。而主成分分析能够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研究对象的大部分变异,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因此,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问卷设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中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因子共计21个,将其命名为变量1,2,…,21。调查表中的影响因子就是表1中的影响因素,调查表中要求各被访者对各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度评分,分值的大小表示各变量的重要程度。具体的分值评判标准见表2。(表2)
(二)样本的提取与问卷的发放。问卷调查对象的比例确定如下:40%为房地产消费者、40%为政府工作人员、20%为其他房地产研究机构人员。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并且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发放。共发出问卷180份,有效回收问卷63份,其中房地产消费者24份、政府工作者22份、其他房地产研究机构人员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35.0%。
(三)问卷的信度分析。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影响因素的测评来讲,信度是指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测评问卷中反映的可靠度,通常使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来测量问卷的信度,计算公式是:
α=■1-■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问卷调查之后,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子,并找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表3)可以看出,前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70%,它们代表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5,因子累计贡献率也达到了37.671%。考虑到本研究中因子的数目,故只提取前四个主成分作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统计时选择旋转以帮助简化结构,旋转后的因素矩阵见表4。(表4)
通过考察与各主成分相关系数较大的有哪些变量,从剔选出的变量中分析各自含义,从中概括出各关键因素,如下:
1、第一主成分中,变量3、6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788、0.516,表示居民的收入水平、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的相适应性。
2、第二主成分中,变量11、14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740、0.782,表示土地出让方式、土地供需状况,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土地政策。
3、第三主成分中,变量4、12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712、0.518,表示税收政策、税收法律,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税收制度。
4、第四主成分中,变量2、19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572、0.724,主要为货币供求、金融制度,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金融体系。
四、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结合调查情况,本文针对四个关键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的相适应性。本研究发现,与国民经济相适应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事实上,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房地产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快速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也可能积累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健康的国民经济做后盾,在于是否与国民经济相协调、与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相适应。
(二)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二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土地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说明了推动土地市场化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还很不健全。在这方面,许多受访者认为,政府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三关键因素,许多受访者认为,税收是政府调控房地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房地产税收体系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税收制度,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选取恰当的税收杠杆作用点,推进我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进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金融体系。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四关键因素是金融体系。许多受访者认为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步入稳定健康发展轨道。而我国还未形成体系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建立统一开放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加快房地产金融市场法制建设、积极建立住房贷款担保机构等是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结束语
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除此,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系统,在这个总系统下的子系统如土地政策、税收制度、金融体系等共同影响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康是房地产市场主体(即政府、房地产企业、房地产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单纯寄希望于政府宏观调控并不可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各种措施相互配合。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关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将“三农”现代化视为拉动内需的途径,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城市与农村的消费边际弹性不同。在城市,我国居民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商业革命和大宗消费品排浪式消费之后,先后步入个性化消费阶段,城市居民收入边际消费弹性也随之逐渐减小。在农村,广大农民的生产消费基本处于尚未开发或刚开发阶段,而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民潜在的生活消费需求很大,农民消费边际弹性较大。富裕起来的亿万农民,将会成为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内需主力构成。但这能否成为现实,或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还取决于我国今后“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力度和进度。
第二,农村有巨大的社会民生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基本采用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确保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三农”发展总体相对滞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并受到地区行政板块经济发展格局的制约,城市化进程在各地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也不够平衡。这集中表现在每年城乡之间的“钟摆式民工潮”上。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如,农村精壮人员流失,带来土地撂荒和农村下一代“失教”现象;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拉大,造成农村购买力低下和乡镇商品市场发育滞后;城乡之间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造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工农关系不和谐等,并显示出农村对于教育、医疗、卫生的巨大需求,以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等需求。
从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上,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三农”现代化战略并予以推进,将能够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刺激更多农村消费,拉动农村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反哺农业、农村的政策力度,农业形势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从深层次看,由于工业、农业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金融信贷、服务加工支持力度的不足,流通、批发、销售环节纷纷分流利润等,目前,农民实际的收益还不多,务农积极性的提高还不快,农业正常劳动力外流现象依然严重。如果让这种失衡格局继续发展下去,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发展仍会长期成为“短腿”。
然而,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客观性要求来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我国“三农”发展相对滞后所造成的地区发展、产业发展不平衡,已经泛化为掣肘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不转变发展方式以及推进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仅将遭遇经济结构的内在阻力,各地对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认同和实施力度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供不应求格局未变
当前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长期而真实的购房需求:支撑我国房地产大景气周期的基本因素并没发生根本改变。从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支撑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几大基本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高增长、城市化、家庭小型化、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等等。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下的负利率、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强化了刚性需求,也催生了投资和投机性需求,这些基本因素形成了市场对房地产最基本和最坚实的内在需求。
2008年,这些支撑房地产需求的基本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宏观经济有望继续高速增长,尤其是城市化和人口红利正处于大上升趋势周期中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我国的房地产大景气周期还可以至少维持10年,即未来10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仍将处于螺旋发展的上升阶段。
供给制约:由于房地产行业土地供应的硬约束,该行业供应的增长幅度有限,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未来供应缺口不会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土地供应的硬约束:土地是房地产的载体和最基本的要素,是稀缺资源,在我国尤其稀缺。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将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硬指标之一。2006年末,我国存量耕地为18.25亿亩,按此推算,在2007―2020年耕地中大概有年均181万亩可转换为其他用地,而城市中可供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更是稀缺,这种稀缺性决定了房屋供应的相对稀缺。
房地产供给的先行指标:住宅新开工面积、住宅施工面积近3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而房地产要素的源头指标――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的增长率则更是保持在低水平,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的增长率更低。2007年,市场潜在的真实需求为11.8亿平方米,是年现实供给量(全国竣工面积是4.8亿平方米)的2.5倍。前期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增幅都有限,加上建筑周期,短期内大幅增加供应量几无可能。因此,市场供不应求状况将会持续。
对此,政府开始对房地产频繁调控,但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调控政策既没有改变房价的快速上涨局面,也没有扭转市场中固有的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只是改变了短期内房价的走势和消费者预期。政府对于改善市场关系的手段和能力并不缺乏,然而,为何其影响却有限?
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对地产形成依赖
与房地产行业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有很多,如建筑、建材、机械、装潢业等。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其前瞻效应、后续效应和旁侧效应都很突出,该行业具备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十五”期间,国家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上海等地更是把房地产行业作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已经开始对房地产行业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国家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
GDP增长对地产的依赖:过去10年,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得力的一环,房价持续上涨引致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成为GDP增长极为重要的引擎。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投资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具有直接贡献,1997―2006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2.38%,高于同期GDP(支出法现价)年均11.19%的增幅,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6.32%增加到10.74%,年均直接贡献率为9.28%;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带动GDP增长的间接贡献,1997―2006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率由7.16%增加到11.5%,年均间接贡献率为9.72%;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拉动消费对GDP增长的引致消费贡献,1997-2005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引致消费贡献率由3.09%增加到3.92%,年均引致消费贡献率为3.89%,2003年最高达到4.66%。
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20%,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波动,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也出现波动,最终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波动。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保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平稳增长。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地产的依赖: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独家垄断了土地供给。政府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土地,再转手高价卖给开发商,稳定地获取了巨额收益。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公报数据:1992―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超过1万多亿元,其中近三年累计达9100多亿元。2005年在国家收紧“地根”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总额仍达5505亿元;2006年则攀升到7000多亿元的历史高峰。卖地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些城市财政收入的一半都来自土地转让收入,具有明显的“土地财政”特征。地方政府在当前民生政治下,开支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将更加严重,由此会限制地方政府严格执行调控政策的积极性。
居民财富安全和增长对地产的依赖:1992―1997年经济繁荣时期的储蓄存款平均增长率为31%,2001年至今日此次经济繁荣时期的储蓄存款平均增长率只有17%。储蓄存款扣除中长期贷款后的中长期存差与人均GDP的走势在1994年到2000年前后大致吻合,但2001年开始本轮经济景气启动后,中长期存差增长明显乏力。随着银行对房地产个人抵押贷款的增长,居民财富更多地凝聚在地产上,房价的涨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财富的安全度和增长幅度。
银行业绩发展对地产的依赖:国内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包括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在近5年平均达到25%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房地产一线城市,该比例还会更高。由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和银行业利润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价的上涨情况和房地产行业的景气与否。在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对房地产产生依赖的前提下,国家以往的调控政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今后宏观调控政策将会成为伴随行业发展的一种常态,但调控政策将会继续以温和为主,政府在未来1至2年将不会出台导致房地产行业衰退的过于严厉的调控政策。
房地产行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民生产业,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在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还没有建立,国民的住房需求过于依赖市场的大格局下,房价必然会成为整个经济生活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基本格局,房价上涨的动力强劲,因此会经常招致外部的政策调控。
房地产行业趋于理性
今年房地产政策调控重点将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提供,二是紧缩性政策。
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削弱商品房市场的发展基础吗?笔者认为,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不会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形成较大影响,不会对房价走势形成大的压制,相反,保障性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是行业景气可持续的基础。
2007年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最重要的成果是政府基本确立了“两分法”调控体系。政府加强了以前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的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同时增加了双限房和廉租房两个种类,最终建立起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将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从纯粹由市场价格调节的商品住宅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由政府利用财政来保障土地供应、开发资金、销售对象等开发条件的供给。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中高收入阶层对商品房的居住、消费和投资功能则通过依靠市场调节的市场化住宅体系来满足。“两分法”调控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本质,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对调控政策的预期。
以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增加了行业发展的障碍,每一次调控政策后的房价大涨也总是招致政策的更为严格的调控,加剧了行业供求矛盾。现在政府加强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供给力度,有利于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健康长远发展,保障性住房需求是商品房需求最基础的一块,只有这一块有比较好的市场来满足和解决,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景气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持。
保障性住房不会影响商品房市场,因为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各自的供应对象具有较大差别,之间没有太多的交集。能够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人群本来就没有能力参与到商品房市场中来,不太可能成为商品房的有效需求部分。而保障性住房土地多是地方政府协议划拨出让的,地方政府无法从中获得土地出让收益,必然影响其积极性,保障性住房规模难以对商品房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除保障性住房政策外,国家实行的紧缩性调控政策又将怎样影响房地产行业?
2008年国家已经对宏观调控政策定下了从紧的基调,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首次从“稳健”调整为“从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资金密集型行业影响较大,但总体而言,紧缩性调控政策不会改变房地产发展的根基,改变的只是房地产行业的格局,使得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紧缩货币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体现在供求两个方面:供给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开发贷款被限制,而需求方面的影响主要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被限制。
从供给方面看,限制开发贷款会影响企业现金流。企业的资金链吃紧,那些拥有巨大土地储备和在建规模的企业将被迫加快开发和销售速度,加快资金回流。但就行业而言,其结果是众多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资金限制而不能开发其储备土地,进而导致行业供给量减少,这与调控政策的初衷相悖,其结果也会加速房价上涨。
限制开发贷款对行业各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银行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可能做法是“总量控制、区别对待”的原则,开发贷款的松紧程度视不同开发商的实力和项目而定。总体上限制开发贷款对地产行业的发展是限制,但对上市公司尤其是优质上市公司可能影响有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开发贷款的限制将使其无资金可融,面临严重的生存局面,他们可能会把土地卖给实力强大的开发商。而优质公司所受影响有限,同时可以获得资源整合的机会。因此,可以说,开发贷款限制是加速行业“优胜劣汰”、资源整合的催化剂,将促使行业更加理性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政策落实 投机领域 优化升级转型 生存问题 传统产业
1 中小企业发展中支持鼓励的政策趋于健全,但却不能有效落实
我国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颁布的法律法规文件既有综合性的,如国家经贸委2000文件《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2年6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都提出强调了包括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等几大方面政策;也有针对具体一方的专门性法规文件,如发改企业[2008]647号《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银监发[2009]37号《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但是,尽管《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负责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对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但据全国工商联调研指出,由于中央政府层面的管理机制问题,从中央部委机构设置的层面来说,没有专门的部门被要求以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好坏作为考核标准,这使国务院出台的各项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解决不了谁落实,谁监管,谁负责的问题。
对比台湾中小企业发展:台湾经济部于1981年组建中小企业处,负责中小企业的辅导工作,并于1982年成为中小企业的辅导指导机构;1994年成立中小企业政策审议委员,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性辅导,具体审议有关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融资、税制、公共工程采购及其它有关事项;除“经济部”外,其它部门也相应地成立了一些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或设立基金。如“经济部”联合“财政部”钱币司、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国际贸易局”等十一家单位于中小企业联合服务中心,“财政部”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等;各县市也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公、民营相关机构,共同对中小企业在经营诊断、生产销售、技术管理、财务结构、市场信息、咨询以及其它相关业务上为中小企业进行服务。所以,中小企业发展中支持鼓励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趋于健全,但关键在具体执行和效果的考核上要真正做到落实部门,是考验我们政府各部门的关键。
2 在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警惕中小企业由实体资本、实体企业转向投资、投机领域,导致就业压力加大,财政减少,国民经济根基受损
我们来分析以下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
2011年第一季度
国家统计局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846亿元,同比增长34.1%;
央行网站
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3.51万亿元,同比增长16.5%;
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9%;
央行网站
黄金累计成交1424.6吨,同比下降0.9%;成交金额为4214.4亿元,同比增长19.7%。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
春拍成交额205.0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数据分析显示:在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和“限购令”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热情不减;股票市场成交保持活跃;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市场运行很平稳;在艺术品金融资本和民间积蓄资本双重推动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取得了强劲的增长。总之,社会资金流大量的流向依然是股市、楼市、煤炭、贵金属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炒作泛滥,投机盛行。国民经济根基是实体经济,当全社会投资都导向投机炒作行业时,在今天实业资本减持越来越高远超往年时,大量中小企业也会由实业经济转向投资领域,今天美国在向经济实体回归的同时,我们也要警醒。
第二组数据(据工信部2011年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实现利润9148亿元,同比增长37.3%;上缴税金5435亿元,增长32.7%。这组数据即反映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数据又显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而上缴税金增长32.7%,纳税增幅超过30%多,中小企业税负不轻。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城建税(营业税的7%)、价格调节基金等多种费用、加上环卫评估费、消防许可费,员工健康证费用等各种收费和罚没,再加上一些摆不上台面的收费,中小企业的真实税负怕真是个庞大的数据。超重的税负必然最后导致中小企业改变投资决策,转作虚拟经济发展,最终导致财政减少,失业率增加等严重问题,国民经济根基会受损。
第三组数据:民建中央的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而欧洲和日本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为8.2年、德国500家中小企业有1/4存活了100年以上。我国中小企业从整体上看,寿命偏短,当然有其自身先天原因缺少抵抗能力,但没有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也影响了其发展空间。
3 缓减融资是失血问题,优化升级转型才是中小企业当前迫切解决的生存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受到来自民间的多方呼吁,各级政府也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和各国节能减排压力下,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很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企[2010]231号,《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为达到节能减排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存在产能过剩、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突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各类小企业实施行政性关闭,也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到位,小企业面临行政性关闭。“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题将由“调整和振兴”向“转型与升级”转变。当前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我们不想看到的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被淘汰:保护中小企业,就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维护就业安全、保障民生幸福;不重视帮助中小企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各区域产业集群就达不到协调和配套;不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一大批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中小企业生力军就会消失;不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中小企业非正常死亡的更会很多。所以,当前缓减融资是失血问题,帮助中小企业优化升级转型才是迫切解决的生存问题。
4 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即要扶持新兴产业,也要兼顾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轻工、纺织、钢铁、石化、机械、汽车、建材等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城镇化建设、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要依靠传统产业。尽管目前中小企业的战略趋同造成中小企业群体内部行业布局、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产品重合度较高和供过于求的现状。但就“十二五”期间,经济要增长、民生幸福指数要提高来说,传统产业依然是短时间内最能解决就业压力、经济稳定增长的良方。
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和低碳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了全球技术的变革,新一轮产业转型正在铺开。当前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兴起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的异军突起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长远决策,是新时代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明智之举。但因新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特别如像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中小企业在没有看到效益后是不愿意跟进得,仅依靠政府为主导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不可能惠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但我们丢开了赖以生存发展和增长的传统产业而孤立地谈新兴产业,不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不利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可能使新兴产业孤军奋战难以发展。因此,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即要扶持新兴产业,也要兼顾传统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信息网.
[2]凌耀初.来自“中小企业王国”的报告――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03.
[3]金术.2011年第一季度金融市场评述,中国金融,2011,9.
[4]龙永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非水火不容,杭州日报,2011,09,1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