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 货币配置机制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13-02
一、循环经济的内在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二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三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环保为目标。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当前制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分析
现阶段,从金融层面上看,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有的金融制度的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也是构成制约的重要因素。金融支持模式中隐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一)经营理念调整难,循环经济客体与金融投放主体存在方向和期限错位
由于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银行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和风险等有关指标,导致其经营行为出现“短期逐利化”、“投向集中化”等倾向,信贷投向大多是能快速带来利息收益的行业和项目。从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单个企业循环工程项目,还是社会的大循环体系,短期内都不能进入投资回报期,这就形成了循环经济客体与金融投放主体在经营方向和期限上的错位。信贷投放的短期化也导致部分企业变相占用短期贷款进行长期投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逾期风险。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滞后,对应的金融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存在难题
我国虽然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与《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出台。由于循环经济的分类标准和运行、管理、考核体系相对滞后,从而导致金融机构介入的制度基础不足。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明确“符合什么标准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遇到具体项目难免有似是而非的感觉,甚至进入“死循环”而弄不清投资方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给金融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带来难题,形成制度性制约。
(三)金融、产业政策执行不够协调和细化,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 “一刀切”行为普遍
制度安排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由于循环经济在具体经济和产业政策中细化落实尚未得到解决,因而金融业在操作中难免出现“一刀切”行为。必然致使部分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抑制部分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导致这些企业的技术退步,在局部地区和行业产生与宏观调控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初衷背道而驰的负面效果。金融机构如果无法区分扩张性生产规模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项目,只能一律给予信贷收缩,必然致使部分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抑制部分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因此,金融、产业政策的协调与细化至关重要,如果协调不当,将成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信贷审核效率难以保证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从事循环经济的经济主体信息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由企业提供和通过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获取;二是通过环保部门公布的信息获取。但从企业获取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较大;查询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则受到目前征信系统仅采集环保执法信息的局限性,难以获取所需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完整信息;地方环保部门公布的企业环保信息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要求,银行环保审核难度较大。此外,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基本上采用传统经济的单程式线性模式,缺乏信贷产品的细分,缺乏适合循环经济风险特点的信贷产品规划。
三、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改进货币配置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选择标准
金融部门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制定适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金融政策的选择应包括:一是实行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授信策略,对“两高一资”行业采取比例管理,主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推出“绿色信贷”产品,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重点支持能源行业。二是适度采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倾斜政策,配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的产业政策,结合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特点,先从支持企业小循环入手,逐步向支持行业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过渡,适度推出利率优惠、贷款期限延长等金融优惠政策。三是研发创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循环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二)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选择定位
首先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使金融投资目标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从而有效地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和结构调整;其次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货币信贷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制定有效传导的“绿色信贷”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再次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地方政策和有关部门整体规划、实施措施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政策配套、措施协调;最后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金融投资决策的科学与否、支持目标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资金运用效率。
(三)确定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层次性
首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加强环境科技研究攻关,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生态市(县)建设、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环境战略与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落实“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绿色信贷政策,对“两高一资”行业进行信贷调整。
(四)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制度保证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和资金投向倾向于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这与循环经济的产业布局不尽吻合。随着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成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因此,金融机构应修正当前资源配置上的盲目倾向,防止机构的过度集中,要根据国家产业规划,合理调整以循环经济产业布局为导向的机构及资源布局,以避免在国家重大产业规划出台后错失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政府是重要的倡导者、推动者,政策工具是政府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原则,同时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给予协助和配合,确保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稳健进行。各级政府应当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宏观调控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和加强环境、资源监测的科学化和网络化,建立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经营者责任追究延伸制度、政府部门相关责任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核制度,等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企业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建立绿色循环经济消费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制订循环经济的产业规范、明确和细化资源、产品及工艺等全体系流程标准;环保部门应及时通报“两高一资”企业的变化及整改情况,将企业环保违规行为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为金融部门选择目标客户提供基础依据。
(五)促进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化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充实的资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在支持循环经济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农业、环境保护,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建设,信贷优先投向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型企业以及相应的重点项目。其次,探索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的方式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循环经济项目中,对于综合经济效益较好的循环型企业,可以允许其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最后,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积极建立和培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一是由政府和财政部门出资在预算中解决;二是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包括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性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三是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缴纳的污染费、罚款中按一定比例转入循环经济投资发展基金专户。多渠道化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推动循环经济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
[2] 董翠英.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以晋中市为例[J].中国金融,2008,(18):77-78.
[3] 叶建华.金融创新支持项目带动战略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14):83.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路径;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12-03
1区域循环经济概述
1.1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有着不同角度的定义。王鲁明认为: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具体载体,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规划、整体协调、优化结构,把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系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通过对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1]。薛冰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产业共生为路径,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活动组织与发展形式,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与重组[2]。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区域循环经济有不同的定义,如侯丽萍认为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李昕认为是工业园区之间的循环利用废物等[3]。
综上所述,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区域的层面上来实施循环经济,即在一定区域内土地面积、资源环境、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等条件下,以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等理论为指导,提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1.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2.1基础因素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以资源为基础,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要受到区域内环境的影响,资源与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及方向有引导性的作用。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的程度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技术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中流砥柱,没有资金一切都很难运行。
1.2.2政府因素
主要是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在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中,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区域内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于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控制性的影响。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则其主要是影响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的鼓励性政策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很有利的。如果政府的作用失灵或是不到位,直接对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3企业因素
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影响着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可为了短期效益忽视制度的约束。
1.2.4公众因素
主要是公众的认可和观念的转变以及参与。公众的认可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没有公众的认可,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对于公众观念的转变,有益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了公众参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区域循环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1.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1.3.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主要涉及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以及对废物的排放减少。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且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废物排放量大。所以,减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工艺流程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
1.3.2再利用原则
一般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可能是全部回收利用,也可能是部分回收利用。以塑料瓶为例,塑料瓶既可以回收消毒再利用,也可以拿去做工艺品。
1.3.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主要是针对工业类,对于产生的废物主要是废水、废金属类进行一定的处理将其再资源化。对于废水,将其净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对于废金属,进行提取或返修重新资源化。
1.3.4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区域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区域的产业。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资源消耗大,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为主,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不发达的区域,适度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对区域内可能开发的新产业进行必要的发展。
1.3.5可持续原则
就是对区域内产业链的构成进行分析,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来确定产业构成。首要考虑的是对废物的利用,考察对废物再利用是否可行。区域循环经济应以长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不能只注重短期的利益。
2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2.1经济集约化的区域差异
经济集约化主要是体现资源的集成性,同时也能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征。就全国的各个区域状况来看,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集约化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集约化程度较低。经济集约化的程度高低受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影响很大,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决定着经济集约化程度的高低,进一步影响着循环经济的差异。
2.2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
生产效率主要是指单位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数量。循环经济最常用的就是数倍理论,即用数倍的资源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这不但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说,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区域之间生产效率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较高,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较低。不同的产业领域,各个区域也不相同,对于区域内生产效率低的产业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3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是关键。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讲,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但是,对于有的发达地区,工业污染严重,同时对于污染的治理也是比较及时,能够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不发达的地区,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有的地区甚至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4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
对于区域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区域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发达的区域对于污染问题的投资和效率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对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效率也是相当高的,这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一方面发达地区是远远强于欠发达地区的。但是,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欠发达区域就强于发达区域,所以,欠发达区域应该吸取发达区域的教训,不要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对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非常有必要的。
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产业规模路径
产业规模,小的层面就是企业,企业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要做好内部的循环发展;中的层面就是区域内工业园区,主要是对区域内工业园区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产业链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对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大的层面是对整个区域的所有产业进行整合调整,实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整,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通顺,统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3.2技术创新路径
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工业还是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工业来说,主要是对能源的节约和提高效率;对于我们平时生活来说,进行管理生活的创新,宣传节约习惯和减少浪费。同时对于产生的废物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每份资源,进行清洁生产和高效生产。
3.3环境标准与区域特色结合
环境标准的制定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参考环境标准来进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路径。
4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
4.1制度保障
正确和完善的循环经济制度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再生资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淘汰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建立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
4.2政策保障
主要是政府机构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在财政和发展上进行控制,鼓励促进低耗能、清洁企业发展,限制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对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有个大的方向指引,对于符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扶持,使它们逐步走上正轨;对于不符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逐步促进其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改造。
4.3技术人才保障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技术人才的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建立一个循环经济的科研体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完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同时也要注重产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产业升级,使产业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产业的转移,要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产业,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的优势,也有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长治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为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延伸产业链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长治市下大力气改造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到2010年底,逐步形成煤化工、硅工业、LED、镁工业、乙炔化工、玉米深加工6条循环产业链,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被科技部等十九部委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市。随着2013年以来煤炭等能源价格下跌,全市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经济遭受冲击,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使企业许多新上的技改项目因资金短缺导致步伐放缓。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在信贷政策上仍然给予倾斜,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企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使其附加产品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8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9%。其中,被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跨跃项目—长治市现代煤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共实施煤化工项目24个,煤化工产业链条由原先的4条增加至8条,煤化工产品品种数增加至19种,特别是焦化企业,在主产品焦炭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下游产品煤焦油等产品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长治市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三)制定科学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合理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张远军.建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J].经济师,2006(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