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舒缓情绪、释放心中的压力、增强心理抵御力,使受教育者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完善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发展。以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为目标,正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

首先,两者的教育对象是相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当代的大学生为对象,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再次,两者都是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两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但两者都是以信念、意志、品德等作为主要内容。两者之间具有的共同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结合成为可能。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赖

两者之间的互相补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高校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开展教育活动。爱因斯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遇,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补充和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认识,以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等。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引导的作用,反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作用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是一定的,是不能替代的部分。在心理健康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致力于“双赢模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两者的教育内容不同

顾名思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更具有阶级性和鲜明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政治观点和社会规则的学习,追求高尚的道德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心理的疏导、心理素质的增强为主,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教育,更偏重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2.两者的教育方法不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理论宣传为主、典型教育、批评教育、正面说服等等,主要采取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讨论、学习过程。主要是采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让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其进行心理训练、咨询、测量和疏导等具体方法。

3.两者的教育目标不同

我国的国情决定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则是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求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就是不紧张、不抑郁、不自卑等。

4.两者的教育观念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将大学生看成是塑造的对象,要求他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服务于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自然是大学生,它注重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外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把大学生视为平等个体的同时,更加鼓励大学生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由此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观念上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将它们科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在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大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

是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活充实、积极乐观、勇于拼搏的前进动力。然而在校园中,有的学生缺乏生活信念、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空虚不上进。这一类的学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生活中稍微有些许不顺,便会产生自卑、抑郁、焦虑、气馁等悲观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每个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排解其心理压力,引导他们积极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来,把自己的生活与与其他同学链接起来,找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动力,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排除人格障碍,形成良好的品德

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形成人格不协调、偏离常态。人格不良的人,一旦周围环境起了变化,就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障碍。比如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过于自卑,害怕见到任何人;过于自私,没有感恩之心;以及焦虑、心胸狭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这类大学生进行人格调适,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危害。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品德。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问题,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的、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活中稍有不顺都会对他们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因为学习上的困难就有退学的想法;有的因为恋爱失败就有轻生的念头;有的因为与同学的小矛盾就有远离这个群体的思想等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用宣泄的方式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平静,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问题,懂得不愉快的经历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磨难,才能够理解生活的意义所在。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实践证明,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单纯依靠灌输的方法。由于没有把理念信念转化成大学生的内心需求,教育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内化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来引导其正确的人生行为。然而大学生的行为又受着心理因素的支配,所以有必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三,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作用,很难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鸣,效果甚微。今天,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典型示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些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疏导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来探讨大学生心理的活动规律和发展特点,利用这些规律和特点来指导教育实践。

五、结语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当前,在素质化教育的时代下,人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已给予高度的重视,为了有效地增强实际教育效果,将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已成为高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有效融合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而在高中教学阶段中,融合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高中生来说,其本身就处于学习阶段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发展学生的一个必要举措。

1.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素质化教育阶段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一直是教育领域着重强调的一大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益处,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不断复杂的情况下,人们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以进一步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混在一起,两者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因此有效结合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开展有效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此外,随着《中学德育大纲》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有效融合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2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生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常常存在一定的学习压力,加之学生在青春时期还需经历一定的困惑,从而常常会使学生陷入一定的窘境,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近几年看,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且这些问题随之深化,如若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则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当前,通过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果,其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学生在良好素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处理,从而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首先应对教学环境的氛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注,通过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n程时,学生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且环境因素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此可以使学生从教案中找到与自身相关的某些讯息,而针对相应的问题学生会进一步提升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上,学生更愿意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地表达,这是保证高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一大因素。

2.2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一些内容甚至直接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而此前提的存在则更容易促进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条件,以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水平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可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这对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2.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教学领域中,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为了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际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与学生开展心理课题的讨论,使学生与教师彼此之间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此外,相关课程教师也要秉着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心态开展教学,且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如此可以缓解学生面对教师时所产生的压迫感与紧张感,且这样的教师个性对心理疏导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更愿意与教师分享心理世界,乐于与教师沟通,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益处。

2.4用哲理故事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哲理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如果选择得当,应用及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根据初中生尤其是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课的理论讲解务必做到“少而精”,否则就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学时融合中外优秀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不仅可以把难懂的理论讲清楚,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例如我在讲《珍爱我们的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一内容时引用这样的哲理故事:某天,农夫的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是试了好多次还是没想到好的办法。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枯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它哭得很凄惨,感到末日的来临。但是,让人意料之外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眼前的事实让他目瞪口呆∶当众人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出奇地冷静和理智,它没用让泥土将自己掩埋,而是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将这些泥土踩实。就这样,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跃出井口,快步跑开了。学生对这类故事很感兴趣,不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通过这个故事明白:在生命旅途中,有时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的“泥土”倾倒在我们身上。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我们应该永不言放弃。类似的哲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心理品质在精神文化素养中得到升华,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5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学习要独立思考》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为什么学习应独立思考?学生通过思考,畅所欲言,最后对“学习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这一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成为自己自愿的、热心的、专心致志的劳动。教师引进辩论这种学生很感兴趣的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辩论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明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正面的、反面的和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辨析,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在高中教学阶段中,将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两种课程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领域,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郑英.还课堂以生成的真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0).

[2]沈华,辜勤学.中学教师“亲和力”的构建机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5).

[3]薄运锁.英语终结性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探究[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04).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又存在差异。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简单使用德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应从心理的角度着手,从思想的角度引导,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如下。

1.传统价值观念的断层,现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学生未成熟的心理,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多元性、趋利性、易变性、自主性日益增强。这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我们一贯倡导的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严重挑战,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适从,认识上迷茫,导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日益突出。

2.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心理辅导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信息化在给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跨地域的文化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各种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步蜕变,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弹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固定的学习、生活方式已改变,流动性增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大程度地被推向“准”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社会的巨大变革导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已步入成人行列,但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里,接触单一,突然之间要立即社会化,这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担和恐惧。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分辨是非,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却显得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育视野狭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为局限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严重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全人生的指导”,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信念,而且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困惑。

第二,教育力量单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要求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要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而我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培训的不多,也很少有人能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不能有效发现和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三,教育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基本知识的匮乏必然导致教育方法的单一,要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是丢掉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或格式化,将心理咨询简单化为“谈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在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为教育对象,解决的都是思维领域的问题,涉及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信念、情感等,根本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之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的,因此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具有统一性。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具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许多人格因素协同参与的结果,使思想品德落实到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和平台。人的思想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最终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这一心理过程,客观上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置于“德育”的背景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进行的。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无疑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有效,必须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相辅相成。政治教育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问题,思想教育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问题,而心理教育解决人类心理存在的问题,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适应各种环境,四种素质都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应当把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他三种素质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树立德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合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组成部分有机融合,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德育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机制的形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在接受教育时,如果学生的心理因素存在偏差,就可能对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的理解产生阻碍,从而对教育的目的、要求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科学合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那么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渗透在各个层次教育之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政治立场、哲学思想、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途径

显然,从“全面发展”观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而且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又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因此,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前提是要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其次,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固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可以通过深入课堂教学,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增强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并以案例分析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再次,倡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主动参与意识,教育目的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高校可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速度快、气氛轻松自由等有利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间接性、平等性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可以在网站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介绍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并在网络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过程中,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的弊端,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才能健全,才能真正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师范院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师范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师范院校德育正在面临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的时代课题。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师范院校德育工作,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师范院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还只是初步,还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德育管理体制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如何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问题。

随着社会传媒对师范院校学生影响的逐渐深入,师范院校教育和社会关系日益紧密。当代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也日益增加,师范院校德育的渗透性更为明确。因此,目前师范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即保护环境建设教育,乃至社会交流教育相结合,来综合教育和影响学生,开辟多元的,灵活有效的德育工作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质和量。“鼓励支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命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行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提供强大得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人的素质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学校不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党和国家争夺青年,争夺接班人最激烈的场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范院校如何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全面实现,这是关系到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期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二、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是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抓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问题的关键。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师范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受挫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知、情、信、义、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勿庸置疑地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1. 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是,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不懂得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2. 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

3. 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辨识能力。这个年龄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他们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不分是非良莠,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思想问题是由客观环境因素、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这个年龄段特殊的成长特点所决定的。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综合。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看,环境决定受教育对象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处在新旧观念更迭、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如何在多样化的环境和观念中保持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价值观,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学校内部看,高校正进行着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大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这些情况,必须坚持思想教育的灌输和引导功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并充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需求。

二、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于教育对象意识结构的显层次,如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人的影响。而心理健康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1. 以人为研究对象,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广泛些,它从总体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而心理学的范围更专门化,它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解剖人。

2.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心理健康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想象、信念、品德、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使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的心理健康上成为可能。

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人意,经常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偏于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需要,忽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环境不能科学地解剖与分析,而是停留在一般认识和理解上,滋长了教条主义思想和形式主义。

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具体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素质潜能,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这种潜能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力等。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在这里,人通过其与世界的多式多样的关系,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本质的完美性;而个人积极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尤其是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

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 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研究教育对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一是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二是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样,纵横交错,选择不同角度,并与其他行业青年、其他历史时期的学生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

2. 确立个性教育思想。要将大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3. 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4. 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5. 重视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特别重视做好有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和学业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敖敖. 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世纪的人才[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8-109.