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埂急救治疗

心埂急救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埂急救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埂急救治疗

心埂急救治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rhythmia Clinical Research

LIAO Deng-ru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Cardiovascular,Shifang Second Hospital,Shifang 6184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rhythmia treatment. Methods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in our hospi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 (frequent PVC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short hair - n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emodynamics) 6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2 were named as group A and group B. Base 2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on patients A group of amiodarone, lidocaine group B patients. Results A group of clinical patients are more than group B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treatment during the risk event is less than group B patients, symptoms and discharge time shorter than group B patients. Conclusion While the basic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rhythmia amiodarone can receive better treatment, shorter hospital stay and help promote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the disease.

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s;Clinical treatment

在临床上,心律失常与心肌梗塞常常存在着并发的情况,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心肌梗死常常并发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的诱发也会导致心肌梗死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甚至直接导致心源性休克。心肌梗塞疾病发病较急,如果治疗的不及时将会随时致患者的死亡。此外,心肌梗塞还具有一定的致残率,会降低患者的活动耐力,大多会致慢性心功不全,心室重构。因此,鉴于此种情况,在对心律失常合并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快速有效的原则,利用医学干预手段,警惕并预防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改善心室重构,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达到治疗的目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患者为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其中A组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51岁~68岁,平均年龄为(56.2±1.1)岁。B组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50岁~69岁,平均年龄为(59.2±1.2)岁。

1.2方法 对两组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肝素等。在此基础上,对B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首次注射50mg的利多卡因,在注射利多卡因之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患者未发生异常情况,可对患者持续静注1~4mg/kg,若1h后无效时换用胺碘酮。对A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静脉滴注150mg的胺碘酮(缓推),后以0.5~1mg/kg维持5~6h。需做好如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利多卡因副作用:头昏,口眼发麻,甚至躁狂等;胺碘酮副作用:低血压,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静脉炎,故使用胺碘酮时注意推药速度要求缓慢;②严密观察病情,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常在第一个24h内,甚至数小时内发生,一旦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室颤,即使用电复律,或除颤。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中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出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在临床上,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常见,也是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心肌梗塞与心律失常疾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的并发不是偶然,而可能相互促进加重。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较为严重,并且随着心肌损伤情况的加重,患者的心肌梗塞面积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如果治疗的不及时,患者会出现猝死的情况。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上述两种疾病进行同时治疗,这样才能及时的治标也治本,避免心肌梗塞与心律失常疾病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最大可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本次的临床治疗中,对A组和B组各31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开展治疗工作,对两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对A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对B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从结果上看,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且A组患者比B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要短。可见,A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B组患者,胺碘酮治疗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的综合应用价值更高。

在临床上,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具有复杂的电生理作用,可抑制钙通道、钠通道,以延长BRP、APD,同时还能对α受体、β受体发挥非特异性阻滞作用。在针对于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中,采用胺碘酮治疗能够快速的作用于患者的病灶,进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其主要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方面,但是,因属于Ib类钠通道阻滞剂,也被应用于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中,是一窄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胺碘酮的应用效果更为明显,在利多卡因无效时,仍对室性心律部分有效,其治疗效果能得到更大的保证。

此外,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针对于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中,逐渐的对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介入手术具有治疗快且治疗彻底的优势。且,介入技术现在比较成熟,在对心肌梗塞早期进行治疗后,仍会出现心肌再灌注快室率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治疗仍然至关重要,更何况基层医院大多未能进行介入治疗。此外,药物治疗费用低、及时等优势。

总之,针对于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当然,胺碘酮的副作用相对偏重一些,故使用时须对患者行个体斟酌。

参考文献:

[1]孙芸芸.80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分析[J].新医学,2013,03(12):331-332.

[2]沈为鉴.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的治疗[J].中原医刊,2014,11(05):109-110.

[3]姚凤祯,万冬梅.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14(06):223-224.

心埂急救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的急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主要发病机制是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拮抗以及粘附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35-75岁;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诊断标准:所以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肝肾功能障碍肿瘤或癌症、肺栓塞、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及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律衰竭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身体素质、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常规抗栓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抗栓的基础上,在导管室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微量泵入盐酸替罗非班,按患者体重以10ug/kg给药,2min-3min一次性注完,然后以0.1ug/(kg.min)持续注入36h。

1.3评价标准①冠状动脉血流分级(TIMI):0级:无灌流,即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前向血流(造影剂)充盈。I级:微灌流,即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但在任一时刻都无通过闭塞远端血管的前向血流。II级:部分灌流,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III级:完全灌流,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②心功能评价:包括LVEF、LVEDD和LVESD等三项心功能状态指标,依据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和BNP含量。③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冠状动脉血流分级治疗后,治疗组TIMI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心功能指标治疗后,治疗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发现大出血的情况。对照组有心肌缺血2例,再梗死1例;治疗组心律失常1例;治疗组并发症显著对于对照组。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目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联合PCI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2]。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致冠脉急性闭塞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由于AMI时易碎裂、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而且PCI术中由于球囊、支架及其他器械的使用导致冠脉斑破裂,使血小板激活、粘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强效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血栓形成[3]。大量的研究证实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应用替罗非班对减少PCI后无再流,增加心肌微循环有效灌注可能发挥有利作用。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是一种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具有重要速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付伟.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565.

心埂急救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亚冬眠疗法;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目标是及早达到和维持心肌组织的正常血液灌注。经皮冠脉介入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方法,但只能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溶栓疗法仍然是基层医院目前最常用的再灌注疗法,但溶栓后血管开通达到TIMI位3级血流的只有50%~60%,而真正达到正常组织灌注的仅有25%~40%,其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把那些就诊晚及溶栓禁忌的考虑在内,情况可能更糟[1]。因此一般的药物治疗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亚冬眠疗法具有镇静、镇痛、扩血管,减少心肌氧耗,增加机体对各种有害事件的耐受力[2]等特点,作为有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不失为一较好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0年5月—2008年12月观察的12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人均为住院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不含右室梗死),本组资料排除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自发病至入院时间均<24h,确诊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526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734例。分为单用吗啡组、单用度冷丁组、冬眠合剂组及吗啡+冬眠合剂组,详见表1,表2,表3。表1 各组病人一般情况表2 各组病人梗死前基础疾病 表3 各组病人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常规进行治疗,给予吸氧、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扩冠、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等,有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剂为重组链激酶(青岛国大欣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为2万U/kg,60min内静滴。冬眠合剂组(昏迷、血压低者除外)给予冬眠合剂持续静点,方法是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度冷丁100mg溶于生理盐水500ml中,开始以0.6~1.0ml/min速度静点,使患者处于安静入眠状态,然后以0.3~0.5ml/min维持静点,保持呼吸、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期间让患者6~8h清醒1次以便于进食,经12~24h减慢滴速,让患者保持半清醒,如果患者有心绞痛发作,则加快滴速,一直维持48h。如果病人心功能不全,则用5%葡萄糖注射液150~200ml溶解,以0.3~0.5ml/min静点。静点过程中和刚停药时,嘱患者不要突然变换,以免发生性低血压。吗啡组给予吗啡静推3~5mg/次,可连用3次,总量5~15mg,大多为10mg。度冷丁组用度冷丁100mg肌肉注射,必要时重复一次。吗啡+冬眠合剂组,其中吗啡3~5mg,如果疗效欠佳,则加用冬眠合剂且剂量减半。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1.4 观察指标 (1)入院后至第28天累计梗死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时间(∑次, ∑min)。 (2)心律失常发生率 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交界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 (3)心力衰竭发生率。

1.5 疗效判断 梗死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时间疗效评定标准[3]:减少80%以上为显效;减少50%~80%为有效;不减少或减少不足50%为无效。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Ⅰ级 尚无明显心力衰竭;Ⅱ级 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Ⅲ级有急性肺水肿,全肺大、小、干、湿啰音;Ⅳ级 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2 结果

2.1 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比较 见表4。表4 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比较

冬眠合剂组与度冷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冬眠合剂组与吗啡组比较(P>0.05)、冬眠合剂组与吗啡+冬眠合剂组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的比较 见表5。表5 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冬眠合剂组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与吗啡组比较(P>0.05)、与吗啡+冬眠合剂组(P>0.0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2.3 心肌梗死后近期(30天内)死亡情况的比较 见表6。表6 心肌梗死后近期(30天内)死亡情况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冬眠合剂组与度冷丁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吗啡组(P>0.05)及吗啡+冬眠合剂组(P>0.05)比较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烦躁不安,恐惧和睡眠障碍等一系列情绪反应,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反应能增加心肌梗死的病死率[4]。意大利的Piccirillo等报道,焦虑患者QT离散度增加,是心肌复极不稳定的一个标志,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5]而且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可引起冠脉动力异常、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国内外研究发现对急性心梗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药物及心理干预有助于延长生存[6]。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工亚冬眠疗法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其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区扩大,保护和维持心功能,防止心律失常、泵衰竭等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机体安全度过急性期等作用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如镇静、镇痛、催眠、降低基础代谢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扩张血管、调节神经体液平衡等。

心埂急救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介入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58-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血管危急症。AMI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大体可分为溶栓治疗、直接PCI、延迟PCI和挽救性PCI等。现将我院采用多种不同再灌注手段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文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确诊为STEMI的并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169例。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67例;年龄在45岁-75岁,平均(61.2±2.8)岁;合并糖尿病患者45例,高血压患者59例,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两种以上其他疾病23例;前壁心肌梗死4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7例,下壁心肌梗死34例,下壁并后壁心肌梗死33例,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23例。溶栓治疗43例,直接PCI干预84例,延迟PCI干预32例、挽救性PCI干预10例,分别称为溶栓组、直接PCI组、延迟PCI组、挽救性PCI组;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和面积、基础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距(P>0.05),具备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休息、监测、吸氧、护理、建立静脉通道、缓解疼痛、负荷量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治疗。溶栓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20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完成。直接PCI组:在时间窗内行冠脉造影术,对罪犯血管进行PCI干预;延迟PCI组:常规办法溶栓,成功后数小时至数日再行PCI;挽救性PCI组:溶栓失败后立即行PCI干预。

1.3 治疗成功标准 溶栓成功标准:心电图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降50%以上;胸痛2小时内缓解;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PCI再通标准:据PCI后冠脉造影确认IRA血流达TIMI3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溶栓治疗组43例患者中血管再通30例(69.8%),出血并发症6例(14.0%),死亡2例(4.7%);直接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血并发症1例(1.2%),无死亡病例;延迟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血并发症4例(12.5%),无死亡病例;挽救性PCI组血管全部开通9例(90.0%),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10.0%),死亡1例(10.0%),见表1。

3 讨 论

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AMI患者早期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才能挽救缺血心肌、保护心肌梗死区功能并降低病死率。其中,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恢复TIMI3级至关重要,

溶栓治疗的优点在于简便,但存在许多局限性:在全部AMI患者中,仅有约1/3适宜并接受溶栓治疗[2];IRA再通率低、TIMI3级血流率低,冠状动脉再闭塞和缺血复发率高,出血风险高。

与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能更有效开通IRA、出血并发症、死亡率均下降,但其疗效受时间延迟影响,如果PCI相关延误超过60-110min,PCI的优势消失;溶栓后立即PCI:20世纪80年代研究表明,溶栓后立即PCI并不能减少再闭塞或改善左心室整体与局部功能,反而增加病死率,增加出血并发症,增加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移植术[3],现临床上已经少见;延迟PCI:溶栓成功后数小时至数日行PCI,适应于无条件行急诊PCI的医院;挽救性PCI:溶栓失败后立即行PCI。早期的TIMI4和GUSTO21造影亚组研究发现挽救性PCI增加病死率或与溶栓治疗相当[4]。

总之,有条件、有经验、能进行急诊PCI的医院,应积极行介入治疗。无条件者,溶栓后再行延迟PCI干预仍是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潘闽,陈绍良,朱健华.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2):186-188.

[2] 刘建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再灌注治疗及预后[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159-1160.

心埂急救治疗范文第5篇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指的是因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导致患者心肌部分出现坏死的状况,临床症状为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胸痛、心肌损伤、坏死等心电图改变[1]。临床上,急诊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内科疾病。当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后,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治疗,把握治疗时机,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4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探讨了心脏内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抢救以及临床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5.36±2.6)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0.6~16 h。患者出现的心肌梗死部位具体为:前间壁梗死患者11例,前侧壁梗死8例,广泛前壁梗死患者23例,下后壁梗死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检查,并确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1.2 方法

 

探讨心脏内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抢救以及临床治疗。具体的抢救方法如下:患者入院接受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如吸氧、镇痛、镇静等,并对患者的血压、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及时监测[2]。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输液极化液、硝酸甘油以及参麦注射液等。对患者实施常规性的血液采集,从而对患者的心肌酶谱系列、血常规、血型以及出血凝血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另外,在选取的44例患者中,未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失常的患者共有30例。对30例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给予患者口服300 mg的阿司匹林,再利用50 mL的生理盐水对尿激酶进行稀释,为1.5×106U。并对患者实施静脉推注,一般在0.5 h内滴注完成。当患者静脉输液尿激酶1.5 h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3]。其余14例患者予以急诊心脏内科的常规治疗,并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实施的静脉溶栓治疗,要想检测溶栓是否成功,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条件:①治疗2 h后,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②心电图检测:2 h内,患者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超过50%。③治疗4 h后,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提前出现峰值。④2 h内,患者未出现灌注性心律不齐的症状。

 

2 结 果

 

在选取的44例患者中,未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失常的患者共有30例。在入院接受治疗后4 h内,3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成功,另8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变化不明显。因心律失常以及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的患者有14例,均给予急症常规抢救方式治疗,并为患者办理入院接受后续治疗。在选取的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接受急诊治疗期间,患者的死亡率为0。

 

3 讨 论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且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对于治疗效果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对患者诊断明确后,就需要对其及时采取相关的抢救措施。对心律正常且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就可以不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从而使得治疗时间有效缩短,有利于患者的治疗[4]。

 

现今,这种治疗方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0.5~1.5 h内打通患者因血栓导致出现梗死的冠状动脉血管,并对患者出现的心肌梗死范围进行缩小,从而使得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得到有效缩小,改善心脏功能。另外,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还能预防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并发症的概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起病较为迅速,且临床症状较为危重,是导致中老年群体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5]。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把握治疗时机,避免因治疗不及时,加重患者病情。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对44例患者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且心律正常的患者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发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死亡率低,且对于患者的痛苦能有效进行降低。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及早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科学使用相关药物以及医疗设备,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保证患者健康。

相关期刊更多

电影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